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29章 魔鬼的剧本,疯狂的真相

陈二熄了灯,把窗纸撩起一线。

黄河夜风像一把冷锯,推着潮气在窗格上来回摩擦。他铺开一轴薄绢,在上面点五个黑点:濮阳、陈留、雍丘、成皋、东缗。五点外,又落五个极小的朱砂圆,按着次第写下五个字:帛、印、盐、火、旗。

“这不是军令,”他道,“是剧本。”

高将军沉声:“几幕?”

“五幕。”陈二笑意极薄,“第一幕倒帛,第二幕换印,第三幕撒盐,第四幕借火,第五幕挑旗。幕幕不求杀人,只求破胆。”

“破谁的胆?”

“众人的。”陈二把笔在“雍丘”外转了半圈,“胆一破,‘王师不扰民’四字就要自己颤。再靠风,风会帮我们把它吹倒挂。”

高龙看着那五个字,半晌道:“许都在‘挂正’。”

“所以第一幕要从帛开。你去挑最会写字的人,不要最会舞刀的。去买纸坊与印坊,买不下就杀个价,杀到他们连生意都觉得自己在做‘义’。把‘王师不扰民’四个字写得比许都更端正,背面再刻两个——害民。灯下晃一晃,就像真的。”

陈二收了笑意,眉梢向下,“此事做得像,便是半个剧本成了。”

“盐与印呢?”高龙问。

“假的印不如真的印。”陈二道,“但人的手可以先于印。你去找最心细的人,给他三日时间,摸熟庙里安印纸背的纤维,摸熟‘盐星’的涩。他做不出,就把盐磨得更细,让它扎手——只要扎到一个妇人,她去问名亭时就会举手给你看:‘看,扎了。’人群便会替他说话。”

“火?”

“借风。”陈二看了一眼夜色,“火烧营,不烧仓。烧出一圈围,围里是曹操的‘心’。只要他的心开始吼,许都的‘缓’便要松一指。”

“旗?”

“第五幕最后落。”陈二把笔轻轻敲在“陈留”上,“取旗,不取村;杀旗,不杀人。旗一连五面,城中胆自折。到了那时,才是疯狂的真相——”

“何真相?”高龙问。

“你我都不急着活。”陈二笑了,笑得像夜风擦过杯沿,“他们以为我们要地,我们要的不是地,是‘胆’。胆挑尽,曹操必吼。吼出‘名’来,他的人心才会凝。那时,我们去撞‘门’。”

“门?”高龙微怔。

“有一扇门开在河下——他们叫它龙脉。”陈二慢慢合上笔盒,“我不信龙,我信人。人的胆齐齐破掉的那一刻,就是河底那扇门最薄的时刻。把锤交让他砸。砸开三成,不多不少,我们就从那缝隙里取他‘心’上最硬的那一点——名。”

高龙沉默。片刻后,他低声道:“先生,剧本写完了?”

“刚刚开场。”陈二把绢卷收好,抬手捂住胸口,“今晚风硬,要小心别吹灭了他们的灯。”

——

许都的灯反而更稳。

午鼓一过,白帛从庙市到城门一一“挂正”。背面空白,正面只有四个字——王师不扰民。

帛角缝了一线细麻,风一扯,麻先受力,布不扯形;帛下“缓”与“坐”两牌相对而立,问名亭旁多了一条新规:先坐三息,再发一言。照影柜灯芯挪半寸,柜面光平,不耀眼。刺耳的嗓子在这光里要么慢下来,要么哑下去。

荀彧在庙前立了很久。他像在守一道线——这线从庙桥心出发,绕过粥棚、照影柜、问名亭,圈住四不可的木牌,最后落回到庙心那块黑石上。

程昱从侧廊过来,递来“第三刻清册”。荀彧翻了两页,点头:“净八,返一,乱一。”

“那一,乱在‘枯井路’。”程昱道,“有人举着被盐星扎破的指头要吵。”

“请他坐。”荀彧说,“给姜汤,再给他一张‘学账’。教他辨纸。纸背见金线,不扎。”

话音未落,鸩提着镜灯从巷口转出来,灯罩压得很低。她不看脸,只看手。指腹下的盐星若是细涩易散,她便把灯往右移半寸,照纸背纤维;若是粗而刺,她就把灯往左挪,照“安印”的金线纹。她轻声,“你摸一摸。”那人摸了,抬眼四顾,嗓门小了一半:“不一样。”

“知道不一样就好。”鸩淡淡道,“说完,坐下。”

