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00章 影子钱庄,帝国的暗脉

清晨的雾还未散尽。

许县的钟声像一枚稳稳落下的石子,把城里的涟漪压平了半层。

粥棚的姜香先醒,市口的绢票在指尖间“哗”的一声响,像极细的水。

庙前,十束“金蚕”仍在匣中沉睡,红绳不动;市上,丝票已经走了两轮,粗布、盐包、柴束与米囊在三门间周转,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推着。

郭嘉站在旧庙台阶上,指腹按着一块还未磨平的青砖,“安”字的收笔就在脚边。他看雾散在市上,像一层薄薄的纱;纱下的人流不急不缓,连小孩子的脚步都跟着钟点走。

荀彧自庙内出,袖中银铃仍塞白绵:“行在令第二篇已布,‘以蚕为根,以票为丝,以仓为茧,以市为蛹,以工为翅’,县中读书人夸你有文气。”

“文在纸,气在胃。”郭嘉笑,把那一点笑意又按回去,“今日我看‘根’不动,‘丝’要紧。”

夏侯惇扛斧背从南门来:“市上有几个青衣来‘换丝’,说能把票折成‘半月百倍’,嘴上甜得齁。”

张辽自影里现身:“西门外靠河,有人悄悄设了四处‘换柜’。柜不高,一尺两寸,匣口窄,银在里头,香在周围。人扎堆,眼神直,手抖。”

典韦拎着链球,铁环绕腕,“那些柜子像装骨灰的,黑不黑,白不白。”

“像把‘利’装成骨灰盒,讨个‘死’字稳。”郭嘉目光淡,“影子钱庄。”

荀彧一挑眉:“影子——钱与名不入账,‘息’却走得快,来路在暗。”

“嗯。昨夜他们试‘声’、试‘味’,今早试‘影’。”郭嘉把视线抬向更远的市外,“他们要把‘百倍之用’扭成‘十日百倍之息’。票不入工,票入柜;盐不入锅,盐入匣;人不去挑水,人去排队。——若任其流,市必空,粥必稀,墙必乱。”

夏侯惇提了提斧背:“我过去拍两下?”

“不必拍。”郭嘉摇头,“影子用灯照。先看脉。”

他用木枝在尘土上画了一个“井”字:四格为四门,中为粥棚。

“影子钱庄”的柜子画在四角,再画四条细线,延伸向城外小巷、当铺、药肆、祠庙与香行,最后汇向一处——北门外的车棚。他把木枝一点那处:“主柜在此。再往北,是河,河上有黑蓑的旧人,昨夜换了印,今日换了‘味’,明日要换‘名’。”

荀彧心领神会:“他们做‘名’,要么印票,要么造谣。——我们便做‘影’:用‘影’照‘影’。”

“文若,”郭嘉吩咐,“庙中设‘夜清册’与‘午清册’两本:丝票昼三刻清一次,夜封仓,不得夜兑;盐米布以‘盐米比’为锚——盐一斤当米五升,浮动不过一分;每张票背刻‘盐星’三粒,盐星用细盐沾水入纤,指腹可微觉涩;‘品’字三孔不动,收笔轻顿,‘安’不直。——谁抬价夜兑,谁许十日百倍,一律算‘坏名’先押,明日给工,后日给粥;若仍不改,算‘贼’。”

“谨遵。”荀彧提笔,流火一样写下几行,于文案上压一枚赭印,印旁“安”字收笔顿重半分,像把风按住。

“文远,”郭嘉转头,“以‘墙’作‘灯’,把影子钱庄从四角逼到‘井’字心,就在粥棚旁设‘问影所’:昼时来问,夜里不问;来者不骂不打,只给他一碗姜汤与一张‘半蚕工’;愿动手者,流程从简,随即上‘工籍’。”

张辽抱拳:“得令。”

“恶来,”郭嘉看典韦,“你把链当尺,量柜与柜之间的‘度’,谁把柜挪进‘车辙一掌’之内,先搬人,再搬柜。别伤人,伤‘柜’。”

典韦憨憨一笑:“这活我会。”

郭嘉又在尘土上画了一小格:“最后设‘明柜’三处——‘照影柜’:不加息,不许夜兑,专换‘工价’与‘工食’。写一纸‘市令第三篇’:‘影照法’。写上:‘影要照,息不许;愿动手者,影可明;愿骗人者,影自黑’。”

荀彧笑:“晓得。写上文气,落脚在‘法’。”

