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 第55章 在课堂上引起轰动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第55章 在课堂上引起轰动

作者:我的牛马人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6:34:40

《英雄》上映后引发的热潮,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涟漪迅速扩散至全国每一个角落,自然也毫无例外地席卷了北京电影学院。媒体上铺天盖地是赞誉之词,“视觉革命”、“国产大片里程碑”、“东方美学极致盛宴”等头衔毫不吝啬地加诸其上。票房数据更是节节攀升,不断刷新着记录,以一种蛮横的姿态向市场宣告着中国电影商业大片时代的来临。

校园里,关于《英雄》的讨论持续升温,从食堂到宿舍,从排练厅到图书馆,几乎人人都在谈论那绚烂至极的色彩、那气势恢宏的场面、那充满哲思的台词。在大部分师生眼中,这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甚至是伟大的作品,其开拓意义远远超过了其本身可能存在的任何瑕疵。

然而,在这片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声中,那天晚上陈诚在影院外那番关于“形式大于内容”、“叙事符号化”的冷静剖析,却像一颗悄然埋下的种子,在少数亲耳听闻的同学心中悄悄发芽,引发了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股思考的暗流,很快被敏锐的王劲松老师捕捉到了。这天,表演系的拉片课,王劲松竟然抱来了一台相对笨重的播放设备和一本厚厚的、贴着“内部参考”标签的《英雄》录像带。

“都安静一下,”王劲松站在讲台前,目光扫过底下瞬间变得兴奋的学生们,“知道你们最近都在聊《英雄》,今天我们就专门拿出一堂课,来拉一拉这部片子。”

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小小的骚动和期待的低语。能在大银幕之外,以专业的角度细细品味、逐帧分析这部现象级作品,对这群未来的电影人来说,无疑是极佳的学习机会。

影片在教室里再次播放。不同于影院里沉浸式的体验,在拉片课上,灯光并未完全熄灭,大家带着笔记本,目光更加专注和挑剔。王劲松会不时按下暂停键,点评某个镜头的构图、某种色彩的象征意义、某段武打设计的意境。

当影片进行到无名与残剑、飞雪在水上亭台中意念交锋那段,极致写意的画面再次引来赞叹时,王劲松却再次按下了暂停键。画面定格在梁朝伟与张曼玉那充满悲剧美感和符号意味的脸上。

王劲松转过身,目光在教室里逡巡,最后落在了坐在后排,正认真做着笔记的陈诚身上。

“陈诚,”王劲松点了他的名,语气平和却带着引导的意味,“我听说,你之前和同学们讨论时,对这部片子有一些……不太一样的看法?”

瞬间,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陈诚身上。有好奇,有期待,也有几分看热闹的心态。

陈诚放下笔,站起身,他知道这是老师在有意识地引导讨论,也是对他专业眼光的一次考验。他整理了一下思绪,态度谦逊但语气清晰地开口:“王老师,我认为《英雄》在视觉美学和工业水准上的成就,是划时代的,毋庸置疑。张艺谋导演用色彩讲故事、用画面营造意境的能力,登峰造极,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揣摩。”

他先肯定了优点,这是讨论的基础。王劲松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

“但是,”陈诚话锋一转,目光也投向定格的屏幕,“如果跳出纯粹的技术和美学欣赏,从一个更偏向于叙事和观众共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这部电影或许存在一些可以探讨和改进的空间。”

教室里的气氛变得更加专注。

“首先,是人物的符号化与情感疏离。”陈诚开始阐述他的观点,“影片中的主要人物,如无名、残剑、飞雪,他们更像是‘天下’、‘和平’、‘牺牲’这些宏大理念的承载者,而非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动机很大程度上服务于主题阐述,而非源于自身鲜活的性格和情感逻辑。这就导致,观众可能会惊叹于他们的大爱,却很难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和代入感。”

他举例道:“比如残剑与飞雪的爱情,悲剧性很强,画面极美,但他们的爱恨纠葛,似乎总隔着一层哲学的薄纱,少了些世俗的、能挠到人心痒处的具体细节。观众更像是在看一场精心编排的、关于爱与牺牲的寓言,而不是在体验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王劲松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讲台上轻轻敲击,眼神中流露出思索。

