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星空斗士 > 第134章 新魔神战斗机甲

星空斗士 第134章 新魔神战斗机甲

作者:金钩钓金鲤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4 04:02:44

硝烟尚未完全散去,废弃矿星的地表还残留着机甲战斗留下的深沟与焦痕。陈默摘下头盔,额前的碎发被汗水濡湿,贴在轮廓分明的脸颊上。他望着远处半跪着的“巨岩”型机甲——那是他们此前最引以为傲的作品,此刻左臂装甲完全崩裂,右腿液压系统渗出暗绿色的油液,像一头伤痕累累的巨兽,再也没了往日的威慑力。

“还是太笨重了。”陈默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坚定。他走到“巨岩”的残骸旁,指尖抚过装甲上深浅不一的凹痕,那是敌方机甲高速突袭留下的印记。作为团队的核心,陈默向来以冷静和远见着称,此刻他的眼神里没有失落,只有对突破的执着。“近战的时候,转身速度比敌方慢了0.8秒,就是这0.8秒,差点让我们全军覆没。招式也太单一,除了冲撞和重劈,根本没法应对灵活的突袭。”

不远处,刘江正蹲在地上检查“巨岩”的能源核心,他穿着沾满油污的工装服,袖口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上面还留着上次炼制法宝时被火焰灼伤的疤痕。刘江是团队里的“铸器大师”,一手炼制法宝的技艺出神入化,机甲的核心部件大多出自他手。听到陈默的话,他抬起头,黝黑的脸上露出赞同的神色:“没错,这装甲虽然够厚,但太死板了。敌方机甲的刀刃能绕开正面防御,从缝隙里钻进来,我们的防御阵法根本来不及反应。”

阿奇则坐在一块废弃的金属板上,手指飞快地在便携终端上滑动,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战斗数据。他的眼睛透着一股对数据的狂热,作为团队的“数据大脑”,他能从海量信息里精准找出问题的关键。“根据战斗数据显示,‘巨岩’的关节活动范围只有85度,而敌方机甲能达到120度,这就是灵活性差距的根源。还有,近战招式的触发指令太复杂,平均需要1.2秒才能完成一次招式切换,根本跟不上战场节奏。”

潘红踩着高跟鞋走了过来,她穿着一身剪裁利落的黑色作战服,长发束成高马尾,露出光洁的额头和精致的锁骨。作为团队里不多的女性,潘红却是“科技担当”,她和陈默设计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和阵法相融合让机甲的反应速度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硬件的问题可以通过结构优化解决,但软件的适配需要重新编写。如果要提升灵活性,现有的电路布局肯定不够用,得重新设计一套更紧凑、更高效的系统。”

陈默点了点头,将头盔重重地放在金属板上,发出“哐当”一声脆响。“既然问题找到了,那我们就重新来。这次,我们要造一款真正能适应高强度近战和远程攻击的机甲。”他的目光扫过三人,语气里充满了信心,“刘江,你的法宝炼制技术是核心,新机甲的防御不能只靠装甲,要结合法宝阵法和机甲阵法,做到双重防御;潘红,集成电路要做到极致,不仅要快,还要能兼容各种武器系统;阿奇,你的数据处理能力是关键,要通过数据分析,把机甲的灵活性调到最高,同时优化近战招式的触发机制。”

三人对视一眼,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兴奋的光芒。他们跟着陈默多年,早已习惯了他的大胆设想,也相信只要四人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难关。

接下来的一个月,废弃矿星上的临时实验室成了四人的“战场”。实验室里堆满了各种金属材料、电子元件和法宝矿石,空气中弥漫着焊锡的味道和淡淡的灵力波动。

陈默负责整体设计和阵法布局,他将地球人类的骨骼结构图纸铺满了整个工作台,手指在图纸上不断比划。“人类的骨骼之所以灵活,关键在于关节的结构和肌肉的协同。我们的机甲也要模仿这个原理,把关节设计成球窝状,增加活动范围,同时在关节处加装‘灵力肌腱’,用灵力驱动,提升反应速度。”他一边说,一边在图纸上画出新的关节结构,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

刘江则在一旁忙碌着炼制法宝级的装甲材料。他面前的熔炉里,赤红色的合金金属浆翻滚着,散发出灼热的温度。刘江双手结印,一道道金色的灵力注入熔炉中。“普通的金属材料根本抵挡不住法宝级武器的攻击,我要用‘星陨铁’和‘龙鳞玉’炼制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不仅硬度是普通钢材的十倍,还能自动吸收周围的灵力,激活防御阵法。”他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却丝毫不敢懈怠,因为炼制过程一旦出错,所有材料都会化为灰烬。

