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20章 “鱼饵”的“利刃”

风从许南来,卷着盐滩的白与河面的潮,天色未亮,堤上已见两队人影。堤外是雾,堤内是灯;镜灯在杆头,盐灯在柜侧,灯都不罩,光落得稳。

张辽先收了锁板,典韦再把量柜的铁链卷紧,夏侯惇把斧背贴住掌根,粗声一句:“各取其位。”声落,堤上诸器如弦齐收,节拍整肃。

沙盘里,三条线像三根伏着的丝:枯井路、桩梁渡、西堤门。

线端各押一颗极小的盐星,淡得近乎看不见。

卫峥捧来晨清册,抬眼与郭嘉对视。昨夜“净返之比”八比二,已写在册页的下缘,笔锋顿重,像在纸背钉了一枚“安”。

“今晨,看他们‘快’。”郭嘉轻咳一声,压了下去,不再言。

——

徐州城西,“去白帛记,”他嘱咐使者,“放出‘慈粮’二十车,旗头挂白帛,角头写‘病棚’二字。人要老,脚步要慢,路选枯井,不避泥。记住,慢,反而催。”使者领命。

他又唤刀客,取牛脂拭刀柄与缰绳:“夜里走桩梁渡,先试桩,再试人。看他们怕不怕‘快’。”刀客伏地。

最后,他把一只小木匣推到帐侧:“香火钱,半匣,送去西堤门外的破庙,挂三面小旗,顺序错一位,再换回来。让他们以为改对了。”——鱼饵要有腥、有光、有个“可以改对”的小把柄。

帐外马声一阵。张庆披甲入,甲片如鳞,胫甲上有细细刀痕,是旧战的记忆。他未坐,手按方天画戟:“今日,探,还是斩?”

“将军今日只需‘划’。”陈二看他,“划出他们怕的线,让他们自己把脚收回去。”

张庆侧头,目光锋寒,终究点了点:“好。”

——

许都这边,荀彧将庙前“影照法”的木牌立高一寸:白昼照影、夜分封仓;盐米比浮动不过一分;夜禁不改,问名先行。

旁侧又加一纸:“愿学者,入庙为手;愿种桑者,记名免徭。”字落端正,风经此处似也放缓。

问名亭下,粥仍热,姜味不浓不淡。

卫峥将“天蚕入印”的印版再验一次,金线微纹入“安”,三粒盐星入纤,指腹过处微涩。他记得守则第五、第六条:粉先于言,盐后于灯。今日不辩,只照,只记。灯借出来,罩子还给对手自己去选——这是昨夜与陆稷定下的“借灯,不借罩”。

午前,一队白帛车自南门缓缓入城。

车前老妇扶杖,车后幼童背篓,旗角“病棚”两字歪斜,恰好讨人同情。人群围上,问名者礼数不乱,先净手,再按印,再发一撮盐,慢慢说规则。陈二的“善”,像一尾软鱼在灯下晃,晃得人心发软,却晃不过镜灯那寸不偏不倚的直光。

“只管照。”郭嘉道。

照影柜前,铜衡悬着,不许夜兑。

柜后账房少年抬笔顿一顿,耳边只听见“秤舌轻叩”的细响。人们在光里看清了纸上的金线,也看清了白帛车辕下刻得稍深的“并”字——并州木作风。少年心里记下一笔,不言。

——

(暗影视觉·鸩)

今晨的风干,像刀刃擦过盐面,不疼,只紧。

我提着镜灯走南门驿的廊下,去换第三只枕芯。芯里有“丙本”,纸筋里压着西堤门旗序那一点“必改之错”。枕套不换,外面还是昨夜绣的云纹。管驿的老兵笑我:“姑娘,枕里沙沙,睡不安。”我回他:“沙沙才稳,稳了才睡。”

