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77章 影之试炼,无声的渗透

夜雨将至,州府城墙像一圈被黑墨浸过的弧线。

灯火在檐下垂落,风吹过瓦缝,发出细碎的啮咬声。

郭嘉站在新绘的兖州舆图前。白绢上,城、渠、田、渡口,皆以极细的朱线相连;他用檀色的指节点在几处微不可察的交汇点上,像在弹一首看不见的曲。

他的眼底掠过极浅的亮,似星子映在井水里。

“开始吧。”他说。

屋内另一个影子从梁间落下,轻而无声。那是鸩,黑衣束得极紧,袖口藏针,后腰一枚短刃。她抬眼望他,眼神冷静,像一尾在深潭里游的鱼。

“今晚是你的试炼,”郭嘉道,“不为功,不计首级,只求四处‘无痕’。”

他用竹签在图上点出四处:赋税司的账房、北市的赌坊、孙姓豪族的内院书斋,以及新修渠首的闸室。

“在账房,你只需让一本簿子多一页;在赌坊,把一枚筹码换成空心的玉;在书斋,放下一句无人能懂的诗;在闸室,拨动一下风向。四处都要有人‘经过’,但都不能记住你。”

鸩点头。她的声线极轻:“若有意外?”

“意外就是你要的第二把门。”郭嘉看着她,“门不会为你开,你得学会如何把门‘忘掉’。”

他转身,袖中滑出一方小小的丝帕。帕上绣着一只飞鸟,只绣了半边翅。他把帕递给她:“你要学会的,是让它在风里补齐另一边。”

鸩收好,不再说话。她贴墙,顺檐,掠过一道道密布的暗影,像从梁木里生出的风。

——

城东的赋税司,夜里仍亮着灯。黄纸如一片片干草堆着,墨香浓得近乎苦。

账房先生打盹,拨着算盘珠,指尖留下微不可察的黑印。鸩从窗棂间滑入,姿态像一缕影停在空中。她不去碰那堆账纸,先看了烛火的摇摆,再看墙上铜漏的滴答。

她放慢呼吸,随滴水的节拍轻轻挪步。她认出那本要“多一页”的簿子——封皮边角磨得最薄,说明经手最多。

她从袖中抽出一页完全仿制的纸,厚薄、行距、边界,都压得像影子套影子。

她用一根极细的骨针撬开线边,针尖蘸极淡的米汤,贴上那一页,再用掌心的温度将纤维“说服”。她不去写任何字,空白本身就是最大的噪音。

离开时,她停在门槛,目光垂向一只鞋。那是账房先生的鞋,鞋底有泥,来自渠首。她把泥的方向记在心里,像顺手捡了一片风。

——

北市的赌坊,人声正热,却不是喧哗,是那种压着嗓子却满是火的笑。

鸩混在来往的袖与肩之间,借别人的足迹走路。她买了一把扇子,扇面上绘一尾鲤鱼,鱼眼用金粉点过,微光在灯下浮动。

她将一枚普通筹码握在手心,另一指甲轻轻划开袖里那枚空心玉筹,碎屑细如盐,落在手心里,和汗混在一处。

她站在一桌旁观战,扇子开合间风纹隐显。她把两枚筹码在扇面上轻轻一敲,声音完全一样,然后把空心的那枚放回筹盆,另一枚留下,像把人群里的一个眼神换了位置。

正要退身,赌桌尽头有个眼尖的伙计忽然停住了动作,鼻翼轻轻动了一下。那是训练良好的嗅觉——城里训练营出的捕犬,嗅得出铁与血。

鸩侧头,扇面遮住半边脸,那伙计的目光却从扇沿和她的耳际扫过,停了半瞬。

风从门缝里灌进来,吹起几枚散筹滚到地上。鸩在那一瞬跨过门槛,落地时把扇骨上的一粒鱼鳞“掉落”,鳞片极薄,落到伙计的鞋背。

她不回头,顺着风斜斜而走。她知道,几乎所有人都会弯腰去拾起“价值”,而她丢下的,是一个会在指尖留粉的疑问。

——

孙姓豪族的内院书斋,屏风背后藏着琴。琴上覆着布,布角压着一枚白石。

屋内无人,檀香清浅。鸩走到书案前,翻开一本《周官》。

她不在页上落字,她把一本薄册放在最底层,用书的重量替她藏住薄册的一半。薄册是空白的,封面用朱砂写着四个字:“四月渡河”。

这四字会在某个晚春夜被看见,并被当作“自家备用的暗语”,它会在一场不相干的饭局上被随口提起,再被另一个人带去夜半的棋局。

到那时,它不再属于她,也不会指向她。她要的,只是让这四字像风一样,在这城里“学会走路”。

她拉开一格抽屉,里面放着一串竹牌,刻着牲口数、租佃名。

她摸到那串竹牌的打磨痕迹,想起郭嘉说过的:“人手打磨的东西,会留下他的节奏,摸久了,你能听见他走路的步子。”她把竹牌放回去,改把抽屉推进去时多用了一分力,让抽屉卡得更紧些。