潘红的工作间里则充满了电子元件的微光。她面前的电路板上,密密麻麻的线路像蜘蛛网一样交织着,她正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微型芯片焊接到电路板上。“新的集成电路要做到‘一秒千算’,不仅要处理机甲的运动数据,还要同步控制武器系统和防御阵法。我在芯片里加入了‘灵力感应模块’,能让机甲直接感应驾驶员的灵力波动,实现‘意念操控’,这样就能缩短招式触发的时间。”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手中的电路板。

阿奇则埋在数据的海洋里,他的便携终端连接着无数个传感器,实时收集着各种实验数据。“根据模拟数据显示,如果把机甲的关节活动范围提升到150度,灵力驱动的响应速度提升0.5秒,近战招式的触发时间就能缩短到0.3秒。不过,这样会增加能源消耗,需要刘江优化能源核心的输出效率。”他一边分析数据,一边将结果同步给其他三人,确保设计的各个部分能够完美兼容。

四人虽然分工不同,却配合得无比默契。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进来时,他们就已经开始了工作;直到深夜,实验室里的灯光依然亮着,陪伴他们的只有机器的轰鸣声和彼此的讨论声。

终于,在一个月后的清晨,第一台新型机甲的雏形出现在了实验室中央。这台机甲高18米,外形仿造人类,优化身体内骨架结构,同时融合了魔神铠甲的元素——肩部的装甲呈尖刺状,背部装有两对巨大的黑色羽翼(由灵力驱动,可用于飞行和防御),胸前的装甲上刻满了金色的阵法纹路,散发出淡淡的金光。机甲的头部和面部设计成狰狞魔神的模样,双眼是红色的能量晶体,透着一股威严与恐怖。从外形看,酷似是一个巨大的夏国古代身穿铠甲神魔战士。

“该给它起个名字了。”陈默望着眼前的机甲,眼中满是欣慰。

“既然外形像魔神战甲,不如就叫‘魔神一号’吧。”刘江笑着说,他的脸上还沾着一些黑色的炉灰,却难掩兴奋之情。

潘红和阿奇也点了点头,“魔神一号”这个名字,既符合机甲的外形,也象征着它的强大。

接下来,就是武器系统的安装。刘江特意为“魔神一号”炼制了一把法宝级的巨型苗刀。这把苗刀长8米,刀身由“星陨铁”炼制而成,呈暗黑色,刀刃上刻满了金色的符文,刀柄上镶嵌着一颗红色的“火灵珠”,能释放出熊熊烈火。“这把苗刀不仅锋利无比,还能吸收驾驶员的灵力,释放出‘刀气斩’,威力足以劈开一艘小型战舰。”刘江一边说,一边将苗刀安装到机甲的背部卡槽里。

潘红则负责将高科技武器集成到机甲的指甲上。她在机甲的每一根手指指甲里,都安装了微型的“灵力机枪”和“激光发射器”。“这些武器平时隐藏在指甲里,不会影响机甲的灵活性,战斗时可以随时激活,出其不意地攻击敌人。”她按下控制面板上的按钮,机甲的指甲瞬间弹出,露出里面闪烁着寒光的枪口,随后又迅速收回,不留一丝痕迹。

阿奇则对机甲的操控系统进行了最后的调试。他将陈默的灵力波动数据输入到机甲的控制系统中,“这样,机甲就能完美感应你的灵力波动,你想做什么动作,机甲就能立刻执行,就像你的身体延伸一样。”他一边说,一边示意陈默进入驾驶舱。

陈默深吸一口气,走进了机甲的驾驶舱。驾驶舱内部宽敞而舒适,座椅上布满了灵力感应装置,能实时监测驾驶员的身体状况和灵力波动。陈默坐好后,座椅自动收紧,将他固定在座位上。他闭上眼睛,集中精神,将灵力注入到驾驶舱的感应装置中。

瞬间,“魔神一号”的双眼亮起了红色的光芒,全身的阵法纹路也随之激活,散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陈默睁开眼睛,通过机甲的视野系统,看到了实验室外广阔的试验场。他尝试着活动了一下机甲的手臂,只见机甲的手臂灵活地抬起,做出了抓握、挥舞等动作,关节处的“灵力肌腱”闪烁着淡淡的蓝光,反应速度比“巨岩”快了不止一个档次。

“太好了!”陈默的声音透过通讯器传到了实验室外,“现在,我们去试验场进行实战测试!”

