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15章 钱之“道”与“术”

鸡声未起,许县算房的窗纸已微亮。

窗外“讨逆路”第一段的夯杵声一下一下,像把夜里剩下的潮气慢慢挤出土地。室内,灯仍点着,灯焰稳,影也稳。

荀彧把昨日“流水”二字旁新添的一点红圈干了干,合上朱盖,抬眼看案前的人。

陆稷。昨夜在“云来”输了一局的“财神”。

他换了干净的襟衣,衣角仍补着旧补,耳背的盐粉洗去大半,还有一线浅白没退尽。他双手抱拳,不敢坐,只把一本薄薄的笔记呈上。

荀彧示意近前,翻开笔记,第一行写着四个字——

“钱者,流也。”

字不大,骨力自见。荀彧的指尖停在“流”字上,点了一点,“你何解‘流’?”

陆稷答得很慢,每一个字像在某个秤盘上过了秤:“流,有势,有器,有岸。势不立,器不固,岸不明,钱便浑。浑则易腐,腐则人心乱。”

“岸?”荀彧笑了一下,把笑收住,“你把谁当岸?”

“王法、乡约、绢信。”陆稷抬目,“还有一块刻了字的石。”

“正逆之界。”荀彧道。

陆稷点头,神色郑重,“昨夜出‘云来’,我在桥中央站了一站。那两字刻得狠。狠不是为拦人,是为给人一个回头的由头。”

两人对坐的桌角,摆着一只小木盆。盆底涂了一层薄薄的油,油里和着粉。是“盐星盆”。荀彧把盆推给陆稷,“你说‘器’,我们且从你手熟的‘术’说起。——钱之‘术’,你来讲。”

陆稷不敢推辞,他把袖抚平,让自己像昔日左藏局里讲训的司钱史那样平稳,“钱之术,一曰账,二曰印,三曰路,四曰灯。”

荀彧,“详。”

“一曰账:账有三注——可露、可封、可丢。昨夜我又添一注‘可回’。不回者,死账;能回者,活账。王师今开‘照影柜’,昼兑、问名,是‘露’;丝票‘安印’收笔短,‘金线微纹’藏盐星,是‘封’;夜禁兑、暗柜问名,是‘丢’;至于‘回’——”陆稷指了指窗外,“桥与路,引心回。”

“二曰印:印令须简。”他举起新样丝票,“正面的‘安’,一眼知其真;背面的‘正逆’暗印,手摩即涩;角孔成品字,避伪钉;金线微纹里藏‘盐星’,盐入纸,纸不腐,印不乱。——印不乱,人心才不乱。”

“三曰路:钱要走路。路有明暗。明路是照影柜、粥棚、工役之薪;暗路是驿枕、盏票、水盏之递。昨夜我们换了暗枕,今夜要换盏票——让所有水上的钱先过‘正逆之界’。”

“四曰灯:灯不是为照亮桌面,是为照薄‘影’。云来的灯一揭半罩,盐、油、印、记,无所遁形。灯挪得巧,影自惊。”

荀彧默然良久,忽道:“你昨夜输给谁?”

“输给‘名’。”陆稷眼里闪过一点自讥,“快的人赢的是‘息’,久的人赢的是‘名’。名在时,钱不敢乱。”

“好。”荀彧合上笔记,把它推向案外,“你去吧。自今日起,你入‘照影柜’,教‘术’。张榜三问,立窗三器,昼兑添一尺‘镜灯’。——记名,挂于‘明’。”

陆稷躬身,“诺。”

他刚转身,帘后轻轻一响。郭嘉到了。

他披着一件极薄的白裘,气色比昨夜更淡。罗盘匣搁在他的掌中,匣面冷。他咳了一声,不重,却像有人在心口弹了一下絮。他把匣放在案角,眼在二人之间转了一转,笑意极浅,“我来听‘术’。”

荀彧起身,“‘术’,已讲。该讲‘道’。”

郭嘉点头,伸指轻敲匣面,“钱之道,在信。”

他不看簿,只看窗外第一根路标。“信,不是把钱放在柜里的锁眼里;信,是把钱放进人的日子里。能吃,能睡,能活,能回——这四件,叫信。”

