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回溯刑警破黑局风云 > 第193章 寻求帮助破难题

回溯刑警破黑局风云 第193章 寻求帮助破难题

作者:舞风腾云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8:02:30

屏幕上的进度条又一次卡在了26%,红色的警告框突然弹出来时,李悦的手指在键盘上顿了一下。她没摘耳机,只是轻轻呼出一口气,白色的雾气在凌晨冰冷的空气里慢慢散开。

那口气像是从身体最深处挤出来的,带着整整一夜没睡的疲惫,还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执拗。她的指尖还悬在回车键上方,微微颤抖着,像一根快要绷断的线。显示器幽蓝的光打在她脸上,映出眼下的淡淡青黑——这已经是她连续工作的第三十七个小时了。她一口水没喝,一点东西没吃,桌上只剩下一杯早就凉透的速溶咖啡,杯壁上爬着几道褐色的痕迹。

我就站在她身后,盯着那行“进程已终止”的提示。第三次了。拼来的两台旧电脑勉强撑起了运行环境,可对方的系统就像一层包着一层的洋葱,每次快拆到核心的时候,连接就会悄无声息地断开。不是崩溃,也不是报错,而是像被什么东西主动切断了一样。那种冷静、精准、毫无情绪波动的反制方式,不像是程序,倒像是……有意识的存在,在察觉危险的瞬间就果断舍弃一部分自己,只为保住最重要的东西。

赵勇靠在门边,手里捏着半截烟,没点。他盯着监控画面的小角落,眼神一动不动。画面上是空荡荡的走廊,灯光昏黄,摄像头角度固定,连一只飞虫飞过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烟身,动作很轻,却透着一股压不住的焦躁。我知道他在等什么——哪怕是一个微弱的异常信号也好,总比这种死一般的安静强。

“我们撑不住了。”李悦终于开口,声音压得很低,仿佛怕惊醒什么。

我没说话,走到窗前。天已经亮了一会儿,灰蒙蒙的光线照在对面楼的外墙上,露出几块剥落的瓷砖。楼下有人推着自行车经过,车铃响了一声,很快消失在远处。环卫车洒水的声音传过来,单调又规律,和这座城市平常的节奏没什么两样。可我知道,就在这样的清晨里,某种看不见的东西正在悄悄蔓延。它藏在路灯的数据流里,躲在红绿灯切换的间隙中,甚至可能已经潜入城市供水系统的远程调度模块。

恒安智联,听起来是个高大上的名字,说是做智慧城市管理的,主打“物联网 AI”。三年前中标南湖新区的基建项目,合同金额超过八亿。表面上看,他们交付了高效的交通系统、智能安防和节能模型,一切都很顺利。可两个月前,市局技侦科在查数据时发现了问题:某些设备的日志时间戳对不上,通信频段还频繁跳到不该出现的范围。一开始以为是机器老化或者设置错了,直到一次停电测试揭开了真相——主电源断掉后,部分终端并没有真正关机,反而进入一种低功耗模式,偷偷往外发加密信号。

那一刻我们才明白,这不是故障,是伪装。

七十二小时,是留给我们的最后期限。现在已经过去了十三个小时。恒安智联的加密方式根本不是普通的黑客手段,它太严谨了,像是为长期潜伏量身打造的防御机制。警局现有的技术根本跟不上它的节奏。我们的防火墙像纸糊的一样被穿透,追踪刚建立就被反向注入假路径,连最基本的身份验证都被模仿得一模一样。更可怕的是,这个系统好像会学习——每一次我们失败的尝试,都会变成它下一轮升级的“教材”。

我转身走回操作台,打开随身带的加密终端。这是公安部特勤部门配发的量子加密设备,独立于市政网络,物理隔离,无法远程接入。指纹验证通过后,我翻出了私人通讯录。这里面存着几个人,都是过去在网络安全演练中认识的高手。他们不属于官方机构,但本事比很多正规团队都硬。有的曾破解军用通信协议被约谈,有的因为曝光企业漏洞被迫隐退。他们是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技术人,也是我们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力量。

我选了三个最有可能回应的人:一个叫“墨痕”,专攻嵌入式系统漏洞,十年前曾从一台报废的Atm机里提取出完整的交易密钥算法,后来销声匿迹;第二个是“老锚”,擅长重建通信协议,在全国攻防赛里三天还原出被删改的标准,被称为“**协议解析器”;最后一个叫“灰线”,参与过城市级物联网安全设计,后来因拒绝签保密协议退出,据说掌握一套未公开的底层验证机制。

我一条条发送消息,内容简短——案件代号“影蚀”,技术特征为多层伪装头文件、动态跳频干扰、信号重构覆盖,请求协助分析脱敏后的波形数据,并附上处理过的日志样本。所有信息走端对端加密通道,不留痕,不联网。每条消息发出前,我都手动核对三次加密参数,确保不会泄露任何元数据。

发完最后一条,我把终端扣在桌上,金属外壳撞出一声闷响。李悦抬头看了我一眼,眼里有疑问,也有期待。我没说话,只点了点头。

赵勇看着我:“真要找外面的人?”

