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04章 灵魂的药方,天子为引

清晨的雾绕着许都新墙慢慢散去。

焦尾古琴昨夜余温未尽,琴面覆着一层薄绢,像一处尚未结痂的旧伤。郭嘉在灯下摊开一张空白的纸,纸上只写了两个字:药方。

这张“药方”不治病骨,治人心。引子不取参芪,不取鳖甲,只取一个人——天子。

他把笔悬着,未落。胸腔那只看不见的手又揉了一下,像潮水在暗礁间回旋。他等那股劲过去,才轻轻吐气,将“药方”四个小目逐一标出:灯、礼、钱、名。最后在角上添注:天子为引。

外头马蹄声停在门外,子烈的嗓音垫得很低:“祭酒,车驾已至。”

郭嘉合起纸,袖中一搁,起身出门。

——

今朝不入正殿,先去太学。

天子坐在青篷辇中,衣裾素净,面色尚白。昨夜的雨把他的眉梢洗出一丝清寒,眼里却有光,像在废墟里捡回的一点火星。

曹操骑在辇侧,甲叶未全干,滴水沿着他的指背往下落。他没有说话,只用极短的点头挪动行进的节奏。

太学南墙立着“问字灯”。三盏灯,三行字:愿在何处?祖在何处?礼在何处?

读书人挤在墙下,有人屏气提笔,有人夯在“祖”字前迟疑不下。昨夜放在灯下的焦尾,琴面焦痕在晨光里静默。风一过,弦未动,人心先抖。

天子掀开一角帘子。他望着那“祖”字,忽然想起洛阳废墟里失火的宗庙,木梁倒时发出的那一声长叹。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抓了抓衣摆,随后放开,低声问:“若有人写不下去怎么办?”

“不给他笔。”郭嘉在旁笑,笑意很轻,“让他先看灯。灯亮久了,眼里就有路。等他看见路,再给笔。”

“路在哪?”

“在‘愿’里,也在‘礼’里。”郭嘉抬眼看向那群读书人,“‘祖’留在门外——用来记起来时向谁谢,不用来决定今天往哪儿走。”

天子沉默了一息,慢慢点头。

曹操看了他二人一眼,忽道:“陛下若愿亲写一个字,便是今天的引子。”

天子眼里那点火星悄悄扩大。他伸手,接过竹管,走向第三盏灯。众人哗然,却又齐齐闭声,只闻心跳。

天子在“礼在何处”的下面,缓缓写下一个“安”字。字不大,也不美,起笔时手微颤,收笔时却稳稳落在了点上。

“礼不为威,先为安。”他回身,朝郭嘉含笑,“这字可当药引?”

“足够。”郭嘉躬身,“安,是给心的‘定’,不是给人的‘枷’。”

灯下的风像往后退了一步,读书人一片嗟叹,有人立时在“愿”字栏下把自己的名字补全,另一人斟酌良久,终于将“祖”挪到纸外空白处,像把一块石头从心口搬到了脚边。

——

第二站,北门外的“祈雨”棚。

棚里昨夜欲出城的人还在,眼底的青色被晨光照得浅了一些。

他看见辇驾来时下意识跪了半跪,旋即慌忙站起,尴尬得无措。天子没有让他跪,自己在棚边坐下,接过一柄木杓,舀粥、递碗,动作笨拙却不迟疑。那人接碗时手在抖,却硬是在第二口时停住,低声道:“谢、谢。”

他不知道谢谁。谢粥,还是谢把粥递给他的手。

粥入口,他咽下去的不是热,是一种能把人从边缘往回拉半步的力气。棚里另一头,有人打算趁乱递出一封裹着蜡的纸。许褚早把身形横在角落,像一堵黑墙。那纸没有递出去,落在了自己怀里,重得像一块铁。

曹操站在棚外,看着这一幕,唇角只有一点看不清的弯。他回头时,正对上郭嘉的目光。郭嘉点了点头,袖中的“药方”在指节里轻轻一动。

——

第三站,仓外赈棚。

雨洗过的地面还潮,太仓西角的小锁今天没有响,守兵像钉子一样直。赈棚里立了一块木牌,上写:愿者先,弱者次,强者后。

有人笑这句拗口,有人不耐,更多的人只是顺着这秩序站好。天子在木牌前停了一息,问:“谁定的?”

