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9章 老兵之死,绝境逢生

第三夜,北风起。

风先在营外的荒草间试刀,再沿着沟坎滑进来,割过每一缕未干的麻绳。

天色像一只扣在地上的铁碗,扣得瓷实,连月的冷光都渗不进来。

郭嘉握着细杆,站在西北旁道的土埂上,侧耳听风。风声里有铁的磕碰,有牛鼻子的沉喘,也有某种轻得像尘的悸动——那不是风,是人,藏在风里走。

他抬指,轻触腕上那道旧结。那结的线头磨得发毛,扎得很紧。

系结的人在昨日午后还笑着说“递到了”,像个孩子。如今这结在夜里变成一枚熬汤用的钉,把他的心钉在这一处,不让他乱。

黑里有小火星一闪即逝,又被风在半空揉灭。他在心海里唤出那卷星光。卷轴无声地展开,像一条冷河横在脑海。

两岸尽是暗影,只有几处人心与物象被勾成线,浅浅亮着。亮处之一,是旁道尽头的浅河口;亮处之二,是车辙与浅槽交汇成的“弯”;亮处之三,是一串细得近乎不可见的脚印,像一只轻身的兽踩过雪。

卷轴亮起的同时,疼也来了,像有人把极细的刀插入脑后,再轻轻搅动一下。

郭嘉的后槽牙咬在一起,把疼压在喉下一寸的地方。他知道代价:每用一次,就要献出一小块精神的肉。疼来得准确,来得有道理,像交租。他没躲。活着就得交,不交就被赶出这具身体。

他把目光从卷轴的“字”上挪开,只看“形”。形告诉他:影来了,不多,正好一口气。

来路从北,走水边,先试“弯”,再摸“口”。“口”不大,够七辆。七,是不会多也不会少的数字,合人心,也合行事的胆量。他的呼吸更浅了些,浅得像在水下憋气。他对自己说:不要多看,不要多想,手要比心慢半寸,话要比刀短一字。

旁道另一头,辎重队的青甲小将也在等。白日里,他在车辕边拍了拍,说“后日看你的算值不值钱”。

此刻他不再说狠话,手按在马鞍上,掌心在粗糙的皮面摩挲,像是在稳一股暗涌。他身后的车列在午后已经换过两次位置,高粱囤、盐袋、柴束、空桶被拆散又重新组合,七辆“要命”的,被他分到三处,再罩上与真货无异的粗布。

粗布里有什么,不是肉,不是盐,不是刀,是细细的灰——熄过火的灰,和随时能点燃的小火。灰会顺着风走,火会吞着灰走,只要人伸手,就会落一脸。

夜更沉了。营口那边的檀香味被风压成一条细线,几乎嗅不见。

青甲小将抬手,朝郭嘉这边做了个极微的手势:准了。

郭嘉回以同样微的一个点头。他把细杆藏进袖里,转到旁道的另一侧,背靠土埂,像一块被人遗忘的石头。

他不适合站在最亮处,不适合出刀,他的刀在别处——在风里,在灰里,在一个要命的“时”上。

“站住。”

一个低哑的嗓音在耳侧响起。不是青甲小将,也不是亲兵,是另一条更熟悉的旧嗓子。

郭嘉微微一惊,转头,黑暗里那张微驼的背影站在他右侧两步。他没来得及问,老兵先伸手,把一包什么塞进他掌心:“按在胸口,能暖一会儿。”

“你怎么在这儿?”郭嘉压低声音。

“巡。”老兵笑了一下,“俺娘说,给人递碗水不费劲儿。俺来递第二回。”

“不该来。”郭嘉道,“夜里风硬。”

“硬才要来。”老兵把话落得很轻。他仿佛要说什么,没说,只在袖里摸了摸,像确认自己还带着那块“老三营斥候”的竹牌。

风从他衣角里穿过,带出几丝草药的味,那是白日里他给伤兵换药时沾上的。

话还没落完,浅河那头的黑影动了。像一尾在河底潜行的鱼突然探出背鳍,黑不溜秋一列,贴着河汊走。风被影子切得一分一分,切到“弯”时停了一下,又快了半寸。

紧接着,有极轻的“嗒”一声,像是刀背触木,紧看的人才听得出。青甲小将微不可察地抬了抬手指,亲兵换握短戟,一步没动。郭嘉低声道:“弯里慢,口上快。”

“谁?”河汊那头有人发了半个音,又被身边人掐住。影贴着地,七截身影分开,三在前,四在后,前引,后割。

引的人步子软,割的人步子硬。硬的那几人一抬手,粗布掀了一角,灰就顺着风扑了他们一脸。他们不在意,灰是无害的。

下一息,灰里的小火星被风点着了,像极轻的星雨,沿着面颊、额头、鼻梁往下落,落到脖颈的汗里,一粘就黏住。

“现在。”青甲小将的声音极轻,轻得像把细针插进棉里。他身后的亲兵以同样的轻巧,把两盏“哑灯”掷到“口”的泥里,灯油倾泻,火顺着泥皮窜开——不是大火,是薄薄一层火膜,贴着地走。

