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重生三国:我郭嘉,开局先续命 > 第106章 神工图纸,鬼斧之谋

晨雾像一层薄纸,覆在许都新城上。

太学南墙的三盏“问字灯”已先人一步亮起,灯焰稳而不喧。焦尾古琴覆着薄绢,缺弦处透出木香。

郭嘉站在檐下,掌心按在梁柱上,指腹能感觉到木纹里那点还未散尽的潮意。他把袖中的小册整理好,转身入内。

东廊设局,沙盘在前。曹操、荀彧、荀攸、程昱、刘晔、卫峥、许褚、典韦围坐。梁木新,室内微有漆香。门外传来短促而均匀的铁器声,是将作监匠徒在试敲新制门闩的声律。

“子奉。”曹操抬手,指在沙盘旁轻点,“昨日言‘鼎’与‘阵’,今日可有‘图’?”

郭嘉将一卷细长的白绢推上案面。绢上并无山川形胜的夸张渲染,只有细到几乎令人生厌的线与点,像蛛网,又像人肺的支气管。荀彧俯身,眸色一亮:“‘神工图纸’?”

“名为‘九府工图’。”郭嘉淡淡一笑,“府者,府库也,亦是关隘。此图不画风水,画‘呼吸’——门为鼻,仓为胃,太学为肺,钱行为肝,市署为脾,尚书台为喉,四门钥为齿,宫殿为舌,天子为心。心不跳,万物白搭;心一跳,诸府同动。”

程昱指尖敲案:“把城当人,先活再强。”

“活了才谈强。”郭嘉以竹签在绢面勾点,“三处为‘火眼’:太仓西角、太学南墙、市署前账案,此三处各画一小圆,名曰‘火候环’。环内不杀,只立灯。灯旺则火缓,火缓则汤清——许都这口‘鼎’,汤若浑,阵便散。”

他又在四隅轻按:“陈留、颍川、谯、濮阳为‘辅宫’,水道、驿路各接一线。线内藏三物:秤、钥、灯。秤给钱行,钥给军门,灯给礼官。三物之上,压一张薄薄的纸——‘愿’。”

荀攸提笔急记,卫峥侧首看去,忍不住低声道:“图上这几处细格,如棋盘?”

“不是棋。”郭嘉目光极静,“是‘缝’——百姓、旧贵、行商、军伍四类人的‘行走缝’。缝错,人就挤;缝顺,人自归位。”

曹操负手立于窗侧,忽而问:“此图之外,可有‘刃’?”

“有。”郭嘉把手指一收,指节轻叩绢面,“刃不在外,藏在‘缝’里。名曰——‘鬼斧’。”

众人目光齐至。

郭嘉将另一小卷展开,只有短短几句:

“鬼斧之一:‘回声井’——在市署西廊井内置空鼓两面,市上流言一至,井中回声先告,告者不动,只记字。

鬼斧之二:‘听雨沟’——太学南墙下暗铺石槽,雨日收声,晴日藏步,脚步杂乱便知人心躁。

鬼斧之三:‘暗仓秤’——太仓外设置不记名横秤,车轮一压自报轻重,账面公开,谁多谁少,一目了然。

鬼斧之四:‘倒锁’——四门钥印分离,但在锁心处设反齿,外力硬撬则锁心自敛,锁不破,门却响,响处必见灯。”

荀彧忍俊:“鬼斧是‘不杀人,却使人止步’之斧。”

“正是。”郭嘉拈走一支竹签,在沙盘上点了三点,“三日反扑,旧法必试四处:言、路、钱、礼。‘回声井’听言;‘倒锁’守路;‘暗仓秤’护钱;‘听雨沟’看礼。刀挂墙上,不出鞘;灯立台上,不灭芯。”

许褚抱拳:“今夜北门,便在‘倒锁’处守候。”

典韦厚声应:“东门钥在手,灯影下换更。”

曹操笑而不语,忽抬手,像切断了某种无形的弦:“行。许都为鼎,国都为阵。今日午刻之前,‘神工图’入将作监,午后‘鬼斧’置位。卫峥,钱碑三册再晒一次;荀攸,‘问字灯’加一条:‘安在何处?’——这字是陛下昨日落下的。”

“诺。”

“诺。”

郭嘉把绢卷收回,袖中一搁,正欲起身,胸口那只看不见的手忽然抠了一下。他面色不改,只抬指在案边轻轻一敲,像在给自己定弦。曹操目光掠过,什么也没说,只把身形稍稍移动,挡了半窗风。

——

午前,工匠如织。

将作监丞带着匠徒沿着“神工图”上点出的线路,去太学南墙埋“听雨沟”。

石槽细如手臂,顺墙贴地,弯折处植以滴水石。本是寻常的排水沟,被郭嘉改成“收声器”。匠徒用耳贴石,竟能听到人群的脚步如何落在地上:心定者,点如珠;犹豫者,线如蛇;躁动者,片如雨。

