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华娱重生之完美人生 > 第104章 隆重的传统庆祝活动

大年初一的清晨,天刚蒙蒙亮,陈诚便在远近起伏的鞭炮声与隐约传来的人语喧嚷中醒来。推开木窗,一股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其中混杂着硝烟与檀香的独特气味,整个村庄早已沉浸在浓郁的年节氛围中。

今日是宗祠新雕刻的菩萨开光的重要日子。陈诚迅速洗漱,换上母亲为他精心准备的新衣,快步向宗祠走去。沿途遇见的多是身着节日盛装的村民,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诚诚来啦!”几位族中长辈看到他,热情地招呼着。

宗祠前的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聚集了数百之众。新雕的三尊菩萨宝相庄严,被安放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几位族老正主持着开光仪式,香烟缭绕间,诵经声不绝于耳。

陈诚留意到,今年参与仪式的不仅是本村乡亲,还有许多从外地特意赶回来的年轻人,甚至有几个手持相机的游客模样的人。看来这项传统活动的影响力正在悄然扩大。

仪式持续了一个多时辰,随后便是隆重的巡游。三尊菩萨像被小心翼翼请上特制的神轿,由村中青壮年轮流抬着,开始环绕村庄地界巡游。

陈诚也加入抬轿行列。他感受着肩头沉甸甸的分量,这不仅是菩萨像的物理重量,更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厚重责任。

巡游队伍浩浩荡荡,锣鼓喧天。所到之处,村民无不燃放鞭炮,焚香跪拜。一些年长者更是热泪盈眶,口中念念有词地虔诚祈祷。

“诚诚,你可知道?”同行的堂叔一边稳健地抬轿一边说道,“这条巡游路线是老祖宗定下的,恰好将全村地界都走遍。相传这样才能保佑全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陈诚颔首,目光掠过沿途熟悉的田野山峦。这片土地养育了一代代陈氏族人,至今仍在默默奉献着。

巡游结束已近正午,村民们开始为今晚的重头戏——舞龙灯做准备。

陈诚被分到龙身队伍,与其他二十多个年轻人在老师傅指导下练习舞龙的基本动作。

“注意步伐一致!”负责指导的老艺人陈大爷洪亮地喊道,“龙要活起来,全靠大家默契配合!”

练习间隙,陈诚好奇请教:“大爷,这舞龙的习俗是从何时开始的?”

陈大爷抹了把汗,追忆道:“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就有了。最初是为祈雨,后来就成了过年必备的活动。你看那龙珠,”他指向前方年轻人手持的彩球,“象征着智慧与好运,龙逐珠而舞,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日暮时分,全村人齐聚祠堂前的池塘边,开始了盛大的团圆宴。数十张圆桌摆满了农家美味,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陈诚特意留意了餐桌上的食材:自家石磨豆腐、现榨花生油、新碾稻米、水库鲜鱼……几乎全都产自本村。

“这些都是纯天然的。”坐在一旁的村支书陈建国不无自豪地说,“咱们村自给自足的传统一直保持得很好。”

陈诚饶有兴致地问:“支书,听说村集体还有些产业?”

“是啊,”陈建国指向远山脚下的养殖场,“那里养着二百多头羊,五十多头牛。都是村里的老人们悉心照料。虽然收益不多,但足够维持村里的公共开支了。”

他继续介绍:“还有那片山茶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种的,如今每年能产不少茶油。加上其他零散收入,村里从未向村民收过一分钱活动经费。”

夜幕低垂,最令人期待的舞龙灯活动正式开始。

锣鼓声中,一条长达三十余米的龙灯被逐节点亮,在夜色中熠熠生辉。陈诚与其他舞龙队员各就各位,随着龙珠的引导,开始了精彩的表演。

龙灯在村中蜿蜒游走,每到一户门前,这家人便燃放鞭炮相迎。龙身时而盘旋,时而腾跃,在夜色中划出优美的轨迹。

“快看!龙来啦!”孩子们兴奋地追逐着龙灯,欢声笑语回荡在夜空中。

当舞龙队伍来到陈诚家门前时,他的父母早已备好红包和茶点。依照习俗,龙要在每户门前表演片刻,寓意带来吉祥。

“诚诚,加油!”母亲贺兰英笑着向儿子挥手致意。

一个多时辰后,舞龙活动接近尾声。全体队员都已汗流浃背,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喜悦。

