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砧”工坊巨大的穹顶下,无影灯散发着恒定而冰冷的光芒,将黎昼和她占据的中央组装平台照得纤毫毕现。空气中弥漫着臭氧、焊锡熔融的松香、以及特种金属冷却液特有的、带着微甜的铁锈味。各种精密设备低沉的嗡鸣构成了持续的背景音。
黎昼仿佛化身为一台精密而不知疲倦的机器。她戴着厚重的防强光护目镜,大半张脸被遮住,只露出紧抿的嘴唇和尖俏的下巴。隔音耳罩隔绝了大部分噪音,让她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她的“战场”就在眼前:被拆解开的“湮灭者”主体炮身固定在精密的夹具上,内部复杂的能量回路和机械结构暴露无遗。旁边的工作台上,散落着各种图纸、数据板、以及陆屿提供的星陨晶极限参数文档。
核心攻坚:
星陨晶核心更换:这是重中之重。黎昼小心翼翼地用特制的能量钳,将那块散发着深邃幽蓝光芒的星陨晶从旧基座上取下。新基座是按照陆屿提供的精确参数,由旁边的数控机床刚刚加工出来的,表面蚀刻着更高效的导流符文。她屏住呼吸,如同进行最精密的外科手术,将新的星陨晶缓缓嵌入,每一个接口都对准得毫厘不差。能量指示器瞬间亮起稳定的蓝光,转换效率的实时读数在屏幕上欢快地跳跃着,比之前提升了整整38%!黎昼嘴角勾起一丝满意的弧度。
液冷回路改造:陆屿提供的“多级分流”基础设计图清晰明了。黎昼正对照着图纸,加工新的冷却管道。激光切割机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将特制的银色合金管精准地切割成需要的形状。她拿起一段刚切好的弯管,眉头却皱了起来。
“多级分流…效率是稳了,但这热交换速度还是不够快…” 她看着设计图上标注的散热效率预期值,有点不甘心。一个更激进的想法在她脑中成型——在关键的几个节点加入“涡流喷射”结构!利用高速旋转的冷却液流瞬间带走局部热点,理论上散热效率能再提15%!
她立刻兴奋地在全息设计图上修改起来,手指快如闪电,勾勒出复杂的涡流腔室结构。“陆屿!看看这个!涡流喷射!加到分流节点这里!效率绝对能再冲一波!” 她对着空气喊道,仿佛陆屿就在身边。
屏幕上,陆屿的窗口立刻弹出。他似乎一直在监控设计图的改动。
“涡流喷射结构已识别。”陆屿的声音依旧平稳无波,但屏幕上瞬间调出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流和三维应力模型,“方案模拟运行中…结果:散热峰值提升16.2%,但…”
他停顿了一秒,屏幕上的模型开始局部放大、变色,显示出几个关键连接处应力集中、材料颜色由蓝变红的警报区域。
“涡流产生的高频震荡和局部湍流,在材料微观层面会产生不可控的应力集中点。根据星陨晶基座合金(型号:XK-77)的实测疲劳数据,在高强度连续作战环境下,该结构有73.8%的概率在第五次峰值功率输出后,导致基座连接处出现微裂纹,进而引发能量泄露风险,最终可能导致核心过载爆炸。风险等级:高。”
屏幕上紧接着弹出另一个设计图:“建议采用优化后的‘多级分流 微鳍片强化’方案B。散热峰值损失7.9%,但安全冗余提升42.5%。武器稳定性应优先于极限性能。”
“爆炸?!怎么可能!”黎昼像被踩了尾巴的猫,差点跳起来,指着屏幕上陆屿标红的区域,“你的模拟数据太保守了!XK-77的极限疲劳强度我清楚!涡流震荡频率我控制在安全阈值内了!只要加工精度够高,接口应力完全可以分散掉!方案B效率太低了,关键时刻差那8%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她挥舞着手中的设计笔,据理力争。
“材料疲劳阈值基于实验室极限环境(高温、高压、高频震动)下的三万次实测数据。”陆屿的声音没有起伏,但屏幕上瞬间刷过海量的实验数据图表,精确到每一次应力测试的波形和材料微观结构变化,“涡流方案在理想静态环境下可行,但在实战中遭遇剧烈冲击、魔法能量干扰或极端温度变化时,风险呈指数级上升。稳定性是持续火力的基础。”
两人隔着屏幕和数千公里的距离,展开了一场纯粹的技术辩论。黎昼引经据典,搬出自己推导的公式和过往经验;陆屿则用冰冷的实测数据、详尽的材料力学分析、以及复杂的模拟结果作为武器。工坊里回荡着黎昼时而激动、时而抓狂的辩解声和陆屿那始终平稳、却如同重锤般砸下的事实陈述。
争论持续了将近半个小时。黎昼的脸颊因为激动和工坊的高温泛着红晕,额头的汗水顺着鬓角滑落。她死死盯着陆屿提供的那些详尽的、无可辩驳的材料疲劳实验数据和失效案例,又看了看自己设计图上那个诱人的“涡流喷射”结构,最终,像是泄了气的皮球,肩膀垮了下来。
“…行吧行吧!”她烦躁地抓了抓被汗水打湿的头发,声音带着不甘,“听你的,方案B!安全第一!行了吧!”她像是赌气般,用力将全息设计图切换到陆屿的方案B界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