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08章 三顾茅庐?不,一纸足矣!

清晨薄雾刚从护城河退去。

许都像一口稳住火候的鼎,盖缝里缓缓吐着热气。

太学南墙的“八风问灯”先于鸡鸣亮起,中央“愿灯”静定,四旁八盏按风排布,灯影在石地上伸缩如呼吸。焦尾古琴仍覆薄绢,缺弦处透着干净木香。

郭嘉立在檐下,指腹贴过栏杆上未干的露,凉意一寸寸褪下,他心里那根看不见的弦却在轻轻绷紧——第三日账已亮,鼎火既稳,下一手,得从“问”上改。

东廊小朝会,沙盘、九府工图与“阅风图”并列一案。

曹操负手立窗,荀彧、荀攸、程昱、刘晔、卫峥、许褚、典韦分列。门外是将作监匠徒敲打新制倒锁的匀节之声。

“子奉,”曹操开口,“灯已问三日,礼已立两层,钱已入三脉。你昨言‘问字改章’。何为‘改章’?”

“把‘问’从一字,改作一纸。”

郭嘉拱手上前,袖中取出素纸一幅,未展,先安稳地压在案上,“灯下写‘愿’,已让城心能自见;而今要让天下之士,能隔城见心。旧法‘三顾茅庐’,劳人、劳马、劳时;新法只用一纸,问他、邀他、试他,也照他。”

“问谁?”程昱笑意藏在眸底,“要不要直指荆州那位‘卧龙’?”

“名不必指,风自会带到。”郭嘉轻轻一笑,“一纸三问,送入风里,沿商路、过驿站,谁心里有灯,谁便会回。”

“何三问?”荀彧探身。

郭嘉展纸。纸极白,墨色未落,先见四角押着四个极小印:愿、礼、安、稍。最上题一行小字:天下策问,非科举,非官选,惟问心术与治术。下分三问,各不过数十字:

第一问:国都为阵,何以不动而胜?

第二问:刀在墙上,何时当出?不出,又如何制人?

第三问:城以风为律,弦在心上,空在何处?

“‘阵’、‘刀’、‘风’。”荀攸低声,“你要他把‘隆中对’写在一张纸上。”

“他若真在‘隆中’,自然知道空该留在何处。”郭嘉指尖在第三问上轻点,“我们不求其来,只求其见。一纸足矣。”

曹操看了他一眼,笑意淡,“好。既是‘策问’,便需‘章’。如何收、如何阅、如何止诈?”

“收——不收人,只收纸。阅——不阅名,只阅章。诈——不诈人,只诈风。”郭嘉转身对卫峥,“以影子钱庄的商路为筋,各驿设‘策箱’,封口只许一字作签:‘愿’。凡无‘愿’,不启;凡有‘祖’,不收;凡有‘礼’,优先。策问不署名,只附一枚你我能识的暗号,便于往复。”

“暗号何取?”卫峥问。

“取灯影。”郭嘉笑,把指腹在中央“愿灯”的灯罩上轻轻一划,“每处驿站‘愿灯’的罩厚不同,影形微殊。收件时在页脚印下灯影的小形,便知所从。递回之时,只回灯影,不回名号。”

荀彧点头:“风走万里,灯影可识。善。”

“至于诈,”郭嘉收纸,“‘回声井’听言,‘听雨沟’听步,‘暗仓秤’听重,三听并下。若有人借‘策’行刺——刀在墙上。”

曹操的指背轻叩案沿,叩出一个干净的节拍。“行。”他抬了抬下颌,“入风。”

——

入风,先入城。

午前,太学南墙“八风问灯”旁立起一张“策台”。

台不高,中央一盏愿灯,四角各摆砂砚一方。台前悬一纸,三问一列,字不夸,不挑衅,像把一面镜安安稳稳立在光里。礼官先请四人写章:读书人一、工匠一、商贾一、老兵一。

读书人的字清,谈“阵”言理;工匠的字钝,谈“空”见手;商贾的字活,谈“风”知势;老兵的字裂,谈“刀”最明。他们写完,各自按下“愿”字小印,纸角即有灯影一弯。

市上围观者初觉新奇,继而沉静。有人只看题,站了很久,最后悄悄在袖里摁了摁手心:“我也写。”他不留下名,只留下一个很小的“愿”。

“策箱”一路自许都起,沿北门驿站、南市驿棚,过陈留、谯、濮阳、颍川,直到江汉水网。每过一处,“愿灯”照一次影,影落纸角一小弯。驿卒背箱如背灯,沿道而行,铃不响,影在走。市井间,最爱新鲜的流言试图攀附:有说朝廷要“征贤”,有说“科举将开”。

“回声井”吃了几口,一连三个“问”,话就漏了底:不录名、不给官、不给钱,只问章。市人笑,笑声不大,却把那些急躁的脚步敲得慢了些。

——

入风,再入江汉。

襄阳近郊,风过竹林,竹影在地上一片片地移动。

黄承彦的旧友在渡口口述了一个笑话:许都立“策台”,问天下三问,不署名。有人问:“黄公可写?”黄承彦笑,“我老矣,”指向门内,“家里自有人写。”言罢,拈着胡须去喂鸡。

