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 第61章 大年三十的团员饭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第61章 大年三十的团员饭

作者:我的牛马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6:34:40

腊月二十八、二十九,家里的年味如同发酵的面团,迅速膨胀、弥漫开来。贺兰英经营的超市迎来了年前最疯狂的采购潮,人流量是平日的数倍,收银台前排起的长龙几乎没断过。她和店员们忙得脚不沾地,连喝口水的工夫都难得。陈诚自然也成了“免费劳动力”,帮着维持秩序、搬运货物,切身感受到了实体零售业在年关的澎湃活力。按照母亲定下的规矩,超市会在初一至初四休息四天,初五正式开门营业,这在本地的同行里已经算是给员工放了长假,不少超市只歇业初一初二两天。

越是临近年关,家族团聚的氛围也越是浓厚。今年,陈诚的二叔一家和三叔一家都明确表示要回来过年,这让爷爷奶奶格外高兴。

二叔陈向党在省城的矿务厅担任副厅长,是实权派的二把手,平日里公务繁忙。二婶周百秀在省城一所中学当老师,为人温和。他们有一儿一女,儿子陈建比陈诚小两岁,正在省城读高中,女儿陈丽年纪更小些,刚上初中。在那个计划生育严格执行的年代,能有两个孩子,算是赶上了特殊政策的尾巴,或者说,自有其门路。

三叔陈向军也在腊月二十九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他一身便装也难掩军人挺拔的气质,在南方某个军区担任领导职务,具体职位他不细说,家里人也默契地不多问。三婶尚满蓝是军区医院的军医,知性干练。他们的女儿陈丹和儿子陈勇,同样凑成了一个“好”字,也算是巧妙避开了最严格的生育限制。用陈诚老妈私下的玩笑话说:“再晚几年,你们这几个小的,想多要个伴儿都难喽!”

大年三十一大早,陈诚一家四口就带着大包小包的年货,驱车赶往乡下老宅。等到下午,二叔三叔两家人也相继抵达。顿时,平日里只有爷爷奶奶两位老人居住的偌大老宅,充满了孩子们的追逐嬉闹声和大人们的寒暄笑语,变得前所未有的热闹起来。

爷爷奶奶看着这满堂儿孙,脸上笑开了花,皱纹里都洋溢着满足。爷爷陈百顺今年虚岁七十一,奶奶冯冬梅也六十多了,精神头都还很好。退休后,他们多半时间住在乡下这老宅里,图个清静自在,偶尔也会被二叔、三叔接去省城或部队住一段时间,但用爷爷的话说,他最乐意去的还是三叔那边,因为“那是老部队,有感情,看着那些生龙活虎的兵,心里就舒坦”。

陈诚曾听父亲提起过,爷爷退休时,组织上原本安排他去条件更好的干休所疗养,还提出配警卫员,但都被老爷子一口回绝了:“我一个糟老头子,要那些排场干什么?有手有脚,回自己家种点菜、养养花,比什么都强!”他如今的退休金不低,却过得极为俭朴,用父亲的话说,“老爷子是把大部分钱都悄悄攒着呢,说是怕哪个孙子将来不听话,或者遇上难处,能帮一把是一把。他也看明白了,这社会变得快,跟他们那会儿不一样了,得多给后辈留点底气。”

傍晚,象征着团圆丰盛的年夜饭在堂屋的大圆桌上隆重开席。十四口人围坐,还是小辈们都没成家的情况下,已然是济济一堂,欢声笑语几乎要掀翻屋顶。爷爷奶奶坐在主位,看着儿孙绕膝,听着满屋的喧闹,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

陈诚注意到一个很有趣的本地现象。在吉安这一带,无论你在外面多么风光,是当了官还是发了财,或者在城里买了多好的房子,一到年三十,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往乡下老家跑。城里反而会变得空荡许多,尤其是初一初二,几乎成了空城。仿佛只有回到这承载着祖辈记忆的村庄,回到这栋老宅,贴上春联,燃放鞭炮,这年才算过得完整,这根才算没有断。

今年手头宽裕,陈诚早早就订购了一大车各式各样的烟花。吃完年夜饭,天刚擦黑,他就在院子里带着弟弟妹妹们开始“燃放盛宴”。璀璨的礼花在夜空中次第绽放,映亮了老宅的青砖灰瓦,也映亮了孩子们兴奋通红的小脸。手持的“仙女棒”划出道道银光,鞭炮噼里啪啦炸响,浓郁的硝烟味混合着冬夜的寒气,构成了一种独属于中国年的记忆味道。

看着堂弟堂妹们崇拜又羡慕的眼神,陈建率先起哄:“诚哥!你现在可是大明星了,赚了大钱,可不能忘了我们这些弟弟妹妹啊!是不是该表示表示?”

