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98章 天道之声,鬼才的谎言

黎明前的风从渭北吹来,把野地里的葭苇吹成一片细密的波。

风越过土脊、旧驿与坍塌的断垣,钻入葫芦、竹节与空瓮之腹,发出哑而绵的“喑”。那声音低,不刺耳,却像有人在离地很远的地方敲了一次胸腔,让人心口一沉,又慢慢浮起。

行在的三股队列在这“喑”声里收束,车轮压着湿泥走出一圈圈浅圆,均匀、不偏、不歪。

郭嘉勒马立在土脊尽头,侧耳听。风里有三种不同的“声”:一种是葫芦里被风拽出的空鸣,一种是黄泥路下被轮子擂出的浊音,还有一种更轻的,是旧仓深腹里瓮壁互震的颤。

他的唇角微微一弯:“天道之声。”

荀彧将袖里的纸卷稍稍往内收了收,眼带笑意:“奉孝的‘天’,是人手布的风眼与空腔。”

“天不言而四时行。”郭嘉淡淡,“我们替‘天’说一句,足矣。”他抬指在空中轻轻一按,“墙——不现形,往风里退半步。”

夏侯惇斧背斜搭肩窝,前墙如潮退了一寸。张辽的侧翼在苇滩边贴近,影子与影子之间没有缝。典韦低头看轮,把链球换了个位置,铁环绕腕,像一根戒。

他们抵达今晨的第一处“仓”——渭桥小仓。这是沿线的前哨仓廪,屋顶粗陋,墙厚,门槛上新刻的赭印尚未干透,旁边照例补了一笔小小的“安”。

仓门前已经围了人。有人说仓门夜里会“啸”,有人说粥锅里起了点甜味,有人说昨夜风里似乎混着“香”,是不祥。

“诸位。”荀彧上前,声音不高,吐字清,“朝廷行在许,沿线赈粥与仓粮并举。从今日起:赭印独认,旧印封箱;禁甜香入锅,姜多放一撮;仓门夜响,启窗通风。”

他把最后一个“安”字的收笔轻轻顿重了一丝。顿重的那一点,像把风按住。人群里浮动的慌意,先收了半寸。

郭嘉乘马过来,目光掠过门槛上的“安”,又掠过仓首发粥的小灶。他对仓官道:“今日先开北窗,再开西窗,南窗留缝。去两个人上梁,掸一遍蛛网与梁灰。——再,拿昨夜的盐来。”

仓官忙不迭取来一袋盐。郭嘉掐指捻了一撮,放于舌尖。盐正,却带一丝极淡的甜。他笑起来:“甜得谨慎,是‘邺’的手。文若——”

“在。”荀彧会意,“以姜汤验盐?”

“姜汤验的是人心。”郭嘉将盐袋交给荀彧,“当着百姓与军士面,煮三碗汤:一碗以旧盐,一碗以新换,一碗不放。让他们自己尝。”

夏侯惇“嘿”了一声,扛着斧背挤开了看热闹的几名汉子,手背随手压住一个少年人的肩:“别挤,先给老人添一瓢粥。”

少年人讪讪地退后一步。粥棚里那孩子已经把姜丝添多了一撮,姜香在蒸汽里慢慢铺开,把空气里那点甜压下去。典韦蹲在灶边,看粥眼“咕嘟、咕嘟”地冒,像一只慢慢复苏的心。他笑,笑得憨:“姜护胃。”

——(鸩·视觉)

仓门梁上的灰不厚,却有手指抹过的痕。

我爬梯上去,指尖沿着那道抹痕摸过去,摸到一枚比米粒稍大一点的纸团。纸团极薄,裹了豆粉,粉里掺了香。此香淡,不齁,却腻,确是“邺”的味。纸团塞在梁缝里,风一吹,粉便细细落下,落到盐袋与锅边,甜香便“有”,人心便“动”。

我把纸团取下,扇骨轻轻一弹,弹在屋外的石阶上,化成一小摊白。我又沿梁扫了两道,把残余的粉拍进风里。

粉一散,我闻见底下粥汤里姜更“立”了一分。

我往下瞥,正好看见郭嘉伸指在空气里一按,按在“安”字的收笔处,又按在粥棚边那口热水锅的盖子上。他没有说话。风却像听懂了,仓门夜里的“啸”至此止住。

我下了梯,把那枚纸团的细角递给荀彧:“香在梁上。盐袋里也点过。”

“先验。”荀彧袖里取出一只小勺,舀三勺汤,递给三个方向的人。老人先喝,孩子后喝。他们喝完,把舌尖在唇上轻轻一抿——旧盐的碗,甜;新换的,不甜;不放盐的,淡如水。老人眼睛里有一线会意的光:“甜,齁胃。”荀彧点头,笑:“姜,护胃。”

