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88章 盘点十大被低估的皇帝(四)

刘备望着奏疏长叹:“装愚守拙以避祸,掌权后雷霆扫弊——这等隐忍,玄德自愧不如。”

诸葛亮抚扇道:“主公,此人最像汉文景二帝,外示宽柔,内藏刚猛。他收拾牛李党争,如主公当年入蜀后整顿吏治;收复河湟,似当年武帝拓边之志。只是晚唐积弊太深,纵有雄才,也难回天。”

刘备摇头:“后世只知晚唐藩镇乱,却忘了他曾让天下人见着几分贞观遗风,实在可惜。”

朱棣翻着卷宗,忽然拍腿:“这小子比建文帝强百倍!知道藏锋守拙,也知道该出手时就出手。收拾党争用雷霆手段,安抚百姓又有仁心,倒有几分朕靖难后的章法。”

杨荣道:“陛下,他最难得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晚唐那局面,换个人早躺平了,他偏要硬撑着收复失地、整顿吏治,这股劲,不输开国之君。”

朱棣点头:“可惜生不逢时。若他在贞观年间,未必比李世民差。就因生在晚唐,连个‘中兴’的名头都没坐稳。”

【#盘点那些被低估的皇帝#前十名,第四名,北周(南北朝时期)——宇文邕】

【宇文邕(北周武帝)是南北朝时期被严重低估的帝王,其雄才大略与历史贡献常被隋朝统一的光芒掩盖,实则是推动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人物。

继位初期,大权被堂兄宇文护把持(宇文护先后弑杀西魏恭帝、北周孝闵帝、明帝三位君主)。

宇文邕隐忍12年,表面顺从,暗中积蓄力量,最终趁宇文护入宫时将其诛杀,彻底终结权臣干政,实现皇权独揽,为北周强盛扫清内部障碍。】

【亲率大军东征北齐,通过三次战役(尤其是平阳之战)击溃北齐主力,攻克邺城,结束了北魏分裂后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长达40余年的对峙,使北方重归统一,为后来隋朝灭陈、统一天下奠定直接基础。

改革府兵制,扩大兵源(将均田农民纳入府兵体系),强化军队战斗力;多次击败突厥,稳定北方边境,避免两线作战,为灭北齐解除后顾之忧。】

【推行“灭佛”政策(毁寺院、迫僧尼还俗),释放大量劳动力与土地,增加财政收入和兵源,缓解了当时“僧多民少”对国家经济的拖累。

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整顿吏治,打击贪腐,提升行政效率,使北周国力在短时间内超越北齐。】

【在位时间短暂且早逝,亲政仅6年(36岁去世),灭北齐后未及巩固成果便离世,未能完成南下灭陈的统一大业,功绩被后续隋朝的统一所掩盖。

北周存在时间短(24年),且被隋朝取代,后世多聚焦于隋朝的统一成就,忽视宇文邕的奠基作用。

-佛教史书中对其“灭佛”多有批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其整体政绩的客观评价。

综上,宇文邕以超凡的隐忍与决断终结内患、统一北方,其政策为隋唐盛世铺路,却因时运与历史叙事的局限被低估,实为南北朝时期最具统一天赋的“乱世终结者”。】

嬴政将竹简重重一扣:“隐忍十二年除权臣,比嫪毐之乱时的朕,更沉得住气!灭北齐、败突厥,这等开疆拓土的狠劲,倒有几分朕扫**的影子。”

李斯躬身道:“陛下,他‘灭佛’收编人力,与陛下迁豪富、实关中异曲同工,都是为强本固基。只是北周国祚太短,若能延续百年,未必轮得到隋来统一天下。”嬴政冷哼:“可惜死得太早,否则南下灭陈,哪有杨坚什么事?”

刘秀望着卷宗轻叹:“隐忍待时,一击必中——这等手腕,倒像朕当年在河北隐忍积蓄力量。他灭北齐统一北方,比朕平定河北更难,毕竟北齐盘根错节四十余年。”

邓禹道:“陛下,他最难的是‘破立并举’:除权臣是破,强府兵、劝农桑是立。只是隋朝统一天下后,谁还记得这地基是他打下来的?”

刘秀点头:“乱世里的铺路石最易被遗忘。他若多活十年,说不定能亲手结束分裂,哪会让后人只知隋炀,不知宇文?”

