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24章 朝堂之争,曹操的抉择

鼓声从庙桥心那口古钟里一下一下地敲出来,像是给城里的人心点脉。

雨已收,檐下还挂着细水,照影柜前立着“夜封不兑”的木牌,旁边新添一只小牌:一面写“缓”,一面写“坐”。

粥棚的大锅翻着热气,姜的辛辣味循着廊下的风钻进朝堂。

这一日,临时朝堂设在庙前大殿。殿门敞着,白帛问名的台子隔着一层帘。

帘背后,纸上四问还在:几口,几亩,走何路,何时回。今日要争的,不是这四问,却都绕不过这四问。

荀彧最先到。他还是那身素净的朝服,袍角沾了点盐印的白。

程昱随后进来,风里带潮,披肩的湿气像一层看不见的铠。尚书郎、县丞、主簿次第入座,几位乡官也在廊下待命。

武将这边,夏侯惇一人靠柱坐,单眼的目光像一截钉子钉在地上;张辽立在殿口,风从他肩甲上过去,压出一条笔直的线;典韦没进殿,拎着铁链在人群外做“墙”。

“诸公——”荀彧压住场面,先把昨夜“夜清册”的数字念了一遍,再把“第三刻清册”的页角指给众人看。字不多,意很重:昼清三刻,夜封不兑;盐一斤当米五升,浮动不过一分;押案不过夜;坏名先押,不押人。念完,他放缓声音,“今日两件,一为庙市之法,一为军国之议。”

他开门见山,不给气上来找缝的机会。

“军国之议,我先。”程昱上前一步,刀背似的嗓音把空气理得整整齐齐,“延津来报,北岸小哨尽易手,十七处小渡换新印。徐军夜渡旗连三面,不入村,不点火,只沿北岸南下。此乃‘狼渡’,其锋锐在‘快’,其胆在‘旗’。军中要盐,要木,要石,三日为急。诸位可在法上争,不可在‘给’上慢。”

“慢?”主簿一挑眉,“我看慢的是郭祭酒的‘法’。封了夜柜,钱路一塞,商旅周转如断脉。若前线用度一滞,谁当?”

他把一卷状纸双手托上,“昨夜联名上书三十六人,十罪具陈:扰市伤商,滥发丝票,钓影设局,夺权挟民,扰盐为兵,立坏名之刑,夜封不兑,私设柜所,夺市为庙,以术惑主。今请主公开刀,正纲纪。”

纸卷落案,殿中风忽然停了半寸。纸纹在灯下绷直,好像下一句若是重些,就要被撕开。

“状词我看过。”荀彧把纸拨回自己面前,没有推给任何人,“昨夜我署名第一。可我先重申底线四条:粮、盐、印、庙桥心,三月内不得动。上书可以,上书非兵。谁若借状行兵,挟印逼民,以盐相胁,以粮相要,此状,我先自撕。”

尚书郎张了张口,夏侯惇的指节在刀柄上轻轻一搭。那点声小到别人难以察觉,却让几名吏员的脚跟下意识并紧。

“文若,”程昱收了锋,换慢刀,“诸公不信你,不信我,敢问信不信主公?这件事该教主公断。”

“今日断。”荀彧道,“但先听完。”

他把另一卷薄薄的册子摊开,是一沓“回报”:问名亭下两张摇椅昨日坐满三次,第三次坐的是桥西那位散风的茶贩,他写了三遍“盐米比”,第三遍把“分”字写得很轻;北门车棚主柜自倒,人未伤,钱散尽,账册自送;辛氏门生夜里递匣未果,今晨亲来问名,愿领半蚕工,愿偿坏名;张辽以链为尺量“度”,先挪光,再挪柜,倒柜三处,未伤一人。回报一件件明明白白,像一条条缝在城皮底下的线。

“诸公,”荀彧抬头,“不是每一条线都要缝在脸上。缝在皮底下,皮才稳。”

“稳?”县丞冷笑,“外面狼渡,旗连三面。稳在此处,乱在彼处。郭祭酒的‘术’,到底是护城,还是护他?”

殿外一阵风推进来,吹动帘影。帘后白帛上的四问轻轻一颤,像有人在纸后面抬了抬手。

郭嘉这才进殿。他不急,步子轻。

袖里压着咳,唇边没血,眼底的光像在风里淬过。他没有看状纸,先看钟。钟的皮很旧,撞点新换。他向荀彧微微一颔,向程昱点了点头,又向夏侯惇、张辽、典韦各看了半眼。像把线从每个人身上拦过一遍。

“奉孝。”荀彧开口,“诸公有问。十罪具陈。你用术取名,用名逼术。此术可守三月?”