那点紧,会在下次打开时让主人微微皱眉,皱眉时他会想起抽屉里另一件事;那件事,才是她需要它被想起的。

——

渠首的闸室,夜里最稳。

水声像巨兽在睡。鸩绕过石砌的梯阶,摸到闸头的铁键。

她没有动闸,她只是把闸前的破栅栏扶正了一寸,让水流碰撞的角度变了极小的一条线。那条线,会让下游某处泥沙在三天后多沉一点,把一条暗渠的入口“顺理成章”地埋浅半寸。

半寸不多,却足以让人改一条路,改路时会路过谁家的门前,是她的地图上已经写好的答案。

她把那枚半翅飞鸟的帕子系在闸室孔洞里,鸟翼贴着铁,风过,帕子微微抖动,是在补齐那一边翼。

——

她从水声里抽身,回到檐下。雨真正落下时,是连珠的密。

她看向远处的州府,灯火隔雨雾被拖成一片温软的光。她没有回去,她还有最后一处——不是在图上,是在心里。

她往西门外走,走到城外小丘的背面,那里有一处很小的坟。

泥新翻,掩得不平,草也才压上去。

她站在坟前很久,雨水从颊侧滑过,像有人在替她哭。她想起以前的夜,每一个夜都有人死在她手里,死前的眼睛比雨还亮。

她把短刃拔出来,插进泥里,又拔出来,插回去。

她想到郭嘉说的:“影子的名字不刻功碑,只刻在我们活下来的人心里。”她把那句话反复在心里走了十遍,终于转身,影子被雨磨得更淡。

——

试炼的第一重完成,第二重在城外——洛阳。

不是大军行,不是旗帜,是三个背着草袋的“逃荒人”。他们穿着极旧的皮袄,鞋底补了又补,一个拄杖。

风沙带着焦甜气扑来,远处的城影在雨里像一只翻身的鱼。鸩把脸埋在兜帽里,步子踩在三人中间,像一片普通人家的影。

洛阳城门上悬着的牌匾早已裂开,黑灰在雨里化成泥。城内的街道满是枯骨的颜色,墙壁被火舔出的舌头纹理仍在。

鸩带着“负鼠”和“砂砾”沿着一条她在图上看过一百遍的路径走,路径从崩塌的廊庑下钻过,从半截石阶上跨过,从一条被烧毁后露出砖骨的巷子里侧身过去。

每一步都在“熟悉感”里走——不是她的熟悉,是让别人以为你熟悉:不多看,不惊讶,不怯。你走过一具焦黑的骨架,头也不偏。

太极殿前空了,雨在石阶上敲出一行行无字之诗。鸩抬头看了看殿脊,瓦片黑得像被擦亮的铁。她不往殿里去,她从殿左下那口被封过又破开的井边停住。

井壁上有一道被人用刀背磨过的印,印的高度与一个饥民人的肩齐平。

她伸指沿那印滑下去,指腹触到一块微突起的石,石上刻了一点点极浅的纹,像是字的一撇。她在心里把撇连成捺,再连成横,拼出来的不是一个完整的字,而是一个方向——朝东。

她抬起眼,东边风把雨带成斜。她示意“负鼠”去右,“砂砾”去后。

她从井背后的小门钻进去,那里有一条被悉心保留的暗道,边角被新近用灰浆补过。她摸了摸灰浆,灰仍带一点潮,说明不到十日。

她在墙缝里找到了一个瓶,瓶里有一截发白的抹布,抹布里包着一片玉屑——不是玉,是玉的影,是工匠用以比正器尺寸的影刻。

影刻的纹和真的玉玺不可能完全一致,可世上懂得区分的人太少;把影刻随身带着的人,不是愚,便是无路可走的聪明人。

“砂砾”在后头打了个手势:有人来。鸩把瓶塞回去,反手拔下发簪,发簪是一枚极薄的钩。

她把钩放在门缝里,钩住一串铃。铃极小,声也极小,只够她自己听见。来的是两个人,脚步不轻,步子里有陌生的谨慎。雨声大,掩住他们的呼吸。

鸩把自己贴到墙上,像把影子抽出去,再画回去。两人过门,一人伸手摸了摸那块灰浆,指尖带下一点粉。他低声:“果然有人来过。”

