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37章 龙煞锻脉!无形的“撞击”

拂晓的光还没爬上枯河滩,风先换了声。

昨夜里被盐和砂填满的空,如今发出一种更深的嗡鸣,像一只看不见的壶,水面在壶心里先沸了一圈。沟沿上的潮盐被风卷起,轻轻打在古碑上,叮叮作响,像极细的铁屑互相摩擦。谁若在此刻把耳根贴近地皮,就会听见地底有一道慢而钝的节拍,拖着长尾,从极远处推来——一声一声,像无形的锤在盖板上练力。

夏侯渊背风而坐。昨夜三声鼓后,他一直不动。队列仍旧收着,盔面用泥抹暗,旗束在鞍侧。他把掌心贴在地上,隔着薄薄的霜土,摸到了那口看不见的“气”。那不是地震的乱,是器匠在铁坯上找节奏的稳。他心口那口快刀被这节奏压住,一寸一寸地沉下去。副将小声:“将军,风声变了。”夏侯渊点头:“不变。看。”

他把“看”字咽回腹里。今日的快,不在脚底,在心里——把所有要跳的地方,都按住。

——

许都方向,中军观星台。铜盘静得像一面水镜。黄月英摘下指套,拇指和食指捏住“母仪”上那缕细得几乎不可见的天蚕丝,轻轻拨了一下。悬丝那端的针心先是微微后仰,随即稳稳复位,又被看不见的力量往前推半分。她俯身看盘,盘心那团“红砂”已不再散漫,轮廓像昨夜磨出的钝器——短柄,重头——在每一次远处铁蹄、血气与煞气的叠加之后,变得更明确。

“第二声的尾音还在回。”她低声。

郭嘉披帛而坐,唇色比灯还淡。他没有看人,只看盘。他的目光不动,像把自己也变成了盘上的刻度。“让它回完。”他声音像风,“锤抡得越满,落下去就越深。”

阿芷端起汤盏。热雾在盏沿绕了一圈。郭嘉抿一口,味淡到近乎无。她抬眼看他。他点点头,像在安一盏火:“好事。”

“鸩。”他唤。

阴影里的人无声应出。

“神谕不改:正面弃空,左右虚合。弩三齐之后改利头取要。妙才继续‘败’,再退半里。仍不鸣鼓。”他停了一拍,又补,“再派两骑,去碑林后侧,埋‘针’。”

鸩眉峰轻抬:“铜针,还是铁针?”

“铜针。”郭嘉道,“铜入地,取‘气’宽;铁太狠,收口窄。把针背刻‘午’字,一旦风声有午后那道燥,立起。”

“喏。”

鸩转身出帐,风从帘缝里掠进来,掠过案角竹简。荀彧把文案按住,目光如线:“军心?”

“仍写短令。”郭嘉道,“字直,理明:鼓未鸣,战已开;旗未举,局已翻。让他们知道,此刻的‘静’,比刀还重。”

曹操端盏,盖沿合住的轻响像刀背落在木鞘。笑意在盏盖下收住:“传。”

——

枯河滩的碑林在风里很瘦。昨天被钝头羽箭削开的旗绳还挂着毛刺,像一群被惊醒的虫。左右两侧的“虚合”骑队远远换气,马腹贴着草,刃在鞘里轻擦。一个轻轻的手势,左侧先穿,刀鞘横着,扫缰、扫膝;再一个手势,右侧后缠,不过线,不绕颈,逼人一直在“想追”的姿态里追不到。

吕布仍在追。他不是听不见风,他是不忍。昨日的狂喜被“难看”的乱一阵阵打断,胸口像被人用木楔子插了一块。他讨厌这楔子,他要用更硬的力把它捣碎。他抡戟,戟背拍在空处,空像水一样回弹。他只当是风在作怪。高顺的声音从侧后半步传来:“将军——风不顺。”他笑:“风怕我。”

张辽在后半位。昨夜三声鼓后,他退了半步又半步,把活路留在背后。他侧耳听风,听见从更深处传来的一口闷。那不是弩机,不是甲叶,是厚盖板被锤头贴上去的一声贴。他心里那句古话又浮出来——雪面最静时,山要塌。他不说。他只是把食指抬起,示意弓骑把弓尖朝下,先看,再走。

