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33章 鬼才的“魔改”,匪夷所思

黎明前的风最薄,像刀背刚退过火。

新开的第三处“地缝”沿着低坡伸去,沟壁上新刷的泥还发着潮,水在底部慢慢走。

牙门旗垂在井口,蛇纹一明一暗,像在呼吸。

郭嘉从沟底爬上,指背沾泥。他把手在草上一抹,泥痕留出一道斜线。

夏侯惇握着大斧在上头等他,见他上来,斧背一靠肩,不动声色地把水囊塞过去。水很凉,齿根一阵酸。郭嘉抿一口,眼角的黑影才稍稍褪去。

“奉孝,”夏侯惇低声,“你这‘缝’,比杀仗还累。”

“杀仗只搏一刻,这个要搏一州。”郭嘉把水囊还回去,望向沟尽头,“等把这口气理顺,刀就省力。”

话未完,工匠营那边传来一阵吵闹。几名匠徒抬着一架旧连弩闯进来,弩臂漆纹斑驳,绞盘卡得死死的。老匠头背微驼,拄着一根抛光的木杖,脸上写着倔强。

“军师,”老匠头开门见山,“你要的‘快装蜂巢箭筒’,我们试了两日,没一个成的。箭槽挤,弩臂崩,绳也断。我们用的还是祖法,祖法不认这个新玩意儿。”

郭嘉踩在弩床旁,袖子往上一挽,手指把绞盘上的泥一抠,露出暗红的锈。

他不言,先拆。他让人取来新麻绳、桐油、松脂、灰粉,叫匠徒生火。火一旺,他把麻绳在桐油里过一遍,再在灰粉里走一遭,像给绳子裹了一层看不见的甲。又把绞盘的齿装成“错齿”,每三齿一小落,每九齿一大落,落处嵌一枚铜片,铜片上刻一个极细的小坑。

老匠头看得直摇头:“这不合祖法。”

“祖法是路,这个是桥。”郭嘉拈着铜片,动也不停,“你看,错齿让人一步一停,停就是‘椿’,椿稳了,力就不散。铜片上这小坑,是‘记忆’,拉到这儿,手就会停。弩兵不必想,用脚记,用手记,记住停和起。人记住了,弩就快。”

“要脚记?”老匠头愣了。

郭嘉示意匠徒站上去。他把踏板改低半寸,再把踏力的一根短杆从木换成竹。竹杆有弹性,回弹的时候就像有人替你把力拎回去一把。

匠徒一踏,绳走得稳,齿落一声轻响,铜片入坑“咔”地一记,第二脚就更快。三脚之后,弩臂弯到位。

“蜂巢箭筒呢?”匠徒问。

“长箭换短箭。”郭嘉把一把短粗簇箭递过来,箭杆缩到臂长的三分之二,簇改成三棱,羽改短羽,“近矢破甲,远矢扰阵。蜂巢只管‘喂’,不求‘准’。准交给弓手,蜂巢只要一个字——快。喂得快,杀就多。”

老匠头摸着短箭,半信半疑。郭嘉又把弩臂与弩床之间加了一个可以拔下的“换弦扣”,弦断时,只需把扣子一掣,旧弦退,新弦挂上,再扣回去。匠徒试换了一回,愣住:“这……比平时快两倍。”

“别急着夸,”郭嘉把手按在弩床上,“还差一个‘识’。”

他拿来一枚小木签,木签上刻了牙门旗的蛇纹,把它插在弩耳旁的一个方孔里。木签一插,弩耳卡住,需用牙门令在弩床上轻轻一磕,方能解锁。老匠头看懂了:军器标记,令出方动。私自用弩,弩不响;令到,弩才开口。

“你这是防偷。”老匠头咧嘴,“怪道你要我们给弩耳做‘耳洞’。”

“防偷、防乱、防混。”郭嘉笑意淡,“弩是军器,不是玩具。我们先给它一张‘脸’,再给它一把‘锁’。有脸有锁,军器才会乖。”

试完弩,他又去看车。军中旧牛车,轮辐粗重,过坎就折轴。他把轴改成“双木抱一铁”,铁在中央,双木分力,再在轴端加一圈“皮箍”,用盐水泡过的牛皮抻紧,晒干,成了活箍。

车一过坎,铁轴吃力,木抱分震,皮箍消抖。车匠绕着车跑了一圈,拍着车厢直叫好,嘴里蹦出四个字:“匪夷所思。”

