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91章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天幕继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诸葛亮望着天幕上的字句,羽扇轻摇,眸中闪过一丝复杂:“三分天下,终是权宜之计。若先帝健在,若关张无恙,何来偏安蜀地?伯温先生能佐明主定鼎天下,倒是遂了我辈读书人‘致君尧舜’的初心。”

姜维按剑上前:“丞相,您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虽未竟全功,却以一州之地抗曹魏百万之师,这份忠勇,后世谁能及?那刘伯温纵有一统之功,不过是乘元末大乱之势,哪有您这般逆势而为的艰难?”

诸葛亮摇头轻笑:“伯约可知,治世易,乱世谋存更难。刘伯温能在群雄逐鹿中择明主、定奇谋,让百姓早日离了战火,这才是大功。亮所求,不也是天下归一、生民安堵么?只是天不佑汉,徒留遗憾罢了。”

刘伯温立于南京城头,望着天幕喃喃自语:“孔明先生此言差矣。三分天下,是乱世中的存续之智;一统天下,是承平前的奠基之勇,哪有高下?先生辅佐昭烈帝白手起家,于绝境中创蜀汉基业,这份‘无米之炊’的能耐,基不如也。”

朱元璋提着酒壶走来,拍他肩头:“老刘,你也别妄自菲薄。诸葛亮是厉害,可他那主公死后,阿斗扶不起,纵有通天本事也难回天。咱不一样,你说的咱信,你定的计咱行,君臣一心,才能成事。”

刘伯温躬身:“陛下所言极是。孔明先生困于‘匡扶汉室’的执念,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基则幸逢陛下,顺天应人,这才得成一统。说到底,时也,运也,势也。”

李世民看着天幕,对房玄龄笑道:“这二人倒像两面镜子。诸葛亮的‘忠’与‘智’,是乱世中臣子的极致;刘伯温的‘谋’与‘断’,是开国时能臣的范本。若让诸葛亮遇太祖(指李渊),让刘伯温随玄德,结局又会如何?”

房玄龄道:“陛下,良禽择木而栖。诸葛亮守一‘义’字,宁死不背刘氏;刘伯温明一‘势’字,知元朝气数已尽。性格即命运,他们的选择,本就藏着结局。”李世民颔首:“是啊,忠有忠的坚守,智有智的通达,都该留名青史。”

朱棣手指天幕,对姚广孝道:“诸葛亮六出祁山,耗尽蜀地元气,算不算知进不知退?刘伯温劝咱爹‘高筑墙、广积粮’,却是知止而后有得。”

姚广孝抚须:“陛下,诸葛亮是‘鞠躬尽瘁’,刘伯温是‘功成身退’。前者为报知遇,后者为避锋芒,皆是大智慧。只是后世记诸葛亮的‘忠’,多过他的‘谋’;记刘伯温的‘智’,多过他的‘隐’,倒也偏颇。”朱棣冷笑:“文人写史,总爱把‘忠’字捧得太高,却忘了能定天下的,从来是‘审时度势’四个字。”

朱熹盯着“三分”与“一统”,沉吟道:“诸葛亮‘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守儒家‘弘毅’之道;刘伯温‘顺势而为定天下’,是得道家‘因势利导’之妙。二者看似相悖,实则都是‘道’的体现——乱世需坚守,治世需通达。”

陆九渊摇头:“元晦兄太过迂腐。天下百姓盼的是安定,管他三分还是一统?诸葛亮让蜀地百姓暂得安宁,刘伯温让天下百姓终离战火,都是有功于社稷,何必分个高下?”朱熹默然,良久才道:“你说得是,百姓安,才是根本。”

刘禅望着天幕,忽然嘿嘿一笑:“相父要是能像刘伯温那样,帮咱把曹魏、东吴都灭了,咱也不用天天听姜维喊着北伐了。”