试验场上,空旷而平坦,远处停放着几艘废弃的战舰,作为测试的目标。陈默驾驶着“魔神一号”走到试验场中央,他深吸一口气,双手握住机甲的操控杆,将灵力注入到巨型苗刀中。

“喝!”陈默大喝一声,机甲瞬间向前冲出,速度快得留下了一道残影。在接近第一艘废弃战舰时,机甲猛地跃起,高达18米的身体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手中的巨型苗刀带着熊熊烈火,狠狠地劈向战舰。

“轰!”一声巨响,战舰的甲板被瞬间劈开,火焰和碎片四溅。苗刀上的符文闪烁着金光,一道巨大的刀气从刀刃上释放出来,将战舰的后半部分彻底摧毁。

“好厉害的威力!”实验室外,刘江兴奋地喊道,他的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眼中满是激动。

陈默没有停下,他操控着机甲在空中闪转腾挪,灵活地避开了战舰残骸的撞击。机甲的背部羽翼展开,带着机甲在空中快速飞行,时而俯冲,时而上升,动作轻盈得像一只巨大的鸟儿。他再次举起苗刀,这次他用灵力吹动苗刀,刀刃高速旋转起来,形成了一道巨大的刀风。

一声大喝“追魂刀法!”陈默的声音充满了力量,机甲挥舞着苗刀,一道道金色的刀气向四周扩散开来,将周围的废弃战舰全部笼罩。只听“砰砰砰”的巨响,一艘艘战舰在刀气的攻击下被摧毁,碎片散落一地。

阿奇看着便携终端上的数据,兴奋地喊道:“太完美了!机甲的灵活性完全超出了预期,关节活动范围达到了160度,灵力驱动的响应速度提升了0.6秒,近战招式的触发时间缩短到了0.2秒!威力也远超设计要求,刀气的破坏力足以摧毁一艘中型战舰!”

潘红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设计的集成电路完美地发挥了作用,机甲的各个系统配合得无比默契,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试验结束后,陈默驾驶着“魔神一号”缓缓降落在试验场中央。他打开驾驶舱,走了出来,脸上带着疲惫却满足的笑容。刘江、潘红和阿奇立刻围了上来,四个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眼中都闪烁着激动的泪水。

“我们成功了!”刘江哽咽着说,这一个月的辛苦在这一刻都化为了甜蜜的果实。

“是啊,我们成功了!”潘红也笑着说,她的眼角微微泛红。

阿奇推了推眼镜,激动地说:“接下来,我们就以‘魔神一号’为蓝本,进行大批量制造!”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四人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批量生产。刘江负责炼制装甲材料和武器,潘红负责制造集成电路和控制系统,阿奇负责调试数据和优化程序,陈默则负责整体的协调和质量把控。

在批量生产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设计了属于自己的机甲。

潘红的机甲是女性外形,高17米,比“魔神一号”稍矮一些。机甲的外形优雅而威风,肩部的装甲呈弧形,线条流畅,背部的羽翼是淡粉色的,透着一股温柔而强大的气息。她的武器和陈默的一样,也是一把巨型苗刀,不过刀身是淡粉色的,刀柄上镶嵌着一颗蓝色的“水灵珠”,能释放出冰冷的寒气。当潘红驾驶着这台机甲出现在试验场上时,所有人都被它的英姿飒爽所吸引。

阿奇一直崇拜陈默,所以他的机甲外形仿造了夏国古武士的样式,高18米,装甲呈黑色,上面刻满了古色古香的花纹。机甲的头部戴着一顶黑色的头盔,面罩同样是一张狰狞的魔神战将面孔,透着一股勇往直前的气势。他的武器也是一把巨型苗刀,刀身是银白色的,刀柄上镶嵌着一颗紫色的“雷灵珠”,能释放出强大的雷电。阿奇说:“陈默大哥的追魂刀法太厉害了,我要跟着他学习,用这把苗刀保护我们的团队。”

刘江则喜欢更厚重、更有力量感的武器,所以他的机甲武器是一把巨型斩马刀。这把斩马刀长10米,刀身宽厚,呈暗金色,刀柄上镶嵌着一颗黄色的“土灵珠”,能释放出强大的土系和火系灵力。刘江的机甲外形也偏向厚重,装甲比其他机甲更厚,肩部的装甲上装有两个巨大的金属护肩,看起来像一座移动的堡垒。他说:“我的机甲要做团队的‘盾牌’,用斩马刀劈开敌人的防御,用厚重的装甲保护大家。”