——

濮阳辕门前,陈宫握着那枚从草根里拔出的细钉,钉尖朝上,冷得像水。昨夜他第三次进帐劝止已折。他此刻站在门下,眼神穿过灰白天色,像钉子一样钉在远处。他知道今天的风声里藏着别的东西——盐的腥甜已经被什么撑开,撑出了一道空。他对着空处低低道:“再来。”

——

观星台上,黄月英忽然停刀。针心在无风的帐里“咔”的一动,极细,如牙齿轻轻咬住铜。盘心那团红影被“咬”了一下,又蓦地放开,像有人用看不见的手在盘里揉了揉,揉出一道更深的纹理。她低声:“第三声到了前。”

“让他举满。”郭嘉道。他把帕角压紧,露出淡红又按下。每一次把“天”和“地”同时纳入自己的沙盘,他就像被剥去一层薄薄的人皮。皮下的冷贴在骨上,清醒得像刀尖。他知道,这是观星策要他付的价。他不躲,也没空去想。

“卫峥。”他忽然开口。

卫峥从一边的影里走出,抱拳:“在。”

“把沿路驿马的马价再压半成。钱帐上写‘亏’。盐袋再弃两处,挑旧盐潮盐。让‘笑’更真。”郭嘉淡淡。

卫峥笑意不至眼底:“亏,过后补给?还是记在我的‘账’上?”

“记在‘天’上。”郭嘉道,“今日‘天’欠你的,改日我还。”

卫峥抱拳:“喏。”

他退回影里,像把笑也带走了。

黄月英侧耳:“风偏半格。”

“写上。”郭嘉道,“误差条再刻一行。把我们的不确定写给后头的人看。关键处要绝对,次要处给可承受。”

黄月英点头,刀锋在铜面划过,金屑如细雨落。她知道,刻到这一行,已经是最后的余地。再刻无可刻。

——

“到了。”夏侯渊忽然抬头。他不是看见什么,是听见。那道慢而钝的节拍里忽然塞进一口短促的硬,像锤背第一次真正打实在盖板的“心”。他用脚掌压住地面,脊背像一根弓。他低声:“都别抬头。看脚下。”

“喏。”

败兵的壳没有裂。整支队列仍旧背风而坐。只有一行人趁着换气的时间,把脚跟一点一点往后蹭,像把两条紧绷的绳,悄悄再拉紧半分。

碑林的影在风里一缩一涨。那三块古碑中间那一块,碑面上的“河不食人,人自食河”,因为盐粒撞击,像在颤。离碑最近的斥候把头稍稍侧过去,眼角余光看了一眼。他觉得那行字像水面上的一道涟漪,被风翻译成了另外的意思:天不食人,人自食天。

——

吕布听见了。他不是听力差,他只是太快。那声“硬”,像一枚小小的砂,卡在他的牙缝里。他本能地想要用更硬的牙把它咬碎。他抡戟,戟背压在空里,空的回弹更明显。他笑了一声,比昨夜更冷:“再追!”他的马耳抖了一抖,鼻端喷出一股白气,带着盐和铁的味。

高顺在左,沉声:“将军,风里有‘空’。”

吕布回头看他一眼:“空,正好跑。”

张辽在后半位,把弓交给副将:“收。”副将不解:“不射?”张辽道:“看风。”他把目光贴在最空处,看到砂浪忽然往里“吸”了一口,像有一张看不见的肺正在吐纳。他心里那根看不见的弦被拉直到发颤。

——

观星台。红影终于“收”。不是外力,是自身——在铜盘上,那柄由杀气、怒气、战意以及被刻意引导的“龙煞”揉成的锤,在空气里举到了最高处。黄月英握紧刀柄,指尖泛白:“军师。”

“让他落。”郭嘉轻声。

他提笔,在竹简上落下今晨第一道“变”后的细命:

——左右虚合再穿一次,不恋;弩三齐之后改利头,取要;妙才‘败’至碑前,止。背风不退。

他把笔顿住:“仍不鸣鼓。”

阿芷轻轻放下汤盏。她没有劝,她知道这几句比刀还锋利。荀彧收短令,笔画如织,把乱心一条条收拢。“主公。”他递去。

曹操接过,盏盖轻扣:“传。”