灰被火吻到的那一刹,起了烟。那烟不往天上走,往人脸上走,越吸越粘,越粘越呛。前面的三人还没意识到不对,后面的四人已经开始咳。他们的咳藏得快,却还是有半个拍子暴露出来。

“割。”有人低喝。四把刀合在一处,刀锋不是冲人,是冲皮绳,先割绳,再抢车。这样才不会失手砍到自己人。

第一根绳断,第二根绳断,第三根绳断——第四根绳却像是被谁在风里捏住了,一刀落下去,只断了半寸。

刀锋又抬起,再落,刃还没贴上去,一截横木忽然从旁边斜斜插来,把那根绳压在了木板下。

老兵。

他不知道从哪挪出那截木。也许一直就背在肩上,只是黑里看不见。

他没喊,也没扑,只是用背往前一顶,把木塞进绳与板之间。

他的背很稳,像多年前他把皮手套塞进一个冻裂了手的孩子掌心时一样稳。刀锋在木上摩擦出一缕干涩的声响,像有人在远处用砂纸磨老艄。

那声响极短,却把几个人心里的节奏打乱了半拍。

“人!”有人终于喊出两个字,火膜被脚步踩裂,火星飞起一层薄薄的花。

青甲小将抬手,亲兵的戟翻腕,戟背先出,不戳人,横扫脚腕。两人栽下去,在泥里打了个滚。后面的两人拔刀就上,刀带着风,直奔老兵的背。

老兵不退。他一抬手,把那块“老三营斥候”的竹牌塞到嘴里,咬住。

另一只手一把按住绳,像按住一个要逃的孩子。他的背挨了一刀,身子重重一颤。那一颤像冬夜里桥上的风,吹得桥板哆嗦了一下,又稳住。

第二刀落下来的时候,他已经把身子往前挪了半寸,把重量压在那截木上。绳没断。车没动。

郭嘉看见那一刀,喉咙像被谁按住。他不得不过去。他不该过去,他该留在暗里看,算,等。但他还是过去。

脚下一滑,他扑到老兵背后,双手往前探,把老兵的肩往下一压,替他加了一分重量。那是一种笨拙的力量,笨到像是一个小孩子在帮父亲推车。

老兵咬着竹牌,“嗯”了一声,不知是笑,还是疼。他没有回头。他连头都没有抬。他只把按在绳上的那只手又往下扣了一指,指骨贴着绳,绳上的麻沫粘在他指缝里。

“退!”青甲小将喝。“退一步!”他的短戟变成了推杆,把两个人从火膜里硬推出去。亲兵们动作极快,半步就绕到了背后,截住一个人的膝窝。人一跪,刀就丢了。

另一个人扑上来,青甲小将没用戟,抬膝,膝盖顶在对方的小腹,空手夺刃,干净利落。火膜顺势往侧边蔓延,像一朵平着开的花,花心是灰,花边是细火。

“掀布!”郭嘉咬着字吐出两个音。他不喊“敌袭”,他不喊“杀”,他只喊“掀布”。最靠近的两个押运兵应声把相邻两辆车的粗布同时掀起,灰被风卷到半空,像一层细雾。雾不厚,却能遮人眼。

青甲小将抬手,灯油再落,火与灰在空中碰了一下,起了又灭,灭了又起,像一群被人吓到的萤火虫。吓住的不是萤火虫,是人——来劫的那几个人的眼睛被灰与火反复灼得流泪,他们一时看不清方向,刀与人混在一处,手忙脚乱。

