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72章 大河龙吟,百川归海!

清晨的风里有潮味。

不是井口那点清凉,是更远的水势拐弯时推来的湿意,像有人在城外牵着一根看不见的绳,沿着沟渠轻轻一拽。

鼓楼下,白榜换了新纸。

荀彧亲手把昨日迁民、巡渠、泔水外排的条目写得分明,又把前日“杀伐簿”折进档案匣,压在角上。

他站在影里,一面看广场渐次聚拢的人,一面听背后官吏报夜里几处井水更甜的传言。荀彧只是点头,说:“先记,不评。”

石案在内庭。案上“地下星图”已换新绢,墨色未干,井眼与暗线在晨光下亮得像细银。郭嘉按着图,不言,指尖从“天市垣”一寸一寸滑到“壶口”。

夏侯惇站在对面,披甲未解,眼里是压在骨头里的躁。他要战,可今日的“战场”不在城外,在地底。

黄月英把铜匣放到案侧,揭开,露出一排像琴枕一样的铜夔钉。她的嗓音仍旧冷静:“昨夜巡渠,西臂弯加锁纹一条,北井回风孔已改。再多一枚夔钉,弦枕就齐。”

程昱自门内来,袖上还沾着泥,他低声道:“城西外沿我又加了两处拦污,盐贩子那条‘私排沟’堵死了。脏井挖好了,白榜写了,里正答应每日监看。”他顿了顿,抬眼看郭嘉,“可以试第二段了吧?”

“今日不止第二段。”郭嘉收回手,把袖里那一枚细小的铃递给月英,“铃挂‘西臂弯’弦枕,响不响不紧要,挂住就行。”

“谁去?”月英问。

“她。”郭嘉向廊影一指。

鸩自影里走出,一身青布衣,发挽得不紧不松,像昨日的她与另一个她刚好叠在一起。她接过铃,袖口一掩,铃在她掌心无声。她看一眼案上的星图,点了点头,就像一滴水落回大水里,沿着最自然的方向流走。

“文若守白榜,程仲德守北井,妙算守窑场火,子廉领兵巡鼓楼与水闸。”郭嘉把每个人的位置点到,“午时一刻,弦齐鸣。午后,收弦。天黑前,回气。”

“若有变?”夏侯惇问。

“以静为先。”郭嘉的声线极稳,“今天是‘弦日’,不是‘箭日’。”

他话声未落,城外传来一阵微低的轰鸣,像极远的一条兽在腹内翻身。

众人抬眼,视线穿过城头,看见大河面上有一层太阳未照亮的影,顺着上游缓缓推来。风背起那层影,带着水汽进入城,井沿上的水光微微一颤。

“天时到了。”黄月英低声。

“地利先备,人和随后。”郭嘉把“观星策”在心海里摊开,星网一层层展开,因果线如丝。

城心是“腔”,沟渠是“弦路”,符砖是“弦枕”,民心是“风”,而他本人,是那一指“拨子”。他闭目一瞬,轻轻落下第一指。

看不见的震动沿城缓行。井壁渗水的节律换了拍子,窑场的火焰整整齐齐收短半寸,沟渠里的水像被人一口气吹动,往同一个方向微倾。

白榜下看热闹的百姓只觉得脚下的砖轻轻地“嗡”了一声,像某种大物在呼吸,他们下意识地屏住气,随即又笑,说自家错觉。

第二指落下的时候,荀彧已经站在广场边,目光穿过新纸上的字,看向更远的井口。

孩童们端着新削的小瓢,排队取水,井台上负责的里正讨厌地嘘他们,叫他们别挤。荀彧听到了井里一点极细的“清”,像一枚针在水底轻碰了铜。慎重,不言。

鸩到了西臂弯。那是一处假装“寻常”的院角,墙边的竹篱把暗井遮得恰好,井沿上有新换的青砖,砖边的砂未彻底收干。

她先顺手把篱上的一处断竹扎好,又把井旁一块突出的石角压平。她像是路过的一个被差遣来修篱的小娘子。邻屋有老太太探头看她,她对着老太太笑了一下,露出半颗撤了色的牙。老太太不疑,缩回去念叨自家的鸡。