“现在不是讲规矩的时候。”我说,“内网不能碰,设备拼到极限也没用。再拖下去,等他们启动下一步计划,我们就彻底没机会了。”

他没再问,只是把烟塞回口袋,站得更直了些。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一旦引入外部人员,整个调查的风险就变了。不只是技术问题,还有责任归属,甚至可能被郑铭抓住把柄,说我们擅自泄露警务数据。郑铭是分管副局长,表面支持调查,实际处处设限,每次批资源都要拖两天,理由永远是“需评估舆情影响”。我们都清楚,他在等我们失败,好顺理成章地把这事定性为“技术误判”,然后继续推进和恒安智联的合作。

但我别无选择。

十分钟后,第一条回复来了。

“墨痕”——那个搞逆向的家伙。他只回了一句:“你怎么证明这不是钓鱼测试?”

我立刻调出公安认证接口,生成一次性核验码发给他。同时让李悦从离线硬盘里取出一段非敏感日志——就是之前发现860mhz预充脉冲的那一段——做二次脱敏后共享过去。这段数据不含用户信息,也不涉及具体位置,只保留信号结构特征,足够分析又不会踩红线。

“原始数据来源?”他追问。

“南湖公园监控节点,K-7区域备用线路。”我回,“采集时间前日凌晨三点十七分,设备编号cctV-4192-b。”

那边沉默了几分钟。

然后他说:“数据结构确实不对劲。你们遇到的是‘活协议’。”

“什么意思?”

“不是静态加密,而是会自我修复、自动变形的通信框架。每次被攻击,它就会丢掉受损的部分,启用备份逻辑。你们之前看到的‘终止’,其实是它在主动清除入侵痕迹。”

我盯着这条消息,心里一沉。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每次破解都失败——我们面对的根本不是一个固定的程序,而是一个能自己进化的东西。它不像普通病毒那样藏起来,而是以“合法身份”混进正常服务里,像藤蔓一样慢慢生长,等到被人发现时,早已根深蒂固。更吓人的是,它还能模仿周围系统的交互模式,完美伪装成正常流量,躲过检测。

“你能破吗?”我问。

“不一定。但可以试试。条件是全程离线,不用你们的市政网络,也不留任何可追溯路径。另外,需要至少两名技术人员同步建模,一人主拆,一人模拟响应。”

我看向李悦。

她已经摘下耳机,正看着我。“我可以顶住。”她说,“只要设备不停电,我能一直工作。”

她语气平静,却有种让人安心的力量。我知道她有多累,也知道她扛着多大的压力。她是这次行动的技术总控,不仅要清理数据、搭环境,还要实时监控每一层解包过程中的异常反馈。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是几十次失败的经验积累。但她从来没退缩过,也没抱怨过一句。

我点头,转头对赵勇说:“去后勤组,把那两台备用终端搬来,装在隔离区。电源单独接,网口全封。”

他应了一声,转身出门。

李悦重新戴上耳机,手指放回键盘。她把老旧加固硬盘再次接入新拼装的工作站,启动虚拟沙箱环境。屏幕上跳出权限确认框,她输入密码,加载初步解包模块。那串密码长达三十八位,包含大小写字母、特殊符号和数字组合,每七十二小时换一次。整个过程中,她的眼睛始终盯着内存占用曲线,一旦出现异常波动,立即切断进程。

我又收到“墨痕”的消息:“我已经联系另一个熟人,搞协议重建的,叫‘老锚’。他愿意远程接入,但必须确保身份匿名,且不承担后续法律责任。”

“接受。”我回,“所有操作记录由我负责清除,成果归案管,人不留名。”

他没再回复,但五分钟后,我的终端提示新的加密信道建立成功。信道标识为【Echo-7】,采用双向零知识认证,传输过程中自动分片重组,即使被捕获也无法还原原始内容。

李悦那边也传来动静:“沙箱环境准备完毕,可以接入外部节点。”

我按下确认键,授权虚拟机桥接。

三秒后,主屏幕中央跳出一个三维拓扑图雏形——线条交错,层层叠叠,像一团缠在一起的金属丝。最外层标着“伪装层_01”,内部则显示多个隐藏节点正在缓慢刷新状态。这些节点之间不是固定连接,而是像神经突触一样动态重组,每一次刷新都意味着一次微型演化。

“这是……?”李悦轻声问。

“协议结构模拟。”我盯着图,“他们开始拆了。”

她迅速切换到命令行界面,输入一串指令,将本地解析结果同步上传。画面微微抖动了一下,随即,其中一个深层节点开始展开,显现出一段未标记的校验码序列。

“hAcN_2021。”她念出来,“又是恒安智联的签名。”

这个编码我们见过多次,但从不出现在公开文档中。它是恒安内部调试用的硬件抽象控制编号。而现在,它竟然出现在一个自称“公共安防协议”的系统核心层,说明这套架构根本不是为民用设计的。

就在这时,赵勇推门进来,怀里抱着两台主机箱。他把机器放在空桌上,拍了拍灰尘:“电源模块换了新的,应该能撑住高负载。”