另一人说:“会是那些搜粮的狗。”

“或者……”第一个人的声线变尖,像被雨浇湿的火,“是朝廷的余火。”

他们走了。

鸩缓缓吐气,将铃拿下。她知道“朝廷的余火”指的不是军,而是一种地下的线——护驾的人在大败后拆成细线,藏在泥里。她顺着暗道再往东,摸到一处矮门。

门后是一个更小的夹室,里面放着三口木箱,箱上有被鼠齿咬过的痕。一口箱里有几卷被烟熏黑的竹简,竹上墨字半褪。她取出一卷,扫了一眼。

简上不是法度,竟是一个名字反复被划去又写上:“弘农王”。她把简卷起放回去,抓了一把灰塞到鼠洞,像替某个人把一段口供压到更深处。

地面上,雨被风抽成鞭。她从夹室出来,掌根按在地砖上,耳边是鼓起来的脉声。她在这城里听见了三种脚步:拾骨者、劫掠者、等消息的人。

她起身,朝东走,走到城东的破墙外。那里有一株被烧过的槐,槐树只剩一侧的枝。

枝上栖着一只鸟——纸折成的,无字,不黑不白,雨一来,它的翅就塌下去,雨一停,它又撑起来。那是她放的路标,也是她今晚要取走的风。

她伸手将纸鸟取下,抖掉雨。

鸟的腹里夹着一片麻纸,麻纸上只有一枚干透的墨点。墨点不是字,却被人用极稳的手一点一点叠成了一颗星。

她看了很久,把麻纸收好,心里轻轻发出一个音节——不是词,是一个向着许地的方向的“嗯”。

——

回兖州的路上,风从北面收束,像有人在远处拉一根看不见的弦。她护着怀里的包裹,里面有影刻玉屑、有麻纸星点、有一小袋从闸室底下抠来的泥。

她用这些东西搭一只“话”,把它放在郭嘉掌心。

郭嘉在堂上,灯灭了一半。雨后湿气带着尘土的甜。他接过那只“话”,把玉屑放在燧石上敲一下,发出毫无意义的清脆。他看一眼麻纸上的星点,嘴角的弧度微不可察。

“很好。”他说。

荀彧站在帘外,没有进来。他在雨里站了很久,雨从发间往下滴,落在他的手背上。

程昱也在,他没有靠前,他在看梁角阴影里那点晦暗的动。他们谁也不问“取到了什么”。他们知道,问“取到了什么”比问“你要干什么”更愚。

郭嘉将泥摊开,用指尖划出一个极小的“渠”,渠从一个点引到另一个点。

程昱在影里眯了一下眼。荀彧动了动,终究没说话。他们各自看见了自己想看的东西:荀彧看见风向,程昱看见仓廪。有人看见帝星。

“把风保持三天。”郭嘉对鸩说,“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是风在帮我们。”

鸩应声。她几乎从来不问“为什么”,她要做的,是把“为什么”化成脚下的纹。她还没转身,门外传来一个极轻的咳。是内卫,脸色发青,眼睛却亮。

“抓到了。”他低声,“在西市酒肆,陈宫旧部的一条线,咬钩了。”

鸩和郭嘉的目光在空中碰了一下。那是试炼的第三重——反向渗透。

“不要动。”郭嘉说,“最好,让他走成一条路。”

内卫退下。

郭嘉转身,面上又是那种近乎温和的薄笑。他并不急。他知道,内鬼不是“抓出来”的,他是被路“请出去”的。你给他灯,你给他风,他就会以为这是他自己的手。

——

西市酒肆,午后静。

那条线坐在角落里,身边只有一壶酒,一碟盐豆。他不喝,只抚着壶底,像有人抚兽背。门口进来一人,戴笠,衣摆沾着雨。两人不看对方,像在同一条河的两岸等某种光。

“信。”戴笠人低声说。

线把袖子里的纸抽出来,纸上写着八个字:“许地无粮,河南可取。”他把纸折了一折,塞回去,再折一折,再塞出来,像在用手指磨掉某种焦虑。

戴笠伸手去接,却在最后一寸收回。他说:“你写得太像假话了。”

线抬起眼,眼白里有细碎的红。他咬了一下字:“我只知道有人在闸室底下动过栅栏,渠口三日后会生泥。泥会堵住一条小路。有人希望一支队伍从另一条路走。”