“钱,是天下的共同记忆。”他声音更低,“记忆若浑,便只记住赢输;记忆若清,便能记住名字。我们要做的,是给这座城立一座记忆的‘庙’。庙不在屋檐下,在‘名’下。”

荀彧轻声,“以名驭术。”

“以术护名。”郭嘉回望他,“文若,你怕‘术’太重,把‘道’压薄。可我怕‘道’太高,离人太远。——所以我们要一高一低,一明一暗,路在脚下,字在桥上,印在票上,盐在手里。”

他抬手,指向“盐星盆”,“先把‘术’立稳。”

……

午时前,照影柜门前立了新牌。牌上三问:

其一:问印——“安印”收笔何以短三分?答:以避伪,短处藏针口,针口沾盐,触之涩。

其二:问线——“金线微纹”何以真?答:丝入纸,纸透光成细纹,纹里隐“盐星”。

其三:问盐——“盐星”何在?答:在纸筋,在指腹,遇油显,遇水隐。

三问下,置三器:盐星盆、镜灯、印签盘。盐星盆里薄油覆粉,镜灯无罩,印签盘上压着“王师封签”。

陆稷立在柜前,低声示范。他把一张新样丝票按在盐星盆边,指腹过处起了一道细浅的纹,灯下一照,淡淡的“盐星”像从纸筋里浮起来。

围观的匠人张了张嘴,眼里亮了一线。他又换过掌心,把“安印”的短收笔对着镜灯的边钝,镜里一截微粗的“尾钉”现了,“这是咱们的‘短’,别家抄不得。——抄了,手会涩。”

人群里,有个捧粥的小儿仰着头,“叔叔,手涩了会怎么样?”

“会被灯记住。”陆稷笑,把一盏粥轻轻往他手里推,“被灯记住的人,若愿意回,就回到柜前把名写下,写下了,明年再来兑,你的名还在。”

小儿的娘在一旁抿嘴笑,眼里有水光。她把粥递回柜里,“今日不用兑了,留给后头的人。”柜内书吏忙不迭摇头,“不不,兑,兑,‘王师不扰民’,不是口头的。”

笑声里,有人压低嗓子:“影子柜那边,十日一折又添了半分。”说罢自己也笑,笑里发苦,“快是快,就是夜里不睡觉。”

陆稷收了笑,把手一摊,“夜里不睡的银子,白日要找路。我们把路立在桥上、柜前、粥棚边。——快的自会过来慢一慢。”

镜灯下一盏盏“安印”亮起,不耀眼,却稳,像火落在石上不跳。

……

(暗影视觉·鸩)

我从照影柜走出来,嘴里含了一小片姜。姜在舌下暖。暖把我昨夜河边的湿气一点点逼出胸口,我把短笛在指间转,笛身干爽。

午后风向转了。从北来。风里有一缕甜。牛脂。并州刀客又要动手。可他们比昨夜更谨慎。谨慎的人更像影。我得去灯少的地方等他。

先去桥。

庙桥的薄布收了。正午,日光直直落下,“正逆之界”两字没有热。

我在桥背阴一隅坐了一会儿,看人。有人停,有人走。停的多是老人,走的多是年轻人。老人看字,年轻人看人。我把笛往袖里一插,起身往河下游去。那里有一只旧筏,筏上系着一盏破灯。

昨夜我们把它取了,换了一盏半新的,留在筏上。灯亮不亮,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知道自己要站在哪边。

“你看灯。”卫峥昨夜在暗河里对我说,“我要看路。”

“都要看。”我回了他,“术看得见,道也看得见。看见了,才好下手。”

我沿河走,把鞋底的泥在草上擦净。草上的露把盐星冲得更薄。薄的时候,盐在手上才不会留太久。我抬头,河面闪一下,像有鱼尾掀起。那不是鱼,是盏票在水里开花。

我把手伸进水里。水凉。凉得人心里那点火更稳。稳的时候,手不会抖。——我在等快的人“更快”。

许县府署后堂,“道”与“术”的第二场课,开在一口不起眼的井边。

井檐上搭了一段新绳,绳旁立一张小案。案上摊开几页残纸。《养蚕法·太素卷》。郭嘉用一块温石压住纸角,随手把笔压在石边。他不讲丝,不讲蚕,他讲“名”。

“钱不是金,不是银。”他把手按在纸上,“钱是字。字连字,人成人。‘王师有法,不扰民’,写上去就是名。印按在纸上是名,桥上刻字是名,柜前问名也是名。——名立住,钱才敢走。”

程昱在一旁轻笑,“奉孝,你这是把‘理财’说成‘修庙’。”

“修庙,就要‘祭’。”郭嘉回他,“道不立,术无所附。”

“祭谁?”