“以‘味’扰路,以‘声’助谣。”郭嘉把盐袋合上,递回给仓官,“从今日起,沿线仓廪禁甜香入锅,盐先验后下。仓门与瓮腹内各悬葫芦三枚,风顺则哑,风逆则‘喑’,以此为‘鸣钟’之代。——钟不响,风自顺。”

他言罢,转身对张辽低语:“仓后小巷,有一口旧井。昨夜有人在井沿钉了三颗新钉,钉头亮,角朝北。以墙轻轻压一掌,压在北角。”

张辽会意,侧翼两名直行校尉如影掠入小巷。片刻后回报:“唤‘声’的葫芦已收;井旁藏两人,手里有‘空票’。”

“空票?”荀彧接过,看了一眼,笑:“字香甜。”

夏侯惇斧背轻轻一点那两人腕子。他们不喊,只是咬牙。郭嘉淡淡:“带下去。别打脸。——文若,把‘空票’编号,封于新印下,以待明日‘赎名’。”

“谨遵。”荀彧收好。转瞬他抬眼:“奉孝,此处仓廪清了,但她人未远。”

“她不会在仓。”郭嘉笑,“她听‘天道之声’,会去找‘天’。”

他说“天”,指的却是人。他拍马而行,一路从渭桥小仓收至旧驿,再往东南,遇一处半毁的祠。祠内梁柱犹存,斗拱间悬着两只老瓮。风一过,瓮内互鸣,似钟非钟。郭嘉翻身下马,将掌贴在一只瓮腹,轻轻一按。瓮声改变,从混乱的啸转为层次分明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如线穿珠,连贯起来,仿佛一曲极短的正调,在废祠的空中绕了一周,又落到地上,化成渣。

“天道之声。”他道。

“鬼才的谎言。”有人自祠外笑了一声。

——(鸩·视觉)

来者不是昨夜的绛衣女子,却同样带着“邺”的味。一个穿粗蓝衣的男子,袖口的线缝与宫里的老绞法相同,指节却有拉弦的茧。他背着一截长木匣,匣里露出一角琴尾。

琴尾兽骨上,刻着与昨夜同样的缺。他站在神龛的影里,眼睛很亮:“把风塞进葫芦,把声化为钟,你就说是天。——天若能被你安在葫芦里,也不过如此。”

郭嘉看他一眼,不答,只伸手将另一只瓮的“羽”按平。他的掌心很稳,稳得把风的毛躁也裹住。男子眯起眼:“你不说‘王’,不说‘霸’,只说‘粥’与‘安’。你以为这一套能护你走到许?”

郭嘉笑:“我不护我,我护人。——你若要劝道,不必。若要弩,退五步,免得伤自己。”

那男子不退,反而上前一步,脚尖轻磕地砖。地砖下空腔共鸣,发出一声极轻的“嘀”。这是“邺”的暗号之一,旧时帝阙里养过的“信”,如今拿来在废墟里试胆。他身后一缕香从匣里溢出,是豆粉拌香。他笑:“‘味’在仓,‘声’在天,你都要护?护得过来?”

“护得过。”郭嘉仍笑,“因为你们的香,是‘甜’;我们的姜,是‘辛’。甜会齁,辛护胃。”他话声落,祠外风忽然大了一分,葫芦发“喑”,瓮应声变低。

男子眼角一跳,目光去找风眼。夏侯惇在影里把斧背从肩上挪开,斧背背面那层细砂光微闪。张辽的墙不过移动了一手之阔,影里的人已被“墙”缓缓推进祠外。

男子一笑,后退,不争。他的笑里有酸:“鬼才的谎言,说得像真。”

“真。”郭嘉轻轻,“是‘人心’。”

男子不言,抱琴退入风里。他走时把匣尾轻轻一抬,兽骨上的缺露出来,像一个半字。他以为我们会去追那个缺。我们不追。我们只把仓的窗开一缝,把盐验一遍,把粥多加一撮姜。

——

日升一竿,风暖了一分。

渭桥小仓的“甜”被姜压下,夜里仓门的“啸”不再作。沿线第二、第三处小仓的赭印亦已换好。

荀彧亲手将“禁甜香入锅”的字牌钉在灶旁,又将“赭印独认”的木筹分发至渡口与驿站。张辽的墙在城外的坡上拉出一道“无墙的墙”,凡有甜香者遇风必现白,遇墙即止。典韦把链球当“尺”,把每辆车之间的“度”量得齐齐整整。

午后,过华阴旧驿。旧驿后院有一小堆劣米,米粒发潮发酸,掺了豆粉。仓吏愤怒:“有人要坏我仓!”

