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25章 崩溃的信任,愤怒的咆哮

第三天的清晨。

许都像一只被人拿在掌心里的壶,火候恰好,气却无处可泄。

庙桥心的木牌在风里轻轻晃着,一面写着“缓”,一面写着“坐”。照影柜前,“夜封不兑”的牌子仍立,第三刻清册的空页摊着,等字落下。

粥棚里姜汤第一锅开了,白气顺着檐下跑,跑到问名亭旁那两张“摇椅”上,坐下又散。

“今日第三日。”荀彧站在庙前看天光,吐了一口气。他把手按在木牌的新行字上——“三月为期,三日为急”——那行字昨夜亲手添的,指腹过处微涩,像盐星埋进了木纹里。

鼓未起,风先紧。张辽从东门来,披甲未解,甲叶上挂着细雨:“报——盐、木、石三队按时出城,各一百辆。‘枯井路’与‘桩梁渡’分道而行,链已量过,度足。巡线齐。”他报得简短,像把每一寸责任都切齐了边。

“好。”荀彧点头,“第三刻清完,送印。”

卫峥从暗影阁来,怀里夹着三卷丝纸:“安印三版齐,盐星位各异。甲偏东,乙偏南,丙偏西。‘盐后于灯’,手净再印。”他笑得很淡,眼里却有一线光。

郭嘉在廊下,袖里压着咳,目光略过木牌,略过安印,又落在照影柜灯芯的一线火上。他轻声道:“今日,灯挪半寸。”

吏员会意。灯芯被人轻轻压短了一线,柜面光便平了。光一平,柜边那块小牌上的“缓”字显得更柔。柔不是软,是一种不让人握疼的韧。

——

第一声不稳,不在城里,在城外。

“桩梁渡”,早起的雾像灰布,贴在水面。盐队的前二十车刚过石脊,一支不带旗的小骑斜刺出来,披的都是“并州旧甲”,背影陡,马鼻白。

头骑举起一面白帛,墨字粗直:“王师不扰民”。他抬手一掀,白帛倒转,露出底下的一行红:夜封害民。

车队的辕马上有人犹疑,手一松,马头斜了一寸。就是这一寸,矛光如雨。

小骑不喊杀,不吹角,只把“王师不扰民”的四字举高,让石脊上的晨光照一下,然后在灰布一样的雾里,干干净净地把两名押车老兵挑下了辕。

“押案不过夜?押谁?”有人在雾里冷笑,声音像从布背后传出来。

“押‘坏名’,不押人。”押车的小吏还想把庙里的话抬出来,话到一半,后背一凉,刀脊敲在肩胛上,膝盖一软跪进泥里。

那人没有继续打,只把他的胳膊一扭,扭得他举不起手来。刀光又落,落在车轴上,木屑四飞。

“并州旧甲。”高顺在远处的河草后看了一眼,吐出四个字,把画戟压低。他没有下令追。陈宫曾经说过——“不取村,不点火,只取旗,只杀旗。旗在,胆碎半。”昨夜狼渡已过,今晨要做的,是把“胆”再割一刀。

第三辆车的车篷被刀尖挑开,里面不是盐,是木。

扛刀的人怔了一息,薄薄地笑了:“木石盐三物,一样不少。”他把刀一横,劈在木头上,木头干脆折成两段。他把断木丢回车里,头也不回地转马而去。雾里只有一句落下来的话:“夜里不走,白日慢。”

押车的小吏爬起时,肩膀还在抖。他捂着肩,眼睛睁得死死的,看见那白帛被风翻回正面——黑字端端正正:“王师不扰民”。风又一掠,帛角挂在断木上,像一个很干净的笑。

——

“枯井路”那一支更恶心。他们不抢货,不杀人,只把几袋盐自己背上,绕到村口去——他们骑马过,故意让马蹄响得乱,像官骑。

他们在村口不耽搁,只往墙上拍了一张纸,贴得极牢,纸上有一枚假的“安印”,盐星刻得粗糙,位置偏得厉害,却偏偏照着庙里三版中的“丙”。他们贴完,人走,只留下那一枚让人眼睛发直的“印”,和纸上的四个字:“庙要收银”。随后,背盐的小骑把盐从村后小溪里一把一把撒下去,撒出一条白带,直通“问名亭”。

一条白带,就是一道活生生的“证”。

“是王师。”村里人低声说。低声,就是信的开头。

不到午时,城里便传来两股风:一股说“盐队被劫”,一股说“庙收银”。两股风相遇,撞在一起,反倒把风鼓得更急。照影柜前,第三刻还没清完,飞脚便踩过石阶,踩得“缓”牌轻轻一响。有人指着纸:“你们说‘押坏名不押人’,可我们看见了印!”

“印?”卫峥把那张纸拿在手里,指腹一抚,盐星涩得过了头。他把纸翻过来,纸背纤维里没有金线,只有糊偏的浆。他轻轻一笑:“假的。”

“你说假的就是假的?”那人被风卷得眼里发红,“我们在‘枯井路’看到的印,跟庙里的一样,都是三颗盐星!”

“庙里的星不长刺。”卫峥把纸递回去,“这张星会扎手。”

他把话落在地上,不重,却没有人抓得住。

——

庙中开小会,荀彧沉着脸,把三条消息一一摆在案上:桩梁渡“白帛倒字”、枯井路“假印撒盐”、城中“押案不过夜被说成押人”。他把“底线四不可”的木条拿下来,放在案侧,指头压了一下,压得极稳。

“文若。”程昱的语气已经冷了,“今晨是第三日,三队按时出城。若盐木石不能按时入前线,军法如何?”