郭嘉点点头,咳了一下,极轻。那点腥甜被他咽了下去。

——(鸩·视觉)

我顺着“影子”的味道往西门走。甜香被桑叶与姜压住了,却还在鞋钉的缝里往外冒。西门靠河的小巷尽头,果然有一排“柜”:矮,窄,匣口抹着油,油里拌粉,粉是豆。

柜后靠墙立了两面“影影绢”,绢面描了市规,字写得像真,收笔太直。柜旁坐着一个看似老实的账房,指节上有拉弦的茧。

我没有急着上去。我先在巷口的风眼里塞了一截细竹。竹细,风过一分,甜香翻回半分。柜后的两人不自在地咳了一声。这咳不像病,是“甜”裹住喉咙的反应。

我懂他们的喉,我也懂他们的心:他们想把票抽出来握在手里,想着“十日百倍”,想着“有息就安”。他们忘了,息会把胃掏空。

我走到柜前,笑:“丝票折盐,是‘用’;十日百倍,是‘息’。我用‘用’,不陪你玩‘息’。”

账房抬眼,笑得甜:“娘子言重。我们只帮市里快些流。”

“流到你柜里,流到你匣里,再流到北门外的车棚?”我扇面一翻,露出一张昨夜刚印的丝票,票背有三颗细盐星,指腹轻一摩,涩。柜里的人眼皮跳了一下,伸手欲取。我忽地把扇骨一扣,轻轻叩在柜角。柜角“吱”地一声,角钉松了半分。账房脸色变了一变,笑意淡下去。

“我们不玩‘息’。”我把票抽回袖里,转身。“愿动手者,去‘问影所’。今日只问‘影’,不问‘息’。”

巷中风忽然从背后压来,链球像一只水盆轻轻落在两柜之间的地上,挡住了路。典韦的脚步不急不缓,他的目光只停在“柜”与“轮”的距离上。他抬抬下巴:“搬吧。搬到‘车辙外一掌’。不搬,柜里甜香先撒。”

账房苦笑。他把柜挪出我画的线,挪得很慢。

链球像一个沉重的标尺,一寸一寸地挪。人群里有人嘀咕:“娘子说得也是理……今日先去‘问影所’喝碗姜汤。”我听见有人吞咽——那吞咽是人把“息”咽回去,把“用”挑起来。

我转身往北门方向走。北门外的车棚果然立着一辆灰幔的牛车,车后拴着四只箱子,箱子上压布,布上洒粉,粉香甜。

我举扇一挑,粉飞,露出箱角上刻了半个“邺”字的痕。我记住了那半个字,也记住了箱扣上的一枚“牙”。牙是铁的,刻着小小的齿,像铃的舌。

——“影子钱庄”的主柜,就在这里。我把扇背一按,在箱扣的暗缝里抹了一指盐,盐粒嵌在缝里,待会儿有人来摸锁,会觉得“涩”。他就知道:有人看着。

——

午时前,市面并未乱。

四处“影子柜”被墙与链轻轻挪出了“车辙”,挪到粥棚看得见的地方,再挪到“明柜”旁。人群的眼光跟着走,甜香散了半层,姜香立住。

荀彧在庙前挂起“市令第三篇”,大字写着四句——

“影要照,息不许;

愿动手,影可明;

愿骗人,影自黑;

愿赎名,先给工。”

“赎名者”三五成群来了,怀里揣着“半邺半印”的铁牌、甜香轻沾的指环、或两张抄得有七八分像的丝票。

张辽的人立为“墙”,不吼不笑,把他们送到“问影所”:先给一碗姜汤,再问三句:“你愿动手否?你愿给名否?你愿不再甜否?”三句问完,愿者递一张“半蚕工”,当天上“工籍”,明日再给“工食”。不愿者,依法押下,不打脸。

许县的行在像一只稳稳行走的兽,胃里温,步里稳。

郭嘉在庙前的青砖上又按了一下“安”的收笔,轻咳,两声。他朝北门外的车棚看去,目光在灰幔上停了一息,转开。他对夏侯惇道:“子廉,把‘主柜’的锁牙悄悄换成我们匠造的‘齿’。给他们留半个空,再放一把‘骨’进去。”

“骨?”夏侯惇挑眉。

郭嘉把袖里那截昨夜得来的兽骨递过去,骨端刻缺:“他们看‘缺’认‘家’。你给他看‘缺’,他就以为到‘家’了。”

“又是一出‘谎’。”荀彧笑,“鬼才的。”

