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10章 神工就位,天翻地覆

卯时的风像从一口巨大的肺里吐出,再缓缓吸回。

许都新墙沿线,匠徒们把最后一枚铜扣按进“风梁”的榫口,铜扣与石槽对齿的那一下“叮”,脆而不刺,像在一张看不见的图纸上点了最后一个勾。

太学南墙“八风问灯”先于鸡鸣亮起,中央“愿灯”静定,四旁八盏按东南西北与四隅各自呼吸。

焦尾古琴仍覆薄绢,缺弦处透出干净的木香,旁侧隐着一具新置管簧——“风琴”。

市署西廊的“回声井”鼓皮绷得匀,太仓西角“暗仓秤”在无人时轻响一声,四门“倒锁”的“安”字纸签颜色如昨,未见淡。

郭嘉站在檐下,指腹掠了一下栏杆上未干的露。凉意退进骨里,和胸臆里那只看不见的手撞了一下;手缩了缩,像受驯的兽,仍不忘伸爪试探。他揉一揉袖中小册的棱角,转身入东廊。

东廊今日格外空净。沙盘、九府工图与“阅风图”并列一案,像三截不同材质的脊梁,支撑着同一副身躯的挺直与柔韧。

曹操负手立窗,甲叶未卸,衣襟带着外头泥土的潮香与一丝铁气;荀彧、荀攸、程昱、刘晔、卫峥、许褚、典韦分列。门外,将作监匠徒的木槌敲在榫卯上,节律像雨后的木鱼,均匀而不烦。

“子奉,”曹操开口,嗓音里罕见一缕松,“图已就,斧在位。今日可否——‘就位’?”

郭嘉拱手,目光落在那张已画满密线与空白的“九府工图”上:“就位三步:先‘定’,再‘衡’,后‘翻’。定城息,衡人心,翻旧势。”

“如何定?”荀彧问。

“以‘心’定。”郭嘉把手按在图上“心”的位置,“天子今晨不入正殿,先至太学,仍按‘安’。丞相在策台旁,再写‘慢’。

安与慢,为鼎加盖;盖稳,汤不溢。”

曹操轻笑一声,抬手:“行。”

——

辰初,天子辇驾如约到太学南墙。

新立的“八风问灯”旁添了一具小台,台上竹簧数支,风袋如鱼腹。

“风琴”的第一声起于不经意的一缕风,细若丝,却直抵人心窝。天子伸手按案,像把“安”按回胸口,未说大道,只转向礼官:“今日,不改问,只添一问:‘安在何处?’”

礼官展竹牌,竹牌上四问一列:愿在何处、礼在何处、祖在何处、安在何处。人群先是低低一阵“哦”,随即沉静。那沉静不是无人说话,是许多人把话先放在心上掂了掂,觉得不必出声。

曹操站在辇侧,提笔于策台旁又写一“慢”。字骨不俊,却立得住。笔锋收住时,灯影恰好收半寸,像城的火候被人调到了恰当的位置。

“定”,落在两笔之间。风穿过竹簧,“风琴”轻轻应了一下,焦尾无弦之处随之共振,像有一根看不见的弦被悄悄接上——接的不是物,是心。

——

巳正,将作监丞领匠徒按“阅风图”把三处“鬼斧”——“回声井”“听雨沟”“暗仓秤”的微调全部落完,四门“倒锁”换心完毕。

卫峥把“愿票”的新版式拿到东廊:纸薄而韧,印面小,图纹是蚕丝微纹,肉眼看只见一颗“愿”,在灯下侧一侧,纹理却显成一圈小小的“风”,绕“愿”一匝。

“神工就位。”将作监丞躬身,“凡所设机,合如图。”

“好。”曹操点头,“第二步——‘衡’。”

“衡”,不在器,在人。

荀攸把“问字灯”的新规简述:自今日起,八风之台不只问字,先问影;影稳者先,影摇者后,影急者请歇半刻。市署西廊“回声井”设“问”三句的木牌,井吃到刺耳话,鼓便留三息,牌便起三问;三问过后,话若还响,才记在竹上。

太仓“暗仓秤”边立一块小牌写“重者先,轻者次,轻者愿出二成以佐赈”,愿出者折一枚小小“蚕”印券,可在钱行兑盐铁之需,印券只三日有效,过期作罢。

“衡心之器,皆在灯旁。”郭嘉放缓语速,“衡人,不是审人,是把人放在他该在的位置。”

曹操侧眼看他:“第三步——‘翻’?”