她蹲下,袖口一滑,铃落在她指尖。她没有把铃挂在最显眼的那枚夔钉上,而是挑了旁边一枚低一点的。当她把铃舌轻轻碰了一下,风刚好过井口。

铃不响,却“应”了一下,像一只小兽在窝里抖了下毛。

她站起,顺手抖了抖手上的泥,又多待了半息,目光看向街口。一名小贩背着盐包从巷外匆匆走过,步子散乱,眼神左右。他看见她,装作没看见,走得更快。

鸩目光淡淡地跟了他一条街,然后又淡淡地放过。今日是“弦日”,不是“猎日”。她把那张刚要铺开的网折回袖里。

第三指落下的时候,城西那一团死结终于“松”了一线。不是散,是动。动,便可引。

郭嘉睁开眼,目光落回“地下星图”,指尖在“太微”与“天市垣”的缝里轻轻一挑。他低声,“起。”

鼓楼上的铜铃应声三响,短,短,长。

夏侯惇提起精神,领兵分列两侧水闸。程昱从窑场方向折回,远远竖起拇指,又把拇指收得极快,像怕把气运泄了。

黄月英压住袖子,避免线头纷乱。她侧耳听井口,那里面仿佛有一条很久没醒的虫子开始动,先是蠕,再是伸,好像嫌弃土硬,慢慢开路。

“大河来了。”城头的传呼声随风传下。

城外河岸,水势渐急。昨夜上游一阵暗雨,水脉比平日丰厚。

护岸的柳枝被水汽连成一片阴。河面上有一种低低的、连绵不绝的声,像人伏在胸腔里哼,起初只有掌心大,转瞬便装满你整个人。老渔的人把烟杆含在嘴角,眼眯起来:“龙吟。”

“开北闸三寸。”郭嘉吩咐,“东南角脏井盖开半扇,城外引沟放一尺。鼓楼下暗渠,先助风,不助水。”

军士们分头去做。闸下的铁链起伏,水花爆开,像一串串被人掐碎的玉珠。市井里的孩子拍掌叫好,被他们娘背过去。井沿上,大一点的孩童尝了一口,呲牙笑,说“甜”。

里正瞪他,自己也舀了一口,沉住脸,没有笑,只把“甜”两个字接在心里。

第一段“弦路”全通的时候,城中心脉开始“回”。那条黑里的“孽龙”把头探出一寸,随即又缩回去,像意识到外面风冷。郭嘉把咳意压下去,掌心出了一层干汗。他以意为弦,第三指刚要落下,案旁忽然插进一道影。

“报——西佑巷有人向暗渠里投油。”

黄月英脸色一冷,提起裙摆就走。程昱反手抄起案角的竹尺,一句“谁投谁死”的狠话冲口。郭嘉抬手,压住两人,“今日不杀。抓住,关;先堵,再净。”

夏侯惇已经带人往那处去。鸩在西臂弯听到传呼,目光掠过院墙,她没动去拿刀。

她收起铃所在的那枚夔钉边缘的砂,顺手把井沿上的水擦了一圈,借着“擦”的动作,把一小团早先塞在袖口里的细灰抹进井砖缝,灰并不普通,是黄月英窑里余下的“吃油粉”。

若有人再投油,粉会先吃住,放慢油的渗行。她做完转身,一步一步,慢慢地从巷子背阴处绕出去。她不是去抓人,她看路——看那人逃时会走哪条“更自然”的路,下一次,网才会落得准。

西佑巷的贩盐牙行被夏侯惇一脚踢翻,两个搬包的小子吓得跪倒,牙头嘴硬,被程昱拿尺子拍得“叭叭”直响。

黄月英看一眼暗渠口,铁圈边确有油迹,又被她加的“吃油粉”扼住了半成。她俯身,袖里掏出一缕细棒,探入渠边,搅了一下,油花成团浮上,便于打捞。她抬头:“好在早。”

“押走,记入白榜‘未杀’一栏。”荀彧从广场赶来,语气平平。他把人交给法曹,又转身回广场,把这件小事写在“今日立法之行”的最下端:扰阵者,且押,及家问责,待弦日毕,一并裁。

风把字吹干。荀彧阖笔,掌心稳稳地压住纸角。

“继续。”郭嘉的指尖终于落下第三指。

那一指像把整个城的骨头都弹了一遍。沟渠深处有一种清脆的金石声,一下接一下,不急不缓,像远处有人在用最耐心的方式敲醒一座石钟。声波从“天市垣”向“太微”走,再从“太微”折向“紫微”,最后在“壶口”处汇成一股更深的“嗡”。