荆州城外,月英坐在小案旁,案上摊着一张从商路传来的策问。

他们家的小灯罩薄,灯影落下更清一弯。她用最寻常的竹笔蘸墨,先在纸角拈了一个极细的“空”。这一笔,不在题中,却在心上。

她垂睫,先写第三问,再写第一问,最后写第二问。她的字不漂亮,太平直,笔画像钉一样按进纸里。写到“空在何处”时,她的笔稍稍停了半息,笔腹一翻,收了一个极轻的钩。钩收得浅,像留着给风的门。

她写毕,覆以灯影一弯,封好。封口不用香,只压一小月印。月下无字。递箱的商人不识她,只识印与灯。转身,风已起。

襄阳的另一边,有一处茅庐沉在竹影里,庐主人在石上磨墨,磨得很慢。

案上同样摊着一纸。三问在前,他不急于落笔,先在院里绕了两圈,脚步极轻。他对着天边的云低低一笑,把纸折了又开。开到第三问“空在何处”,他伸手把灯拨暗了一分,暗到可以看见灯影的形,便不再动。

末了,他只写八字:弦不在琴,刀常在墙。再添一句:“三顾何必?有灯即见。”署名不写,只在纸角点一个极小的“隆”字,像在草里藏了一点露。

——

许都东廊,策箱第一批回纸启封。

礼官、荀攸、卫峥分坐三案,收、除、按。

礼官只看“愿”字,荀攸只看“术”,卫峥只看“势”。旁桌放着回声井抄来的三条记事与暗仓秤今晨所记的车重,供比照。

纸卷翻过一半,郭嘉才入座。

他先不看字,先看灯影。影线细、粗、长、短,都记一个地方的风。一张纸的角小小一弯,影清而薄,是江汉之风;另一张影重,而且略偏,是陈留北驿那边的风。他指尖在两纸间轻轻一按,胸中那只无形的手像被这一按按住了。

“此二纸,”荀彧把两卷推到他手下,“一来自荆州,一来自隆中。”

郭嘉展开第一卷。看不到名字,先见那枚极细的月印,不香,且干。

下面的字答第三问起:空在灯外,空在章外,空在愿内。愿不署名,是为空;礼不夺人,是为空;阵不满,是为留。其后写国都为阵,言:“阵不动而胜,非以守,乃以让。”又写“刀在墙上”,言:“刀非畏,乃度。度人之心,度法之边,度己之速。”末了,她用一个很巧的句子把城与风系在一起:“风从愿入,愿从手起。”

“女手。”荀彧低声。

“是她。”郭嘉在心里答,却只把纸角的灯影按得更稳一些。他看第二卷。那一卷字稀少,气甚长。“阵者,分也,聚也;不动而胜者,胜其心。”又说,“刀在墙上,墙即法;法不出,出则杀一而救十。”第三问只八字,弦不在琴,刀常在墙。最后那句“有灯即见”,像一个人站在竹影里向城里打招呼,既是笑,也是礼。

荀攸看他。“如何?”

“此人不来。”郭嘉笑,笑出一点疲意,“不来,亦足矣。”

“足在何处?”曹操自窗下转回。

“足在‘见’。”郭嘉把两纸叠在一处,叠的位置恰好让那两弯灯影重合,“‘三顾茅庐’不在脚在马,在心在灯。我们见了他的心,他也见了我们的灯。此后,他在荆州设‘空’,我们在许都留‘空’,风自会来回。需要时,一纸可再来,不劳三顾。”

曹操笑:“不揽人,却揽心。”

“揽心便足以动事。”郭嘉顿了顿,指向第二卷末角,“此人末行虽无名,然灯影与‘隆’字相照,敢为隆中之客。隆中既有客,荆州自有局。我们与其抢,不如顺。顺他于荆州,顺我们于许都。将来局势一分,他自然要出。”

荀彧点头:“此章若再回,可回何?”

“回一纸。”郭嘉取新纸,三行而止:

“阵不满,空自留。

刀在墙上,法在心上。

愿与风行,礼以火缓。”

纸末不署名,只压“愿”“安”“稍”三小印,以“风梁”的刻度替灯影。纸封毕,入箱。

——

纸箱入风之时,那只“鬼斧”也慢慢露出刃缘。

黄昏,北门倒锁忽地响了一下,不重,像指甲扣在木面上。许褚未动,灯下“安”字纸签淡了一分,他按住刀柄——仍按在墙上。

门缝外一封策问卷塞了一半,封口不是“愿”,却是一枚细细的“祖”。廊柱里的空鼓嗡了嗡,嗡得像一口井里有人轻轻咳嗽。许褚把卷抽出一寸,轻轻退回一寸,卷内“祖”字像被挤到门缝外。