问名亭前两张“摇椅”几乎没有空。有人抖着写下“几口、几亩、走何路、何时回”,有人把“押不过夜”的小牌端详了很久,像看一种奇特的安稳。

靠近傍晚时,有个十二三岁的少年抱着一只裂开的木碗站在那里,鸩把他领到椅子上。他写字的时候,笔尖在纸上跳,跳了两下就稳了。稳住时,他自己先吐了一口气,像从胸腔里放出一只乱飞的小鸟。

“子明守则”又添了一条,贴在暗影阁门侧——第八条:麻足,刀线不裂。第九条:字先于兵,兵后于盐。卫峥写字时手极稳,写完回身,看见郭嘉站在檐下,袖子里藏着咳,目光在木牌与人群之间来回,像在给一支大乐队打拍子。

“先生。”卫峥压低声音,“今夜陈留有新动静。”

“他会挑旗。”郭嘉道,“先挂‘害民’两字,再让人看见挂正的帛背面没字。两相一撞,心就要分。——子明,准备第三版‘安印’,盐星偏位往西一分。让‘假印’再刺一点。刺得越疼,越容易辨。”

“是。”

郭嘉咳了一声,抬眼看天。天色发白,像被手指抹过的温水,温得空。他舌尖绕了一圈,仍只尝到“温”。温里无盐无姜,他把盏放下,笑得极淡:“我越发没味了。”

鸩收灯,忽问:“先生,你是不是在把‘味’换成‘门’?”

郭嘉回头看她。鸩眼里没有水,只有光——那种冷静不动的光,像刀未出鞘时的刃背。他没有绕:“门开三成,要有人抵着。阵眼在我。”

卫峥的手一抖:“先生!”

“这是‘疯狂的真相’。”郭嘉轻声,“不是陈二那边的,是我的。道与术换命,人性换‘气’。不换,我撑不过此役;换了,我撑得过,却更冷。——你们两个记住:若有一日我把‘名’当刀,先用‘法’掣我,再用‘人’唤我。”

鸩盯着他:“你要我当那个人?”

“当那盏灯。”郭嘉说,“盐后于灯。灯若灭,盐再细也没用。”

鸩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她只是把灯罩又压低了一分,低到只照在郭嘉的手上。那只手极瘦,指节像两截折线。

——

雪片军报新的几张,从陈留与雍丘同时压来。

第一张写“陈留北门挂倒帛一面,背刻‘害民’二字”;第二张写“雍丘东门外挑落‘王师’仿帛一旗,当众再挂”。第三张写“并州旧甲夜入,撒盐于村口溪畔,引线直通问名亭”。纸张边角冻硬,折痕像刀缝。

帅帐内人声极低。曹操把几张报纸一张张摊平,薄茧的指腹在纸上一压一压。他没有立刻看向郭嘉,只问荀彧:“‘挂正’可尽?”

“尽。”荀彧道,“背面无字。”

“好。”曹操点头,目光这才移向郭嘉,“‘门’如何?”

“他在砸锁面。”郭嘉道,“还差两下。今晚与明早,他的旗会再换两面。”

“再两面?”夏侯惇道,“让他换。”

“换完,他胆耗尽,‘锤’就钝。”郭嘉说,“那一刻,要主公的吼——不是冲他,是冲我们。”

“我会吼。”曹操的唇角微紧,像要把一团火压进骨头里,“可我更要一个‘快’。”

“快在‘坐’里。”郭嘉道,“给她们坐,给她们汤,给她们看挂正的帛、盐后的灯、链量的线。把‘快’分给她们的眼睛与手,让她们的脚慢。”

典韦在门侧听了一会,忽然闷声道:“门外的人多了,一多就吵。我把链横到脚边,叮一声,她们就不往前。”

“链当尺。”郭嘉对他颔首,“你是城的尺。”

他们说着,第一波“剧本”又落。

陈留北门的倒帛在风里打着卷,背面的“害民”二字被灯一照,像伤口。一群人围着看,围着吵,围着疑。张辽带人到了,不动刀,先叫人各退半步,再就地搭了一盏灯,把真正的帛挂在旁边,不吭声。两面帛,正与倒,在冬风里并排。

有人把“害民”两个字掀起来看,背面墨渍渗透,手指一抹,透一指的黑。再摸旁边那面,背面是一团简简单单的空白。他们互相看了一眼,嗓门小了——不是信了,是不敢那么快不信。

“坐着,才不乱。”张辽把第二排的椅子搬过来,“不坐的,去柜边看第三刻清册。”

“第三刻清完?”曹操问。

“净十、返一、乱零。”程昱给他看册,“比午后更稳。”

帛与灯在城里一处处地对成双。陈二的“剧本”在每一个城门和巷口被剪开、被缝合,再被剪开,再被缝合。缝合时,麻先受力;剪开时,灯先受伤。

到夜深的时候,有几处火点起来,又被风压回去。高龙盘马在雍丘外坡,不停拨开夜色看城楼上的帛。他问陈宫:“先生,这样来回,何时是头?”