城北风直,顺着这道“嗡”卷入城,再从东南角吐出去。街巷的纸门一齐轻轻颤了一下,细灰从梁缝里落下,落在案卷上,荀彧抖了一抖,又按住。

河面忽地亮了一线。太阳的光像被人从水下托了上来,铺到岸边,然后往城里推。老渔的人把烟杆取下,吐出一口长烟:“来了。”

“开北闸再一寸。”郭嘉道,“鼓楼下暗渠,调‘风’位,助声不助水。”

“遵!”夏侯惇应声。铁链再起,水声更紧,像鼓面上迅速加密的点子。

城西那团“死结”终于在连续的“嗡”里变软。它不是裂开,是被劝服,像一块倔强的冻肉被文火煨到开始渗出油。

郭嘉趁热打铁,第四指落下,极轻。那团黑随之被“牵”出半寸,像被看不见的针挑起了一丝丝须,向“壶口”方向缓行。

人群里谁也听不见“龙吟”。他们只觉这城忽然“顺”了——买糖的队伍排得更齐,书铺翻页的“沙沙”比平日轻,井边排水的沟少了往日那点扩散四处的腥味。只有那些最靠近水的人能觉出:在它们脚底,有一条古老而庞大的东西,正从睡里爬起来,喷了第一口气。

“奉孝。”荀彧低声。

“在。”郭嘉眼底的光沉着。

“回得过来吗?”荀彧无意看他胸口的起伏,却还是看到了——那一瞬不稳。

“回。”郭嘉答。他脑后像被人轻轻撕开了一条细缝,有冷风沿着那条缝探进来,里面那条“孽龙”甩尾,带着熟悉的毒。

他不躲。他把那股毒引入“壶口”,交给大河。他的唇角泛出一丝淡血,被风一吹,干得很快。他笑了一下,像把这点血当成一枚必要的“印”。

“再一指,不可多了。”黄月英冷静的声音在人群后落下。

“最后一指。”郭嘉闭目,指尖在“紫微”位上虚点,意念把城与河、民与法、煞与生、刀与鞘,在一息间绞合成一束。他落下那一指——不是重,是准。

城在那一刻接住了他。

风、井、水、砖、火、民心、军法,像被同一只手向着同一个方向推了一下。大河的声浪穿过城的骨头,化成一声极长极低的“吟”。没有人真正听见它,可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抬了一下头,像被某种看不见的东西轻轻捏住下巴。

西臂弯的铃在井口“颤”了一下,仍未出声。

鸩站在井旁,指腹落在井砖上一线,她觉得那一线振动从皮肤过到骨头里。她忽然有一种很奇异的错觉:这城在笑,笑得很克制。

“收。”郭嘉吐出一字。

弦波回到城心,水势向“壶口”归拢。东南角的“脏井”承担了第一轮混水与油花,随后被军士以粗布盖封。北闸缓缓下落,水声由猛转缓。井边孩子们又开始吵,里正骂骂咧咧把秩序赶回。市声回到原来的热闹,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只有几件小事,变了——

窑场的火更稳。两名工匠试验新砖,发现符纹在火里“合”得更快。

鼓楼下扫沙的军士把沙一捧一捧撒得整齐,他忽然觉得这活儿也有章法。

一名卖豆花的小贩把勺子从盆里抄起,豆香往外溢,他鼻端嗅到一丝“干净”的甜。

广场上一个老人抬头看白榜,看了很久,喃喃说:“写给我们看的。”

荀彧合上笔,笑意不显,心里却落了一块石。

“成了一半。”黄月英道,“结还在,动了三寸。三日后可再拨。”

“够了。”郭嘉答,声音有点虚,仍是稳的,“今天只要这半步。”

夏侯惇把押来的牙头丢给法曹,扭头就来扶他,手却在半途止住。

郭嘉摆摆手,让他别扶。他自己把肩抖了抖,把那一口迟迟不愿散的冷风从肺里“咳”出去。血没有再上来,只有一点淡盐味留在舌尖。他舌尖抵一下上颚,把这点“味道”压回心里当药。