郤正低声道:“陛下,孔明先生在时,蜀地丰饶,百姓安乐,已是难得。刘伯温能一统,是因明太祖雄才大略,非一人之功。相父辅佐陛下,能在乱世中保一方平安,已是千古难寻。”刘禅似懂非懂,只是望着天幕上诸葛亮的名字,眼神茫然。

刘伯温望着远处的紫金山,忽然叹道:“孔明先生,你我虽隔千年,却都是这棋盘上的棋子。你为‘兴复汉室’燃尽自己,我为‘驱逐胡虏’耗尽心血,到头来,不过是让百姓多过几天安稳日子。若有来生,愿天下无战,无需你我这般谋划。”

【#三分天下诸葛亮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双对比。

“诸葛亮与刘伯温,一为乱世存续之智,一为开国定鼎之谋,恰似寒梅与青松——梅以傲骨立残冬,松以劲节撑晴空,风骨不同,却同为华夏脊梁。

诸葛亮南阳初出,便为刘备擘画“三分天下”:火烧博望、舌战群儒,于赤壁惊涛中挽狂澜;入蜀定川、七擒孟获,以怀柔化戾气,让巴蜀从乱地变粮仓。

他知益州疲弊,却仍以“汉贼不两立”为帜,六出祁山、五丈原星落,用一生践行“鞠躬尽瘁”。其智,在“逆势而为”——以一州之力抗九州之魏,靠的是木牛流马的巧思、八阵图的奇变,更靠“亲理细事,汗流终日”的执念。他像一柄被烈火淬炼的剑,明知锋刃将折,仍要刺向天命的壁垒。】

【刘伯温则是顺流击水的舵手。元末群雄割据,他先观陈友谅之骄、张士诚之懦,再定“先灭陈、后取张”之策,鄱阳湖一役火烧连营,让朱元璋跳出困局。

他不似诸葛亮般事必躬亲,却善以“天道”释人心:劝朱元璋“广积粮、缓称王”,避过元廷锋芒;定“高筑墙”之策,让应天成铁桶江山。其智,在“审时度势”——知何时藏锋,何时亮剑,如同一枚精准的秤砣,总能在乱世的天平上找到制胜的支点。

后世常以“成败”论二人:笑诸葛亮“出师未捷”,赞刘伯温“功成身退”。却不知诸葛亮的“败”,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他守的是“汉”字大旗,护的是乱世中最后一点正统星火;刘伯温的“成”,是顺势而为的通达——他破的是旧朝枷锁,建的是新世根基。】

【 有人曾叹:“诸葛亮治蜀,路不拾遗;刘伯温佐明,夜不闭户。”一者以“严”立威,一者以“智”安邦,殊途同归。

若论君臣相得,诸葛亮遇刘备,是“鱼水之欢”却终隔“兴废之数”;刘伯温随朱元璋,是“金石之交”却难逃“鸟尽弓藏”,又都藏着三分遗憾。

说到底,二人皆是“谋国不谋身”。诸葛亮的灯灭五丈原,刘伯温的归隐青田山,都在诉说:智者能算尽天下事,却算不透人心、拗不过时势。

只是前者用忠诚刻下“千古一相”的碑,后者以谋略铺就“洪武盛世”的路,都在华夏史上,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滚烫注脚。”】

曹操望着天幕上的对比,手中酒盏重重一磕案几,冷笑一声:“诸葛亮逆势而为?不过是看不清天下大势!刘备那点家底,本就难成气候,偏要以一隅抗全局,纯属徒劳。刘伯温倒识趣,知道跟着真命天子走,这才叫识时务者为俊杰。”

郭嘉轻摇折扇:“明公此言差矣。诸葛亮的‘逆’,是逆的时运,守的是忠义;刘伯温的‘顺’,是顺的民心,择的是明主。前者如飞蛾扑火,燃尽自己照亮汉室;后者似顺水行舟,借势而起安定天下,本就不是一路数。”

曹操哼道:“若诸葛亮归降,未必不能助我一统,可惜啊,一根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