郭嘉点灯一指:“翻,不是翻人,是翻势。翻旧法的轻重,翻旧脉的走向,翻旧言的逻辑。今日午时三刻起,‘钱脉’反向一次,‘路流’反向一次,‘席位’反向一次——三翻并下,不惊不乱。”

众臣一怔,随即会意。荀彧笑叩:“风向一变,帆自转。”

“翻之前,先敲一声。”郭嘉指向“风琴”。

——

午时,第一声“风琴”响起。不是人弹,是风从东城隅穿过竹簧,在一束光里打了一个旋。那声极细,细到像一粒尘抵在耳骨上,却偏能叫人心口一亮。

紧随其后,“回声井”里也嗡的一记,像远处有人咳了一声,提醒众人“该动了”。

市署前,卫峥把“钱碑”旋了个方向,三册账由“赈粥、修门、经籍”顺序换成“经籍、修门、赈粥”。

钱行诸掌合着钟点,按“影子钱庄”的分流表,将新脉短短回抽半成,再从另一头放出——同样的桶,同样的水,顺序一变,市面先是愣了一瞬,后头竟齐齐松一口气。

因为先见“书”,再见“路”,最后见“粥”,人心先被挑起了一寸长远的兴致,再给到眼前的路与口腹,脚步便不那么急了。

四门“路流”反向,军士把路牌翻一翻,晨起向东的,午后改向西;早先上行的巷道,换作下行。

典韦站在东门钥下,手搭门闩,眼里只有四个字:不急、不堵。许褚在北门“倒锁”旁,盯着那枚米粒大的“安”字纸签,纸签不淡,他就不动。人群像一条原本打旋的细河,被轻轻在弯上掰了一下,水自往阔处去。

尚书台前四座席位“反向”不由人喊,由灯问。礼官只做一件事:把“长生”“谦冲”“礼让”“桑梓”的牌子互换方向,牌上又添一小字“稍”。

坐在其下的旧贵们先觉诧,继而腿麻处提醒了他们该挪动半步。有人把“长生”换作“谦冲”,有人把“礼让”换作“桑梓”,有人忍了一忍,仍坐不动。

礼官不催,灯影小小一收,收到某个心口最舒处为止。

看客并不笑,最多相互点点头,像一群人承认了“慢也算一种能力”。

三翻方定,城中却有一股“翻天”的力从暗处生出,往上顶。

——

“祖旗”的队伍在南市悄然聚拢。

十来面白布旗上写着一个“祖”字,字笔粗狠,旗脚绑了油。持旗者先绕小巷,后靠近太学,意图很明白:借“哭庙”的调子,撞“问字”的灯。

队伍前头有个嗓门亮的小子,昨儿才在“回声井”边说过刺耳话,今儿换上干净衣裳,眼圈却发青。

“来了。”鸩站在“风梁”的影里,视线不看人,只看灯下的影。

影在靠近,影朝前倾,影的肩起得比常人高半寸——那是“硬撑”的肩。她捻了一下衣角的线头,没动。

“祖在何处?”礼官把木牌举起,声音不高。

队伍一顿,若有所惑地看着牌字。

嗓门亮的小子想喊,被身边的人扯了一把,扯他的,不是同伙,是旁边围看的一位老人。

老人手背有厚茧,衣领洗得白亮,他拄杖,朝南门外一点:“祖在门外。”

这一句像一把风,先吹翻了旗脚的火。手持“祖旗”的人不知为何心下一虚,旗面微微往外转。转向城门外,旗字便不再冲着灯。礼官把牌又降半寸:“愿在何处?”