“别夸我匪夷所思。”郭嘉揉了揉眉心,“夷所思的,不匪;匪所思的,才要小心。能天天用的,不许怪;只能偶尔用的,不许赖。”

旁边的荀彧看着他,笑里带叹:“你这‘魔改’,改了器,改了法,连人也要你改。”

“人最难改。”郭嘉把竹牌拍在车栏,“所以我改‘习’,不改‘性’。习可以借物来养,性只能顺,不能压。”

“顺到哪里去?”荀彧问。

“顺到‘序’里。”郭嘉指向井与旗,“旗是眼,井是口,水是气,地缝是骨。人只要看得见、喝得到、走得顺,他就会跟。跟着走久了,他就习惯。他一习惯,我们就稳了。”

午前,仓中传来吆喝。新开的“井字仓”第一次入粮,仓门开后是四条鱼骨道,中间一条贯通到内室,左粮右盐,各按“齿记”入格。

每一袋粮都用粗麻袋装,袋口系一根有刻痕的竹篾,竹篾上刻着牙门旗与“日字”。出粮必折一齿,入粮必添一齿。账册按“齿”记,不再按“嘴”记。

管仓的老吏皱着眉头:“过去靠人眼,这如今要靠竹齿?”

“人眼会花,竹齿不会。”郭嘉把竹篾在指间一转,“我们让‘看得见的秩序’替‘看不见的廉洁’出力。你每天合账,只看齿,不看脸。谁多谁少,竹子比你公道。”

老吏盯着他的手,忽然笑了:“好个‘比你公道’。”

午后,传令所旁竖起一面大旗,旗下摆了四个火盆。

白日用旗,夜里用火。郭嘉召来十名旗手,把四面旗按“青白赤黑”的顺序排开,又把火盆里放了不同的“盐”。火一旺,颜色便变。钠盐旺黄,铜盐带绿,松脂添得足,红得发亮。

旗手们先笑,后便认真。青白赤黑,四象成谱;黄绿赤白,火色成言。十里一旗,三十里一驿,夜有色火,昼有旗章,消息在半个时辰内便能沿河走到第三堡。

夏侯惇走到旗下,仰头看火,火烧得他眼睛发亮:“这玩意儿,夜里不怕被敌人看见?”

“怕。”郭嘉点头,“所以夜里只传‘危’与‘援’,不传‘机’。敌人看见火,只知道我们在‘稳’。他若敢动,等他动到近前,我们的‘机’早在白日里旗上走过了。”

“还是你的弯弯绕绕。”夏侯惇啧了一声,却没再辩。他懂得一件事:这个年轻人不是喜欢花活,他是在替大家省命。

夕阳西下,槐树下有琴。

蔡文姬抱琴立在牙门旁,指腹摩挲那道断弦。沟渠里水声渐稳,鼓点从远处传来,匀得像心跳。她合眼,像在辨音。

她听见许多“新”的声:绞盘落齿的“咔嗒”、牛皮箍收紧的“吱”、色火腾起前的“呲呲”、竹齿在仓里碰撞的“笃笃”。这一切加在一起,像一支奇怪的乐章。乐章不华丽,却有章法。章法里藏着某种手,稳稳地把人从混乱里拉出去。

她睁眼,郭嘉已至。风把他鬓边的碎发吹乱了两根,他没理。她问:“你改了许多东西。”

“改得不多。”他笑,很轻,“只是把能看见的都改了些。看不见的,我不动。”

“看不见的,才是刺。”她指尖落在断弦,像按在他胸口的那一寸,“你胸里的那口风,今日是否更安?”

“安了一线。”他不躲,“地声缓,便不那么咬人。”

“你改的是器,是法,是路。”她声音更低,“改的还是人的‘信’。信若不安,器与法,都会反咬。”

他沉默一息,点头:“所以我在‘看得见’里埋‘看不见’。井上挂令,仓里刻齿,弩耳有锁,旗上有谱,火里有色——这些都是在‘教’。教久了,人就会自己护着这份秩序。我可以走,但秩序留着。”

“你要走?”她看他。

“迟早。”他收了笑,“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留在一处,一州一州去缝,才来得及。”

她没再问。他的眼里有一种淡,淡得像把一口苦水喝下去之后的余味。她把琴抱紧,像要替他挡一下风。

夜上。城北方向传来急蹄,探骑折入暗影。

哨卒点起两盆色火,绿光一吐,南堡旗上“白青相连,三举一落”,意思是“有探,不追,具报”。牙门旗顺河而下,两道红色在第三堡上空接连摇了三次,第四堡的鼓便慢了半拍。

河边伏着的弩手同时换了短箭,蜂巢箭筒一压一推,簇箭出槽如雨。探骑被雨点般的箭逼回草间,没伤人,只逼出行迹。夏侯惇领十骑绕到侧后,像网眼合拢,三合而围,不杀,活擒两人。