“礼部草拟,荀攸改过两处。”曹操答。

天子点头,忽然咳了两声。声音不重,却把旁边的几个孩子吓得愣住。他抬手示意无妨,俯身去摸了一下其中一个孩子的头发,孩子“哦”了一声,才继续往前挪步。

郭嘉在他身后半步,静静看着这幅画。他知道,这才是“药引”。不是黄金诏书,也不是玉节牙牌,是一个瘦弱的人用很笨的方式去把秩序填上温度。

温度进去了,钱和礼不会再被人当作冷器具。

“祭酒。”荀彧趋前,压低声音,“尚书台四座之名已经递入,第一家抢‘长生’,第三家要‘礼让’,‘谦冲’仍无人,‘桑梓’犹豫。如何处置?”

“别动。”郭嘉道,“让他们自己坐一天,夜里再换。腿麻了,心就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坐处。”

荀彧会意,笑而去。

——

回丞相府的路上,辇帘垂下了一半。风从帘隙里灌进来,带着新城泥土的潮气。天子坐定,忽然问:“郭祭酒,你说‘药方’是四味——灯、礼、钱、名。今日又加了一个‘安’字。可否细说?”

郭嘉拱手:“灯,照见自己与旁人;礼,安排彼此的距离;钱,让秩序流动;名,让努力被看见。四者并行,‘安’为引——陛下今日写下的是‘安’。有了引,药才入心,而不走散。”

“那‘祖’呢?”天子笑了笑,“你一直把它放在门外。”

“祖是根。”郭嘉也笑,“根不要拔,但也不能拿来勒住脚踝。拿它记恩,记义,不拿它堵路。”他顿了一顿,目光落在天子的手背上那一层微不可见的薄茧,“陛下今日亲手递粥,便是把‘祖’放在适当的位置:祖上有人给天下递过粥,你今日又做了一次。”

天子眸光一动。“此方敢用重剂吗?”

“敢。”郭嘉道,“但要分三日。第一日,灯先;第二日,礼后;第三日,钱与名入账,公开。三日过后,城会自己学会呼吸。重剂的后劲,会在第四日起发作——那时,才是真正的反扑。”

“反扑?”天子看向曹操。

曹操扬眉:“他说的是‘人心的惯性’。被人轻轻一推,会往回弹。等我们安、礼、钱都摆好,他们会试着用老法子来试探新秩序。”

天子沉静片刻:“那便到时再押一剂。”

“用不着杀。”郭嘉笑,抬手按了一下胸口,“用灯、用礼、用账。”他顿了顿,“臣今日还要配一味‘苦’。”

“苦?”天子微讶。

“给我自己。”郭嘉道,“龙煞的劲在身上,若不加一点苦,容易忘掉身在火边。”他说得平淡,曹操却皱了眉。

“子奉,你——”

“无妨。”郭嘉接话,“焦尾昨夜断在‘徵’,今日我把它安在‘角’上,晚间再移‘羽’——让城的气息先抬,再落,再平。人心与身也一样,先抬,再落,再平。”

天子看着他,忽然道:“你要什么?”

郭嘉一怔。

“自你来许都,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你要人做。”天子盯着他,“你自己呢?你要什么?”