郭嘉伸手,在那堆米上划出一个小小的“安”。他道:“把这堆不入仓,煮粥给沿路的孤老与孩童。把好米留给走路的兵与驿。——甜留在外,辛留在内。”

“这不是……”仓吏迟疑,“偏颇?”他想到的是公论与均。

“非。”荀彧接话,“以胃为公。兵与驿要走路,先护胃;老与幼要不饿,先给粥。粥不可断。”他说着,回头望郭嘉。

郭嘉点头。二人目光低低相触,像一笔不着墨的印。

就在搬米之际,一名衣着简朴的青衣汉子捧着旧票来“赎命”。他把票放在案上,眼睛不看人,只看那枚赭印。荀彧接过,指尖在印边一抹,笑容不漏:“票好,印坏。印边的缺磨得过大了半分,是‘学旧’。——赎命者在哪?”

汉子微怔,随即跪下:“小人只是传话。”他身后两人欲挤,夏侯惇斧背横来,二人腕子“叭”的一声,劲尽。

张辽的墙合上。汉子抬头,眼里竟有一线如释重负的泪:“我不想做这事。家里三口,等粥。”

“给他粥。”郭嘉淡声,“票留下,人在。明日你来,便有‘工食’。”汉子顿首如捣,喜极,泪落。

“以粥为‘法’。”荀彧低声。

“以法护‘粥’。”郭嘉回。

——(鸩·视觉)

午后风软。走至渭北东路的一处浅滩。水不深,泥湿,野草折倒,露出泛银的叶背。滩边挖有两口新坑,坑里埋着香包,香包用油纸裹着,不湿。

我蹲下,取出其中一包,剥开,甜香冲鼻。我把纸抖开,把香包里头藏的一枚薄薄的小牌挑出来。小牌黑铁,上刻“半邺半印”。这类小牌,是“手”的外证;昨夜钟楼下的那枚,今晨祠里的那枚,皆与它为对。

我把铁牌夹在扇骨里,用力一折,折成两半。半边抛回泥里,半边收入袖中。袖里的半边很冷,像一片冰,逐渐贴暖我手心。

我站起来,望见远处土丘上站着一个人——昨夜的绛衣女子。她不弹琴,她抱着琴,看着我们的人把香包一一挖出,把甜香倒在滩上,让风吹走。

她看我的时候,微微一笑,我也微微一笑。她抬手,在空里按了一下,按在风上。风果然顺着她的手心一转,吹来一缕更细的“喑”。那“喑”像是她在远远地说一句:“明日之后,在仓。”

我垂眼,专心把最后一个香包扯开。香包里有一根极细的银线,线端缠在一枚小葫芦上。葫芦吹起来,会发“偏音”。

我把银线绕在自己指上,轻轻一拉,线断。葫芦落进泥水里,发出“噗”的一声极轻的响。那一声像一颗微小的谎,落水即灭。

——

日昳。

行在抵达许县西南十里的一处旧庙。

庙中安整,梁上挂一口小钟,钟唇缺,钟身裂。郭嘉仰头看了看,笑道:“今夜你要响。”他话是对钟说的,意思却是对人。

荀彧会意,把“行在令”再誊清一遍:“皇帝行在许,安民为先;赈粥三处,赭印独行;沿线仓账归印,禁甜香入锅;旧票封存,空票待询。”字末一笔,收在“安”。

夏侯惇把斧背靠在柱上,问:“奉孝,你那‘谎’,何时放出去?”

“已经在风里。”郭嘉指向东北,“昨夜给她看了‘兽骨缺’,今晨又给她听了‘天道之声’。她以为我借天,我其实借‘人’。——我们故意放了一个‘转华阴’的假路,又放了一个‘南曹仓’易守难攻的虚仓。”他笑,“她若信,便会调手往南;她若疑,便会从水下试。——不论她怎么试,墙都在。”

“鬼才的谎言。”荀彧接着笑,“甜不过姜。”

“姜护胃。”典韦不合时宜地插了一句,众人都笑。笑声不高,却把庙里冷冷的风逼到梁上。

夜色将落,许县城的轮廓在暮霭里浮起,像一只卧兽吐息。

县城的钟楼比长安的小,钟不裂,木料老,声厚。郭嘉把马缓缓勒住,不进城。他回望队列。那辆最不起眼的小篷车仍安安静静地行在中间,帘缝里一道清光不急不缓。那光是一个人的眼。

它不是神的火,它是人的水。水会被风吹起涟漪,也会在夜里慢慢地收回去。

“奉孝。”荀彧并马,“天子之车,要不要入城?”