出驿时,正遇见一群脚夫把白帛车引往枯井路。脚夫回避我的灯,我却低一寸灯罩,让光先照车辕后照人脸。

当光照到那孩子手背上时,我看见他指缝里有一线不该在粥棚出现的油光——牛脂。我把灯再挪一寸,光滑过他的指背,又停在那匹马的缰绳上。缰绳也油。并州刀客的手,护“快”,先护刀,再护缰。我把这点记给卫峥:“他们要在桩梁渡试‘快’。”

我又去云来楼。陆稷已按约输给白帛记一局,他输得利落,惹得对面掌柜抬了抬眉。他知道自己被我们“借灯”,却不恼,反而把骰盅推远,把账册拉近。

我靠栏看了一会,把罩子挪高一寸。楼下酒声渐起,纸牌声交错,快的人都被“快”照得更亮。我悄悄把“乙本”塞进白帛记的茶案夹层。纸角露了一线盐星,像留给某人的眨眼。

回庙桥时,桥心风过,正逆之界的墨收得干净。我把灯提低,让“安”的尾巴在石缝间摆一摆,像一条不动的鱼。卫峥从对面来,我跟他擦肩时轻声道:“并州人的‘快’,已近。”

他点头,眼里却是稳的。我明白他的稳来自昨夜“子明入印”的那一下:术与道在印心会合,灯照盐,盐入水,水回柜,名入明。快的人会来,来就看,越看越慢。慢下来,他们才会露出真正的“快”。

——

午时过半,桩梁渡。水不深,但滑。

斗栱上有两根桩木昨夜被暗锯浅浅一道,外人不知。渡口边,一队骑影忽现忽灭,马鼻喷白。

张庆骑在最前,马头微俯,戟杆斜倚马鞍。刀客两侧护住,手上油光未干。他一纵马,马蹄踏桩,桩木微颤,他却笑了——“颤,是人心,不是桥。”

渡东岸,一条黑影自槐根后立起,手掌搭在戟背——典韦。诫文在心,夜不出兵;但昼可挡道。典韦不动,他的眼先走在戟前,盯住张庆护骑袖口的那一线脂光。那线油光映进瞳仁,如一滴不肯沉的浮油。他记住了。张庆亦看见他,唇角淡起,戟尖稍稍前探,像伸出舌的蛇。

两军之间,忽响一声清铃——张辽在斜处起身,把铃收在袖里。这声铃是“度”,非战,“柜与柜之间的度”向前一掌,便该先挪人,再挪柜。

张庆的马顿了一顿,前蹄收回半寸。典韦把戟横起,戟刃不亮,刃锋却在风里巡。两人都懂:今日只看,不杀。谁先动,谁便落入对方“照”的光里。

张庆忽勒马,戟梢一挑,轻轻割去渡口吊牌角上那一缕旧麻。麻丝飘起,落下,像把“快”的尾巴在空气里画了一笔。

他转马如风,斜斜跃回泥岸,只留一句笑:“桥,稳。”骑尾随飞去,溅起的泥点像小小的黑星,撒在水面。

“此人,是刀。”程昱远望而评,刀不必落在肉上,也能割在气上。荀彧却只把铃藏好,回身道:“不受挑,才是稳。”

——

西堤门外,三面小旗顺序被改正,守门老兵笑道:“改得好。”他笑里有意,人却不动。他在心中默点“影枢”两次——有人动了。夜不追,昼不缉;先照,后打,这是军令。

薄暮,消息自三线同至:枯井路的“慈粮”车在“必救之仓”旁扎营,灶上有牛脂味;桩梁渡边并州骑试桩而不渡;西堤门小旗三换三改,动手者不入城。

卫峥把三条记入“回流账”的“净、返、乱”三栏:净者入灯、返者复染、乱者戒。陆稷执笔,写得决绝。他在庙里找到了新的算术,不是“息”,而是“名”;不是“快”,而是“净”。

郭嘉看完,只吐一字:“等。”

——

(暗影视觉·鸩)

夜色像被盐水洗过,干净又涩。我把镜灯沉下,让盐灯抬高。盐灯照“纹”,镜灯照“面”,今晚先照纹。石牙从影里来,身上没刀,只有一枚“安印”。

他把印塞我手里:“我在人群里坐了一会,坐着不乱。可有人在‘慈粮’车边缠打结,我看见他的手在抹油。”

“并州人。”我说。石牙点头。他问我:“要不要动?”