“谎,往好的地方用。”郭嘉笑意淡淡,“今晚让他们以为北门外的‘主柜’仍在,实则空其腹,换其锁,塞其‘骨’。——明日午清册时一起结。‘影子钱庄’连锁带影,自己露‘脉’。”

夏侯惇咧嘴笑,扛着斧背去了。

张辽来报:“西门巷内、南市桥头、东里仓背的三处当铺与两处香行,夜里都有人来暗兑。我们布了‘明柜’,他们退了一步,改日兑夜兑。‘夜兑’一条得断。”

“夜封仓,夜封柜,夜封‘影’。”郭嘉点头,“葫芦挂好,风逆则‘喑’,有‘喑’便巡。——铃不响,风自顺。”

午后,北风转了向。许县外的堤上起了点尘,尘里藏着细细的车辙。典韦把链球搭上肩,看着那些辙笑:“想跑。”

“没那么快。”郭嘉淡声,“他们还要再‘吸’一口。”

“吸”真的来了。申时初刻,南里仓外忽聚起一群人,手里握票,嘴里喊:“早兑明兑,我们要夜兑!”有人举着一块板,板上写了几个大字:“百倍之利,十日为期。”笔画干净,收笔太直,糖水蘸笔。

荀彧袖中银铃仍不响,他只是将“市令第三篇”下加两行:“昼三刻,夜不兑;不许‘期’,不许‘息’。”

夏侯惇斧背横肩,张辽的墙往前一合,把那群人挤出影子柜前,挤到粥棚边。典韦把链球放在地上,像放了一张圆桌。

郭嘉站在“桌”前,声音不高:“愿夜兑者,先喝姜。喝完,我们谈‘用’。——你们若要‘息’,去找那块写着‘十日为期’的板。我把它立在‘问影所’门口,你们看着它直到天亮。看一夜,心里自然摆正。”

人群笑了,有人骂了两句,很快被姜香顶了回去。

粥棚后,一个孩子端着半瓢粥跑向喊得最凶的那人,把粥递到他手里。那人怔了一下,粥进了嘴,甜气退了半层。他坐下,板被他丢在脚边,板上的糖水划痕被风舔了一下,舔出白来。

——(鸩·视觉)

夜临,风里没了甜,只有姜。北门外的灰幔牛车还在,四只箱子还在,锁牙换了,骨递进去。

我藏在车棚檐下,看见三个影子从河边摸来,轻、快、熟。他们的手去摸锁,指腹在齿上划过——“涩”。他们相视一眼,笑:到“家”了。

第一个打开箱子,手伸进去,摸到的不是“息”,是一只刻缺的兽骨与一卷用“丝票”封起来的薄薄账册。账册的纸心里嵌盐星,指尖一摩,涩。第二个打开,里面是一只“明柜”的印,印旁“安”字收笔顿了一下。第三个打开,空,只有一只葫芦,葫芦口对风,“喑”。

他们的笑僵了半刻,随即合上箱。领头的那人用指尖在箱沿敲了一下:“撤。”声音极轻。我听见他吞咽,像吞下去一口“咸”。他刚要退,庙中的小钟“喑”了一声。

我不动,夏侯惇从影里一步跨出,斧背挡在他们退路上。张辽的墙不知何时在草垛后成了半圈。典韦的链像一条蛇,在他们脚边画了一个圈。圈不紧,紧的是他们心。

领头那人苦笑:“果然是‘影照法’。我们走‘影’,你们照‘影’。”

我轻轻一笑:“愿赎名,先给工。愿骗人,影自黑。”

“三日工,换一‘工食’。”他忽然道,“可否?”

“可以。”我说,“明日上‘工籍’,后日领‘工食’。别问‘息’。问‘息’,你胃病更重。”

他便不言。手里的甜气彻底没了,只剩汗。他把“半邺半印”的铁牌从袖里摸出来,递给我。铁牌冰凉。我把它折成两半,一半丢进葫芦,一半塞进他们手里。那半块铁牌在他掌心里渐渐暖了。他忽然道:“你们这‘影照法’,会走到哪里?”