当四台机甲同时出现在试验场上时,场面无比壮观。陈默的“魔神一号”威严霸气,潘红的“灵韵”优雅飒爽,阿奇的“武魂”英勇无畏,刘江的“磐石”沉稳厚重。四人驾驶着各自的机甲,在试验场上演练着配合战术,机甲的闪转腾挪灵活无比,武器的威力震撼人心。

远处的废弃矿星上,硝烟早已散尽,取而代之的是四台钢铁巨兽的身影。它们像四个守护世界的战神,静静地矗立在那里,等待着下一次战斗的到来。而陈默、潘红、刘江、阿奇四人,也因为这四台机甲,成为了星际间传说中的“机甲四杰”,他们的故事,将在宇宙中永远流传。

矿星试验场的晨雾还未散尽,四台魔神机甲已如四尊钢铁山岳矗立在场中。陈默的“魔神一号”双眼泛着猩红微光,胸前阵法纹路流转着淡金灵力;潘红的“灵韵”机甲羽翼轻展,淡粉色装甲在晨光中泛着细腻光泽;阿奇的“武魂”机甲头盔面罩紧闭,“勇”字纹路透着少年锐气;刘江的“磐石”机甲则稳扎地面,厚重装甲与大地贴合,竟似连风都吹不动半分。

“今天开始,我们先练基础的机甲同步率,再逐步学习追魂刀法。”陈默的声音通过加密通讯器传到另外三人耳中,清晰而沉稳。他操控着“魔神一号”抬起右臂,指尖精准触碰肩头的苗刀刀柄,动作流畅得仿佛那只钢铁巨手本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同步率是基础,只有让机甲和你的灵力、意念完全契合,才能发挥出刀法的威力。你们试着将灵力注入机甲关节,跟着我的动作做。”

话音落,“魔神一号”缓缓转动脖颈,球窝状关节灵活运转,没有丝毫滞涩;接着左臂以一个近乎人类极限的角度向后伸展,“灵力肌腱”发出淡蓝色微光,连装甲缝隙间都渗出细碎的灵力光点。这是陈默根据人类骨骼结构优化的关键——摒弃了传统机甲的液压杆传动,改用灵力驱动的仿生肌腱,配合球窝关节,将活动范围提升到了人类的1.5倍。

潘红率先响应。“灵韵”机甲跟着转动脖颈,却在左臂后伸时猛地一顿,装甲发出“咔哒”一声轻响。“不行,左臂关节的灵力传导不畅,同步率只有72%。”潘红的声音带着一丝焦急,她迅速调出机甲内部数据面板,指尖在虚拟键盘上飞快敲击,“集成电路的灵力分配模块有点偏差,给关节的灵力少了15%。”说着,她微调了芯片参数,再次驱动左臂后伸,这次动作虽仍不及“魔神一号”流畅,却已无滞涩感,“同步率到81%了!”

阿奇的“武魂”机甲则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当他模仿“魔神一号”做侧踢动作时,机甲下盘竟微微晃动,险些失衡。“数据显示,腿部关节的受力点计算错误,灵力注入时机晚了0.1秒。”阿奇推了推驾驶舱内的虚拟设备屏幕上瞬间弹出密密麻麻的力学分析图,“我调整一下操控指令的触发逻辑,把灵力注入提前到意念产生的瞬间。”第二次侧踢,“武魂”机甲稳如泰山,脚掌重重踏在地面,竟震起一圈细小的碎石。

刘江的“磐石”机甲最是稳重,基础动作做得中规中矩,却少了几分灵活。“我的机甲装甲厚,重量比你们的重30%,同步率能到80%,但转身速度慢了点。”刘江的声音透着憨厚,他操控着机甲尝试快速转身,却比“魔神一号”慢了近半秒,“是不是灵力肌腱的输出功率不够?我回头加固一下肌腱的炼制配方。”

陈默点点头,操控“魔神一号”走到场中央:“同步率达标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学追魂刀法的基础式——‘裂风式’。这一招看似简单,却是劈砍的根基,要点是灵力集中于刀刃,借机甲的力量爆发,同时保持身体稳定。”

话音未落,“魔神一号”猛地抽出背部的巨型苗刀,暗黑色刀身在空中划过一道寒光。陈默将灵力顺着操控杆注入机甲手臂,再流转至刀身,金色符文瞬间亮起,火灵珠迸发炽热红光。机甲双腿微屈,重心下沉,接着猛地发力,苗刀带着呼啸的风声自上而下劈出——没有惊天动地的巨响,却精准地将前方一块半人高的合金巨柱劈成两半,断面光滑如镜,连火星都极少溅出。