“照律。”郭嘉只说两个字。探子先喂热粥,再问话。问到是袁氏济北细探,来试“牙门令”和“色火”的真假。

夏侯惇本想吼,郭嘉却拦住:“让他们回去,带两句谎话。”他俯身在泥地上写了四个字,“水深、石紧”,又写一句,“色火不准夜传”。谎话要让对方觉得自己得了便宜,才肯信。他让探子看见,又让探子以为是偷看见的。两人被放回去的时候,夜风掠过,他们背脊凉了一片。回头望,旗不动,火不亮,井边唯有水声。

第二日午后,濮水涨了一寸。新堤边两处土埂塌角。民夫慌了,喊声乱。

郭嘉奔临,先叫人把围在堤上的闲人赶开三步,留出一条空道,再叫牙门下的“水队”抬出龙骨水车。

那水车是他昨夜才让匠人“魔改”的:原本靠人手提拉的木板改成踏板,侧边加一根“逆止杆”,防回流,再在踏板前加一根细杆,给小个子与妇人借力。两人一踏,叶板转;叶板一转,水就被连续“送上来”。他让人把第一道沙袋垒到塌角后,把第二道沙袋当“牙”,像缝口一样贴着水边走。水车连续抽,逆止杆把回涌死死扣住。不到半个时辰,塌角稳住。

夏侯惇蹲在堤上,看着水车嗡嗡作响,忍不住骂了一句“邪门”,转头又笑:“邪门好用。”

民夫里有妇人悄悄抹眼泪。她刚才踩在踏板上的脚还抖,裤脚全湿,却不肯退。郭嘉把自己的披风解下,扔到她背上:“先换衣。明日来牙门,报‘水队’,工值照男。”

妇人一怔,重重点头。围观的人群里,有孩子探头看,用手比划着龙骨水车的叶板,眼里亮得很。

傍晚,程昱至堤。风向西,斗篷边角拍在腿上。郭嘉把“逆止杆”的诀窍给他看——一枚竹楔子,卡在两齿之间,水一回涌,竹楔子就顶住,使叶板只打“顺水”的主意。程昱摸了摸那枚竹楔子:“小,不坏,易换。”他点头,“可以入库。”

他却也皱了皱眉:“新器多,民心兴奋,兵心也兴奋。兴奋久了,容易走样。你得记得,石要压住。”

“记得。”郭嘉笑,“‘魔改’只用在两处:救急,提效。其余不改,改了就乱。”

“还有一处。”程昱看他,“杀心。”

郭嘉沉默了一息:“也算。”

程昱把话放轻:“今天‘色火’放得漂亮。放漂亮一次,明天就少打一场无谓的仗。可记住——旗不是花,火不是戏,弩不是雷。你若把它们弄得花哨,士卒就不怕了。不怕,便会乱用。”

“所以要‘锁’。”郭嘉指向弩耳的小孔,“锁在令上,锁在法上,锁在‘看得见’里。”

程昱看着他的眼,忽然笑了:“你像在用小针给一头牛缝嘴。”

“牛的嘴要缝在‘槽’上。”郭嘉也笑,“不缝到槽上,牛会疼。缝到槽上,牛就安了。”

夜来。心城的内渠绕仓而行,水面映着灯。荀彧把“诉箱”的新条目拿来给二人看:“今日‘桥’三条已办,‘路’两条开工,‘医’一条招募。在榜上写了名字,写了时辰。”

程昱“嗯”了一声,不说话。

郭嘉看着那几个名字,指尖轻轻点了一下:他们并不认识这些人,可这些人已经开始认识“这套秩序”。

第三日清晨,色火试传。青旗三举,黑旗一展,南堡响鼓两通,东堡升火一盏而灭。旗手与鼓手跑出汗。郭嘉让他们坐下喝水,又把“汗水”记在册上。册子不是为了赏,是为了“记忆”。他不信口号,他信“肌肉的记忆”。凡是要靠“快”的地方,他都尽量往“身上”教,而不是往“脑子里”塞。

中午,曹仁自北堡来,带回两件东西:一件是袁氏探子临走前丢在草里的破皮囊,囊里有块盐,颜色不正;另一件是被拔掉牙门令的小木签。曹仁冷笑:“他们不懂令,偷了也没用。”

郭嘉把那块盐丢进火里。火竟一点也不变色。他挑眉:“假的。”然后把木签递给管军器的校尉:“明日起,凡令签与弩耳同刻‘一目蛇’,蛇眼里多一个小点。旧签收回,刻点发新。”

校尉领命,转身忙去。曹仁啧啧称奇:“你这换着名堂折腾人,什么时候才算完?”

