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172章 群星璀璨之大唐武将篇(终)

天幕继续介绍着“他是西域名将,开元年间率军远征小勃律,收复西域失地,巩固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擅长山地战,被誉为“西域守护神”。

他是开元末期至天宝年间名将,任陇右节度使,多次击败吐蕃,尤其在石堡城之战中重创吐蕃,保障河西走廊安全,安史之乱中被迫率军出战,后被俘。

他是中唐名将,安史之乱后,先后平定朱泚叛乱、李怀光叛乱,收复长安,稳定唐朝中期政局,被誉为“平叛功臣”,其家族后续也为唐朝军事作出贡献。

没错,他们分别是高仙芝、哥舒翰、李晟”

唐,贞观年间

李世民看着天幕对着魏征说“魏爱卿,天幕这是何意?莫非是着急盘点完我大唐?”

魏征微微躬身,思索片刻后道:“陛下,依臣之见,这天幕所展示的,或是我大唐未来名将之风采。此乃祥瑞之兆,预示着我大唐将人才辈出,国祚绵长。”

【高仙芝是唐代中期着名军事统帅,出身高句丽贵族,以西域远征的辉煌战功闻名,是盛唐时期开拓与镇守西域的核心将领,被誉为“西域战神”。

高仙芝父亲高舍鸡为唐朝将领,随其在安西都护府长大,自幼熟悉西域地理与军情,少年时便投身军旅,以骁勇善战、精通骑射崭露头角。】

【历任安西都护府别将、果毅校尉等职,因跟随安西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作战有功,逐渐晋升,尤其擅长指挥骑兵长途奔袭,为后续西域远征奠定基础。

747年,小勃律背叛唐朝、投靠吐蕃,阻断西域商路。高仙芝率万余骑兵从安西出发,翻越帕米尔高原,历经艰险抵达小勃律,一举攻破其都城,俘虏小勃律王,重新打通西域通道,此役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艰难的远征之一”。】

【750年,高仙芝以石国“无藩臣礼”为由,率军攻破石国,俘获其国王。

此举引发西域诸国不满,石国王子向阿拉伯帝国求援。751年,高仙芝率唐军与大食军队在怛罗斯激战,因麾下葛逻禄部临阵倒戈,唐军战败,这也是他军事生涯的重大转折。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急调高仙芝从西域回师,任命其为副元帅,率唐军驻守潼关,抵御叛军西进。】

【高仙芝认为潼关地势险要,主张坚守避战、稳固防线,却与监军宦官边令诚产生矛盾。

边令诚向唐玄宗诬告高仙芝“克扣军粮”“畏敌不战”,玄宗听信谗言,下令将高仙芝与另一将领封常清一同处死。756年,高仙芝在潼关军中被冤杀,临死前仍高呼“我有罪,死无憾;然我等为国征战,何罪之有!”,全军将士无不落泪。

高仙芝军事才能卓越,尤其擅长远程奔袭与山地作战,其远征小勃律的战绩彰显了盛唐的军事实力与西域影响力;怛罗斯之战虽败,却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与技术交流。

他的冤死是安史之乱初期唐朝的重大损失,也反映了中唐时期宦官专权、皇权昏聩的弊端,后世对其“功高蒙冤”多有惋惜。】

李世民听闻天幕对高仙芝的介绍,脸色凝重,沉声道:“如此良将,竟落得如此冤死下场,实乃我大唐之憾事。朕定要以史为鉴,莫让这般悲剧再上演。”

高仙芝(鬼魂)看着天幕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眼中泪光闪烁。想到自己曾经的辉煌战绩,又忆起被冤杀的悲愤,他心中五味杂陈。但他很快又挺直了腰杆,朗声道:“吾一生为国征战,问心无愧。虽死,亦要护我大唐疆土。若有来生,我仍愿为大唐效命!”

