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80章 盘点四大美女(二)

【东汉·蔡文姬】在匈奴帐中抚琴,听闻昭君故事,琴弦忽断。她望着帐外飞雪,泪落沾襟:\"昭君姐姐,你是自愿踏雪而去,我是被迫陷身胡尘。同是琵琶伴胡风,你以一人换太平,我却只能在胡笳十八拍里,数着归乡的日头。\"

【三国·蔡邕】灯下注解《汉书》,读到昭君再嫁一节,提笔沉吟:\"汉成帝一句'从胡俗',轻描淡写,却不知她心中有多少长安月。可正是这份隐忍,让胡汉刀兵入库五十载。所谓大义,原是把个人委屈,酿成了万民安宁。\"

【唐·杜甫】在夔州白帝城,听闻昭君墓在塞外,望着长江东去,吟道:\"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身旁老妪问:\"先生,这青冢埋的是恨吗?\"杜甫摇头:\"是大爱。她把恨酿成了胡汉一家的酒,让后世饮着和平。\"

【宋·王安石】在书房读《匈奴列传》,读到昭君子女促进汉匈往来,拍案道:\"世人皆说红颜祸水,昭君偏以红颜息烽火。她的美,不在蛾眉,在那封自请和亲的奏疏里;她的勇,不在挥剑,在面对'从胡俗'时的点头里。\"

【元·马致远】写《汉宫秋》至昭君投江一幕,笔悬半空。夫人问:\"为何不写她安享晚年?\"他叹:\"世间哪有圆满?我写她投江,是怕后人忘了和亲背后的牺牲。

可转念一想,她若真有灵,定会笑我:'我在匈奴看了五十年牛羊,比汉宫的鹦鹉自由多了。'\"

【明·黄道周】在《汉书匡谬》中批注:\"昭君二嫁,非失节,乃存义。试想,若她执意归汉,汉匈盟约必破,多少白骨将堆成阴山?所谓烈女,不是守一身贞洁,是守万民性命。\"

【清·纳兰性德】在塞上看到昭君墓,写下\"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忽觉不妥,又添一句\"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自语:\"她的怨,该是深秋雨;她的情,却是照千古的夕照。\"

【盘点四大美女,第三位——闭月——貂蝉,东汉末年人士,山西忻州人,司徒王允府中歌女,以绝世容颜与胆识闻名。

传说她夜后花园拜月,清风拂过,浮云掩月,王允见状便对外称“月亮见我女儿美貌,自愧不如躲进云里”,“闭月”之名由此传开。

彼时董卓专权,残害忠良,吕布为其义子却虎狼心性。貂蝉感王允忧国之心,愿以己身为饵,行“连环计”——先被王允许给吕布,后又献与董卓,在二人之间巧施周旋,离间其父子关系。最终吕布怒杀董卓,除去国贼,貂蝉的胆识与牺牲,成为乱世中一抹传奇亮色。

关于其结局,史料记载寥寥,民间多有演绎:或随吕布战死,或归隐民间,或被曹操赐给关羽(衍生出“关公月下斩貂蝉”的戏说),终究成了乱世红颜的谜案。】

【东汉·貂蝉】立于王允府中铜镜前,指尖抚过鬓边珠花,镜中映出眼底决绝。她对镜轻语:\"小女本是蓬蒿人,蒙司徒恩养,当为天下除此奸贼。\"转身取过吕布所赠玉簪,又将董卓赐的金钗置于另一侧,忽然笑了,\"这钗簪锋利,原可断父子情,亦可断乱世祸根。\"

【东汉·王允】在书房踱步,听侍女报貂蝉已说动吕布,又稳住董卓,他抚须长叹:\"一个弱女子,竟能担起江山重负。世人只知'闭月'之容,怎知她眉间藏着的,是万民的生死。\"案上《连环计》竹简微动,他忽然起身:\"若事成,当为她立碑,不刻姓名,只刻'红颜安邦'。\"

【三国·吕布】在凤仪亭攥住貂蝉手腕,见她泪眼盈盈诉董卓欺辱,怒不可遏。貂蝉抽出手帕拭泪:\"将军若怜我,当为天下除此贼;若不怜我,我便死在将军面前。\"吕布望着她鬓边散落的珠钗,喉间滚动:\"誓杀老贼!\"却不知她转身时,帕角已攥出褶皱——那眼泪里,半是演技,半是乱世女子的身不由己。

【三国·董卓】在相府宴饮,见貂蝉舞罢垂眸,笑问:\"爱姬可知,吕布近日对你魂不守舍?\"貂蝉屈膝行礼,语带怯意:\"太师息怒,妾只是怕将军误会,扰了太师与将军的父子情分。\"董卓抚其发顶,全然未觉这柔媚语调里,藏着穿心的利刃。

【晋·陈寿】着《三国志》至吕布杀董卓处,笔锋顿住。案头史料只记\"卓常使布守中合,布与卓侍婢私通\",却无\"貂蝉\"之名。

他轻叹:\"乱世女子,纵有惊天之功,也难入正史。也罢,就让'闭月'的传说,留在民间吧——她的名字,原比笔墨更长久。\"

【明·罗贯中】撰《三国演义》至貂蝉退场,犹豫再三,终未写其结局。弟子问:\"先生为何留白?\"他道:\"她的结局,在每个读者心里。或生或死,或隐或显,都不及她在凤仪亭那一眼——既有除贼的勇,便有安身的智,不必我多言。\"

【盘点四大美女,第四位——羞花——杨玉环,号太真,唐代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唐玄宗李隆基的贵妃,以丰腴之美、通音律、善舞闻名。

传说她在御花园赏花时,指尖轻触含羞草,草叶竟缓缓收拢,宫女惊呼“花见娘娘都羞得低头了”,“羞花”之名由此传开。

她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后被玄宗看中,几经辗转入宫,册封为贵妃,深得宠爱,宫中称“娘子”,礼仪待遇等同于皇后。】

【玄宗为博其欢心,命人千里迢迢运送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又为她谱写《霓裳羽衣曲》,二人常于月下共舞,留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绝唱。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携其逃亡,行至马嵬坡,禁军将士以“祸国红颜”为由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为保玄宗安危,杨玉环被迫自缢于马嵬坡佛堂,年仅38岁。她的一生,交织着极致荣宠与悲惨结局,成为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

【唐·李白】奉诏为贵妃作诗,见她醉酒倚栏,鬓发散乱却更显娇媚,挥笔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搁笔时笑道:\"娘娘之美,原是天上云、园中花,都要学着几分的。\"

玉环执酒盏回敬:\"李学士笔下生花,怕是把臣妾写得太好。这美啊,有时是蜜糖,有时是刀刃。\"李白一怔,举杯饮尽,未再言语。

【唐·杜甫】在成都草堂听闻马嵬坡事变,望着窗外秋雨,提笔写下\"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邻人叹:\"可惜了那般美人。\"杜甫摇头:\"可惜的不是美人,是那盛世。她不过是替乱世背了锅——君王的错,怎该让女子来偿?\"

【宋·苏轼】在惠州吃到荔枝,忽想起\"日啖荔枝三百颗\",又念及\"一骑红尘妃子笑\",对友人笑道:\"这荔枝甜是甜,却沾着马嵬坡的血。世人骂她误国,可真正误国的,是那把江山当情场的君王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