“祭‘信’。”郭嘉声音更低,“把‘信’请上来,钱才肯下来。钱不肯下来,天下的路都白修。”

他说到这里,咳意上来,眉心一紧,抬手按了按胸口。

荀彧把一盏姜汤递过去,他摆摆手,把汤放在案沿,没喝。他侧身把罗盘匣推开一丝。指针不起,裂痕又长了一线。他不看,只把匣合上。啪的一声轻响,在井檐下散开,又合拢。

“二十天。”荀彧道。

“第七天的时候,”郭嘉轻声,“要看‘回流’。不是‘流水’多不多,是‘回’得稳不稳。”

“如何看?”

“看三处:桥、柜、庙。”他指着案上的纸,“桥上看字,柜前看印,庙里看人——粥棚里有无老弱弃碗,工所里有无泼骂索薪,市井里有无谣言生。”

“谣言已生。”程昱笑,“白帛记喊出‘二日一折’。他们把‘快’压上去了。”

郭嘉也笑,笑里有倦,“让他去快。”

“他们要抄印。”荀彧道,“今日‘盐星’三问一出,市中已有人买盐、买油、买镜,学我们照。”

“照得越像越好。”郭嘉摇头,“像到最后,他们会发现——他们的‘盐’在夜里,夜里,盐反而苦。”

荀彧吸了一口气,点头。

“文若,”郭嘉抬眼,“‘术’的第二笔,麻烦你替我写。”

“何笔?”

“‘回流律’。”郭嘉笑意更浅,“把‘流水账’改成‘回流账’。凡走‘明’者,记‘回’;凡走‘暗’者,记‘散’;凡影子柜转明者,记‘赎’;凡反复徘徊者,记‘摇’。三日一小结,七日一大结。——数字,会告诉我们‘道’有没有落地。”

荀彧默记,转身去算房写令。他走得很快。快像“快”的人,心却稳,稳像“久”的人。

……

“术”的第三笔,在夜里。

“盏票”要换。

卫峥带人摸到云来楼后的暗河口。日落后河面失去颜色,只剩声音。

两岸的青苔光滑,踩上去像踩在鱼背上。人影从水草里起,极轻,极长。船已换,灯仍旧。灯不亮,灯罩上薄薄一层粉,在封签短笔下一照,起了一圈细到几乎看不见的光。那就是“盐星粉”的“路”。

“盏票不封,我们也不拆。”卫峥压低声,“换‘皮’。”

“皮?”都吏没懂。

“盏票外裹白绢,我们照样裹。只是在绢的折角里夹一根‘金线微纹’。——水落,纹显;陆递,纹隐。‘快’的人只看见白,他看不见‘纹’。”

“那若他看见了?”

“看见了,他就得去照影柜问名。”卫峥笑了笑,“他若不去,他就会发现,他的手为什么总是涩。”

都吏低低笑出声。

“今晚不抓人。”卫峥看向河心,“快的人还要跑两趟。他们不累,不回。——让他再快一夜。”

从桥上看下去,水面只有一条细线在动,像有人用针在水皮上划过,针一点不破皮。远处庙桥两字在夜里凝成石。石在夜里才显出重量。

(暗影视觉·鸩)

第二更,我守在桥洞下。石缝里的风干了,咳意也干了。

短笛的笛口贴着我唇,不出声。我在数水。数到了第九股的时候,暗河口那边响了一丝非常轻的“扑”。像一滴油掉进了冷水里。

来了。

我提起笛,往笛尾里塞了一粒极细的盐星粉。粉过气孔,会像一枚看不见的小星贴到人的鼻翼。人吸气的时候,会打一个很轻的喷嚏。轻到自己都以为是风吹的。喷嚏一出,他就会下意识抹一抹脸。指腹抹过,盐星就粘上了。