有人脱口而出:“在手上!”

“礼在何处?”

“在心上——”嗓门亮的小子像把昨夜的刺咽了回去,竟自己接了下句。

队伍像一匹马被轻轻按住了后背,立起来的那点躁气慢慢落回脚掌。

鸩这才走出一步,在前头那两杆旗的旗脚各别无声地贴了一枚小小的“愿”字纸签,纸签遇风不脱,只会沿着布纹往“外”爬。

旗手不知是怎么的,看见那个小字,“祖旗”竟更自然地向外门一偏。此偏非耻祖,是将祭所引向它该去的地方。人心因此不咬灯,灯也不咬人。

与此同时,北门外的“祈雨棚”里,有人趁人乱在“倒锁”上浇了一把油,想给今夜留个火口。

许褚看在眼里,不喊人,只把“刀柄”按了按——刀仍在墙上。

他把“安”字纸签揭起一角,大拇指指腹在纸背压了一下,再轻轻按回去。那按的瞬间,纸签颜色深了一度。油就像被一个无形的手指揉散,未渗进锁心。

那人看许褚不拔刀,心反倒虚,丢了油壶自己躲进了阴影。阴影里,一盏纸灯递到他怀里,上书一个字:稍。

“稍。”他仿佛被人点了穴,挪了挪脚,像挪走了自己心里的火星。

市署西廊,“回声井”在这半个时辰里吃了七八口话,酸的、辣的、虚的、诈的都有。鼓每响一回,井口的木牌就起一问,问到第三句,多半便没了声。

卫峥把这几条“问后不响”的竹片收拢,投到井里——让它们留在城的“腹”里,慢慢化。

太仓西角,“暗仓秤”面前有人故意把车压斜,想趁“翻向”的乱少露刻度。

沙还是沿着正槽下落;红漆还是露了该露的那一截。押车汉子咧嘴,自己把车拉正:“秤公道,人也别折。”守仓军士不笑,仍只用“愿”印在他手背轻盖一下。

“翻天”的势头,就这么在“神工”一道道的看不见的“软”里,被慢慢翻回地面。天并未被掀翻,是心里那口翻扣的盆,被人轻轻拨正。

——

午后三刻,风从城西来,直掠“风琴”。

管簧一阵急促细响,像密雨落在竹叶背面。焦尾的缺弦处复又共振,细到几不可闻的“角”音在灯焰上轻轻一挑,挑开一丝将要打结的气。

郭嘉站在东廊,眼睛从“九府工图”的“心”移到“肺”,又移到“胃”,最后落到“带”——河道上的驿站旗在图上如火星般跳动,陈留、颍川、谯、濮阳四辅宫的齿轮同时咬合,钱、路、礼、灯各自照着一张“看不见”的谱子进出。

“天翻地覆?”程昱走近,半笑,“倒像‘地覆天翻’的反面。”

“覆其旧,翻其势。”

郭嘉闭了一下眼,把胸口那只爪正要伸出的一击当作“风琴”多给的一拍。“神工就位,不是多一兵一卒,是让城学会自己稳住自己。人心见了‘愿’,刀就不必常出;脚步看了‘慢’,路就不易乱;旗转了向,‘祖’便不与‘灯’相撞。”

荀彧静静看着他:“你这几日,把刀都叫回墙上了。”

“留一次在墙上,是为了下一次可以不出。”郭嘉笑,“若有人硬要‘天翻地覆’,那便让天在上,地在下,风在中,人各其位。翻的,是他心里的那口锅。”

——

暮色降临前,尚书台里又来两纸。一纸旧贵退座自陈:“‘谦冲’之席坐久,腿麻,愿移‘礼让’。”一纸市署小吏自诉:“昨在井边失言,今于灯下抄《小司徒职》三遍,知‘安众心’四字,愿再抄三日。”荀攸看后笑:“‘墙’比刑场更管用。”