“城北地牢。”他忽然道。

“去做什么?”夏侯惇下意识问,随问随悔——他应当知道。

“听一听。”郭嘉笑,“听他心里的弦响不响。”

地牢的窗很小,风从铁条间挤进来,带着井口那一线余温。

右侧高顺仍如磐石,左侧张辽站着,肩背直,不再靠墙。铁链松了一寸,他没有试。他像是从极长极黑的一条隧道里走出来,眼睛合了又睁,睁了又亮。

“听见了?”郭嘉问。

张辽的喉结动了动,声音不大,却极稳:“听见。不是鼓,是城。”

“像龙吟。”郭嘉道。

“像人心。”张辽反驳了一句,又低头笑了笑,“也像我心。”

他把手伸到光里,掌心朝上,像要接什么。半息之后,他把那只手握成拳,拳在空中停了一下,然后落在自己胸前,重重一击。铁链随之轻响。

“我说过,先斩旧我。”他抬眼,“现在,我把旧我埋在这片地里。若将来我负今日之心,让这城里任何一处井水呛住我。”

夏侯惇在后,眼神一动,险些笑出声,又硬生生把笑压回。他不擅长这类“立誓”,他更相信实打实的“立功”。可是他承认,他喜欢这个年轻武夫说“先斩自己”的样子。

“链再松一寸。”郭嘉淡声。

狱卒一愣,看郭嘉的眼神,乖乖照做。

“明日你随我出城一趟。”郭嘉像说一件跟别的事一样寻常的事,“去看大河。”

张辽没问去哪。他只是“嗯了一声”。那一声很轻,像石头落回河床,稳稳地贴住了水。

出地牢时,城已近午。日影正直。风从井口上来,不急不慢。

广场上,白榜前围了十几个人。荀彧站在人群外,静静看他们自己读。鸩坐在窑场后的小凳上,把沾了泥的鞋底一条一条擦干净,铃在她掌心一转,仍不响。黄月英拿粉笔在墙上一笔一笔列今日“补缝”之处。

程昱叫人去脏井换粗布,说晚上再烧一炉“吃油粉”。夏侯惇站在北闸上,手扶着铁链,链一点一点下落,他的手也一点一点收紧,直到闸板与水面只留一线暗光。

这座城像一张拉满又放松了半寸的弓,弦在极轻的嗡鸣里,还在回声。

黄昏时,老渔的人收舟,岸边的柳叶被晚光镀了一层亮。他在回家的路上,听见身后水面“呃”了一声,像一条极大的鱼在水下翻了个身。他笑,骂了一句“老东西才醒”,脚下迈得更稳。

夜里,窑火如一排不眨眼的红。更鼓三通,城心的“嗡”才完全收进砖里。冬青叶上的露水在最后一刻并成一滴,沿着叶脊滚落,在石阶上摔成更细的珠。

没多少人知道,今日城里曾有一条看不见的龙从睡里坐起,伸了脊背,然后重又伏下。更不知道,有一个病弱的谋士在城心落下五指,把整座城当琴,拨出一声没有名字的曲子。

有一个人知道。

那人远在北面,靠着一扇窗,窗外风直。他抬头看天,帝星不显,只在云后隐隐亮。他身边的幕僚试探问:“公,何故起立?”

那人不答。他只是侧耳,像在听极遥远的一线声。他忽然笑了下:“有人在下邳学会了把城当弓。”

“那又何妨?”幕僚轻声。

“何妨。”那人敛笑,手心却在窗棂上落下一指,“弓拉满,箭就要来。”他转身回案,翻开一卷军报,眼神冷得像北风,“北地的风,该练练了。”

风过窗,灯花跳。窗纸上映出一枚细小的“嗡”,随风散尽。

——

夜深。郭嘉靠在案侧,不睡。他把“地下星图”卷起来,又展开,再卷起来。

一卷一舒,像胸口的气息。他在心里给今日这件事起了一个名字,又把名字压下。不急。名一旦落下,便不再由他独行。

他轻轻咳了一声,咳声被风吃掉。他合目,把手从案上收回,掌心仍带着白日里那一点“嗡”的余温。

他知道:这只是“淬”的第一重。三日后,他还要再拨一次。三次之后,结松,龙归位,城成器。

他也知道:那一箭,终要发。

箭指何方,今日尚不用说。

今日只说——

大河龙吟,百川归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