“其次,是叙事动力与悬念的削弱。”陈诚继续深入,“影片采用了多视角叙事,这本是增强悬念的好手法。但或许是因为主题先行,故事的最终走向和人物的最终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天下’的理念所注定。这导致中后段,当秦王拆穿无名的谎言,故事的核心悬念——‘杀还是不杀’——其实已经失去了大部分张力,更多的是在等待一个已知的、充满悲壮美学的结局降临。观众的‘爽感’ 和 ‘期待感’ ,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所流失。”

他开始引入一些后世更为常见的剧作概念:“如果让我来设想改进,我可能会在保留核心主题和视觉风格的前提下,尝试强化人物的个人**与宏大理念之间的挣扎。比如,让无名对秦王的仇恨更具体、更个人化,让他在‘小家之仇’与‘大家之和平’之间的抉择更加痛苦和撕裂,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似乎很早就被残剑的理念所说服。”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更生活化、更能建立人物真实感的细节。哪怕只是几个镜头,几句台词,让人物除了‘侠’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些普通人的烟火气,这样更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他们的牺牲显得更有分量。”

“在叙事节奏上,或许可以在中间部分埋下一些更具不确定性的伏笔,让观众直到最后时刻,都对无名的最终选择保有一丝猜疑,从而维持更强的叙事吸引力。”

陈诚侃侃而谈,将他后世见识过的无数优秀影片在人物塑造、情感锚点、叙事节奏和“爽点”设计上的精髓,融汇到对《英雄》的分析中。他提到的“代入感”、“情感锚点”、“人物弧光”、“叙事钩子”等概念,虽然在后世的编剧理论中常见,但在2002年的课堂里,却显得格外新颖和具有穿透力。

他不仅指出了问题,还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改进方向,听起来并非吹毛求疵,而是真正立足于如何让这部本就优秀的作品,在艺术性与大众共鸣之间找到更完美的平衡点。

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听呆了。他们原本只是觉得电影好看或者有些地方“不太得劲”,但从未像陈诚这样,将其剖析得如此层层递进、有理有据。

王劲松老师也愣住了。他原本只是想听听陈诚有什么独特的见解,引导一下课堂讨论,没想到陈诚直接给他上了一堂信息量巨大、视角刁钻又极具说服力的“高级剧作分析课”。这小子不仅看到了表层的美学,更洞悉了叙事内核与观众心理之间的微妙联系,其观点的成熟度和前瞻性,完全超越了一个大一学生的范畴!

半晌,王劲松才回过神来,看着陈诚,脸上表情复杂,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又有着发现瑰宝的欣喜,最终化作一句带着调侃和由衷感叹的话:

“好家伙!陈诚啊陈诚……我让你起来补充两句,你倒好,直接给我、给在座所有同学,结结实实地上了一课啊!”

他摇着头,语气充满了赞叹:“你这番分析……角度刁钻,见解深刻,而且听起来还真他娘的有道理!连‘代入感’、‘情感锚点’这些词儿都整出来了……你小子,平时到底看了多少东西,琢磨了多少啊?”

“哗——!”王劲松老师这句极高的评价,瞬间点燃了整个教室。同学们看向陈诚的目光,充满了敬佩与惊叹。之前或许还有人因为他突然的成名而心存些许微妙想法,此刻,却不得不为他在专业领域展现出的惊人深度所折服。

朱亚文在底下偷偷冲陈诚竖了个大拇指,嘴型无声地说:“老陈,你丫真行!”

陈诚被老师夸得有些不好意思,连忙谦虚道:“老师您过奖了,我就是胡思乱想,瞎说几句。”

“你这可不是瞎说!”王劲松正色道,“你这是真正用编剧和导演的思维在看电影!同学们,你们都听到了吗?看电影,不能光看热闹,更要看门道!技术很重要,美学很重要,但最终,故事如何讲得动人,人物如何立得住,情感如何传递得精准,这才是我们作为创作者需要终身研习的功课!”

这堂原本计划中的《英雄》拉片课,因为陈诚这一番“超纲”的精彩论述,被推向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它不仅让同学们对《英雄》有了更立体、更辩证的认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关于叙事力量与观众心理的种子。

课后,王劲松特意把陈诚留了下来,眼神中充满了探究与期待:“陈诚,你这些想法……非常宝贵。老师,现在是非常期待你的《情满四合院》会拍出这样的效果来,我等着看你的成品,看看你是怎么把你今天说的这些理论,实践到你的作品里的!”

陈诚郑重地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堂拉片课的结束,更是他作为创作者身份,在专业领域内,第一次真正赢得了权威的、毫无保留的认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