——

碑林后,第二轮“梭”像两条藏在泥里的鱼,贴着土脊蹿出。它们不争杀,只争位。左梭先穿,从“胜利的白路”外侧切进;右梭后缠,不贴,不绕,只在对手“要追”的**最饥渴的那一瞬间,拿着一根看不见的绳把它拽住。

三齐弩换了箭头。第一齐不取命,只锁马胸;第二齐不取心,只打护肘;第三齐才取喉,取号,取旗。与此同时,更多的钝头箭落在车辙边、旗绳上,把昨天辛辛苦苦“刻”出来的“好看”一把揉乱。吕布厌了。他真的厌了。他讨厌这“难看”,讨厌这不按他喜好的节拍。他要把这些“难看”按回“好看”。他抬戟,那柄方天画戟像一扇环着火的门,要把风拍直。

就在那一刻——

风声忽然断了半寸。不是停,是断。像有人用干净的指甲,在空里把一根拉到极致的弦轻轻一掐。地皮下,那道慢而钝的节拍一下子变得短促而重。碑面的字纹在盐雾里颤了颤;砂浪微微下陷;马耳齐齐抖了一抖;人心里的某根弦也跟着一动。

吕布的马蹄“点”在空心上。他听见了一个很小的“咔”。那声在他胸口里响。他恨这个声音。他要按下去。他把戟背再压,空却像水一样回弹,一层层把他的力卸开。他的眼睛在那一瞬间亮了又冷了。他知道自己第一次慢了。

——

观星台。红影在铜盘上化成了一颗指甲盖大小的“白”。白不是光,是空。空从盘心渗向盘沿,像一条被牵出地下的细河。黄月英几乎要去护针。郭嘉把手按得更稳:“锤落。”

他没有立即下令。他在等。等那一口“厌”的气,在敌人的胸腔里彻底吐出来。

夏侯惇掀帘而入,刀横在膝。他看着盘上的“白”,低声:“时候到了?”

郭嘉点头,终于落笔:

——鸣。

荀彧把这一个字写成三声鼓的节拍,第一声短,第二声长,第三声落在碑前的空。文案一推,风自己把命令送出去。

——

三声鼓从风里长出来。鼓不重,却直。背风而坐的“败兵”在第二声未尽时已起身,第三声落地的那一刻——阵形翻了一面。夏侯渊披风一掀,盔面亮出冷光。弩手从“败兵”的壳里探出,弦已满。第一排朝马胸,第二排朝护肘,第三排朝咽喉。左右虚合的骑兵第三次穿入,这一次不散,顺着已经裂开的缝,一推到底。

但他们仍然不围。长枪以脚踝为尺,不挑心,不挑肝,只挑马的步。马一踉跄,人就乱,阵就碎。吕布在乱里抡戟,戟背补缝,又生缝。他第一次不笑。他把笑塞进喉咙里,像塞进一块铁。

张辽退了半步。他知道今天的“活”在后头。他要把钉和盐的故事活着带回去,给陈宫看。高顺在侧硬顶住右边的开口,像一枚楔子,把更大的一口乱挡在外头。

鼓停。风未停。风把血和盐混在一起,吹成一条细白,绕过碑林的影,绕到更远的草根里。草根里有一枚铜针,背上刻着一个“午”字——风在它的背上停了一下,像被谁看见。

铜针下,地脉被刚才那一下锤击敲出了一条细短的裂。裂小得肉眼看不见,却像被火烙过一样敏感。它自己在吸气。吸的是龙煞,是杀气,是人心里的怒,是被故意喂大的“胜”的残渣。它一吸,观星台上的红影就往那道“白”里退一线。它再吸,盘心的“白”就再长半指。

黄月英看着那道“白”,掌心发凉。她知道——这不是术法,这是匠心:用人的“锤”,去敲天的“盖”,在地底把一条看不见的渠“锻出来”。锻得不正,天会反噬;锻得正,天会顺水。她低声:“军师,铜针立了。”

“好。”郭嘉道,“卫峥。”

卫峥自影里出,抱拳。

“把‘渠工’往针背引。让他们按刻度把泥滤开,开一条大拇指宽的小槽,面要干净,边要直。别贪。贪则漏。”

“喏。”