“关键在于‘凝’和‘稳’。凝是把灵力凝在刀刃一寸处,不散失;稳是下盘要扎牢,机甲重心不能飘。”陈默详细讲解着要领,“潘红,你的‘灵韵’重量轻,要注意劈砍时的反作用力,用背部羽翼调整平衡;阿奇,你要精准控制力量,别太急躁;刘江,你的‘磐石’稳,刚好能练出这一招的厚重感。”

三人轮番尝试。潘红的“灵韵”率先出刀,淡粉色苗刀劈出时速度极快,却在触及巨石的瞬间,机甲猛地向后退了两步——反作用力超出了她的预判。“我忘了调整羽翼的平衡角度。”潘红皱了皱眉,再次举起苗刀,这次在劈出的同时,背部淡粉色羽翼微微张开,一侧羽翼向下压,稳稳抵消了反作用力。苗刀落下,巨石虽被劈开,断面却有些歪斜。“灵力没凝好,下次集中在刀刃前端。”她低声总结,眼神里满是不服输的韧劲。

阿奇的“武魂”出刀时则过于急躁,力量一股脑涌入刀身,导致刀身剧烈震颤,劈在巨石上只留下一道深痕,并未劈断。“数据显示,灵力注入峰值超过了刀身承受上限的12%,导致符文紊乱。”阿奇迅速调整参数,将灵力注入速度放缓,分三阶段递进。第二次出刀,银白色苗刀平稳落下,巨石应声而断,只是力度稍弱,断面处有细微的裂纹。“还差一点,力量控制的爆发时机要再准些。”他眼中闪烁着对数据的执着。

刘江的“磐石”最适合这一招。他操控机甲稳稳扎住下盘,暗金色斩马刀缓缓举起,灵力顺着装甲纹路流转,土系灵石发出厚重的黄光。当灵力凝于刀刃时,刘江猛地发力,斩马刀带着千钧之力劈下,“轰”的一声,巨石不仅被劈断,碎石还被震得向四周飞溅。“力道够了,但速度慢了,实战中会给敌人反应时间。”刘江挠了挠头,憨厚的脸上满是认真,“我得在保持稳的同时,提升出刀速度。”

接下来的半个月,试验场上每天都回荡着机甲出刀的呼啸声和金属碰撞的脆响。陈默将追魂刀法拆解成“裂风”“缠云”“破月”“穿霄”等八个基础式,逐个手把手教学——不是简单的动作模仿,而是通过灵力感应装置,将自己的灵力运转轨迹同步到另外三人的驾驶舱,让他们直观感受每一招的灵力流动节奏。

潘红的进步最快。作为团队的科技大佬,她对数据和节奏的把控极为敏锐。在练“缠云式”时,这一招要求机甲手腕灵活转动,让刀身缠绕灵力形成漩涡,缠住敌人武器。起初“灵韵”的手腕关节总是卡壳,潘红便拆开机甲手腕,重新设计了集成电路的触点分布,将灵力传导效率提升了20%。再次练习时,淡粉色苗刀在空中灵活转动,刀身缠绕着淡蓝色的灵力漩涡,竟真的将陈默抛出的合金锁链缠住,轻轻一拉便将锁链扯断。“太好了!”潘红的声音带着雀跃,高马尾在驾驶舱内微微晃动,“我发现调整灵力频率和手腕转动速度同步,漩涡的力道会更大!”

阿奇则在“破月式”上卡了壳。这一招需要机甲跃起后在空中转身,借着下落的力道劈出刀气,对身体平衡和时机把控要求极高。阿奇试了十几次,要么转身时失衡,要么刀气劈偏。“陈默大哥,我总是找不到落点和出刀的衔接点。”阿奇的声音带着沮丧,“数据显示转身角度误差在3度左右,就是这3度,让刀气偏离目标。”

陈默见状,操控“魔神一号”与“武魂”并肩而立:“你跟着我做,我做一步,你跟一步。注意机甲背部羽翼的角度——跃起时羽翼向后展,转身时左翼向下压,右翼向上抬,这样能精准调整角度。”他放慢动作,“魔神一号”缓缓跃起,背部黑色羽翼展开,在空中优雅转身,苗刀劈出一道金色刀气,精准击中远处的靶心。阿奇跟着模仿,起初仍有偏差,但在陈默的反复示范和数据微调下,终于在第二十次尝试时,银白色刀气精准击中靶心,靶体瞬间炸裂。“成了!”阿奇兴奋地欢呼,眼镜后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我把羽翼角度和转身速度的对应数据记下来了,下次就能精准把控!”