礼官站在灯下看了半日,才明白这条细小的沟不是给水走的,是给“心”走的。

市署西廊,“回声井”里挂起两面空鼓。

鼓皮薄,井壁湿,风过如语,语过如字。账房先生把一条条流言写在竹简小片上,轻投井口,鼓声低低回荡。回荡几次,言就被井“吃”了。吃完,井仍在嗡嗡,像城市自己的心跳。

看惯市井的老掌柜听了两回,拍腿道:“这座城,怕是会把人心也收在里面。”

太仓西角,横秤横在暗处。

车轮未到,秤臂不动;车轮一压,暗格里的沙便沿细槽流下,对应的刻度露出一截红漆。军士不吼,赈棚不催,秤自己“说话”。说完,

卫峥笑着把帐册亮给众人看:重者先入,轻者后紧,账面无名,只有“愿”。有人在边上叹:“这秤比人公道。”叹完,反倒愿多添一簸箕。

四门“倒锁”换心。将作监匠徒抹去旧锈,装上反齿,最后在锁心下方贴一粒米大的“安”字纸签。

纸签遇雨不脱,遇火不焦,只会变色——变淡,则手太快;变深,则手在抖。许褚看着,赞了一句笨话:“这锁会说话。”匠徒笑:“会,只对快手、抖手说。”

——

午后,反扑第一波,果然如时而至。

太学西廊,一个穿青衣的老生佯装整理灯台,趁人多手杂,猛地掐了一下灯芯。

灯光骤暗,围观者一片惊呼。就在这一瞬,墙下的“听雨沟”里响起像细雨忽然密了的簌簌声,几乎肉耳可闻。

礼官抬手,未喝止,只拿起一面小木牌,牌上写:愿。青衣老生愣了愣,复又放开灯芯。灯焰复明,沟里“雨声”立刻舒缓。

老生脸上涨红,小声道:“学生是想让灯更亮些。”礼官笑而不答,把牌递给他。老生接牌,手先颤,后稳,终在牌上写下自己的名。

市署前廊檐下,有人把一卷裹着蜡的纸悄悄塞向账册缝里。纸上压的印不是“愿”,是“祖”。塞到一半,廊柱里传出一声低低的鼓鸣——“回声井”自鸣。

鼓声不急,像提醒。那只手停住,退回。退时,恶来已在身侧,递上一盏“安”字灯。那人接灯,眼里的硬就像被灯温了一下,软下来,自己把纸纳回袖底。

太仓西角,一辆车故意压秤斜上,想少露刻度。

秤不理它,沙仍沿正常细槽下落,红漆露出该露的一截。押车的汉子愣了半刻,终把车正过来,冲守仓的军士咧嘴笑:“秤公道,人也没啥好藏的。”守仓的军士不笑,只把“愿”字印轻轻盖在他的手背,红色一晕,汉子不知怎的,反倒站得更直。

北门“倒锁”处,一只细手从门缝里探进来,像要试锁心。锁心微响,“嗒”的一声很轻,却顺着门扉往外跑,跑到了灯下。灯芯抖了一抖,马上稳住。

许褚眼睛里倒映着微光,没动,只哑声道:“看见灯,就别动。”那只手缩回,门缝外的人在影里站了很久,最后离开。

“鬼斧”的四下,都如它该有的样子——不杀,不捉,不吼不骂,只让人看见、听见、被秤见、被灯照。

反扑的力道就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轻轻按住,按得不痛,却挪不动。

——

傍晚前,意外发生在“焦尾”。

城外驿站里,正如鸩夜报,来了个弹《折角》的琴者。

琴只五弦,角位缺。他在棚下抚弦不发声,指势却极正。鸩在檐阴里看了半刻,转身去报。

郭嘉在东廊,接过她的目光,唇角一弯:“请他进城,直至太学。”

太学南墙前,焦尾覆绢,少弦在灯下更显。琴者远远揖手,目只看琴,不看人。礼官让开灯,孩子们的读书声正好念到“礼在何处——在心上”。

琴者的指在空中轻轻一虚,一缕极细的音自他指缝里漏出来,像风在木面上走。焦尾未发,他却先“引”了一声。他上前一步,手到琴前,却在离那缺弦半寸处停住,指不沾木,唇角露出一丝冷笑。

“角不在弦上。”他低声说。

“角在礼上。”郭嘉在灯外接过话,“今日礼先,明日账后。角若急上,弦必断。”