卫峥去。观星台上,阿芷悄悄把手心贴在郭嘉袖口。他的手背冰凉,指尖却稳得吓人。

——

枯河滩,古碑的影伸长了一寸。夏侯渊站在风里,像一座压住锅沿的石。他盯着敌阵的缝,看见它们在被一双看不见的手“拉直”。他把刀仍横在膝前,不抡,只是把刀锋轻轻往前送了一寸。那一寸像一条线,把对面想要复直的冲势,轻轻抵在原处。

吕布把戟横在胸前,长吸一口气。气到咽喉,忽然散了。他不知道为什么。他只觉得胸甲重。他恨这重。他要把它卸掉。他抡戟,戟背拍在空里,空的弹又一次把他推了回来。他的眼里有一丝烦,烦里头藏着一寸空。他不承认。他往前挤,挤进那寸空里,又被轻轻推了回来。

张辽在后,看见主公在空里“顶”了一下。他没有再劝。他知道今晚的路已经走到头。他对副将道:“退。”副将一怔:“主公——”张辽低声:“退半步,把活留给明天。”副将咬牙:“喏。”

高顺也低声:“将军,收。”吕布没有答。他把戟往下一磕,戟背落地的声音在风里散开,像一枚被硬生生按进水里的石头。

——

观星台。针心终于停止“锤”的形状,缓缓散开。盘上的“白”延成一条细线,横过盘心,连到盘沿。黄月英收刀:“再刻无可刻。”

“够了。”郭嘉把掌心从铜沿移开,掌心有汗,指尖却冷。他望着盘,像望着一面没人的镜子:“龙煞锻脉,成了半条。再敲一次,‘槽’就能接上。”

夏侯惇站起,刀回腰间,绦未系紧。他咧嘴,不笑:“下一回,换我们的锤。”

“换。”曹操道,笑意沉稳。

荀彧把短令收拢:“风要转。”

阿芷轻轻把披风搭在郭嘉肩上。她没说话。她的指尖在他的肩缝按了一下,就像把什么也按回了人间。郭嘉侧过眼,目光落在她的手背上,像在看一根极细的线。他低声:“再敲一下。”

——

暮色将至。枯河滩的白与红被风揉成灰。古碑上的字在灰里轻轻颤:**河不食人,人自食河。**这句话今日又被翻译了一次——**天不食人,人自食天。**碑影后,河床底下那道被锤出的“细槽”,正像一条新生的血管,吞吐着外来的怒、杀与“胜”的残渣,把它们化成一种可以被“渠”引走的潮。

谁也没看见“撞击”。撞击没有火,没有尘,没有声。它是无形的,是从人心里、马耳间、旗绳上,把所有“快”拆成“节”的手。它敲在盖板上,也敲在每一个人的胸口。快的人第一次慢了,稳的人第一次敢深吸一口气。

郭嘉合上眼,像在听一口锅里第一圈滚。睁开时,他的声音比风还轻,却更直:“妙才,不推,不追,守缝。左右,虚合再退半身。鼓,歇。”

命令沿着风出去。夏侯渊收刀,背风而坐。队列像一张收好的网,从沙上提起来,所有尖都朝里。吕布咬牙把戟提起,又放下。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放下。他只知道今天的风,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按着他,把他推回原地。

——

夜还没压下来,战场已经像一口热锅,被人掀开,吹了一口冷气。锅沿没有再滚,锅心还热。龙煞锻出的那道细槽,在黑暗里往前探了一寸,又缩回去。它在等下一下锤。

观星台的火光静。黄月英把最后一缕天蚕丝从“母仪”上取下,放在掌心。丝像风一样轻。她知道,这一夜做的事,不会写在鼓里,也不会写在旗上,只会写在铜面上那一道道细到几乎看不见的刻痕里。

郭嘉低声:“再敲一下,就够。”他说完,忽然沉默了一瞬。他想起颍川的一碗新茶,那碗茶能把人心口暖一瞬。他把这瞬间压下去,把它与所有“人味”一道,压在竹简下,和“神谕”一起压住。

风在帐外吹成一条线,从碑林到观星台,从盐粒到铜盘,从烈马到人的胸腔,一直吹过去。它没有声音。它的每一次“撞击”,都像一个看不见的字,悄悄写在今天的地皮之下。

下一下,才是真正的开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