“还不到动的时候。”我把印还给他,“去桩梁渡的树影下站一会,记住,灯不照脸,只照缰绳。”

他去了。树影下,盐灯照在缰绳上,油光像一条细蛇,游,终于露头。

我往白帛记去。茶案上那张“乙本”已被动过,纸角上的盐星少了一粒。我不揭,顺手把案上的茶碗旋正,留下镜灯下极短的一线光。

我知道,拿走这张“残卷”的手,今日会把“快”递给陈二,明夜会把“慢”递回来。慢,才怕。

我记完这点,回庙桥。问名亭边多了两张椅,是给“摇”的人坐的。我想起那妇人抱着盐车轮的哭,我把灯放低,让光照在椅脚。木纹很直,像一条可以握住的路。

——

二更将尽,枯井路边的“慈粮”车突然“失火”。火不是大火,是牛脂火,亮,不猛,偏偏最牵人心。人趋之若鹜,喊“救”。

“必救之仓”的门栓被人暗暗摸动一次,再一次。门内半数空箱,半数粗盐,皆为白昼预布。此时,仓门“嘎”的一声轻轻开了一指缝——影枢亮了。

“照。”郭嘉淡声。

镜灯自堤顶一道道亮下去,光从上至下,先照人的手,再照人的脚。照影柜那边,铜衡轻叩,叩声像在一条看不见的绳上打结。

满宠的“案”即时立在问名亭前:夜禁在、仓门封、押不过夜;有疑先问账,无账再押,押也不过一更。板上钉字,字钉得直,他的冷,是给法度立“边”。

“并州骑呢?”曹操问。

“在看。”荀彧道,“他们比我们还要会看。看我们怕不怕‘快’。”

“我们不怕。”程昱笑意薄,“豪右可用,不可任;以市牵之、以法束之、以利诱之、以兵压之——四手并用。今晚,不过是把‘兵’握紧而不挥。”

话未尽,一骑黑影自火光外掠入,如电。张庆不取仓,不取车,直取吊牌。他戟梢一挑,一缕白帛“啵”的一声断裂,落在火光边,火舌舔它,它不燃。他收戟,回马,不恋战。他来,只为两件:探“度”,折“胆”。

典韦挪半步,链在掌心一紧一松,他只看不追。守门第一夜,他早悟出:刀在鞘里,胜在眼里。今夜他守的是“路”,不是“人”。

“将军,”陈二在更远的暗处看,摇头轻笑,“他不受挑。”

张庆哼了一声:“等他受挑的那一日,我斩他旗。”

“今日已斩。”陈二偏头示意那缕被挑落的白帛,“你斩的是‘善’的旗。”他顿了顿,“明夜,去西堤门,换旗之后,再换一次。看他们能不能忍住‘对了’。”

——

庙前风更稳了。荀彧收了文案,低声对郭嘉:“他在喂‘快’。”

郭嘉点头:“我们在喂‘忍’。”

“忍多久?”

“直到有人先喘不过气。”他把姜汤抬起,轻啜一口,“不一定是他们。”

卫峥这时呈上“回流账”夜清册:净者八、返者一、乱者一。“返”来自“慈粮”边的两只手,手背沾脂,指缝黑。荀彧点到此处,在“返”边添一小字:戒。又在“净”旁添一字:稳。字一落,风似被缝住。

三更末,照影柜按规关柜。柜后少年端起最后一盏姜汤,吹去面上的白汽。铜衡与镜灯一并熄下,庙门半阖。街角的影子长了,夜与盐的味道混在一起,像过了火又不至焦的粥。

——

(女主角·鸩)