琴者此刻才抬眼看他,眸色里有一瞬毫不掩饰的锐与讥:“鬼才。你把一座城当琴,把人当弦。当心哪天弦断在你身上。”

郭嘉笑得很浅,像把话吞进了灯焰里:“正因此,今夜‘无弦’。”他抬指对礼官一点,“请。”

礼官将焦尾的薄绢揭下一角,露出缺弦处,缺的不是整根——是“角”的那一段。弦在,却被取去一截,像被人刻意留下一个空。

琴者眸光动了一下。空把他吸住了——人见空,心就想填。他终于伸手,想把指按在那“空”上,按住空,自然就会发声。指尖未落,

墙脚的“听雨沟”忽地响起更细的一阵簌簌,细到几乎像几粒微尘在石槽里滚。滚着滚着,居然连成了“愿”的声律——轻、停、轻、重、轻。

琴者的手一颤,指未按,腕先收。他意识到自己几乎要“应”了城的节拍。他忽地笑起来,笑得更冷:“好一个无弦之策。”话一落,他竟倒退一步,拱手作别,“今日不弹。明日再看。”

“请。”郭嘉侧身让开。

琴者转身出廊,鸩在影里轻跟,未动手。子烈在门外看了一眼,递给琴者一盏小灯。琴者接也不是,不接也不是,最后笑了笑,把灯托在掌心,像托着什么很轻却烫人的东西,慢慢走远。

荀彧站在郭嘉身侧,低声道:“他歇手,反扑便晚半日。”

“晚半日,城就长半寸骨。”郭嘉把薄绢重新覆上,掌心按了一按焦尾的焦痕,像抚一处旧伤。胸口那只手这时又抠了一下,他呼吸略慢,随即恢复。

——

夜色归定。四处“鬼斧”像四只不言的手,扶住了城。灯下,人还在写“愿”;市前,账还在晒;太仓秤旁,押车汉子会把鞋底的泥抖干净再过一遍秤;北门锁心不再响,只在偶有手“太快”时,纸签上的“安”字会淡下去一点,提醒人慢些。

东廊内,沙盘边,曹操把“九府工图”按在掌下,指腹轻摩线与点,像在抚一个呼吸平稳的胸膛。

他抬眼看郭嘉,语气里有笑,也有一种压得住千军却不愿压住一盏灯的克制:“神工图纸,鬼斧之谋,皆成。第三日账出,反扑可受?”

“可受。”郭嘉点头,又轻轻摇头,“但不可骄。人心回弹,今晚未必是尽头。明日账一亮,第四处才真正来——‘言’与‘礼’会合流,借‘祖’行事。到那时,刀仍不出,灯仍不灭,‘问字’加一个‘安’,再加一个‘稍’。”

“稍?”曹操挑眉。

“天子昨日赐字——‘稍’,慢一点。”郭嘉笑,“我也记在心里。”

“你记在心里,身上可要记得住。”曹操不笑,伸手在他肩上按了一按,“若撑不住,就坐下。”

“谨受。”郭嘉拱手。

卫峥自外急入,抱拳呈上三册新账:“三脉已分:太学经籍重修、四门修缮、仓外赈济。账面公开,印皆‘愿’。至此,钱入礼,路入安。尚书台四席今日自换一轮,‘谦冲座’已有人坐下不愿起身。”

荀攸笑:“腿麻,是好事。”

“腿麻,心就知道该坐哪。”郭嘉将账册压在沙盘边,提笔在小册上添了四字:鼎火已稳。又在其下添两字:勿骄。

——

三更,风翻过女墙,带着新城的石灰气。

太学南墙第三盏灯忽地一颤,灯芯长出了一点黑。礼官伸手要捻,指尖刚触,沟底簌簌一阵,像在说“慢”。他收指,换捻。灯焰稳住。

墙角有一缕影停下,又动,又停,终究从灯边退开,消在夜色里。

郭嘉在小院,听着这座城像一头方才驯顺的大兽在黑地里呼吸——均匀、长久。他把“九府工图”摊开在案上,掌心覆住“心”的位置。

那一点被他按得温温的。他抬起手,轻轻咳了一下,唇边似有铁气。他伸指抹去,笑了一笑,对自己说了句像对城说的话:

“愿在何处?在灯下。礼在何处?在心上。安在何处?在鼎中。稍在何处?在我身上。”

说罢,灭半盏火,留半盏明。他把袖中的那截未接回的弦取出,在弦尾系了一枚米粒大的铜片——仍是“愿”字。铜片轻轻一响,像给明日下了一声极轻的预备号。

窗外,太学方向,少年们在灯下背诵。

读到“祖在何处——在门外”时,有人忍不住笑出声,又很快忍住。笑没有撒野,只在胸口开了一朵小小的花。

城,把第一张图纸贴进了骨头里。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