陈丹和陈勇也立刻跟着起哄:“对啊大哥!资助资助我们呗!”

陈诚看着这群眼巴巴望着自己的“细佬”(小弟小妹),心里一乐,大手一挥,豪气地说:“行啦行啦,不用说了!过年图个高兴!你们每人给我个卡号,我一人给你们转五万块压岁钱!怎么样?”

“五万?!”

“我的天!哥你说真的?!”

几个小的顿时炸开了锅,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不过千元的年代,五万块绝对是一笔巨款。

“我靠!老大!你也太牛逼了吧!五万块‘而已’?”陈建激动地搂住陈诚的脖子,“那我是你亲细佬,能不能再多点?”

“去你的!”陈诚笑着推开他,“这里哪个不是我亲细佬、亲细妹?一视同仁!”

院子里顿时笑闹成一团,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热闹的烟花放完,大家陆续回到屋里。堂屋中央早已生好了一个大大的炭火盆,红彤彤的木炭散发着令人安心依赖的暖意。奶奶、母亲、二婶、三婶以及一群小辈们围坐在炭火边,磕着瓜子,吃着糖果,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春节联欢晚会,聊着家常趣事。

而爷爷、父亲、二叔、三叔这几个男人,则移步到了旁边的偏厅。这里摆着一张厚重的老树根茶台,茶台下面也嵌着一个精巧的小炭炉,既能温茶,也能暖脚。四人围坐,二叔熟练地烫杯、洗茶、冲泡,一套动作行云流水。他们的话题没有这边轻松,偶尔能听到只言片语,关乎国家政策、经济形势、部队建设,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沉甸甸的分量。这是男人们的世界,是阅历与思想的碰撞。后辈们都很懂事,不会轻易过去打扰。

围着炭火,陈诚忽然有些怀念地咂咂嘴,对奶奶说:“奶奶,我记得小时候回来,总能吃到在炭火里烤的红薯,又香又甜,现在还有吗?”

奶奶冯冬梅慈爱地看了他一眼:“你想吃烤红薯啊?咱家今年没种,你爷爷不太爱吃这个。不过你大爷爷(爷爷的大哥)家自己种了些,前阵子送了些过来,好像就放在后面库房里,你们去找找看。”

陈诚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招呼一声,陈赟、陈建、陈丹、陈勇这几个半大孩子都欢呼着跟在他屁股后面,冲向库房。不一会儿,就捧着几个沾着泥土的红薯跑了回来。

几个人小心翼翼地用火钳拨开炭火,将红薯埋进通红的炭灰里。不一会儿,一股诱人的、带着焦香的甜味就弥漫开来。大家围着火盆,眼巴巴地等着,时不时用火钳戳一下,判断熟了没有。烤红薯的香味,混合着炭火气、瓜子香,还有电视里传来的晚会歌声,交织成了除夕夜最温暖、最治愈的记忆。

陈诚看着这栋热闹非凡的老宅,心中感慨。这宅子确实很大,住下他们这十几口人还绰绰有余。听爷爷说,这是老太爷(爷爷的父亲)那辈分家时,分给他们这一支的。当时老太爷家底颇丰,几个儿子每人都得了一栋像样的宅院。他们这个村庄,据说最早只有“三户半”人家,是从更大的宗族那边抽签迁过来的。经过百多年的繁衍生息,如今光是他们陈姓这一支,就已经发展成四五十户的大家族了,整个村庄更是人口众多。

爷爷还曾说起过更早的往事,刚迁来时人单力薄,没少受周边大村庄的欺负。后来实在忍无可忍,只好回老宗族“搬救兵”。好家伙,一声招呼,老宗族那边能过来两千多号人,人人背着雨伞(或许是某种约定俗成的标志或武器),那阵势直接把对方吓破了胆,从此再不敢轻易招惹。而且他们这个村庄的人,似乎骨子里都有点尚武精神,据说最早迁来的祖上就有人习武,后来也一直有传下些“庄稼把式”,虽然未必是什么高深武功,但强身健体、守护家园是足够了。

听着炭火噼啪,吃着烫手却香甜的烤红薯,感受着这四世同堂(虽最高一辈仅爷爷奶奶)的温暖,陈诚深深地沉浸在这浓郁的年味和厚重的家族氛围之中。这不仅仅是一顿年夜饭,一场烟花,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根的维系。他知道,无论自己未来走多远,飞多高,这栋老宅,这些亲人,这片土地,永远是他精神的归处和力量的源泉。

守岁的烛光在堂屋静静燃烧,窗外的寒意被牢牢挡在屋外。在这个江西吉安的古朴村庄里,在这个充满故事的老宅中,陈氏家族迎来了又一个团圆、祥和、充满希望的农历新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