“剧本不是卷轴,是葛藤。”陈二的嗓音很淡,“缠得越久,越容易把他们勒出声。我要的就是这声。”他抬手,围巾把咳挡住,“听——他快要吼了。”

——

曹操果然吼了。

那不是嗔怒,是一口从腹底拖上来的字。他站在帅帐前,风压得衣襟向后贴,火光把眼里那点黑更深。“王师不扰民!”他一字一字吐出来,“——挂正!——昼清!——夜封不兑!——押‘坏名’,不押人!——谁敢借状行兵、挟印逼民、动盐动粮,先斩行首!”

这吼压住了夜。营门外跪着的人抬头,又慢慢低下去。粥棚换了第四锅,盐重半分。有人把碗捧得更紧,有人把手掌伸到灯下对照纸背的金线。链在地上叮了一声,再没人去踩它。

“吼完了。”郭嘉对荀彧说,“该写字了。”

荀彧笑了一下,笑得比风还薄:“我早写了。”

他回到庙前,把“底线四不可”木牌下加了一行小字:帛先于鼓,鼓后于令。又在问名亭旁贴了三条细则:一问先坐,二问先看,三问先写。门下诸曹与主簿一一抄帖。满宠把“押不过夜”的牌子重挂,旁边添一句:“押‘坏名’,不押‘快’。”

“押‘快’?”有人不懂。

满宠淡淡道:“不押‘急’,押‘名’。”他把那只之前被人送来的银匣翻出来,敲在案上,“坏名还在,匣不见银。此为证。”

城的“麻”越缝越厚,刀与线都勒不裂它。陈二的剧本越来越狠,狠在细处——比如把“庙收银”的谣换成“庙里姜盐不正”,专挑粥棚;比如把“假印撒盐”的线换到清晨第一波,专挑赶路的商旅;比如把“倒帛”的人换成老翁,让人一看就信。可每一招落到地上,都先被链当尺、灯当镜、椅当城、盐当星、印当纲挡了一层。挡得久了,人心学会了分辨:帛背有字是假的,纸背有金线是真的;盐先于灯是假的,盐后于灯是真的。

陈二冷冷地看着这些“学会”。他知道,学会越多,“胆”越硬。

要再挑一次,他便让“并州旧甲”在陈留城北故意撞死了一匹马,马血溅在倒帛上,帛落地,血就像在“害民”两字上开了一朵花。人群先是惊,再是怒,怒到极点,忽然有个少年大喊:“挂正!”他抢过帛,翻过背面,背面一片空白。

他扛着帛往城楼跑,跑到一半突然站住,回头看了一眼下头的椅子——那是从许都学来的第二排椅。

他喘了一口气,跑得更快。城楼上的旗杆“嘎吱”一声,帛上去了。风一掠,帛鼓。人群的怒像被帛带了一把,带到了上头。怒还在,却不再乱。

陈二在坡上笑了,笑意像霜:“学得真快。”他把围巾按住嘴角,咳了一下,“那就再快一点。”

——

午夜前一刻,许都暗影阁的灯忽然灭了一瞬。再亮,纸背的金线全部浮出极浅的一道明。卫峥一怔,抬头看郭嘉:“先生?”

郭嘉没答。他把指尖按在胸口的“清”环上,环冷得像刚从井里捞出来。

胸腔里有东西在转——不是血,是从四面八方汇来的风。他把眼睛闭起来,“观星策”在脑海里翻开一角,许多细线从城到城、从灯到灯、从椅到椅,最后一起汇到黄河底那道看不见的门。

他听见河底传来一声极轻的脆响,像有人用指甲刮过一层薄冰。

“门开一成。”他低声。

“还差两下。”鸩也低声,“陈二会再落两笔。”

“要他落。”郭嘉睁开眼,“他不知道,他的剧本在替我们写‘度’。”

“你的疯狂的真相呢?”鸩问。

“真相是——”郭嘉缓缓吐气,“门每开一分,我的人,就薄一层。开到三成,我便要用你们来把我缝回去。”他看了看她的灯,“灯要亮。”

鸩不再言。她把镜灯的罩再压低一指,灯只照在郭嘉的手上。那只手掌心慢慢出汗,汗冷,像井水。

——

晨鼓之前,陈二将“第五幕”按下。

雍丘东门外,狼旗再换两面。

高龙在前,枪锋向下压过马鬃。城楼上的文吏刚刚把最后一面倒帛正过来,背面空白被晨风吹得一合一合。陈二把一支细小的铜笛放到唇边,吹出两声短促的音——北门绛旗被拉下,东门白帛被挑落。