刘江的难点在“穿霄式”。这一招需要机甲快速突进,用刀刃刺穿敌人防御,要求力量与速度兼备。刘江的“磐石”装甲厚,突进速度始终上不去。“要不我减薄一点装甲?”刘江提议。陈默却摇了摇头:“‘磐石’的定位是防御型,减薄装甲会失去优势。你可以优化灵力肌腱的爆发功率,在突进瞬间集中输出灵力,提升短距离速度。”刘江恍然大悟,回去后重新炼制了腿部的灵力肌腱,加入了“疾风草”的灵根粉末,提升肌腱的爆发力。再次练习时,“磐石”猛地向前突进,速度比之前快了40%,暗金色斩马刀带着厚重的灵力,瞬间刺穿了厚厚的合金钢板,钢板上还残留着土系灵力的纹路。

基础式练熟后,陈默开始教他们组合招式。追魂刀法的精髓在于“快、准、缠、破”的衔接,比如“裂风”接“缠云”,先以快刀劈砍打乱敌人节奏,再用缠云式缠住武器,最后接“破月”给予致命一击。

第一次组合练习时,三人配合得一塌糊涂。潘红的“灵韵”劈出“裂风”后,没能及时衔接“缠云”,被陈默的“魔神一号”抓住空隙,用苗刀轻轻一挑便卸了力;阿奇的“武魂”急于出“破月”,提前跃起,反而暴露了下盘,被刘江的“磐石”不小心撞得踉跄;刘江则因为出刀太慢,组合招式的间隙长达1秒,完全达不到实战要求。

“别急,组合招式的关键是‘顺’,灵力要顺着招式流转,不能断。”陈默操控“魔神一号”收起苗刀,“我们先练两人配合,再练四人合击。潘红,你和我一组;阿奇,你和刘江一组。”

陈默与潘红的组合堪称“快慢相济”。陈默的“魔神一号”力道厚重,出刀沉稳;潘红的“灵韵”灵活敏捷,招式多变。两人练习“裂风 缠云 破月”的组合时,陈默先以“裂风”劈开模拟敌人的装甲,潘红立刻接“缠云”缠住敌人的武器,陈默再顺势跃起,用“破月”劈中敌人核心。起初两人的节奏总对不上,要么潘红缠慢了,要么陈默劈早了,陈默便让潘红将“灵韵”的灵力频率调整到与自己一致,通过灵力波动传递出刀信号。练到第五天,两人的配合已天衣无缝——“魔神一号”的金色刀气与“灵韵”的蓝色刀气交织,精准击中模拟目标,目标瞬间被绞成碎片。

阿奇与刘江的组合则是“稳准互补”。刘江的“磐石”负责正面防御和牵制,阿奇的“武魂”负责侧面突袭。他们练习“穿霄 裂风 缠云”的组合时,刘江先以斩马刀抵住模拟敌人的攻击,阿奇趁机从侧面突进,用“穿霄”刺穿敌人侧装甲,接着刘江接“裂风”扩大伤口,阿奇再用“缠云”缠住敌人内部零件,将其扯碎。刚开始阿奇总是把握不好突袭时机,刘江便刻意放慢防御节奏,给阿奇留出反应时间;阿奇则将突袭时机的数据编成程序,输入机甲控制系统,实现“自动预判”。一周后,两人的配合也渐入佳境,“磐石”的厚重防御与“武魂”的精准突袭完美结合,连陈默都忍不住称赞:“这个组合,实战中能顶住大部分敌人的正面进攻。”

四人合击的练习是最难的。陈默制定的合击招式名为“四象追魂阵”,以“魔神一号”为中,“灵韵”为右,“武魂”为左,“磐石”为后,四人分别使出“破月”“缠云”“穿霄”“裂风”,四刀气交织成阵,形成范围性攻击。

第一次尝试时,阵法刚成型就散了。潘红的“灵韵”位置偏右,导致刀气衔接出现缺口;阿奇的“武魂”灵力不足,刀气过早消散;刘江的“裂风”出晚了,没能跟上阵法节奏。“没关系,我们一步步来,先调整站位,再同步灵力。”陈默没有气馁,他在试验场上画出精准的站位标记,让三人按照标记站位,再将自己的灵力作为“主线”,连接另外三人的灵力波动,形成一个闭环。