我看向城,“走到‘法’。”

——

夜过半,许县无乱。

庙中的“夜清册”起了第一行:昼兑三刻,夜无兑;影柜三起三移,甘息未行;赎名者十,坏名者四;问影一百七十二,上工九十三。

荀彧抬目,轻声道:“奉孝,影之‘照’,已入法。”

“入法,才得久。”郭嘉按住咳,目光更深,“但这只是一城之影

‘邺’的影,还在城外。”

“帝国的暗脉。”荀彧道。

“嗯。”郭嘉用指尖在案上轻轻划了一张“脉”图:从许向北,沿河到华阴、潼关,再折至弘农、河内,最后入邺。旁出三枝,连祠庙、当铺、会馆。每一枝旁都有一枚小小的葫芦。葫芦口对风,风若甜,葫芦响偏;风若辛,葫芦喑。

“他们以祠庙为‘堂’,以当铺为‘柜’,以香行为‘息’,以车棚为‘总柜’。”郭嘉淡淡,“借帝国之衣、挂帝国之牌,却做暗脉之事。帝国有两套‘经络’:一是明的税与仓,一是暗的钱与路。——我们先把这一段暗脉照出来。”

“如何照?”夏侯惇问。

“先以‘盐星’为引,再以‘姜香’为标。”郭嘉把一小包细盐递给荀彧,“明日发第三等票——‘盐星票’,票背嵌盐星五粒,只许‘工’得。盐星票昼兑‘工价’,不兑‘息’;谁愿夜藏此票,第二日减半。——影喜夜,我们偏要让它‘日见’。”

荀彧点头:“我再下文:‘盐星票,不许香染;凡票上甜香者,作废。’”

张辽沉声:“要不要派人出城,顺‘脉’而上?”

“不用追。脉会自己跳。”郭嘉笑,“我已经给它喂了一口‘姜’。”

“姜?”众人同时看他。

“谣。”他把“笑”按回去,“明晨四更,放一个小谣:‘北门车棚换柜,十日不动。’——他们以为‘息’在北门,便会去那儿‘等息’。我们在明柜旁,把‘息’变‘用’,把‘影’变‘工’。”

荀彧失笑:“又是‘谎’。”

“谎,往好的地方用。”郭嘉轻轻一摊手,“我不害人。我只把‘影’引到灯下。”

他又咳,仍不响。荀彧看他一眼,不言。他只把文案上的“安”字收笔再顿重了半寸。

——(鸩·视觉)

我夜里去了一趟“祠堂钱柜”。那祠坐落在东里巷尽头,堂上悬着一块“清德”的匾,匾后却挂着两只旧瓮,瓮口上擂着细粉。

我把扇骨在粉上轻轻一划,把粉带到指尖,轻嗅。甜,有一点肉桂。邺的甜。堂下围着几个人,低声议账,嘴里快,手里快,有一张“影册”摊开,册上写着“桥息、仓息、柜息、夜息”。他们合上册的手很稳。

我不进去。我只把那指尖的一点甜抹在门框的下角,再撒了三颗盐星。明天他们的指腹摸到,涩一下,便知道:门被看过。

我从祠堂出来,风走到巷口,姜香又回来了。我知道,郭嘉在庙前又按了一次“安”。他把‘法’按在纸上,把‘息’按回柜里,把‘影’按到灯下。我并不喜欢“按”的感觉,我喜欢“摇”的感觉。但这城里,先要“按”,才好“摇”。摇起来,才有人动,才有“用”。

我返身向北门。灰幔车棚像一只乌龟,壳还在,但腹空。壳上有盐星的光。

我把手按在壳上,壳凉。

凉从我的掌心里走过,像走过一条细河。河里有一条很细的鱼,鱼往南游。我知道,那是“影子钱庄”的“暗脉”。

它不会来正门,它会从桥下过,从祠堂过,从当铺的后窗过,从香行的暗格过。它会绕。他会等。我们会“照”。

——

第二天的钟响三下。

许县的“影照法”成了“市”的规矩。

人们开始习惯于白日三刻兑票,夜里不兑;开始习惯于先去“问影所”喝姜汤,再问“工”;开始习惯于把丝票背在手心,“盐星”的涩提醒他们别把票放到甜香里。庙前人多,乱不生,墙不显,风自顺。午清册显示:丝票走了七千,回仓五千;明柜兑票两千,夜兑为零;赎名五十,上工三百;坏名五人,押下,未伤。

北门车棚的灰幔在风里晃了一下,又稳下来。牛车的车辙往北延伸,延伸到河岸的一处旧堤。

堤下有人,绛衣女子抱着琴。她不弹。她看着灰幔车棚不动,眼里有一点笑意:“十日不动?”