“往西退!”郭嘉压着老兵的背,一边把他往后拖,一边用极短的词给青甲小将递路。短到没有主语,没有虚词,只有方向与动作。

他知道青甲小将听得懂。懂的人不需要句子,懂一个字就够。

局势在半息之间翻过去。

亲兵把四人压在泥里,戟背横在肩窝,刀被离手,手被拧到背后,灰把他们的脸涂成了苍白的面具。最先引路的那三个里,有两人已经退到沟外,另一人踩空,摔进浅槽。

他在泥里挣扎着要翻身,手撑到石板的边,掌心一滑,又栽回去。火膜过去,贴着他衣角舔了一下,衣角“噗”的一声冒出细烟。他忙不迭拍灭,灰弹起,落满他的头发。

“走!”青甲小将见势已定,抬手放了出声的哨。声音不高,不尖,短短一截,像一根针,从铁碗底刺了一个孔,让远处的骑影把方向对准了这里。

老兵在这时倒下。他不是被火烫倒的,也不是被灰呛倒的。他是被那第一刀砍出的口子慢慢放倒的。血从衣背的裂缝里涌出来,又被风吹干成一层黏着泥的“薄壳”。

他咬着的竹牌从嘴边滑下来,落到郭嘉手边的泥里。郭嘉伸手去接,没接住,竹牌在泥里滚了一滚,印上两小点泥,像两只看着他的眼睛。

“老丈。”他用尽力气把人拖到火膜之外,背靠土埂坐下。老兵的手还搭在那根绳上。绳已经不需要他按了,木已经楔住。

可他的手还不肯松。他的指腹因为长年的粗活长了厚茧,茧边被麻沫粘得发白。郭嘉把他的手指一根一根掰开,轻得像怕把什么脆弱的东西折断。

老兵的眼皮颤了一下,像要睁,没睁。他的喉间发出极轻的一声气音,像风从破瓦缝里漏过。“递到了。”他像昨天那样说,只是这回,他没有笑。

郭嘉把那块竹牌按在他手心里,把他的五指合上。那是他唯一能立刻还的“礼”。礼轻,情重。他不说“我欠你”,也不说“还”。他说不出。他只在心里把这四个字压紧,压得像压住一块烫手的铁。

蹄声自远处压来。黑底“孟”字的小牙旗从荒草的阴影里立起,旗没大,角很利。

马队不多,足够把这里的“口”堵住。青甲小将提缰迎上去,在半步外勒马,低声说了两句。

领队的骑将目光掠过火膜、灰面、绳与木,又在泥里那枚极小的铜钮上停了一息,像是认了什么,冲郭嘉微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

“他要见人。”青甲小将倚着马鞍,声音压得很低,“孟将。”

领队没问“谁”,也没问“凭什么”。他看着郭嘉,目光沉静,并无轻慢:“上马。能坐?”

郭嘉点头。他起身的那一瞬,疼像一只猛地咬住背脊的兽。他几乎站不稳。世界像慢了半拍,火膜在风里铺展开又收回去,灰在空气里一层层落下,像冬天里稻草碎成的雪。

他知道这是卷轴的反噬——脑后的那一刀还在搅动。他把齿往下一咬,咬在疼的根上,把那只看不见的兽逼退半尺。

他没回头。若回头,他会看见一张覆了草席的身影,那草席边角旧,纤维露毛,像老兵袖口的边

那张草席会在风里微微起伏一点,又很快平。他不能回头。他得把这张“脸”带走,不是用来哭的,是用来“借”的。

借给该见他的人看——世上有一种“脸”叫“无名者的脸”,它不靠名,不靠印,只靠一回又一回“不费劲儿”的递水。这样的脸,比彩绸更阔,比朱印更重。

他跨上马。青甲小将把细杆从他袖里抽出,一并交给领队:“旁道的标记。”领队点头,把细杆夹在腋下,压低声音:“走。”

马队往西北切出去。火膜在背后熄了,灰落在地上,像一层浅浅的霜。

亲兵把那几名劫车人五花大绑,脸上的灰把他们的五官涂得发白,白得像刚出窑的瓷坯。

有人在咒骂,有人在呛,更多的是不出声。他们知道今夜这口“口”被堵了,再来要换路。换路的代价不止是人,是气。气弱一次,后头的手就更容易伸进来。

马走到荒草最密的地方,风在耳畔像刀又像纸。纸割人无声。

郭嘉把头靠在马鞍的背面,眼睛闭了一瞬。他并不睡。他在卷轴的余辉里,轻轻触了一下那条“金皮稻草龙”的影。影仍在东南,仍然亮,仍然剥落着粉。

他把它推到心海的一角,像把一盏漂亮却照不亮路的灯塞进箱底,然后把目光转向另一边——“孟”。那不是龙的影,是刀的影,短,硬,黑。他在心里落下四个字:弃之,择毒。

马队穿出荒草,入一线浅坡。坡后藏着一处临时的会合点,黑底“孟”字旗插在石缝里,旗杆不高,杆身扎在一堆碎石后。火光极暗,压在地面,免得被远处的人看见。

两名守旗的骑士持戟而立,领队掀袍下马,与其中一人贴耳说了几句。那人抬起眼,审视郭嘉,目里既无轻蔑,亦无客气,像看一块将被放上秤的石头。

“姓郭?”他问。

“郭嘉。”郭嘉答。声音有点沙,像有人在他喉咙里撒了一把灰。

他把袖口往上一卷,露出那道已经被血与灰染成脏红色的旧结。他把那枚铜钮与竹牌一并托了上去,低声道,“这是给你们看的‘脸’。”

骑士伸手接过。他的手指很稳,拇指的茧新,虎口的茧旧,说明他最近练得多,之前打得多。

他看了一眼旧结,又看了一眼竹牌上的“老三营斥候李四”,目光在“李四”二字上停了一瞬,像是明白了其中的沉重。

他没问“他人何在”。他只把铜钮与竹牌交给一名随从:“存。”