他粗声:“祖在门外。”那只手停了长长半息,终于收回。

市署西廊,“回声井”吃到一口带刺的风:“女乱政,以纸惑众。”鼓声连回三下,每一回后都跟着一个“问”。到了第三个“问”,话便没有了。

写这句的人站在井边,脸色发青,手心冒汗,最后自己把袖角扯了一根线,扔进井。线沉了,鼓不动了。他转身往“八风问灯”去,站在“愿灯”旁盯着看,盯到手不抖了,才离开。

太学南墙下,礼官正把刚收的几卷策问按灯影分类,一名衣袖藏着细薄短刃的人挤上前,想把卷塞入“策箱”。

鸩从灯后一步轻轻移出,把一盏纸灯按在那人的手背上。纸灯很轻,灯芯跳了一下,那人像被烫了一点,手背皮肉一颤,袖中短刃滑落半寸,又被他自己缩回。他抬眼,看见灯上写了一个字:稍。

他退了半步,低声:“我写字。”鸩点头,让开。那人真去写了一段,“刀在墙上,不出也可制人”。字不好,心却慢了。写完,他按了“愿”印,走得很快,像躲着什么,也像卸下了什么。

——

夜深,东廊灯下,郭嘉把两卷“答章”再读一遍,胸口那只手忽然攥紧。他没有掩饰,低低咳出一丝铁意,唇角渗红。

他把红擦在袖里,袖却不染。他笑了笑,自言自语:“稍。”

荀彧无声递来一杯温水,杯沿在灯下发出一圈温润的光。郭嘉端起,喉间的涩被水温缓了一层。他把空杯放在案角,指腹按在“九府工图”的“心”上,按得很轻,“我们不去三顾。三顾会惊风。风怕惊。”

“那等他来?”荀彧问。

“等风把他送上来。”郭嘉笑,“他若不来,一纸足矣。局已见,灯已见,人已见。”

曹操从廊外回来,身上带了夜露的凉。他看一眼案上两卷,目中闪过一丝玩味与一寸警惕:“有才者在外,我不嫌他不来。

但朝中有人会嫌。明日‘问字改章’要再立一条:‘章不入名,名不入章’。有名者若求名,名可把人缚住;无名者若愿为事,事可把人放开。”

“再加一句。”郭嘉接道,“‘刀在墙上’写给谁看?写给我们自己看。墙上挂刀,不是吓人,是吓我们,叫我们慢。”

曹操笑出声:“好。明日我亲去太学,在‘策台’上写一个‘慢’字。”

“陛下写‘安’,丞相写‘慢’。”郭嘉抬眼,“城就会更稳。”

——

次日卯时,太学南墙前人自聚,不扰。

曹操不入殿,先至策台。天子在台前按了一下案,重又把手放回袖中,像把“安”按回心里。

曹操提笔,写“慢”字一枚。字不美,骨有力。写完,他把笔递给一个眉眼明亮却衣袖粗陋的年轻人:“写你的‘愿’。”年轻人捏笔有点抖,却落下了——“愿在手上。”

礼官把“策问”换了一幅新纸,仍三问。

台下有人笑,有人沉默,更多的人只是站着,看着灯影在石上伸长又收短。再远一点的地方,有一盏不起眼的纸灯正随着商队往江汉去。

灯不亮,却带着影。影走到一个竹影深处时,会被人捡起,放在桌角。桌角有一只木雀,喙抵着风袋,像在听。

——

傍晚,卫峥报来:第一批回纸,凡有灯影可识者三十七,皆无名;其中文理俱佳者五,语涉全局而不越礼;另有二,字少而气长,其一月印,其一角落一点“隆”。

郭嘉收纸,写“已见”。又附一纸,不求名、不索身,只以“空”相回。

“你不怕他在荆州立局,反制我许都?”程昱问。

“怕。”郭嘉坦然,“所以我把‘空’留了他三分,留我城七分。空多者,能藏人;空少者,能行事。荆州宜藏,我宜行。”

“若他以‘隆中对’策天下三分?”荀攸道。

“那便是好局。”郭嘉收卷,“三分有三分的火,有三分的风。我在许都养‘愿’与‘礼’,他在荆州养‘空’与‘风’,彼此不相害,反相成。将来见刃,也会轻一些。”

他话未尽,胸口那根弦忽又一紧。

他扶案,稳住气。窗外八风之台的灯影安宁,风梁上的扣环轻轻滑过一格,发出一点微不可闻的“叮”。

他听见了,笑了一下,像对着远处那只木雀低语:“三顾茅庐?不,一纸足矣。”

——

夜,城如常。刀在墙上。

策箱往来如灯,灯影替人通名。

荆州有女,名曰月英;隆中有客,不署其名。风把他们的字与影送到许都,又把许都的“愿”“礼”“安”“稍”送了回去。

没有马蹄扬尘,没有高门叩响,只有一纸来回,便把两处心意系在了风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