第二次尝试,四人站位精准,灵力也初步形成闭环,但刀气交织时却相互碰撞,产生了爆炸。“灵力频率不统一,我的火灵灵力和潘红的水灵灵力冲突了。”陈默迅速分析原因,“潘红,你把灵力频率调低10%;刘江,你的土灵灵力调高5%;阿奇,你的雷灵灵力保持不变,作为中间调和。”

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直到第十次尝试,四台机甲的灵力终于完全同步。“魔神一号”的金色刀气居中,“灵韵”的蓝色刀气缠绕其上,“武魂”的紫色刀气左右伸展,“磐石”的黄色刀气在下方托举,四色刀气交织成一个巨大的刀阵,缓缓旋转。“放!”陈默大喝一声,刀阵猛地向前推出,击中远处的模拟敌群——十台废弃的老式机甲瞬间被刀阵绞碎,连金属碎片都化为齑粉。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通讯器里传来三人兴奋的欢呼声。潘红的声音带着喘息,却难掩激动;阿奇不停地报着数据,语气里满是狂热;刘江则爽朗地大笑,连“磐石”的装甲都似在震动。

陈默也露出了笑容,操控“魔神一号”收起苗刀。他看着眼前三台并肩而立的机甲,心中满是欣慰——从最初的同步率不足80%,到如今能完美施展合击招式,这背后是三人无数次的调试、修改和练习。潘红为了优化电路,曾三天三夜没合眼;阿奇为了精准计算数据,把自己关在数据室里反复推演;刘江为了炼制更优质的灵力肌腱,差点被熔炉的火焰灼伤手臂。

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开始进行实战模拟训练。陈默将试验场布置成各种复杂场景——陨石带、废弃空间站、峡谷地形,模拟真实战场的突发情况。

在陨石带模拟训练中,无数块巨大的陨石从四面八方袭来。陈默操控“魔神一号”在陨石间灵活穿梭,苗刀劈出的刀气精准击碎挡路的陨石;潘红的“灵韵”凭借轻盈的身形和灵活的羽翼,在陨石缝隙中快速移动,同时用指甲里的激光发射器击碎小型陨石;阿奇的“武魂”则借助雷电灵力的爆发,瞬间突破陨石群,抢占有利位置;刘江的“磐石”则守在后方,用厚重的装甲挡住散落的陨石碎片,保护团队安全。一次,一块直径十米的巨型陨石突然从上方坠落,陈默大喊:“刘江,顶住!潘红、阿奇,绕后攻击!”刘江立刻操控“磐石”举起斩马刀,稳稳顶住陨石,装甲发出不堪重负的“咯吱”声;潘红和阿奇则迅速绕到陨石后方,两人同时出刀,蓝色与紫色刀气交织,瞬间击碎陨石核心。

在废弃空间站模拟训练中,空间站内通道狭窄,障碍物众多,不利于大型机甲展开。陈默教他们将追魂刀法改编成适合狭窄空间的短距离招式,比如将“裂风式”改成短劈,“缠云式”改成绕腕削击。潘红的“灵韵”在通道中最为灵活,她操控机甲侧身避开障碍物,手腕灵活转动,苗刀精准削断模拟敌人的武器;阿奇的“武魂”则利用雷电灵力麻痹敌人,再用短劈击中要害;刘江的“磐石”虽然灵活不足,却能凭借厚重装甲撞开障碍物,为团队开辟道路。一次,他们在空间站的走廊遭遇“埋伏”——十台模拟机甲从两侧冲出,陈默立刻喊出合击指令:“四象阵,缩小范围!”四台机甲迅速靠拢,刀阵缩小成圆形,将模拟机甲全部笼罩,瞬间将其摧毁。

在峡谷地形模拟训练中,峡谷两侧悬崖陡峭,易守难攻。他们遇到了模拟的“敌方机甲群”,对方凭借地形优势,从悬崖上不断发起攻击。陈默决定兵分两路:“阿奇,你和我从正面突破;潘红,你绕到悬崖上方,从高处攻击;刘江,你在下方防御,防止敌人突袭。”分配完毕,陈默和阿奇操控机甲正面冲锋,金色与紫色刀气齐发,击溃前方的敌人;潘红则驾驶“灵韵”展开羽翼,飞到悬崖上方,苗刀劈出的蓝色刀气自上而下,精准击中悬崖上的敌人;刘江则守在下方,斩马刀横扫,将冲下来的敌人全部击退。战斗中,一台敌方机甲突然从悬崖后方偷袭潘红,陈默察觉后,立刻操控“魔神一号”跃起,从空中劈出一道刀气,精准击中那台机甲,大喊:“潘红,小心身后!”潘红感激地回应:“收到!谢了陈默!”