“永不完。”郭嘉笑,“他们学,我们就改。改到他们不愿学,便算赢。”

午后,雨过天晴,远处云脚压得很低。

蔡文姬在槐树下弹了一段极短的曲,三声,停;五声,停;七声,停。她在用音替某种节奏定拍。她的目光穿过一条条新修的沟渠,看见人站在桥上低头,看自己的脚下。人以前只看天,现在也学着看地。她心里忽地生出一丝安意:人的心开始“往下沉”了。沉不是坠,是着陆。

她收弦时,郭嘉不远不近地站着,像一个在风里听雨的人。他走过来,问:“今天这段,叫什么?”

“‘三停’。”她答,“三停一进,停在呼吸里,进在不察处。你今日的旗与火,像这样。”

“借你吉言。”他笑意不深,“我怕它们有一天变成‘三进一停’。”

“那日之前,你要先学会‘停’。”她看他,“不是停手,是停心。”

他点头,不辩。她又问:“你这些‘魔改’,有无底线?”

“有。”他望向水,“不改天,不改人。只改我们与天相处的姿势,与人相处的规矩。姿势要顺,规矩要直。”

“若有人不肯直?”她抬眼。

“那就让他看见‘直’。”他把牙门令从袖中抽出,在阳光下亮了一亮,“看久了,他会自己把腰挺直。若他还不直——”他把令收回,“就把他请出‘队’。”

暮色将至,东面来信。徐州使者再度叩营门,愿以布帛换盐,顺带请“色火之法”。荀彧把帖子放到案上,笑得很温:“他们总是要学快速的,学不了缓慢的。”

“回帖。”程昱提笔,“布帛可换盐,盐价不变。色火不传,只传‘牙门令’如何挂在井上。”

“把‘壳’给他。”郭嘉接口,“‘核’不出门。”

荀彧笑着摇头:“你们两个,一个懂得给壳,一个懂得藏核。我夹在中间,做那层‘膜’。”

“膜最要紧,”郭嘉道,“膜一破,壳就散,核就烂。”

夜里,第三堡的井边挂起了新刻的令签,蛇眼里多了一点小光。火盆里残火未灭,碳红如豆。

程昱从巡检回到案前,摊开三纸:十堡起四,三城立二,五库开三,四律行一。每一纸都压一块小石,石头在灯下投出沉稳的影。他把今日“诉箱”里三件小事圈了红,备明日先行。圈到最后,忽然顿笔,又添上一句:“凡新器具,三谨:易教、易修、易携。过于巧者,慎用;过于奇者,禁行。”

他抬头,看见帐外的火光映在郭嘉侧脸上。那年轻人的眼睛亮,亮得像夜里的星,亮里却有一丝他不愿别人看见的疲。

他忽地醒悟:这人每次“魔改”,其实都是拿自己的命去赔。赔给地,赔给人,赔给火。赔掉一分躁,换回一线稳。

“奉孝。”程昱唤。

郭嘉转头:“嗯?”

“明日第四处‘地缝’,我去压边。”程昱语气平常,“你只做你的‘针’,我替你端盆。水溅到你身上,就不准再踩下去。”

郭嘉怔了一下,笑:“你这块石,果然压得住风。”

“我压的不是风。”程昱别过脸,“是你。”

他走后,帐里只剩风声。

郭嘉把卷轴在心底轻轻一展,“洛阳”的小光稳定,向东的细线微微脉动。星图像一口洞开的井,井里映出了一枚更小的星,藏在兖州腹地的某个暗处。

他知道,那是下一处“引”。等“序”再紧一点,他就会去牵。

琴声自槐树下起,三声,停;五声,停;七声,停。黑风在他胸口转了一圈,又慢了半拍。他把手放在案沿,手背的薄茧蹭过木纹,发出极轻的一声。

那一声像是给自己下的令:不急,不乱,不回头。

——鬼才所为,不为炫,惟为活。

他抬眼,色火已熄,夜色更深。

牙门旗在黑里轻轻一动,像一条伏着的蛇,正把呼吸调到和地一样的节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