“不入。”郭嘉轻轻摇头,“先在城外旧庙暂歇。明日晓发‘行在令’,然后入。”他抬手在空里按了一下,按在钟唇上,也按在每一个人心上。

庙中小钟在风里轻轻“喑”了一声,像远远的呼吸。

郭嘉咳了一下,极短,极轻。他把那点腥甜咽回去,目光依旧清冷。他低声:“井水今夜不喝。先喝姜汤。”

“谨遵。”荀彧转身吩咐。

——(鸩·视觉)

夜半,旧庙外的风吹过檐角,草铃不响。城里有人拖门栓的声音,在夜中断断续续。

庙后的小仓已如法悬了三枚葫芦与两只瓮,瓮腹被擦得干净,葫芦口对着风。风进来,声出去,像一条被人导引的河。

我在庙门阶上坐了一会儿,扇子收着。那根银线在袖里还扎我手。

我把它拽出来,系在庙前的枯枝上。银线极细,风吹过,会发一点点偏音。我掐断它。偏音断,风没有那么“甜”。

我看见他——郭嘉——从庙里出来,站到钟下。他抬头,仿佛与钟对视。

钟不说话,风替它说。他把指尖按在钟唇上,按了一下,收回来,再按一下,收回来。两下之间,他轻轻吐出一口气。那口气里有药味,是最淡的苦。我不问药,

我只看他的眼睛。那眼睛里很亮,亮得把夜里的每一寸暗都照出纹理。他转身,看见我,笑了一下。笑得很薄,很轻,却把我袖里那根讨厌的线照得更细、更易断。

“明天,钟响三下。”他说。

“天道之声。”我说。

他摇头:“人道之声。”他顿了顿,低声,“但让人以为是‘天’,更省力。”

“鬼才的谎言。”我故意这样说。

他笑:“谎,也要往好的地方用。”

我没再说。他走了。我用指尖在庙门槛上的“安”字收笔处轻轻摸了一下,摸到一点冷。

冷是夜的,冷也是井的。我用手心捂了一会儿,字就温了。温了,心也温了一点。

——

四更,天际露出一丝将亮未亮的薄白。

许县城内的钟先动了一动,像一个睡稳的人翻了个身。庙中小钟紧随其后,应了一声低“喑”。

郭嘉站在庙门外,衣襟被风轻轻拽着。他抬手,示意夏侯惇与张辽——“墙”不显形,护在侧;典韦守轮与轴;荀彧持文案入衙,启印。

第一声钟响,低而厚,像把地基按了一掌;第二声钟响,平而稳,像把路心按了一掌;第三声钟响,短而准,像把人的心按了一掌。

钟声之后,许县城门内外没有太多喧哗。只有卖豆浆的老者把锅盖掀了一指、早炊的妇人把火拨旺、几个孩子踮着脚看城门外那列车队,眼睛一眨不眨。

“天道之声。”有人在城头低语。

“鬼才的谎言。”另一个人笑。

郭嘉听见,目不斜视。他让“谎”绕过自己的耳朵,落到更远的地方。他知道,那“谎”不是为了欺人,它是一个轴心,把人心推向“安”。“谎”的另一端,系着“法”。法在荀彧手里,已经清清楚楚落到纸上。纸上最后一个字,仍旧是“安”。

城内的县衙里,荀彧将敕文挂上,收笔之处轻轻一顿。衙役持新赭印出门,印边的缺与昨夜那截兽骨上的一样,半分不差。每落一印,门槛上的“安”字便亮一丝。

午时前,南面小市的“南曹仓”传来消息:夜里来了一批人,试图“换味”。

张辽的墙早在巷口等着,轻轻收拢,没惊没血。被擒者的袖口内藏着“半邺半印”的铁牌,与昨夜滩边那半块正好合一。荀彧把两块拼好,按在案上,淡淡一笑:“赎‘名’。”

午后,东门外“东里仓”发粮。姜入粥,盐先验,甜香不许入灶。妇人们的手把碗端得稳稳的,孩子喝完笑,露出一口米牙。有人问:“这是‘天’赐的?”

“是人熬的。”郭嘉淡淡,“天不言,人不熬,粥不成。”他没有站在高处。他站在灶边,把勺柄拿得很低,很稳。他把勺伸给一个老兵,老兵双手接住,眼里湿了一下,又很快干了。

傍晚,风从许县城北吹来,掠过新的赭印与旧的墙,掠过行在与粥棚,掠过庙里的小钟与城里的大钟。风不甜,只微微辛,像姜在舌根的余味。

远处,绛衣女子站在一座仓的屋脊上,抱琴而立,不弹。她的衣摆在风里轻轻摆。她看向城里,看向钟,看向粥棚,然后背过身,向更远的地方走去。

“明日之后。”她曾说。

“在仓。”郭嘉在心里回她。回完,他轻轻咳了一声,极短,极轻。他把咳收回到胸里,把那口井的水再按平。他看向荀彧。荀彧把文卷放好,抬眼,目色温而定。他们不说话。风替他们说话。风说:“先安后令。”

夜再落下来,许县城上第一颗星亮了。

星不说话,钟不响,人不忙。

粥不可断。姜不可省。法不可乱。谎不可伤。天道之声,人道为轴。

鬼才的谎言,绑在“安”字上,才算好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