“孟将临屏。”他向郭嘉点头,“再喘一口气。”

郭嘉沉沉吐出一口气。吐到一半,疼逆着吐息涌上来,像一股冷水往胸腔里灌。

他额角的皮下微微突起,又缓缓平。他知道这是“天道”在把他往外推,说“你不该在这里,你多知道了一寸”。

他没反驳。他只是把这股推力顺着吐息化开,化到看不见的地方去。他活到今日,靠的不是勇,是会“化”。

火光旁,传来轻微的金铁声。一个披黑甲的人自阴影里走出,身材不高,眼神很直,不绕弯。他没有报姓,他也不需要报姓。

他看着郭嘉,像一把刀看着要试的石:“你说三日北风,今夜应验一半。七辆,掀了两辆的布,灰与火合,‘影’退。你要什么?”

“见你们的‘上面’。”郭嘉答,“我不求官,也不求粮,只求一次当面说话的机会。长话不说,短的:虎牢之战,袁氏外强中干,是‘伪龙’。若要活,不可往东南,只可西北。若要胜,先救‘脸’,再救‘人’。我能救你们一次‘脸’。”

黑甲人的目光在他脸上停了停,转而落在他袖口的旧结上。他点了一下头:“明天午后。你到这处,再说三句短话。说对了,就见我们家‘孟’。”

“多谢。”郭嘉躬身。他不问“若说错”,也不问“见了之后如何”。问多了,就薄。薄的东西,风一吹就翻。他不需要翻,他需要稳。

“还有一件。”黑甲人忽然开口,“这东西……”他扬了扬手里的旧结与竹牌,“我们收了,替你保。在你还没见上面之前,它比你命更值钱。”

“我知道。”郭嘉答。他知道。他知道这是一张无名者的“脸”。

这样的“脸”只有在被人看见时才生出重量。他暂时把它交出去,是把自己的命,系在另一条线上——那条线,不漂亮,不宽,够他走。

谈话就此收束。黑甲人回到阴影里,火光又压低半寸。青甲小将把马牵到郭嘉身边:“你这张嘴,今晚赚大了。”

“赚的是他。”郭嘉朝阴影那处点了点头,“也是你。”

“少讨好。”青甲小将笑了一下,笑里有汗,更多的是一线在劫后才会生出来的轻。轻得像风在草叶上的一抹湿。他忽然压低声音,“那老兵……”

“走了。”郭嘉的声音很平,平得像把水倒进沙里,不见痕。

他不加一个字。他在心里把两件事分开:人的死,和路的活。分开,是为了不让死拖住了活。把活走对,是对死者最好的交代。

青甲小将没再问。他抬手,把一小包干粮塞给郭嘉:“你明早要用得到。别逞强。”

“我会用。”郭嘉把干粮收好。他是会把谢放在最小声的地方的人。他不多说。他只是看了青甲小将一眼,那一眼里的火很小,却真。

夜更深,火更低。远处营里的鼓声被风磨得钝,檀香味早被刮散。

荒草团成一团,像蜷在地上的兽,等一场不会来的雪。郭嘉靠在一块风化的石上,闭眼养神。卷轴此刻收得很紧,像一条拒绝被再次展开的蛇。

他知道,今夜可以不用它了。它不是“自动驾驶”的车,它是没路时帮人看见一线“可能”的灯。灯该灭时就得灭,不然会把人烧到手。

他把呼吸放慢,慢到像在数风。风数到第五下,他在心里轻轻说了一句:

——活,走,见,问,生。

这五个字在胸口转了一圈,又落回原处,沉下去,像石子投进井里。井很深,回声很轻。轻得刚好够他明天听见。

天将破时,东方的铁碗边缘露出极细的一条亮。

亮不暖,像刀被磨出的一道白痕。他起来,把衣襟掩好。回望来路,老兵覆席的地方已经看不见,只剩两行凌乱的脚印,走到火膜的灰边,停住,再没有深下去。

那两行脚印像两根极细的线,把他的眼与心拴了半息。他没有去拉。他把那两根线收拢成一个结,跟腕上那道旧结绑在一起。

他转身,往西北走。

路很硬,风很冷,尘土苦。他忽然发现,一件奇怪的事:越在这样的路上,他越能闻见一种极淡的、像雨前土腥味的东西——不是香,不是血,是“生”。

它不漂亮,它甚至不被人注意,但它确实存在。只要有它在,绝境就不那么绝。

他笑了一下。笑里没有火,也没有霜,只有一线不肯倒的钝劲。

“今天,活过了。”他对自己说,“明天,见‘孟’。”

风自西北来,像把人往前推半步。半步,刚刚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