车辘轳声在石上滚,发出一串干净的清响。郭嘉沉默了短短半息,低声道:“要一个可以放下手的夜。”说完,他自己先笑了笑,“不过不是今晚。”

天子也笑:“朕赐你一个字——‘稍’。慢一点。”

“谨受。”郭嘉低头。

——

午后,太学里有了新的动静。

尚书台四座名帖正式悬出,旧贵们各自衡量,有人悔,有人试,更多人装作不见。

卫峥把“影子钱庄”的新脉按早议分了三路,账面公开,印只用“愿”。市坊里人把账册围得严严,记账先生一字一划念过,一处处应声。

南市“盛义”掌柜拿着太学祭器清单来回看,末了咬牙在角上添了一个“愿”。对门“长乐”的掌柜笑眯眯送来一盏新灯,道:“灯比钱更软。”掌柜接过灯,手抖了一下,灯芯微微一跳,却稳住了。

傍晚时分,太学南墙第三盏灯下,昨夜那位年轻簿吏又来写字。

他把“愿”写得比昨日更直一点,收笔时手指在纸上按了按。鸩站在墙影里,看到他袖口里露出的一枚极细的红线,心里一紧,又很快松开——那是昨夜“祈雨”棚里绑在脚踝的那根线,今日已剪。

线剪了,人还在灯下说明走到了这一步。她记下他的背影,转身隐去。

——

夜,更深了一层。许都像被一只巨大的手按在水面上,水面平,底下流。

丞相府内,焦尾古琴移回室中。

郭嘉卷起袖子,按弦不发声。他的指腹与弦摩擦,像在抚一头脾气古怪的蛇。荀彧坐在一旁,看他半晌,低声叹道:“治城如治病,药下多了苦,你自己还能撑多久?”

“苦味在舌上没了。”郭嘉轻轻笑了一下,“撑与不撑,靠的是‘愿’。”

“愿什么?”

“愿这城在我倒下的时候还会自己运转。”他把手从弦上移开,抬眼看荀彧,“子初,你信不信‘魂’这件事?”

荀彧点头:“信。人心合,谓之魂。魂定,国不摇。”

“所以要配‘灵魂的药方’。”

郭嘉取出那张纸,摊在案上。荀彧看见上面四项与角注的“天子为引”,又看见新添的一行小字:三日之限,反扑将至。

“明日第二日,礼后。”荀彧道,“你准备了什么?”

“无弦之策。”郭嘉道,“把琴线取下一根,留一段空弦。空弦不响,但响在心里。把该有的声音收住,让他们忍不住来挑。来挑,才知道哪根手指不安分。”

荀彧愣了一愣,随即笑了:“你是要‘请君入瓮’。”

“请他自己来找声。”郭嘉应,“对付人心的回弹,别用刀,刀容易断。用空——空能吸人。”

“那第三日呢?”

“把‘空’填上。”郭嘉把笔在纸上一点,“灯更亮,礼更定,钱更慢,名更重。”

荀彧起身:“我去备‘礼’。”

郭嘉点头。荀彧走后,他独自把灯芯拨短。

火焰收成一粒。胸臆间那只手于此刻忽然用力,一针刺入,寒意沿着骨缝往上爬。他扶住案角,不发一声。过了许久,那股寒才退。他抹了一下唇角,指腹沾上极细的一点暗红。他把这点红在纸角轻轻抹开,像一朵收得很小的花。

“子奉。”门外响起曹操的脚步,他推门而入,目光一落便瞧见他指上的那点红,眉峰一挑,却按住了话,“明日,朕……我与陛下同去太学,再去北门,最后看仓。你只做一件事:站在灯下。”

郭嘉会意:“命好生。”

“为你也为我。”曹操笑意淡,“你配药,我做刀。刀挂墙上,不出鞘。谁若看见了,便知道‘礼’后还有‘法’。”

“此刀,最好不出。”郭嘉道。

“最好不出。”曹操重复,“但必要时,出一次,足矣。”

