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天幕:盘点古人那些事儿 > 第171章 群星璀璨之大唐武将篇(10)

读到“邺城战后接统帅权、稳定军心”,他点头赞叹:“危难之际敢担重任,此乃将帅魄力。

反观‘宦官专权致其边缘化’,”岳钟琪面色沉了沉,“历朝皆有奸佞乱政,我等在外戍边,更要坚守本心,不被朝堂暗流所扰,方能专心御敌。”

天幕继续介绍起下一位唐朝武将“他是开元后期的名将,曾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掌控万里边疆,多次击败突厥、吐蕃,是当时边疆军事的核心人物。他叫王忠嗣”

【王忠嗣是唐代中期杰出军事统帅,出身将门,以抗击吐蕃、突厥的赫赫战功闻名,是唐玄宗时期镇守边疆的核心将领,堪称“盛唐边帅之典范”。

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为唐朝将领,在抗击吐蕃时战死,年幼的王忠嗣被唐玄宗收养于宫中,与皇子一同成长,深受玄宗信任与栽培。】

【在少年时便展现军事天赋,长大后投身军旅,历任河西、朔方等军镇将领,因治军严谨、作战勇猛,逐渐崭露头角,多次击败吐蕃、突厥的小规模袭扰。

王忠嗣的核心功绩集中在边疆防御与开拓,是盛唐西北边防的“定海神针”:

738年,任河西节度使,率军在青海湖附近击败吐蕃主力,收复战略要地,使河西走廊的安全得到长期保障。】

【742年,转任朔方节度使,率部主动出击突厥,击溃突厥部落联盟,俘虏其重要首领,彻底瓦解了突厥对唐朝北方边境的威胁。

巅峰时期同时兼任河西、朔方、河东、陇右四镇节度使,掌控唐朝西北、北方几乎所有精锐边军,是唐代历史上罕见的“四镇节度”,边疆各族皆闻其名而敬畏。】

【746年,唐玄宗计划攻占吐蕃石堡城,王忠嗣认为该城地势险要、强攻必伤亡惨重,直言反对,触怒玄宗;同时,宰相李林甫因忌惮其才华与兵权,借机诬陷他“谋反”。

玄宗听信谗言,将王忠嗣下狱,后虽免死罪,但削去所有官职,贬为汉阳太守,次年又调任汉东太守。749年,王忠嗣在贬所郁郁而终,年仅45岁。

王忠嗣不仅军事才能卓越,更以“持重安边”为原则,反对穷兵黩武,注重边境民生与长治久安,其麾下还培养出郭子仪、李光弼等后来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对盛唐边防体系与后续国运影响深远,被誉为“盛唐最后的边帅脊梁”。】

唐·长安 王忠嗣府邸(被贬前)

天幕映出自身生平之时,王忠嗣正与部将核查边军粮草,闻声抬头,见“兼任四镇节度、击溃突厥吐蕃”的记述,眉头微舒,对身旁郭子仪道:“当年守河西、击突厥,只为保边疆无虞,这些虚名,本非我所求。”

待读到“反对攻石堡城、遭李林甫诬陷”,他手中的粮草账簿重重落在案上,指节泛白:“石堡城险固,强攻需折损数万儿郎,我岂能为邀功而让将士白白送命!李林甫构陷忠良,他日必遭反噬!”

清·京师 岳钟琪府中

岳钟琪见天幕讲王忠嗣“培养郭子仪、李光弼”,眼中闪过敬佩:“能为朝廷培育栋梁,可见王将军不仅善战,更有识人之明!安史之乱能平定,背后亦有他的功劳啊!”

读到“因反对强攻石堡城被贬、郁郁而终”,他驻足良久,轻声叹息:“边疆将帅最忌‘穷兵黩武’,王将军知兵懂兵,却因直谏获罪,实在可惜。

我等戍守西北,面对边境战事,更要审时度势,不可盲目冒进,方能不负将士与百姓。”说罢,他取出西北边防图,指尖在疆域线上缓缓划过,似在以王忠嗣的“持重”自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