挑落的一瞬,城内“坐着”的队伍起身一半,又被链“叮”的一声按回去。

张辽从城角一线穿出,护着“线”,不迎不追。两线骑兵像两股冷水交错而过,擦出一团白雾,白雾里,没有人喊杀,只有马鼻子里呼出的气。

陈二放下笛,喃喃:“好。再重一点。”

就在这一轻一重之间,黄河底下那道看不见的门第三次颤了一下。

郭嘉在许都抬头,像是真听见了远处水底的声。胸口的环一下子冷得近乎疼,他指尖发麻,舌上仍是“温”。他笑了一下,把笑压下去:“二成半。”

“还差半成。”荀彧推门进来,衣襟带着风,“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主公备好了吼。”

郭嘉点头:“再等一炷香。”

这“炷香”,长到像半个时代。风从庙前过,吹动底线牌上“帛先于鼓,鼓后于令”的小字。粥棚的第五锅汤开了,盐再重半分。问名亭旁两排椅都坐满了,第三排在加。照影柜灯芯再挪半寸,光不刺眼。链在地上的“叮”更轻,却正。

陈二在雍丘外侧马鞍上弯腰咳了一声,咳出一点血。他用手背一抹,看都不看。他道:“再撞一次。”

枪忽然扬起,像一条从水里抽出的硬光。他没有去取人头,他去撞城门。城门不响,城楼上的帛却同时鼓了一下,像一口被人从里轻轻敲响的钟。

“够了。”陈二低低道。

——

许都,帅帐。

曹操站在沙盘前,轻声吐出一口气:“吼。”

四城同钟,八门同鼓。文吏传诏,军令同下。帛一齐“挂正”,倒帛一律“砍旗不砍人”;夜封不兑不改,昼清三刻不减;押“坏名”不过夜,动印者叛职;链当尺,柜当堤,盐后于灯,印在光下。鼓声拉成一张看不见的网,从许都沿河铺开,铺到陈留、雍丘与成皋的城头,铺到陈二剧本上的每一个小黑点。

郭嘉坐回案旁,把绢图合上。他知道门开三成的那一刻自己会很冷——冷到像把自己从身上剥了一层下来。他伸手去端那盏姜汤,抿了一口,舌上依旧只有“温”。他放下盏,淡淡一笑:“好了。”

“好了?”荀彧问。

“门开三成。”郭嘉道,“现在——收。”

收,不是杀。是把每一根分散的丝线,一根根拉回到手上。张辽不追贼,不战狼,只护线;典韦掌链,退一步为度,越线者拿下;于禁与李典巡线不息,灯火不灭。

荀彧与诸曹“挂正”,帛背无字。城里那块黑石稳了,庙桥心稳了。风越过它们,把陈二剧本里所有的“快”,一分分磨钝。

陈二在坡上看着这一切,笑意更淡。他知道剧本到尾声了。他对高龙道:“他们会说这是‘魔鬼的剧本’。让他们说。疯的是谁,不在剧本里,在剧本外。”

“谁?”高龙问。

“写剧本的人,”陈二望向远方,“和——以身为纸的人。”

——

夜深。许都庙后,鸩把灯罩抬起一线。郭嘉靠在柱下,眼里没有光,只有一条极细的线,像在暗处走的针。

“先生。”鸩叫他,“你冷吗?”

郭嘉摇头:“不冷。”他停了一下,“可我知道我应该冷。”他把指尖按在胸口,“门开三成时,我的人掉了一层。我把那层当作被河水冲走了。——我会取回来,但不是今天。”

“怎么取?”鸩问。

“用你们。”郭嘉的声音很轻,“用你们把‘人’缝回我身上。”

鸩看着他良久。她忽然伸手,按住他的手背。那一下按得并不重,却让郭嘉第一次觉得掌心有一点点“热”。那不是姜的热,是人的热。他低声说:“谢谢。”

“别谢。”鸩收回手,“你明日还要冷,我今夜要亮。灯,不灭。”

她转身出去。庙前的风带着盐味,淡淡的,像汤里的最后一撮。帛正,灯稳,链静,椅子一排又一排,问名亭的白帛上四问仍在,字不多,意极重。

曹操在帅帐前站了很久,最后回身坐下。他摸了一下鬓角,那一缕白仍在。他忽然笑了一下,笑很短,也很稳:“疯子不止一个。”

他没有说出“谁是魔鬼”。没人说得清。

剧本里的人在演,剧本外的人在看,只有写剧本的人,和把自己当纸的人,知道——

“疯狂的真相”,从来不在刀上,在心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