两人对视,微笑,皆不再言。

——

半夜,太学墙下有人影轻移。

影在第三盏灯前停了停,伸手欲掐灯芯,指尖却忽被一束细光烫到。那束光不是火,是一根几不可见的丝,丝上挂着一枚极小的铜片,铜片背刻“愿”。

铜片轻轻一晃,那人指尖一缩,袖中滑出的一截纸又悄悄退回。他转身就走,却撞上了一个更黑的影。影不说话,只把一只纸灯塞到他怀里。纸灯很轻,上书一个字:安。

那人站定,抱着灯,半天没动。鸩从旁看着他把灯一点一点抱紧,笑了笑,把他让过。

城在灯与影之间呼吸,像一匹刚驯服的马,筋骨隐痛,脚步却稳。

——

拂晓,第三盏灯亮得更早了些。

市坊里传来小贩吆喝,仓外第一锅粥冒了白气,北门的锁上落了一层薄露。尚书台四座里“谦冲座”终于有人坐下,还是昨日最犹豫的那一家。

他们坐下后很久没有起身,像在试自己腿麻不麻。卫峥打开账册,点了一笔“捐”,笔的末梢在纸上轻颤,最终稳住。

天子来到太学时,人群整齐地退出一条道。他在昨日“安”字下不再写字,只把手按了一下桌面,像把某个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重又按回了这里。他转身对郭嘉道:“此药味如何?”

“略苦。”郭嘉笑,“苦在不习惯;甜在拖久了的痛被一点点抚平。”

“服多久见效?”

“三日见皮,七日见骨。”郭嘉顿了顿,“百日见心。”

“百日太长。”曹操在旁插话,“给我七日。”

郭嘉偏头看他:“给你七日。第八日,就归心法,不归我。”

天子看着他们,忽然像个少年般轻笑:“朕也服一剂。”

“陛下已经在服。”郭嘉正色,“您今日的‘安’,正是‘引’。有引,药才入心。”

天子点头,目光落在灯焰里。那焰子静静跳了一下,像一个即将成熟的承诺。

——

日上三竿,郭嘉回到府中,把焦尾放回案上。

他抽掉一根弦,轻轻卷起,收进袖里。无弦之策,今日起用。

他抬头,望向窗外的天,天的蓝淡得像水。胸中那根看不见的弦也随之缓一缓。他对自己说:再快一步,龙煞就回来咬;慢半步,人心要回弹。步子要踩在“安”的上面,踩稳了,再走。

他把“药方”重新展平,在角上添了最后一行小字:若药不入,换“问”。问人,问己,问城。问到舌头发苦,心便会分辨甜。

收笔,他觉出一阵并不强烈却很真实的疲。

靠椅闭眼那一瞬,他想起天子在粥棚前笨拙递碗的手,想起“安”字落笔时那一点抖,又想起太学墙下,有人把“祖”移到纸外的样子。那些微小的动作像一只只不显眼的小钉,钉在他心里的弦上,让弦不至于全断。

“子奉。”门外有人轻轻叩门,是荀彧,“三日之期,第一日过半。”

“明日礼后。”郭嘉睁眼,笑意很浅,“后日账出。到时会有一次不大不小的反扑。”

“从哪儿来?”

“从三处。”郭嘉抬手,指向空中,“太学西廊,北门外棚,太仓西角的小锁。来的人未必同一拨,心是一处。”

“如何接?”

“空弦。”郭嘉指了指焦尾,“让他们自己来拨。拨出声,便知手。”

荀彧看着焦尾,轻声道:“这琴不只会响,还会安静。安静时更可怕。”

“药方亦然。”郭嘉道,“甜言好服,苦药才治根。”

他起身,整衣,准备出门。门槛前,他忽地停住,回头吩咐:“鸩去太学,子烈守北门,恶来看仓。灯别灭,人别动,话别多。只问一个字:愿。”

“诺。”三处应声。

郭嘉跨出门。阳光在门外站着,像一个耐心的朋友。

他抬手遮了遮,低声笑了一句——这句笑声没给别人,只给自己:“今夜若能睡,就再好不过。”

风从廊下穿过,带走他这句轻得快要散掉的话。

远处孩子们在“问字灯”前大声读:“礼在何处——在心上!”声音笨笨的,真。

城有了声音,药就开始入心。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