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215章 群星璀璨之春秋战国传奇文臣篇(6)

汉·长安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放下手中《春秋》竹简,目光从天幕收回,语气带着几分复杂:“这位明皇,早年失算致国辱,晚年倒有几分仁君气象。释放被囚宗室、废除殉葬陋习,这两件事,总算没辜负‘天子’二字。”

他转头对董仲舒道:“我大汉向来重‘仁孝’,建庶人被囚五十载,骨肉分离本就违逆‘孝’道,朱祁镇放其归民,是补了宗室和睦的缺;殉葬制度残虐,废之则是顺天意、合民心,这与儒家‘仁者爱人’的主张不谋而合。”

董仲舒躬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朱祁镇虽有过失,但此二举皆合‘仁政’。臣以为,可将其事迹编入儒家典籍注疏,警示后世君主:纵有失误,若能以‘仁’补过,仍可获百姓称颂;更让天下知,残虐之制终难长久,唯有‘仁’能固国本。”

唐·长安大明宫

唐太宗李世民坐直龙椅,玉如意在指尖轻转,看完天幕后朗声笑道:“有意思!这位君主倒算拎得清,知道晚年补过。废除殉葬,救了后宫女子性命,这份魄力,比那些死守旧制的君主强;释放建庶人,解了皇室宿怨,也懂‘宗室和则天下安’的道理。”

他对房玄龄道:“我大唐立国以来,便不兴殉葬之俗,也善待宗室子弟,正因深知‘残虐失民心,内耗伤国本’。

朱祁镇能打破祖制、化解旧怨,虽晚却值得称道——治国本就不是一成不变,知错能改、顺民心而行,便是好君主该做的事。”

房玄龄躬身回话:“陛下洞察深远。朱祁镇的事迹,可让我大唐百官引以为鉴:为政者难免有失,但只要心存百姓、念及宗室,及时补过仍能挽回民心。

臣建议将其记入《贞观政要》续编,让后世君臣知‘补过之智’与‘仁政之力’。”

天幕继续【#群星璀璨之春秋战国传奇#文臣篇#文种】

【文种是春秋末期越国重要谋臣,与范蠡共同辅佐越王勾践,助其卧薪尝胆、灭亡吴国,后因勾践猜忌被赐死,是吴越争霸中极具悲剧色彩的关键人物。

文种早年投奔越国,凭借出众的政治与谋略才能,成为勾践重臣。

在越国国力较弱时,他提出诸多治国安邦之策,为越国积累实力。】

【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击败,勾践被俘。

文种留在越国主持国政,推行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政策,同时与范蠡配合,通过“美人计”(献西施)、贿赂吴国重臣等策略,削弱吴国实力。

勾践归国后,文种继续辅佐其整顿内政、训练军队,最终在公元前473年帮助越国打败吴国,实现复仇。

吴国灭亡后,范蠡深知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选择辞官归隐,并劝说文种一同离开,但文种未听。

此后,勾践担心文种功高震主,且忌惮其谋略,以“文种曾向自己献上伐吴七策,仅用三策便灭吴,剩余四策可用于地下辅佐先王”为由,赐给文种一把剑,迫使其自杀。】

秦·咸阳宫

秦始皇嬴政凝视天幕中文种的结局,指尖在青铜剑鞘上重重一叩,语气冷硬:“文种有谋却无智,明知君主忌惮仍恋栈不去,落得赐死下场,实属自取!”

他转头看向李斯,眼神带着对“君臣之道”的不容置疑:“我大秦律法严明,君臣各守其分,臣不僭越、君不猜忌,方能稳固。文种若懂‘功成身退’,便不会身死;勾践若依律治世,而非凭猜忌杀臣,也更显君威。此二人,皆非大秦效仿之例。”

李斯躬身附和:“陛下圣明。文种虽助越灭吴有功,却不懂‘伴君如伴虎’的分寸;勾践杀功臣,亦失君主气度。

我大秦当以律法为纲,臣凭功受爵、凭律行事,君依法治臣、依功赏罚,方能避免此等悲剧,保朝堂安稳。”

汉·长安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摩挲着《春秋》竹简的边缘,看完天幕后一声轻叹:“文种忠心辅主、助越复国,是为‘忠’;却因不听范蠡劝告、固守权位,终遭横祸,是为‘愚’。这般结局,可惜可叹。”

他看向董仲舒,语气带着对儒家“中庸之道”的思索:“儒家讲‘知进退、明得失’,文种偏偏少了这份通透。

若他能学范蠡‘功成而退’,或学孔子‘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何至于此?反观勾践,忘恩负义、诛杀功臣,纵得天下,也失了‘仁君’之名。”

董仲舒躬身回应:“陛下所言极是。文种之悲,在于‘忠而不智’;勾践之过,在于‘得势而忘义’。此二人之事,可诫我大汉君臣:臣当守‘忠’亦懂‘退’,君当怀‘仁’亦念‘功’。可将其编入教化典籍,让天下知‘君臣相得’方为治国之要,猜忌与执念皆为祸端。”

唐·长安大明宫

唐太宗李世民将玉如意置于案上,目光从天幕收回,语气中满是惋惜:“文种有治国之才,助越国从绝境中复兴,这份功绩足以传世;可他偏偏囿于‘臣子当守位’的执念,听不进范蠡的劝诫,最终落得这般下场,实在可惜!”

他转头对房玄龄道:“朕常与你们说‘君臣相契,方能共成大业’,勾践得了文种这般能臣,却因猜忌痛下杀手,是为君者的失察;文种明知君主难共安乐,却不肯适时退让,是为臣者的不智。这君臣二人,都犯了治国的大忌。”

房玄龄躬身应道:“陛下洞察入微。文种的悲剧,正是‘君无容人之量,臣无避祸之智’所致。

我大唐如今广纳贤才,陛下待臣以礼、信臣以忠,臣亦为大唐鞠躬尽瘁,正因深知‘君臣相疑则国危,君臣同心则国兴’。

可将文种之事记入史册,警醒后世君不可轻疑功臣,臣亦当知进退之机。”

宋·汴京紫宸殿

宋太祖赵匡胤手指轻叩御案,看着天幕中文种的生平,语气带着几分感慨:“文种助越灭吴,是实打实的功臣;可他不懂‘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恋着权位不肯放手,最后丢了性命,这是他的糊涂处。”

他看向宰相赵普,眉头微蹙:“我大宋重文臣、轻武备,就是怕功臣恃功自傲,也怕君主猜忌生祸。

勾践杀文种,看似除了‘隐患’,实则寒了天下士人的心——日后谁还敢为他尽心效力?文种若能学范蠡那般洒脱,既能保性命,也能留个好名声。”

赵普躬身回禀:“陛下所言极是。文种之忠可嘉,之智不足。我大宋当以史为鉴,君主待臣以宽,臣事君以敬,互不猜忌,方能长治久安。

可将文种的故事编入《册府元龟》,让朝中大臣知‘功高不骄、见机而退’的道理,也让后世君主明‘善待功臣、方能聚贤’的要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