郭嘉没有答。他抬起手,朝殿外的照影柜指了一指,声音很淡:“把灯挪半寸。”

吏员会意,去挪。灯芯短了一分,柜面光平了。光一平,柜边那块木牌上的“缓”字显得更柔。柔不是软,是一种不让人握疼的韧。

“诸位。”郭嘉这才把目光收回,“三件事,先分清:第一,市法护‘久’,兵事要‘急’。久与急,不相害。第二,底线护‘不翻’。不翻,才能久。第三,‘术’是线,‘名’是麻。线要缝得紧,麻要垫得足。麻足,刀不易切破布。诸位若以为术害名,请把昨夜的三份回报念给你们自己听一遍,再问一遍心。”

“空话。”县丞哼了一声,“狼在北岸跑,旗插了三面。你在这里讲灯。”

“灯就是旗。”郭嘉转头看他,“你害怕的,不是我的‘术’,是你的‘快’不能按在我的‘稳’下面。你怕被慢住。可慢,是为了让你明日的快,不会把自己绊倒。”

“够了。”尚书郎按住案,“我们要的不是这等言辞。我们要主公明断。郭祭酒若误前线半日,军法从事。”

“军法从事。”程昱也不让,“但要记清,误的是‘给’,还是‘言’。若给到了,言仍不止,那便是‘挟名行印’。”

争到这里,殿外号角一声,夏侯惇抬手止声。典韦把链横在两步之外,像给风量尺。张辽很自然地往门口退半步,给将至之人让出一条直线。

曹操穿一件素色常服进殿,腰间只束了根绦,步子不快也不沉。人未至,气先稳。他把手在案上一按,像把殿里的风都按了一下。众人起立,齐声:“主公。”

“坐。”他只说一字,所有人便都坐下。殿里静极了,连照影柜多出来那一线“稳光”都能听见。

“延津如何?”曹操先问军情。

“北岸小哨尽易手。”张辽抱拳,“十七处小渡已换新印。对岸旗连三面,徐军不入村,不点火。狼渡已成。”他说到“狼渡”两个字时不加评语,像念一个天气。

曹操“嗯”了一声,转向荀彧:“庙市之法,行到哪一步?”

“第三刻清册行稳。”荀彧道,“夜封不兑照旧。押案不过夜,坏名先押不押人。诸官有联名上书,请主公开刀。臣请先定底线四条:粮、盐、印、庙桥心,三月内不得动。三日内,盐、木、石如数给前线。”

“臣附议。”程昱拱手,“豪右可用,不可任。四手并用:市牵、法束、利诱、兵压。今日该的是束,是‘度’,不是‘乱’。”

“臣等不认。”那尚书郎起身,“郭祭酒以术惑众,扰市伤商,伤我之‘利’,坏我之‘息’。若再纵之,后方先乱。”

曹操不看他,却看郭嘉。两人对视极短。郭嘉把目光收回,低低一咳。那一声咳像风撞到钟,薄薄的一响。

“奉孝。”曹操道,“你可有一言?”

“没有。”郭嘉竟笑了一下,“我只有两件事要做,一是三日内给足盐、木、石。二是让这座城三月内不翻。”

曹操眼中掠过一丝很浅的笑,似有似无。笑未落,他把手按在状纸上,按得很轻,“状我收下,底线我许下。三日为急,三月为期。三日误军者,无论谁,当斩。三月乱阵者,无论谁,当出城。”

话音落地,风又动了。还不等人缓过气,曹操又补了一句:“此线,为我护民,不为你们护官。”

那尚书郎的脸白了一寸,县丞的嘴角绷成一条线。程昱低头,眼里露出一丝快意,却非常短。荀彧长出一口气,又立刻把气提起来,不给自己“松”的机会。

曹操把状纸折了一折,交回荀彧:“文若,你拿着,挂在庙前。谁要挟印,谁要逼民,都拿这纸照照脸。若有人借我之名,自行开仓,自移关防,自坏庙桥心,张辽、典韦,按军法。”

“喏。”张辽与典韦齐声。

“夏侯惇。”曹操转向那位单眼猛将,“延津催度,要的是‘快’。城里要的是‘稳’。你带一队,别在城里游走,在城外巡线。谁在城外以‘市’扰军,以‘军’扰市,斩。”

“喏。”

“诸公。”曹操最后看向文臣,“今日各人言尽于此。朝堂之争,不许落到庙前粥棚。粥棚的火若一日不熄,我曹孟德的心便一日不乱。”

他没有再讲大道理,只把最朴素的一条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话是粗话,意却稳。殿里“是”的应声齐了一片。刚刚还硬得发瓷的几张脸,表情像被人用温水抚了一次,硬劲压下去一层。

会散,众官分作两股水,各自涌向要去的地方。

有人去照影柜对第三刻清册,有人去问名亭添椅子,有人去粥棚添姜。张辽去点巡线的兵,典韦去量“度”。夏侯惇出门就上马,铁蹄抬起时溅起一滩细碎的光。

荀彧把状纸卷起,交给门下,亲自走到庙前,吩咐把它挂在庙桥心的木柱上。他又添了一行细字:三月为期,三日为急。收笔后,他按了一下指印。指印不红,却让木牌沉了一分。他看了一眼粥棚那口锅,锅里的白气像一面小小的幡。他忽然懂了曹操方才那句“粥棚不熄,心不乱”,知道那是“线”的另一端。

殿后回廊里风更直了。郭嘉没有走远。他靠着一根柱,手里把玩那只刻“清”的小环。指腹划过环缘,冰凉。他笑,也不笑。荀彧走过来,两人隔了一道影子。

“主公信你。”荀彧说,“但只信了三分。”

“够了。”郭嘉道,“剩下七分,给他自己怀疑。”他轻轻咳了一声,像把体内那口“温”压回去,“怀疑能护他。”

“护什么?”