戴笠沉默。他把纸接过,指尖摸到了纸角的粗糙。那是麻纸。麻纸上的墨点被雨打过,像星,也像某个从井里被翻上来的词。

他把纸塞进怀里,起身。一起身,他的脚轻轻绊到了一样东西——一只扇子的鱼鳞。鱼鳞粘在他的鞋底。他用鞋底在地上蹭了蹭,蹭不掉。他不在意,出了门。

门口立着一个卖扇子的少年,少年不看他,只看街。少年的扇面是一尾鲤,鱼眼金光轻颤。

戴笠走了。线喝了一口冷酒,眼里有一线亮。他以为自己“交了活”。

他没有看见,他脚背那片鱼鳞会留下一道油迹,那道油迹会在他回程时印在他上家的门槛。油里有极淡的药味,药味里有一枚只在夜里起作用的香。

香会招来谁,不重要;重要的是,香会让一条路被“看见”,而被看见的路,便不是路了。

——

夜里,风不再像雨前那样急。

郭嘉独自在屋。灯被他捻灭了一盏,只留一盏,灯芯吐出一朵浅黄的花。他坐在图前,指尖轻轻敲着桌面,敲出极慢的节拍。

他闭上眼,将意识沉入那卷星海。卷轴在他脑海里缓缓展开,星点浮动,像被水托起的火。某一处星,原是暗的,忽然亮了一瞬,像一个人睁开眼。

那颗星的位置,在东,在洛阳以东的某处,不甚远。光并不久,像有人在影子里咳了一声。郭嘉睁开眼,唇边泛起一条细线。他吐出一个字:“迎。”

他把这个字按住,不让它流出屋。他起身,走到窗前,推开窗。

风从窗棂里灌进来,带着湿泥的甜,又带着极淡的纸香。他在风里站了一会,像在等另一人的脚步。门外并无脚步,只有一声极轻的笑——那不是笑出声,是唇角的意。

翌日清晨,曹操披黑幞,入堂。案上摆着一封“无名密报”,纸极薄,墨极稳。

曹操拿起,不看字,只看纸纹。他把纸对着光,透过光,看到一星一星极细的点,像某人在黑暗里用力呼吸。他把纸放下,抬起眼,笑意拥着寒。

他对侍从说:“传诸将,议大事。”

——

鸩立在廊下,身上雨痕已干。她看见人往堂里走,甲叶抖,在晨光里像一群鱼背叠起的鳞。

她忽然觉得那只半翼的飞鸟已不在袖里,而是飞在屋脊上,风一吹,它便在瓦脊的阴阳之间补齐自己的影。

她回身走向院中枯竹边,把发簪插回发间。

她知道,今夜的闸室风还会照旧吹,账房先生会在醒来时摸到一本略厚的簿,赌坊的伙计会在鞋背上抠下一片不能抠掉的油光,孙姓豪族会为一首看不懂的诗而烦恼,却又不肯让别人说自己不懂。

洛阳的纸鸟会被另一个人再折一次,折得更尖,往东再飞一段,然后在某条河岸落下,被一个不重要的脚背踩住。

她抬眼,远处的天边像被谁用手抹过,露出一条极浅的银。那银是河,也是刃。在那银的最深处,有一颗星刚刚从水里冒头,冷而亮。

——

州府的钟在辰时敲了三下。

荀彧自廊下入,程昱紧随。堂内诸将列座。曹操不言,先拿起短刀,刀面照了照自己眼睛。

有一瞬,堂里的人都以为他要谈粮、谈人马,谈休整。曹操却把短刀轻轻放在案上,手指敲了一下刀背,发出一声像敲在空杯上的脆响。

“诸位,”他说,“昨日之雨,洗净了城。”他顿了顿,“也洗出了路。今日——议路。”

堂里微动。荀彧低头,袖中手指捻了一下那日被雨浸过的麻纸边。

程昱眼里一闪,像看见仓库里被风吹动的一粒灰。夏侯惇不耐,握拳。只有郭嘉,坐在侧,指尖轻敲桌案的节拍仍旧极慢。

他抬眼,目光越过众人,落在窗外那一片刚被风掀亮的天空——那里,有一条只有影能走的路,已经摆得极稳。

他心里又把那个字说了一遍:迎。

紧接着,另一个字压上来:令。

他的呼吸很平,像一条极细的线,把一座州、一支军、一群人的命,稳稳系在他掌心。

他没有看诸将,他在看更远的地方——洛阳以东,许地未名的一隅,纸与星之间,呼吸微弱却没有断的人。

“风,”他在心里对鸩说,“再吹三日。”

鸩在廊下,像听见了,微不可见地点了点头。

她转身,入影,影里有她放下又拾起的名字;她把名字收进袖里,像把一把不肯出鞘的刀藏好。

从此刻起,兖州的风向,会在无人察觉里改变。

而天下的风向,亦将然。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