杨坚看着奏疏,神色复杂:“说起来,朕能统一天下,还得谢他打下的底子。灭北齐、稳突厥,把北周治得兵强马壮,这才让朕有了南下的资本。”

高颎道:“陛下,他亲政六年便成此功业,若天假以年,怕是轮不到隋代周。只是他‘灭佛’太过刚猛,虽增国力,却也招了不少骂名。”

杨坚摇头:“乱世用重典,他若手软,哪能在短时间内攒足灭齐的底气?后世只夸朕统一,却忘了他才是那个劈开混沌的人。”

【#盘点那些被低估的皇帝#前十名,第三名,后周(五代十国时期)——柴荣】

【柴荣(后周世宗)常被视为五代十国时期最被低估的皇帝,其卓越的治国才能与历史贡献,因在位时间短暂(仅5年半)及后续赵匡胤建立宋朝的光芒所掩盖,实则是推动五代乱世向统一转型的关键人物。

柴荣继位后,制定“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先后击败后蜀、南唐,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及江淮十四州,极大削弱南方割据势力,为后来北宋统一南方扫清障碍。

他亲率大军北伐,42天内连克三关三州(瓦桥关、益津关、淤口关及瀛州、莫州、易州),兵锋直指幽州,若非突发重病撤军,极可能收复燕云十六州,改变后世中原王朝的边防格局。】

【严惩失职官员,破格提拔有才能的寒门子弟,打破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下的官场积弊,强化中央集权。

均定田赋,抑制土地兼并;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废除寺院经济(“灭佛”),将僧尼还俗、寺院土地充公,增加劳动力与财政收入,使后周经济迅速复苏。

修订法律(《大周刑统》)、整顿禁军(淘汰老弱,强化战斗力),其军事、法律制度多被北宋沿用,成为后世王朝治理的范本。】

【在位时间过短,39岁病逝,5年半的执政期虽成果斐然,却未及完成统一大业,未能留下“盛世”等标志性历史标签。

北宋的“历史叙事”掩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篡周建宋,后世史书中多强调北宋统一的功绩,而柴荣作为“前朝君主”,其奠基作用被有意或无意淡化。

五代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后人多关注其混乱与短命,对柴荣这样的“乱世明君”缺乏足够重视。

综上,柴荣以短短数年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与执行力,其政策为北宋统一与繁荣奠定了直接基础,堪称“五代第一君”,却因时运与历史语境被严重低估,实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具改革精神与统一天赋的君主之一。】

赵匡胤望着卷宗,指尖无意识敲击着龙椅扶手,忽然苦笑:“世宗陛下这五年半,抵得上旁人五十年。朕取了后周江山,可这禁军的规制、江淮的版图、甚至汴梁的城郭,哪样不是他亲手打下的底子?”

赵普躬身道:“陛下,正因世宗雷霆手段扫平乱象,才有大宋今日的根基。只是史书总要为新朝正名,他的锋芒,难免要藏几分。”赵匡胤沉默片刻,命人取来《大周刑统》:“把这个抄一份,放在政事堂——别忘了,朕是站在谁的肩膀上。”

李世民将卷宗拍在案上,眼中闪过锐光:“五代乱世,竟有这等人物!五年平南伐北,整吏治、兴农桑,若给他二十年,何愁天下不统?”

房玄龄道:“陛下,柴荣之强,在于‘勇’与‘细’并存——敢亲征契丹,亦能校订刑律;敢废寺院,亦能均田赋。

乱世需快刀,他这刀,又快又准。”李世民叹道:“可惜天不假年!若他在,哪有后来的分裂?朕倒想与他对弈一局,看看这‘五代第一君’,到底有多少手段。”

朱元璋猛灌一口浓茶,粗声赞道:“这柴荣,是个敢动真格的!贪官该杀,寺院占地该收,禁军老弱该汰——全说到点子上了!乱世里讲仁政是找死,就得用他这铁腕!”

刘伯温道:“陛下,他最难得的是‘有破有立’:破藩镇积弊,立中央权威;破寺院陋习,立农本根基。若非早逝,未必不能终结五代乱局。”朱元璋哼了一声:“赵匡胤捡了个现成便宜!不过话说回来,能让篡位者都得承认好处,这柴荣,是真有本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