“护‘人’。”郭嘉看着庙前的一块空地,“我用‘术’把城皮缝紧,你用‘法’把城骨撑直。刀线不相妨,布才成。”

“可你这布,”荀彧盯着他的眼,“究竟是铺在许都,还是铺在你自己心上?”

郭嘉没答。他忽然转头问:“今日朝堂争的时候,你是不是也想过,要不要把我先押起来,换一口‘快’?”

荀彧笑了一下:“想过。然后我想到,刀与线得在同一匹布上走。押了你,就断了线。”

“所以你才把状纸挂到庙前。”郭嘉看着那张纸,像看着一枚被埋进墙里的钉,“钉得好。”

“奉孝。”荀彧忽然压低声音,“你有些话,可以晚两章再说。”

“晚两章?”郭嘉似笑非笑,“文若,你也爱讲段落。”

荀彧不再追问。他知道,现在揭开,不合时。朝堂之争才刚开场,狼还在北岸跑,旗还在风里抖。最难的抉择,不是今日这道“底线”,而是接下来那道“门”。门是在城里开的,还是在心里开的。

风把殿后的一盏小灯吹晃了一下。灯罩里那点火舌照出墙上一块淡影。鸩从影里出来,斗篷未解,手上捧着一只布包。她先向荀彧行礼,再递给郭嘉。

“回报。”她只说两个字。

布包里是一枚小铜锁、一张写满谚语的纸、一张安印废券。锁舌被磨薄,纸上写“木石盐三物,昼清三刻,夜封不兑”。

安印废券背后的盐星偏西半寸。鸩的目光沉稳,“桥西那条线改口,辛氏门生坐过椅子,愿偿坏名。夜里挪过的几处柜,清晨自倒。匣还挂在问名亭后壁。押不过夜。”

“好。”郭嘉把盐星处轻轻一抹,指腹那一丝涩在皮上留下微弱的触感。他忽然抬头,“子明守则,第七条写了么?”

“写了。”卫峥在旁应,“名在术前,度在刀上。”他停了一下,“先生,庙前那块‘缓’牌要不要多做三个,挂到三处柜前?”

“做。”郭嘉道,“谁手抖,先坐。”

鸩看着他,很淡地笑了一下。笑很浅,像把一指盐撒在水面,即刻化了。她收起笑,转身出廊。

她知道,今日最大的回报不在这只布包里,而在那张挂在庙前的状纸上——三日为急,三月为期。有人把刀按在刀鞘里了,有人把线绷在手心里了。风未止,城先稳。稳下来的每一寸,都是明日的“快”。

傍晚,远方的风把一条很细的灰影推过城头。

有人说那是狼烟,也有人说那是黄河上空换风的痕。郭嘉站在廊下,看了一会,回身去取棋。棋盒扣上时,他听见殿外有脚步声停在石阶上。那脚步声很稳,像提前量好步幅。

曹操站在门口,没有进廊。两人隔着一道空地,像隔着一局棋的天元。

“奉孝。”曹操开口,“我许你三日之‘急’,三月之‘期’。我也问你一个‘度’。”

“主公请。”

“狼若入境,你要他砸什么?”这句话说得极轻,轻到像是他自己先问了自己一遍,再问出来。

郭嘉沉默了一息,答得更轻:“砸我心里那口‘门’。”

曹操看着他,目光里有一线不易察觉的寒,也有一线不愿承认的热。他忽地笑了,笑得像把牙关从心里轻轻松开了一分,“你这人啊,叫人又怕又爱。”

“主公,”郭嘉拱手,“怕才生爱。爱才有斩。”

“斩谁?”

“斩‘心’。”郭嘉把手按在棋盒上,“斩完,才好同心。”

曹操没有再问。他转身下台阶,走到庙前那张纸前,伸手按了一按。

指印浅得几乎看不见,却像把那张纸又往木柱里送了一寸。他走远,风又起。庙前的“缓”字轻轻晃。粥棚那口锅沸了一下,又稳了。

夜落下来时,许都像是一口刚刚被拧紧的瓶。瓶口细,瓶肚大。

瓶里有盐,有姜,有木石,有兵,有灯,有线,有刀。朝堂之争,还要吵很久。

曹操的抉择,才刚刚落下第一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