我绕去西堤门。三面小旗在风中微颤,顺序刚被改对,又被改错。改错的是一只干净的手,指节无茧,读书人的骨头。

我看见他眼里那一点亮,是“我终于改对了”的亮。我把镜灯再抬高半寸,让光照不过他肩,只照到旗角。他抬头,心下一喜,脚却没有往里迈。我听见他胸腔里那口快气憋住,发出极细的一声——像人想咳却咽回去。

“忍着。”我在心里替他说。说给他,也说给我们自己。

从堤背阴处回身时,我看见石牙在树影下站得很直。他掌心向上,灯在掌上稳,像托一池水。他没有动,只有灯火轻轻起伏。他在学我们最难教的课:坐着,才不乱;坐稳,再走。

——

五鼓将晓,徐州营。陈二把三条“残卷”合拢,覆以白布。他对来报的探子说:“回去告诉奉先——夜里已割其善,明日割其勇。”探子愣:“如何割?”陈二笑道:“让他以为我们要夺仓,他便守仓;让他以为我们要争旗,他便护旗。待他处处护,我们便择其必护之处,弃之一处,疾取其心。”

探子又问:“何以知其‘必护’?”

“灯。”陈二淡声,“他们用灯教人,看灯行法,看灯行市,看灯行兵。看注得最多之处,便是他们最怕乱之处。”

他忽又沉默半息,取出一枚棋子,黑,轻,按在图上许都的腹地:“割其勇,未必在徐州。”指尖轻轻一转,“勇,可能在他们家里。”

——

许都帅帐,晨鼓未起。卫峥把昨夜各线所见汇成四简,置于郭嘉案前。郭嘉倚案而坐,袖里一声浅咳,掩没在晨风里。他不看简,先看沙盘。他将一枚小棋子落在许都内城,像落在一口看不见的井上。

“陈二在喂‘快’。”荀彧道。

“他也在喂我们。”郭嘉看着那枚棋,“喂我们去护。护得越遍体,越显哪处才是真心——等我们露出‘家里’那一口真胆,他的利刃才下。”

“奉先今晚,只是划。”程昱冷笑,“明夜,怕要刺。”

“让他刺。”郭嘉把棋再往里推了半分,“刺到‘度’里去。”

“若他刺我们的人?”满宠问。

“押‘案’。”郭嘉不抬眼,“押不过夜。”

营门外更鼓起第一声,鼓点由一到四,再从四回一。风从粥棚掠过,带来姜与盐的淡味。桥心两字,在清晨的白里,显出一个看不见的钩。

钩,不在河里,在人心里。

——

(暗影视觉·鸩)

天亮得很慢,我坐在问名亭侧,背靠柱,手里灯芯短了一分。

我看着桥的缝,看着缝里那几颗盐星被风吹起,又落下。卫峥从庙里出来,手上墨未干。他把夜里的“净返之比”念给我听,又念起“子明守则”的第五、第六条。

我忽然觉得,这些条文,不是死;它们像韧,像丝。丝越绕越稳,稳到快的人走过来,脚步也不愿太响。

“今夜,他会割我们的‘勇’。”我说。

“那就把‘勇’也放在灯下。”

卫峥答。他把镜灯举高半寸,让光直直地落到“正逆之界”的字上。那两字不热,却在晨里稳得像一面不可推倒的墙。

墙之内,我们坐;墙之外,他们跑。有人跑快,快出汗;有人坐久,久出力。久到某一个瞬间,快的人会忽然明白,刀不是伸在外面,是握在心里。

我抬手,把灯芯又剪了一点。火根一收,光更稳。我听见远处马蹄踏地的声,正向西堤门去。我笑了一下,笑得很小:“鱼饵,咬上了。”

下一瞬,风把我的笑吹散——我想起陈二那枚落在许都腹地的小棋。他说的“勇”,也许不在徐州。

也许,在我们家里。

我握紧了灯柄。灯不重,重的是这句话。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