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31章 辛弃疾的一生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第31章 辛弃疾的一生

作者:迷城寒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7:11:56

【文臣里最能打,武将里最能写!南宋,辛弃疾,可叹,弃疾似去病,宋皇非汉武,下面为你播放南宋名将辛弃疾的一生。】

汉朝,霍去病此时还没有上过沙场,但,前面的天幕已经播放过了他的一生。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着名豪放派词人,同时也是一位爱国将领,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却屡遭排挤,壮志难酬。

早年抗金,归宋献策,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被金人占领。他自幼目睹民族压迫,立志抗金复国。】

【21岁时,他聚众两千参加抗金义军,后率部南归宋朝,献《美芹十论》《九议》等策,分析宋金形势,提出收复中原的具体策略,但未被朝廷重视。

归宋后,辛弃疾历任多地官职(如建康通判、湖南安抚使等),在职期间整顿吏治、训练军队、兴办水利,展现出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

但因主张抗金、反对妥协,他多次遭主和派排挤,长期被调任闲职或罢官,累计闲置近20年。】

【罢官期间,他退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将满腔爱国情怀与壮志难酬的悲愤融入词中,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玉案·元夕》等。

其词风格豪放激昂,兼具沉郁悲壮,题材广泛,既有金戈铁马的壮志,也有田园生活的闲情,被誉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

【晚年壮志未酬,抱憾而终

晚年时,朝廷一度起用他筹备北伐,但因积弊深重、用人不当,北伐无果。

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临终前仍高呼“杀贼!杀贼!”,一生未竟收复中原之志。

他的一生是爱国精神与悲剧命运的交织,其词作成为南宋社会现实与文人情怀的生动写照,影响深远。】

宋,是我大宋对不起这位将领啊,赵匡胤早已泪流满面。

汉武帝刘彻看着天幕,不禁感慨:“这辛弃疾有如此壮志与才能,若生在朕的时代,定能与霍去病等名将并肩,驰骋沙场,共击匈奴,收复失地不在话下。”

唐太宗李世民微微皱眉,说道:“辛弃疾整顿吏治、训练军队皆有成效,又有收复中原之策,宋皇却不重用,实在可惜。用人当用其长,方能成就大业。”

明太祖朱元璋冷哼一声:“这南宋朝廷软弱,主和派误国。像辛弃疾这般忠勇之士,就该委以重任,全力北伐,岂能让大好河山沦陷于外族之手。”

康熙皇帝也长叹道:“辛弃疾一生爱国,临终仍念着杀贼,其精神可嘉。可惜南宋朝廷积弊难返,空有良将而不能用,令人扼腕叹息。”各朝皇帝纷纷表达着对辛弃疾的惋惜与敬意,也为南宋错失良才而感到遗憾。

下面让我们欣赏一下辛弃疾的词【以下是这三首词的原文: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唐朝,李白听完,举杯痛饮,朗声道:“好一个‘醉里挑灯看剑’,这等豪情,与我逍遥肆意却又心系天下之情相通,此乃真豪杰也!”杜甫则手抚胡须,感慨道:“稼轩之词,满是家国之思、壮志未酬之悲,如我一般忧国忧民呐。”

宋朝,苏轼眼睛发亮,连连赞道:“妙哉妙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意境,既有情韵又有哲思,我自愧不如。‘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其壮志豪情不输我当年。”辛弃疾本人听着自己未写的词,先是震惊,继而眼眶泛红,心中燃起熊熊斗志,暗道:“原来我还能写出如此词句,此生定要为收复中原而战,不负这满腔豪情!”

天幕继续,下面播放大明不妙曲,又名朱棣快乐曲【“花开又花谢 花漫天,是你忽隐又忽现,朝朝又暮暮 朝暮间,却难勾勒你的脸。

我轻叹浮生 叹红颜,来来去去多少年,半生的遗憾 谁来写

唯有过客留人间, 此去半生太凄凉 花落惹人断肠,你我天涯各一方,我追着你的月光 泪却湿了眼眶。

往事随风怎能忘,此去半生两茫茫 不及深情一场,皆是所念即所想,只恨我心落千丈 难渡这过往,痴人只为情惆怅。”】

明,老四,你过来,为什么说这首歌是你的快乐曲但确是大明不妙曲呢,朱元璋和善的说着。

朱棣的额头直冒冷汗他硬着头皮上前,心中急速思索着措辞。“父皇,儿臣也不知这其中缘由。许是这天幕自有深意。”朱元璋目光犀利地盯着他,“老四,你莫要欺瞒朕。你既知自己未来是大明皇帝,这歌说不定就藏着你心中所想。”

朱棣咬了咬牙,一狠心道:“父皇,这歌也许暗示着儿臣未来起兵之事。起兵虽能让儿臣得偿所愿,但于大明而言,动荡之下必有损伤,所以说是大明不妙曲。

而儿臣若成功,心中畅快,便是儿臣的快乐曲。”朱元璋沉默片刻,缓缓说道:“你既已知晓未来,当明白这天下得来不易。若真有那一日,定要以大明百姓为重,莫要让这大好河山再添伤痛。”

朱棣连忙跪地,“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定当以江山社稷、黎民百姓为念。”朱元璋点了点头,不再言语,而朱棣则长舒了一口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