“谣。”她身边的粗蓝衣男子笑,“鬼才的。”

“谣,用得好。”她说,“他把‘息’里的人心,拴在‘谣’上,拉去‘用’里。——我们另走。”她把琴轻轻一转,转向另一条路,“帝国的暗脉,不止钱柜。还有会馆、票号、盐道、镖局、香行、祠庙,乃至一座破庙背后的一口井。井里有水,水里有盐,盐里有‘星’。他在每一颗‘星’上做了记。”

粗蓝衣男子沉默半晌:“那我们挑‘百’。”

“挑百人,挑百手,挑百意。”她从琴尾拔下一根极细的弦,系在一片薄薄的铜叶上,“让他们以为‘用’是慢的,‘息’是快的。——快到胃空,慢到心定。”

“若心定呢?”

她抬眼,看向许城,“那便暂避锋芒。帝国的暗脉,还有更深一层。”

“哪一层?”

“桥与仓之间的‘清’。”她轻声,“看他如何清。若他日清夜封,若他盐星入票,若他以姜护胃、以安收笔、以墙为灯——那就看‘路’。路在许,在洛,在邺。我们走‘邺’。”

蓝衣男子笑:“走‘邺’。”

他们把影子收进风里,风过河,水上只剩一圈淡淡的晕。

——

许县衙门的廊下,荀彧收好“夜清册”和“午清册”,把“市令第三篇”的印再按一次,印旁的“安”字落得极稳。

郭嘉在台阶前停下,回望一眼北门方向,轻咳两声。他把那点血味吞下去,眼里还是很亮。他低声道:“文若,写第四篇:‘清与照’。”

“何意?”荀彧执笔。

“清,是日清夜封。照,是影照明柜。”郭嘉一字一句,“再添三条:其一,凡丝票必走一工;其二,凡赎名先给工食;其三,凡‘影柜’移入‘车辙一掌’内者,搬柜,不伤人。”

“末笔落‘安’。”荀彧笑,笔尖一顿。

“再记一句话,写小一点。”郭嘉看向市,“‘百倍之利,在百人之用;十日之息,伤一城之胃。’”

“谨记。”

夏侯惇从北门回来,扛着斧背,笑得油亮:“北门的‘主柜’一夜间长了牙,我把牙都换成咱自家的‘齿’。他们的嘴再甜,也咬不动了。”

张辽拱手:“西门巷内的三处当铺今晨主动来‘照影’,愿挂赭印,愿昼兑三刻,愿夜封。祠堂钱柜的‘影册’也送来一份,愿上‘工籍’二十人。——影子照出来,自己要变灯。”

典韦把链球往地上一放,坐在庙门槛上,笑:“我今天搬了七个柜,一个都没砸。”

郭嘉点头,目光越过他们,落在庙前的“安”。他轻轻按了一下,又收回。他的手指像在城市的心口按了一下,又放开。

他知道,“影子钱庄”的背后,还有“帝国的暗脉”。那暗脉不会因为一城之“照”就断。它会绕道,它会潜伏,它会去更深的地方,去邺。

“奉孝,”荀彧低声,“你要不要把这‘暗脉图’递给青州、冀州的旧友?”

“先不用。”郭嘉摇头,“我不吓人。我先把法坐稳,把胃护住,把‘息’按回柜里,把‘用’放在手上。——等我们的‘根’扎下去,‘丝’吐出来,‘工’有了‘翅’,我们再去摸那条更深的‘脉’。”

他抬起手,在空中轻轻一按,像按在风上,也像按在远处一口看不见的钟上。钟不必响,葫芦“喑”了一声——风顺。

黄昏将至,市声渐稳。

粥棚里又添了一撮姜,姜香在灯影里升起,像一条细而稳的路。

庙前的匣中,十束“金蚕”仍不动。可市上,丝票已经吐出了一百条丝,丝绕在每个人的手上,绕在每一张笑里,绕在每一个“安”的收笔处。

夜色压下来的时候,北门外的灰幔车棚终于动了一动。它没有往北,它往东,绕了一小圈,像一条被灯光照亮的影子。影子走在灯的边上,不再那么黑。

郭嘉望了它一眼,笑意淡淡:“明日,抽丝。”

“后日,结茧。”荀彧接道。

“再后日——”郭嘉咳了一声,把那声按住,“走洛。”

城里一盏盏灯被点亮。灯下的影子不再那么深。

影子钱庄,被照出边缘;帝国的暗脉,开始显出第一道隐隐的纹理。

许县的钟没有再响,葫芦却在风里轻轻“喑”了一声,像人在睡前的一次叹息: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