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10章 盘点最具影响力的十大诗人(七)

天幕继续流转,【盘点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诗人,第二名,大唐,诗圣,杜甫!】

唐,长安街头。李白正与杜甫并肩而立,望见天幕上“杜甫”二字,先是一怔,随即爽朗大笑,抬手拍了拍杜甫的肩膀:“子美,你当这‘诗圣’之名,实至名归!”杜甫腼腆一笑,拱手谦道:“太白兄过誉了。吾之诗作不过是记录世间疾苦,哪能与兄台的仙风道骨相比。”

此时,天幕上浮现出杜甫的生平与诗作。【少年杜甫曾作《望岳》,尽显少年轻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而晚年风格骤变,《登高》一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写尽艰难苦恨与身世悲凉:“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秦,咸阳宫。嬴政望着前后两首诗,眉头微蹙:“这真是同一人所作?文风竟有如此天壤之别?”

汉,朝堂之上,众臣亦满脸惊讶。有学者喃喃自语:“早年诗作气势磅礴,尽显豪情壮志;晚年之作却沉郁悲凉,这其间究竟经历了多少变故?”唐,李白听着天幕解说,转头看向身旁的杜甫,眼中满是感慨——他虽知杜甫境遇坎坷,却未料其笔下竟藏着这般跌宕的人生。

【杜甫的一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饱经沧桑,其经历与创作紧密相连。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官宦世家,自幼聪慧,年少时便展露文学天赋。

20岁后开始漫游,先后游历吴越、齐赵等地,饱览山河,写下《望岳》等早期作品,抒发壮志豪情,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尽显青年抱负。】

【35岁赴长安求仕,却因权贵当道屡屡碰壁,困居长安十年,生活困顿,逐渐体会到底层疾苦。】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历经战乱流离,曾被叛军俘获,后逃至凤翔投奔肃宗,任左拾遗,不久因直谏被贬。

此阶段目睹战乱惨状,写下《三吏》《三别》等不朽名篇,深刻反映民生疾苦,奠定其“诗史”地位。】

唐,杜甫望着天幕上“诗史”二字,眼中满是震惊——他从未想过自己的诗竟能获此评价。

一旁李白再次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真诚:“子美,你这些诗作皆为传世瑰宝,记录了世间种种苦难,当得起这‘诗史’之名。”杜甫眼眶微红,感慨道:“太白兄,我不过是将所见所闻所感付诸笔端,未曾想能有这般意义。”

天幕继续滚动:【759-765年,杜甫于战乱中辗转至成都,在友人帮助下建成“杜甫草堂”,生活暂得安定。

期间创作《春夜喜雨》《蜀相》等诗,风格虽仍含忧思,但不乏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描绘。】

【离开成都后,杜甫沿长江东下,漂泊于夔州、潭州、岳阳等地,贫病交加。

写下《登高》《登岳阳楼》等晚年代表作,情感沉郁顿挫,尽显孤苦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最终于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

【杜甫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对历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历史记录、文化精神等多个层面。

开创“诗史”传统:以写实手法记录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如《三吏》《三别》),成为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补充史料,为诗歌承载历史叙事树立了典范。】

【完善诗歌艺术:在律诗、古体诗等多种体裁上均有突破,格律严谨且情感深沉,被尊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其创作技巧和风格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如白居易、李商隐、陆游等)。】

【补充官方史书记载:诗歌聚焦底层民众的生活细节(如战乱中的流离、赋税的沉重),这些内容往往是官方史书较少涉及的,为后人了解唐代社会底层真实面貌提供了珍贵视角。

其作品不仅记录事件,更融入对国家命运、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成为唐代由盛转衰时期社会心态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唐,杜甫听闻“诗仙”二字,望向李白笑道:“‘诗仙’之称,倒也贴合太白兄的谪仙人风骨。”

【塑造文人品格:杜甫一生虽困顿却始终坚守忧国忧民的情怀,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精神,成为后世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标杆,影响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其诗歌和生平被不断研究、解读,相关典故(如“杜甫草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甚至被纳入教育体系,成为传承民族文化记忆的载体。】

【对后世文学与思想的深远影响:从宋代江西诗派尊其为“一祖三宗”之“祖”,到清代诗坛对其格律的推崇,杜甫的诗歌一直是后世诗人学习的范本。

其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超越时代局限,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的影响早已超越文学领域,成为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窗口,无愧于“诗史”“诗圣”之名。】

秦,嬴政望着天幕,轻叹一声:“这大唐当真是人才济济,我大秦竟无一人可上榜。”

汉,刘邦饶有兴致地摩挲着胡须:“十大最具影响力的诗人,光是唐朝就占了四位。只是不知这第一名,会是谁?”

三国,曹魏朝堂。曹植凝视着天幕,心中亦充满好奇——究竟是谁能力压诸人,位居榜首?

宋,苏轼望着流转的字迹,若有所思,隐隐猜到了第一名的可能。

明,有官员面露不平:“这天幕莫非偏心大唐?已然占了四席,难道我大明就无一人能登榜?”

特殊时期(唯有先烈可见),有人低声发问:“你们说,那***能看到这些吗?”

此时,天幕传来清晰的回应:“除了侵略者及其帮凶,其余人皆能听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