【哥舒翰是唐代中期着名将领,以抗击吐蕃、镇守河西的战功闻名,是盛唐西北边防的重要支柱,后因安史之乱中的潼关之败与政治斗争,最终悲剧收场。

哥舒翰出身突厥哥舒部落,早年生活豪放,中年后才投身军旅,追随河西节度使王忠嗣。他作战勇猛且有谋略,在对吐蕃的作战中屡立战功,逐渐从副将晋升为将领,因治军严明、善待士兵,深得部下拥戴。】

【在青海苦拔海与吐蕃军队遭遇,哥舒翰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分三路冲击敌阵,大败吐蕃,一战成名。

749年,唐玄宗命其接替王忠嗣攻打吐蕃占据的石堡城。他亲率大军强攻,虽付出较大伤亡,但最终攻克此战略要地,彻底巩固了唐朝对河西、陇右地区的控制,被封为西平郡王。

3长期驻守西北,多次击退吐蕃袭扰,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其威名在边疆各族中广为流传,当时甚至有民谣称赞“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精锐边军东调平叛,哥舒翰因常年饮酒且作战负伤,此前已居家养病。

后因潼关形势危急,唐玄宗强令其出山,任命为兵马副元帅,统领二十万大军驻守潼关。

哥舒翰深知叛军势猛,主张据守潼关以逸待劳,避免决战。

但宰相杨国忠猜忌其兵权,不断逼迫他出战。

756年,哥舒翰被迫率军出关,在灵宝遭遇叛军伏击,唐军全线溃败,二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被俘。】

【哥舒翰被俘后,一度被迫向安禄山投降,但并未得到信任。

757年,叛军内部发生内乱,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杀父夺权,哥舒翰最终被安庆绪部下杀害。

哥舒翰是盛唐时期西北边防的关键将领,抗击吐蕃的功绩对维护唐朝边疆稳定意义重大。

但其晚年因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与唐玄宗的误判,最终在潼关之败中身败名裂,结局悲惨,也成为安史之乱中唐朝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件之一。】

哥舒翰的鬼魂缓缓浮现,他看着天幕上自己的一生,眼神复杂。曾经的辉煌战功如电影般在眼前闪过,那苦拔海的英勇冲锋,石堡城的艰难攻克,都让他心中涌起一股豪情。

然而,潼关之败和被俘投降的经历,又像沉重的枷锁压在他心头。他紧握着拳头,眼中满是不甘与悔恨,“我本欲据守潼关挫敌锋芒,奈何杨国忠那奸贼逼迫,陛下又不听我言,才致此大败,二十万将士命丧灵宝,我罪无可恕!”

但很快,他又抬起头,声音坚定,“我虽晚节不保,可早年为大唐抵御吐蕃,保西北边疆安宁,问心亦有可安之处。若有来世,我定辅佐明主,为国再建奇功,绝不让这等悲剧重演!”

天幕继续介绍起下一位【李晟是唐代中期杰出军事家、“再造大唐”的核心将领,以平定“朱泚之乱”、收复长安的赫赫战功闻名,与郭子仪、李光弼并称“中唐三大名将”,死后获赠太师,谥号“忠武”,是唐朝中后期维系政权稳定的关键人物。

李晟少年时便随父从军,因勇武善战、擅长骑射,早年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麾下崭露头角,曾一箭射杀吐蕃猛将,获“万人敌”美誉。

后历任左羽林大将军、神策军都将等职,在抵御吐蕃、平定藩镇小规模叛乱中积累战功,逐渐成为唐朝中央禁军(神策军)的重要将领,以治军严明、爱兵如子着称,麾下士兵战斗力极强。】

【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唐德宗出逃奉天,叛将朱泚在长安称帝,唐朝政权危在旦夕。

此时李晟正率部驻守河北,听闻京城变故,不顾麾下兵力有限,毅然率军西进勤王,沿途收拢散兵,迅速成为勤王大军的核心力量。

784年,李晟制定周密作战计划,避开叛军锋芒,先扫清长安外围据点,再亲率主力猛攻长安城门。】

【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指挥神策军突破叛军防线,最终收复长安,朱泚出逃后被杀。

长安收复后,李晟严令士兵不得劫掠百姓,城中秩序迅速恢复,极大稳定了唐朝统治。

此后,李晟又参与平定李怀光等藩镇叛乱,彻底终结了“四叛连兵”的危局,使唐朝中央政权重新掌控全国核心区域。】

【因平定叛乱的盖世奇功,李晟被封为西平郡王,权倾一时,但也引发德宗猜忌与朝臣谗言。

他察觉后主动请求解除兵权,以避免重蹈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功高震主”的覆辙,最终得以善终,805年病逝于长安,享年67岁。

李晟不仅以战功挽救唐朝于危亡,其麾下还培养出李愬(雪夜袭蔡州的名将)等优秀将领,为后续唐朝平定藩镇奠定基础。

他一生忠君报国,既具军事谋略,又懂政治分寸,被后世视为中唐“忠勇之典范”,其事迹被载入《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备受推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