“军法从事。”荀彧答得很快,“但先把法放在‘城’上。今天要守的是‘名’。”

“名?”主簿硬声,“外头已经在说你荀文若护官不护民、护庙不护兵。你守的名,是谁的名?”

屋里气正要硬起来,帘后一阵喧哗声涌入,像有人把一桶水泼进了火里。问名亭旁,一只酱坛打翻,坛盖滚过石阶,滚到“缓”牌下。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被人挤了一下,脚下一歪,姜汤撒在自己脚背上,红了一片。她嘴唇抖着想骂,又看着那两张“摇椅”,手犹豫了一下,带着孩子坐了下去。

“坐着,才不乱。”她身旁有人低声说。

“谁撒的盐?”又有人问。

“谁贴的印?”

“印不一定是印。”一个少年在照影柜前伸出手指,指尖有一层绒毛一样的茧,是搬柜的茧。

他把假的安印按在柜木上,指腹轻轻一推,粗盐星在木上刮出一道浅痕。他把手一摊给众人看,“庙里的星,摸了不刮木。”

这句话比吏员的解释更管用。人群的眼光从“怒”里撤回来一寸,落回到柜面上的灯光里。

——

午后,盐队的使回到了城里。桩梁渡那支有两人重伤,两辆车折轴。

枯井路那支人在村口被人指着骂“庙收银”,嘴上说不出话来,心里像被人塞了把灰。押车的小吏跪在庙前,叩得额头红:“我等办事不利,请罪。”没人罚他,荀彧让人把他扶起来,递了一碗姜汤:“先坐。”

郭嘉看着这一幕,指尖摸到袖里那只刻“清”的小环。环仍冰凉。他把环按住,又松开,眼角余光看了一眼庙外的天。那一线天光像压在壶口的一重布,蒸气往布上顶,顶出一枚一枚湿斑。湿斑,是怒。

“主公要回来了。”郭嘉轻声说。

程昱转头看他:“你怎么知道?”

“刀快之前,气先到。”郭嘉笑了一下,又咳了一声,像把笑压回去,“你听不见吗?”

程昱这才发觉,城外的鼓声换了拍。不是急促,也不是舒缓,是一种重而稳的步伐,像有人在泥地里不紧不慢地走来。那种走,叫人心里先紧,再松,再紧。刀出鞘之前,空气里已经有寒。

——

曹操没有先进大殿,他先去庙前的木牌前站了一会。

他的目光在“缓”“坐”两字上停了一瞬,又落在“押案不过夜”的牌子上,最后才落在“底线四不可”的木条上。他抬手把那条木条重新挂回柱上,指印按在边缘,很浅,却把木条又送进柱缝里一寸。

他转身进殿时,谁也不敢先说话。荀彧拱手:“主公。”

曹操不坐。他站在案前,看着桩梁渡与枯井路的回报,眼睛里的黑像被风吹深了一线。他问的第一句话,不是“谁该死”,是:“谁贴的印?”

“假的。”卫峥上前,“盐星过涩,金线不见,纸背纤维不对。三版路线的偏位也不合。”

“好。”曹操点头,“谁撒的盐?”

“假官骑。”张辽道,“并州旧甲。”

“好。”曹操又点头,突然伸手把案上一只砚台搬开,露出下面一张旧纸。纸上写着“四不可”。纸角起了毛。他一把抓起,举到所有人面前,“不动粮,不动盐,不动印,不动庙桥心。谁动,斩。”

“主公,”主簿忍不住,“现在不动,前线慢;现在不斩,城中乱。”

话音才落,曹操猛地一掌拍在案上。那一掌不是为了拍碎什么,是为了让所有人的心都颤一颤。他的声音并不高,却像从地底里拎起:“我要的是‘给’,也是‘稳’;要的是‘杀’,也是‘名’。给要三日,稳要三月。今日第三日未尽,你就叫我破夜封、开夜兑?你叫我自己掐死自己的名?”

他的眼光一寸寸扫过去。停在主簿身上时,主簿的嘴角绷得更直了;停在尚书郎身上时,尚书郎的指尖动了一下;停在郭嘉身上时,郭嘉只把手按在袖里的环上,没抬眼。

“你们昨夜挂的状,我看了。”曹操忽地笑了一下,笑里带刀,“状是好状。‘上书可以,上书非兵’——这句好。可谁敢借状行兵、挟印逼民、以盐相胁、以粮相要,我先斩你。”

那尚书郎脸色白了一寸。曹操没有看他,反而看向荀彧:“文若,‘三日为急,三月为期’,是你写的?”

“是。”荀彧直着眼,“臣以命保线。”

“好。”曹操转身,终于抬声,“张辽!典韦!”

“在!”

“张辽,按链量‘度’,城内不杀一人,只倒‘柜’。谁越了度,柜倒;柜倒,不许伤人。”

“典韦!”

“在!”

“你给我看住这些‘动印’‘动盐’的手,谁敢碰,链量过,直接拿下,押案不过夜。”

“喏!”

“夏侯惇!”

“在!”独眼的声音像一截钉子。

“出城巡线。盐木石在路上慢一刻,就在路上快一刻,把该快的都给我快起来。谁敢借‘市’扰军、借‘军’扰市,斩。”

“喏!”

命令如石子一颗颗落进壶里,水面稳,底下涌。曹操背手,转过案,终于把脸转向郭嘉。两人目光接住,像两柄藏在鞘里的刃轻轻碰了一下。

“奉孝。”曹操语气陡然冷下去,“你给我一个‘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