我在暗里笑了一下。笑简短,像刀刃轻轻擦过一根丝。我不想杀人。我只想让“术”把人逼回“道”。

次日一早,照影柜前来了一个看样子睡得不好的汉子。他眼圈青,指腹涩。他要兑银,吏问名。他犹豫一息,报了一个名字,姓辛。吏抬头,把“安印”按在丝票上,抬手的瞬间,镜灯里闪了一条极细的“鹤颈纹”。

吏没有说破,只把票推过去,“记名了,明年也认得你。”

汉子愣了愣,转身走,步子比来时稳了一点。他走到粥棚口,停住,从怀里摸出一枚铜,掉进木箱里。箱子里叮的一声,轻轻地,像某种新柴被丢进了鼎底。

“回流。”荀彧站在远处,低声念了一句。

“何以见回?”程昱问。

“他昨日夜里快,今日白日里慢。”荀彧目光落在他手背的那圈浅纹上,“慢,是回。”

程昱笑起来,笑意薄却真,“奉孝喜欢用刀,我喜欢用字。你用的是‘名’。——你赢了。”

荀彧摇头,“赢不赢,在二十天。”

他正说着,陆稷从柜里出来,袖上溅了一点印泥。他把账册高高举了一下,像孩子举着新写的字,“文若!‘回流账’的第一笔有了。”

“写什么?”

“回一百二十七缗。”陆稷笑得爽快,“昨夜走水的‘盏票’,今晨从‘明’兜了回来。——他们把白帛记的‘息’算错了。”

“何以错?”

“他们算了银的价,没算‘名’的价。”陆稷拍了一下账册,“名的价比息贵。贵的时候,人不肯拿生命去填。”

荀彧接过账,“此账入‘赎’。”

“还有一笔。”陆稷收敛笑,压低声,“市上有人放话,说我们用‘盐’害人。昨夜问名的人,今日会中毒。”

“放话的人在哪?”程昱眯眼。

“在‘云来’对面的茶铺里,点一盏凉茶就说两句。”陆稷冷笑,“口气像读文书,收笔像写‘记’。”

“辛氏的人。”程昱笑意带寒。

“去。”荀彧道。

郭嘉未出声,他只侧头看桥。桥上的“正逆之界”在日下像是一条切开了的光。他忽道:“不必去砸。把那盏凉茶账先结了,把价翻到三倍。——请他喝‘王师姜汤’。”

程昱一怔,随即失笑,“你这是‘以汤胜茶’。”

“以‘名’胜‘影’。”郭嘉淡淡,“我们不堵别人的嘴。我们只让他们觉得——说暗话比明话,赔本。”

荀彧转身去发令,“粥棚姜,今日再添一把;照影柜旁设‘问名亭’,亭中挂太素残卷一页;桥边设‘告示’,写‘王师不扰民’四字。”他顿一顿,又加一句,“‘问名亭’不问银,只问事——问你家几口,田几亩,走何路,何时回。——答了,不必兑,也记名。”

程昱瞧他一眼,笑里多了赞许,“文若,你写的不是令,是碑。”

“碑立给活人看。”荀彧回。

……

夜,许县帅帐。

罗盘匣再开。指针微颤,裂痕第三次往前走了一线,像一根白发在黑布上又长了一分。郭嘉按住匣盖,没合。他看了看卫峥递上来的“盏票”,又看了看“鹤颈纹”的拓片。指尖在纸上点了一点,“快的人还会来。”

“今夜还追?”卫峥问。

“不追。”郭嘉摇头,目光落回匣上,“你去‘云来’,借灯。叫掌柜把灯罩再揭半寸。再借半盏‘明’。”

“借明?”卫峥挑眉。

“术不在打,在挪。”郭嘉笑,很浅,“把灯挪半寸,影就挪一尺。——我们不用急。他们会自快。快的人最怕一次‘稳’。”

“那我做一件‘稳’的事。”卫峥抱拳,“今夜在河口立一杆小旗。”

“写什么?”