最后,龙灯在万众欢呼声中回归祠堂前,圆满完成整个表演。

活动结束后,陈诚与几个年轻人坐在祠堂前的石阶上小憩。

“诚诚哥,你在外见多识广,你说咱们这些传统会不会慢慢失传啊?”一位堂弟不禁发问。

陈诚沉思片刻,郑重说道:“传统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就像今日的活动,不仅是祈福,更是凝聚全村的重要方式。只要我们认识到它们的价值,传统就不会消失。”

他仰望着满天繁星,继续说道:“其实我一直在思考,我们村的这些优良传统和智慧,完全可以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中。比如村集体经济的运作模式,就很有借鉴意义。”

夜深了,村民们陆续散去。陈诚却独自留在祠堂里,借着摇曳的烛光仔细端详这座古建筑。

在祠堂一角,他发现了那块记载村史的石碑。上面密密麻麻镌刻着历代先人的事迹和村规民约。

“你看这里,”不知何时,守祠老人悄然出现在他身后,“记载的是1959年到1962年的事。那时外面闹饥荒,但我们村靠着存粮和平整的土地,没有一人挨饿。”

老人指着石碑上一行字:“'仓廪实而知礼节',这是老祖宗的智慧啊。”

陈诚若有所思。他想起白天村支书带他看的宗祠地窖。那个巨大的地下空间里,至今仍存放着应急粮食。

“我们村有个规矩,”老人继续说道,“无论年景多好,都要存足三年粮食。这个传统从明朝就开始了。”

回到家中,陈诚辗转难眠。这一天的经历让他对家乡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些看似简单的传统活动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存智慧。

次日,陈诚特意找村支书促膝长谈。

“支书,我觉得我们村的传统和集体经营模式,完全可以打造成特色品牌。”陈诚兴奋地说,“比如我们的有机农产品、传统榨油工艺,还有这些民俗活动,都是宝贵的资源。”

村支书频频点头:“你说得在理。现在很多城里人就稀罕这种原生态的东西。只是我们缺少推广的渠道和经验。”

“这个我可以帮忙。”陈诚胸有成竹地说,“在国内,阿里巴巴在这一块做得相当出色。我们可以与他们合作,在他们的平台上开设网店。如果能将网店发展成我们村的支柱产业,将来不管村里的年轻人销售什么其他产品,也都多了一条出路。现阶段我们就专门销售本村特色产品。同时也可以开发乡村旅游,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接下来的几天,陈诚着手规划这个项目。他走访村中老人,记录各种传统技艺的细节;考察村集体产业,评估发展潜力;还特地请来摄影团队,拍摄记录村里的传统活动。

“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而是更好地传承和推广。”陈诚在村民大会上慷慨陈词,“让传统与现代接轨,让更多人了解和认可我们的价值。”

这个提议得到村民们热烈响应。许多年轻人表示愿意留下来参与项目建设,而不是外出务工。

临行前,陈诚特意到祠堂敬献一炷香。在袅袅青烟中,他默默许下心愿:一定要让家乡的宝贵传统发扬光大。

回到市里的家中,陈诚找到弟弟陈贵。今年兄弟俩将一同返京。陈贵在政法大学已就读半年,开学时是父母送他去的,如今正好与兄长结伴同行。其实陈贵早已经济独立,本可自行返校,但他一直想亲眼看看哥哥在北京的事业。这半年来,懂事的陈贵知道兄长事务繁忙,从未前去打扰。如今既同行返京,他自然期待哥哥能带他参观一下在京的居所,否则连自己兄长在京的住处都不知晓,实在说不过去。

飞往北京的航班上,陈诚的脑海中依然回响着家乡的锣鼓声。他深知,这次回乡过年带给他的不仅是亲情的温暖,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洗礼。那些积淀了数百年的乡村智慧,必将为他未来的事业注入新的灵感。

坐在一旁的陈贵看着兄长出神的样子,不禁觉得好笑。他发觉哥哥一有空就喜欢放空思绪,沉浸在思考中。顽皮心起,他故意用肩膀轻轻碰了碰陈诚:“哥,到北京了。”

陈诚一时没反应过来:“哦,到了?那我拿下东西……”

看着兄长起身取行李的举动,陈贵忍俊不禁:“快坐下,还在半空中呢,你就想下飞机?”

陈诚这才意识到被弟弟戏弄了,不好意思地坐回座位,轻轻给了陈贵一个爆栗:“好你个臭小子,没看见我在想正经事吗?还敢逗我!”

兄弟俩相视而笑,机舱里充满了温馨的气氛。陈诚望着窗外绵延的云海,心中对即将开始的新一年充满期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