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213章 群星璀璨之春秋战国传奇文臣篇(5)

秦·咸阳宫

秦始皇嬴政端坐于高台龙椅,目光如炬扫过天幕上孔子的生平,指尖在青铜剑鞘上轻叩,声音沉肃:“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重用,可见其‘仁礼’之说,难适乱世争霸之需。”

他转头看向丞相李斯,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秦以法治天下,靠的是严明律法与强力推行,方能扫**、定乾坤。

孔子倡私学、传典籍,若任其学说蔓延,百姓思想纷杂,反而不利于政令统一。”

李斯躬身垂首,应声附和:“陛下圣明。孔子‘有教无类’虽看似普惠,却易让诸子百家之说并行,扰乱民心。

如今我大秦统一天下,当‘书同文、车同轨’,以法家思想统摄万民,方能保江山永固。

不过孔子整理‘六经’,留存古籍文献,倒也有几分用处,可令博士官择其可用者收录,剔除迂腐之论。”

汉·长安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手抚案上《春秋》竹简,看完天幕中孔子的记载,眼中闪过赞许之光,朗声道:“孔子虽生逢乱世,但其‘仁’‘礼’之说,实乃治国安邦之根基!”

他看向身旁的董仲舒,语气愈发肯定:“昔日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是看中儒家‘为政以德’‘君君臣臣’的主张,能稳固皇权、教化百姓。

孔子开创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让寒门子弟也能习礼明义,这与朕广纳贤才、充盈朝堂的想法不谋而合。”

董仲舒拱手躬身,沉声回应:“陛下远见卓识。

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箴言,正是教化万民、安定天下的准则。

如今我大汉国力日盛,更需以儒家思想教化四方,让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方能实现天下长治久安。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实至名归,当令天下学子皆以其学说为圭臬。”

唐·长安大明宫

唐太宗李世民斜倚龙椅,手中把玩着玉如意,看完天幕中孔子的事迹,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孔子一生虽仕途不顺,但其在教育与思想上的成就,远超寻常王侯!”

他转头对房玄龄道:“朕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孔子整理‘六经’,为后世留存了千年典籍,这份功绩不可磨灭。他‘有教无类’的理念,与朕广开科举、选拔寒门英才的举措,可谓异曲同工——天下贤才,无论出身,皆可为国效力。”

房玄龄躬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孔子‘仁’的思想,与陛下‘民为水,君为舟’的治国理念相通。

如今我大唐国泰民安,正需以儒家伦理教化百姓,让社会有序、人心向善。

且孔子思想传至周边诸国,更能彰显我大唐文化之盛,助陛下成就‘天可汗’的伟业。”

天幕继续【#群星璀璨之春秋战国传奇#文臣篇#范蠡】

【范蠡出身楚国,因不满楚国政治黑暗,与文种一同投奔越国,被越王勾践重用。

公元前494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勾践被俘,范蠡随勾践入吴为质,期间始终陪伴左右,为其出谋划策、隐忍求生。

3年后勾践获释归国,范蠡提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战略,从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安抚百姓等方面助力越国恢复国力,还献上“美人计”,派西施迷惑吴王夫差,削弱吴国实力。】

【经过20余年筹备,范蠡辅佐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率军攻破吴国都城,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国成为春秋末期霸主。

灭吴后,范蠡深知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性格,拒绝了勾践的高官厚禄,毅然带着西施(传说)离开越国,泛舟五湖,开启归隐之路,避免了文种后续被勾践赐死的悲剧。

归隐后,范蠡先到齐国,化名“鸱夷子皮”,在海边开垦荒地、经营农渔牧业,很快积累巨额财富。

齐景公听闻其贤能,想任命他为相,范蠡不愿再入仕途,散尽家财后迁往陶地(今山东定陶),改名“陶朱公”。】

【他凭借对市场规律的精准把握(“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从事粮食、布匹等贸易,不久再次富可敌国,成为后世商人尊崇的“商圣”,其“三聚三散”财富(三次积累巨额财富,又三次散尽用于济贫或避祸)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范蠡的一生,既在政治军事上成就霸业,又在商业领域开创典范,其“知进知退”的智慧、“诚信经商”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政治观、商业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仍被视为智慧与财富的象征。】

秦·咸阳宫

秦始皇嬴政凝视天幕上范蠡的生平,手指停在剑鞘叩击的动作,面色沉冷开口:“范蠡助越灭吴,倒有几分谋略,可他功成后弃主归隐,实为不忠!”

他转头看向李斯,语气带着对“弃政从商”的轻视:“秦以军功定爵、以吏治治国,范蠡却抛却朝堂去谋商贾之利,此等行径若在大秦,必难成表率。

且他‘三聚三散’财富,看似洒脱,实则是逃避君臣本分——为人臣者,当以辅佐君王、稳固社稷为终身之责,而非见势不对便抽身而去。”

李斯躬身附和:“陛下所言极是。范蠡虽有才智,却无‘忠君守节’之心。

我大秦需的是忠于律法、坚守岗位的臣民,而非此等‘知退而不知进’的谋士。

不过他经商时‘贵出贱取’的思路,倒可借鉴于粮米调度,令地方官学习其把握供需之法,以稳定大秦粮价。”

汉·长安未央宫

汉武帝刘彻放下手中《春秋》竹简,看着天幕中范蠡的事迹,眼中闪过复杂神色,沉吟道:“范蠡辅佐勾践复国,有‘功’;知勾践难共安乐而退,有‘智’;经商致富后又散财济贫,有‘仁’,倒是个难得的全才。”

他看向董仲舒,语气带着对“进退之道”的思索:“昔年韩信功高震主而不知退,终遭祸患;范蠡却能全身而退,这份清醒,远胜寻常谋士。

只是他弃政从商,虽得富贵,却未将才智用于教化万民——若能效仿孔子传经布道,岂不更显价值?”

董仲舒拱手回应:“陛下洞察深远。范蠡‘知进知退’的智慧,可诫朝堂群臣勿贪权恋位;其‘散财济贫’的举动,也合儒家‘仁者爱人’之理。

如今大汉推行儒术,可将范蠡的故事收录于典籍,既赞其智慧,亦劝诫世人:有才者当以‘仁’为心,或辅君治国,或教化百姓,方为正道。”

唐·长安大明宫

唐太宗李世民坐直身子,玉如意停在指尖,看完天幕中范蠡的生平,朗声笑道:“好一个‘功成身退、富甲天下’的范蠡!他既有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谋略,又有不恋权位的洒脱,更有经商济民的本事,这般人物,堪称世间奇士!”

他对房玄龄道:“朕常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可范蠡看清勾践心性后主动归隐,并非不忠,而是保全自身、另展所长的明智之举。

他在陶地经商时‘贵出贱取’,顺应市场规律,这与朕让百姓休养生息、鼓励农桑的思路相通——治国与经商,皆需懂‘顺势而为’。”

房玄龄躬身应道:“陛下所言极是。范蠡‘三聚三散’,不贪财、不恋位,尽显君子之风;其经商理念,更可助我大唐规范市集、促进贸易。

如今大唐万国来朝,可将范蠡的经商智慧传于商贾,既让市场有序,也让四方来使见我大唐不仅有文治武功,更有济世安民的智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