“写‘缓’。”卫峥笑。

郭嘉也笑,咳又起,他轻按。咳声落在罗盘匣面,匣盖震了一下。他终于把匣合上,扣锁。锁扣合时发出的那一声“咔”,像在账本上再添一笔勾。

“奉孝。”荀彧走近,低声,“你讲了‘道’,也调了‘术’。你要的,究竟是什么?”

郭嘉看着他,目光很静,“我要钱的脸被人看见。不是‘钱’,是‘脸’——它的‘道’,不在铜与丝,在‘信’;它的‘术’,不在快与慢,在‘回’。”

“钱会记住路。”他顿了顿,“路也会记住钱。——‘回流’,便是道与术之间的一座桥。”

荀彧点头,后退一步,袖里铃微响,又停。他忽问:“二十天的第三日,我们做什么?”

“第三日,”郭嘉道,“请天子之前,先请‘民’。——照影柜前设小案,置香一缕,挂白帛记‘白帛’一角,旁书一行小字:‘白帛若愿回名,来日请坐明前。’”

程昱笑出声,“你这是请对手来上香。”

“道场不拒客。”郭嘉淡淡,“来者,问名;不来者,问‘盐’。”

帐外雨丝落,极轻。雨里隐隐传来夯杵声,夯杵与鼓点合拍。远处庙桥的两字在夜雨里像两枚钉子,钉住了河,也钉住了人心——正与逆,不再是抽象的词,是脚下的路,是柜前的印,是粥棚里的一碗姜汤。

……

(暗影视觉·鸩)

第三更近了,风仍带着牛脂的甜。我在桥下摸到一条新划的痕。痕很浅,像某人小心翼翼地标了一个“可以回头”的记号。

我不知道他姓什么,来自哪里,只知道他的手上已不那么涩。他昨夜“快”,今日“慢”。慢,是道在“术”上落了地。

我把短笛塞进袖里,抬头看桥。桥背后的天,黑得均匀。均匀的时候,灯更好用。灯一挪,影就挪。我轻轻笑了一下,笑在石里,没人听见。

“今晚不抓人。”我对风说,“今晚让快的人更快。——快到他自己累。”

风从桥洞里绕一圈,像回答,又像没回答。

又一日,许县的“回流账”添了第二笔红。不是大数,只有九百三十缗。

账尾写着两字:“赎回”。荀彧把这两个字描粗了一点。他知道这条路,才刚刚开。

“钱之‘道’与‘术’”,不是一堂课,也不是一场夜战,是一座在雨中慢慢砌起的桥。桥上刻着字,桥下是水,水面有盐星在跳,柜前有灯在照,粥棚里有姜在热。快的人会来,会走。久的人会站着,会回。

卫峥在河口立起的小旗上写了一个“缓”字。字不俊,却稳。旗在风里动,动得人心里那点急也被拉住半寸。

陆稷穿过照影柜,把自己的名按在“明”里。手印按下去,他忽然明白:钱不是他的,名是他的;钱可以输,名不可丢。——他昨夜输在灯下,今日赢在日里。

郭嘉收拾案上的残纸,转身看“许都营造图”。

图上“王师之路”的中轴线通向皇城,像一枚很长的骨针。骨针要稳,才敢穿。穿的时候痛,痛过便合,合了才成。

他握住笔,在图角写下四字:道护其术。又停了一瞬,加了四字:术归其道。

笔尖离纸,光从窗纸外淡淡掠进来。掠过罗盘匣,掠过“安印”,掠过“盐星盆”,掠过“回流账”。这些器物都很小,比不上桥上那两个字那么大。可是它们落在人的手里,落在人的嘴里,落在人的心里——于是,“钱”的脸,就渐渐清了。

帐外,鼓缓了一拍又缓一拍,像是在学会“慢”。而“慢”的另一头,是“久”。“久”的另一头,是“信”。“信”的另一头,是“名”。

二十天中的第三日,便这样沉稳地落下。没有惊人的战报,只有两行极小的字在簿子里伸长了一点:回流。赎回。

谁也不知道,十七天后的那一天,这两行字会在庙桥边化成一阵很亮的风。

风吹过盐,盐不哭,水就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