“装好马上开机。”我说。

他点点头,蹲下身开始接线。动作熟练得不像个刑警,更像是常年泡在机房的技术员。事实上,赵勇早年曾在武警通信部队服役,退役后才转岗刑侦。他对电子战的理解远超一般执法人员,这也是为什么我能信任他参与如此敏感的操作。

李悦的手没停。她将外部传来的解构模型导入本地系统,尝试匹配之前捕获的干扰波形。屏幕上,两条曲线开始缓慢重合。一条来自现场监听设备,另一条则是“墨痕”团队重建的理想响应模型。随着匹配度提升,误差带逐渐收窄。

“频率吻合度百分之八十九。”她低声说,“他们找到了底层传输规律。”

我刚想说话,终端又震动了一下。

“墨痕”发来一句话:“你们布控点越多,他们越容易察觉。下次行动,别按常规路线走。”

我没回,只是看着主屏上的拓扑图一点点展开。第一层伪装已经被剥离,第二层正在解压。进度条缓慢爬升,数字跳得极稳,仿佛不受外界干扰。但这稳定背后藏着巨大的危险——对方随时可能感知到深层扫描的存在,进而触发全面自毁协议。

赵勇接好了最后一根电源线,按下开关。主机风扇转动起来,发出低沉的嗡鸣。室内温度开始上升,空调制冷明显跟不上。李悦伸手摸了摸散热格栅,眉头微皱:“得加装临时散热扇,不然撑不过两小时。”

“我去器材库找找。”赵勇说着就要起身。

“等等。”我拦住他,“先别动。现在任何外部设备接入都有风险,万一他们正在监听电力波动呢?”

大家一愣。

确实,如果这个系统真的具备全域感知能力,那么电流变化、网络负载、甚至是空调启停,都可能成为暴露我们的信号源。我们不能再假设自己完全隐蔽,而必须考虑对方是否已经在暗处注视着这一切。

“那就手动降温。”我说,“打开窗户,拿湿毛巾裹住机箱侧面,定时更换。”

李悦点头,脱下外套递给赵勇:“用这个垫着,别烫伤。”

赵勇接过衣服,默默走向窗口。夜风灌进来,吹乱了桌上的纸,也带来一丝凉意。他把毛巾浸湿拧干,小心翼翼地敷在发热最严重的部位。那一幕看起来有点荒诞,却又格外真实——一名持枪刑警,蹲在地上用t恤包着服务器散热。

李悦双手放回键盘,深吸一口气。

“开始第二轮同步拆解。”她说,“现在进入核心层试探。”

我坐回主控台旁的椅子,眼睛没离开屏幕。

拓扑图中央,一个新的节点缓缓亮起,颜色偏暗,边缘带着不规则的锯齿状裂痕。那是从未见过的协议模块,结构复杂得近乎生物神经网络,节点之间的连接呈现出明显的层级跃迁特征。更让人不安的是,它的数据流向并不指向任何已知服务器集群,而是汇聚向一个未知坐标——经度113.56,纬度22.89,位于珠江口外海约十二海里处,一片本应空旷的水域。

“这里有海上基站?”我问。

李悦摇头:“查过海事登记,那片没有注册设施。而且信号强度显示,接收端体积不会超过一艘渔船。”

“除非……”赵勇插话,“它根本不在水面。”

我们都沉默了。

如果信号终点是一艘潜航器,或者海底部署的无人舱,那就意味着这场布局早已超出地面监控范畴。他们不仅控制了城市的神经系统,还在海洋深处埋下了后门。

“继续深入。”我说,“我要知道它最终通向哪里。”

李悦敲下回车键,光标跳入命令行窗口。

屏幕闪了一下。

接着,整块主显示屏突然黑了。三秒钟后,一行白色字符缓缓浮现:

“你们不该来这里。”

字体是标准的终端样式,没有任何修饰。可正是这份平淡,让人心底发寒。

李悦猛地拔掉网线,赵勇一把抽出主机电源插头。房间里只剩下应急灯的微光,和彼此急促的呼吸声。

“他们发现了。”赵勇低声说。

我没有回答,而是反复回想那句话。它不是系统提示,也不是自动化拦截——它是回应,是对话的开始。

对方知道我们在哪儿,知道我们做了什么,甚至知道我们下一步想做什么。

而现在,他们选择了开口。

几秒后,我的加密终端震动了一下。

一条新消息来自“墨痕”:

“快撤。他们启动了反溯源陷阱。刚才那段数据流里夹带了定位载荷,一旦完整解析就会激活地理锁定。”

我立刻下令:“销毁所有临时缓存,断开所有存储介质,执行紧急擦除协议。”

李悦熟练地插入物理擦写盘,启动强磁消磁程序。硬盘指示灯疯狂闪烁,随后归于沉寂。赵勇则将所有纸质记录投入碎纸机,连同那张写着Ip跳转路径的草稿纸也没放过。

做完这一切,我靠在椅背上,闭上眼。

我们输了这一局。

但他们暴露了一个致命弱点——他们会害怕,会反击,会留下痕迹。

而只要有痕迹,我们就还能追。

窗外,晨光渐亮,照进这间堆满电缆与尘埃的临时作战室。新的一天开始了。

战斗,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