曹操只在案上押了一个“准”字,不多言。

卫峥递上“钱碑”新抄的数目:经籍修缮的册子落印已满三成,四门修缮的木料已从三辅进城,赈粥处“愿印券”七成在三日内回流。

最末一行字旁,用小字添了几句:“南市三家钱行套挟者,皆撤‘愿票’两日,在灯下抄书,已回‘秤’前挑担;北驿棚有一封按‘祖’的策卷,已退回门外,未再入。”

荀彧点头:“文书之外,风也在回。”

——

夜里,许都像一口刚刚翻滚过又被抚平的汤。太学南墙的灯影稳。

焦尾覆绢,缺弦不接;“风琴”在墙后悄悄鸣,补那一点“角”的空。鸩守在“风梁”,听人群散去的脚步如何渐渐变得均匀。

子烈在北门“倒锁”边打了个极小的盹,被锁心一声轻到几乎不可闻的“嗒”唤醒;他睁眼,看见纸签上的“安”又深了一度,便不再倚门,只站直了。

许褚换下甲,仍背着那把不出鞘的刀,在灯下坐了一刻,摸了一下刀柄,笑了一笑,把笑留在灯影里。

东廊内,郭嘉把“阅风图”与“九府工图”叠了一下,角对角,空对空。

他把新来的一幅小图压在“空”旁——那是沿风邮回来的“风琴”补制法,竹管比例注得极细,旁注六字:借风补弦,勿用火。注后用极细的一笔写了八字:“弦在心上,不在琴上。”落款无名,纸角压着一粒极小的“月”。

“天翻地覆,未动一兵。”荀彧立在廊下,声音极轻,“这是‘神工’。”

“是人。”郭嘉纠正,笑意浅,“工不过器,人先为人。”

说完,他的胸腔像被什么暗钩轻轻挑了一下。铁意自舌根爬上,他没躲,低低咳了一声,把那一点红压回袖口。他不掩饰,只朝窗外“愿灯”点头:“稍。”

曹操从外头进来,带了夜露的凉。他在墙上那口刀前站了一息,才坐下:“今日‘翻’,你赢的是‘慢’。”

“丞相挂刀,我敢慢。”郭嘉偏头,掌心按在“心”的位置,“最好的‘甲方’,给空,给印,给灯,给墙。墙在,刀不必轻出。今日若有人问‘天翻地覆’何解,我答:翻旧心,覆旧法,不覆人。”

曹操大笑,笑声里没有酒气,只有把人托起来的力:“明日起,四辅的‘神工’亦按你图就位。九府工图入陈留、颍川、谯、濮阳,先设灯,后立秤,再听井,最后换锁。你不必亲往——”

郭嘉摇头:“我去一处就够。去颍川。那里人多礼,礼多则易‘硬’,要多一盏‘安’。”

“身子?”曹操一挑眉。

“稍。”郭嘉笑,低声重复那一个字。他把半印推回寸许,又再推回掌下,“有错的余地,城才学得快。”

曹操点头,伸指把半印还按回他掌边:“错在我。”

灯焰跳了一下,仿佛也笑了一下。

——

三更将至,太学南墙影微。

鸩忽然侧耳,“风梁”末端一枚极小的扣环轻轻滑过刻度,发出一点细不可闻的轻响。

像远处,有谁的手,隔着江风按了按这城的“空”。她不看人,弯腰把先前压在梁侧的一张小纸重新按紧——上头只写一个字:安。纸按稳了,风也稳。

丞相府内,郭嘉合上图,起身去看焦尾。他没有揭开薄绢,只把手掌放在琴尾的焦痕上。焦痕冷,他的手暖。

窗外的风穿过竹簧,轻轻提了一下他胸口那根看不见的弦,弦没有断。弦不在琴上,在心上。

他把将要写的那张纸压在案角,纸还空着。

空,不是缺,是等。等明日四辅“神工就位”的第一声“叮”,等人心在灯下再慢半寸,等一座城学会在风里自己站稳。

“天翻地覆,”他对着半盏灯低声,“要翻的,是我们自己。”

灯应了一下,没飞,也没跳,只在风里更稳。

城在呼吸,夜在呼吸,人也在呼吸——这便够了。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