经过一个月的实战模拟训练,四人不仅对追魂刀法的运用愈发熟练,彼此的配合也达到了心有灵犀的地步。无需过多指令,只需一个灵力波动的信号,就能明白对方的意图。

矿星试验场的风卷着细沙,掠过四台魔神机甲的装甲表面,留下细碎的划痕。陈默望着远处被刀气劈出的深谷,突然开口:“追魂刀法虽强,但面对擅长法术的修真者,单凭刀法未必能占优。我们得让机甲也能施展修真的法术。”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三人的讨论热情。潘红的“灵韵”机甲羽翼轻颤,淡粉色装甲下的集成电路闪烁着微光:“法术需要灵力引导,只要在机甲上加装‘灵术传导模块’,把驾驶员的灵力转化为法术符文,应该就能实现灵力来源用灵石作为能源基础和机甲的动力源分割开来,这样就尽可能地减少自身的灵力输出机甲能源核心的压力。”阿奇点了点虚拟金息影像,屏幕上立刻弹出法术运行的数据流:“还要计算不同法术的灵力消耗,避免机甲能源核心过载。比如火球术和冰锥术的灵力波动频率不同,需要单独设计适配灵石的程序。”刘江的“磐石”机甲重重踏地,暗金色斩马刀插入地面,激起一圈土纹:“我可以在武器和装甲上刻法术阵纹,让法术威力更强。比如在苗刀上刻‘烈焰阵’,释放火球术时能叠加火焰伤害。”

陈默点头,操控“魔神一号”走到试验场中央,胸前阵法纹路亮起:“先从基础法术开始,我来试火球术。潘红,你把灵术传导模块接入我机甲的灵力核心;刘江,你在我苗刀上刻临时烈焰阵纹;阿奇,实时监测灵石的灵力消耗数据。”

三人立刻行动。潘红带着工具爬上“魔神一号”的肩部,将一枚巴掌大的银色模块嵌入装甲缝隙,模块上的引脚迅速与机甲内部的灵石卡槽灵力线路连接,亮起淡蓝微光:“模块已接入,能将你的灵力转化为火球术符文,传输延迟控制在0.05秒内。”刘江则取出特制的刻刀,蘸着融化的星陨铁,在“魔神一号”的苗刀刀身刻下繁复的红色阵纹,阵纹刻完的瞬间,便有细碎的火星从纹路中渗出:“烈焰阵纹刻好了,能提升30%的火焰威力,但持续使用会让刀身温度升高,需要定时冷却。”阿奇则将便携终端与“魔神一号”的控制系统连接,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灵力输出曲线:“数据监测已开启,能源核心当前负载率40%,火球术预计消耗8%的灵石中的灵力储备。”

一切准备就绪,陈默深吸一口气,将灵力注入机甲操控杆。灵力顺着线路流入灵术传导模块,模块瞬间将灵力转化为红色的火球术符文,符文沿着苗刀的阵纹流转,刀身顿时燃起熊熊烈火。“喝!”陈默操控机甲挥刀,一道巨大的火球从刀刃飞出,带着呼啸的热浪砸向远处的岩石,“轰”的一声巨响,岩石被炸成碎片,火焰在碎石堆上燃烧,久久不熄。

“成功了!”通讯器里传来三人的欢呼声。潘红兴奋地拍了下手:“灵术传导模块的转化效率达到92%,比预期还高!”阿奇推了推眼镜,调出数据报告:“火球术消耗灵力7.8%,能源核心负载率最高达到45%,完全在安全范围内。”刘江则走到岩石残骸旁,查看火焰的燃烧情况:“烈焰阵纹确实起作用了,火焰温度比普通火球术高500度,燃烧时间延长了3倍。”

接下来,四人开始逐一攻克其他基础法术。潘红负责优化灵术传导模块,让其能适配不同法术;刘江负责在机甲和武器上刻制对应的法术阵纹;阿奇负责计算法术数据,确保能源稳定;陈默则负责测试法术效果,总结使用技巧。

冰锥术的难点在于灵力的低温转化。潘红将灵术传导模块的核心芯片换成了能承受低温的“冰魄晶芯片”,并在模块外加装了隔热层,防止低温损坏机甲线路。刘江则在“灵韵”机甲的苗刀上刻制了“寒晶阵纹”,阵纹呈淡蓝色,能将灵力转化为寒气。测试时,潘红操控“灵韵”机甲挥刀,淡蓝色的冰锥术符文沿着阵纹流转,刀刃瞬间覆盖一层薄冰,一道锋利的冰锥从刀刃飞出,刺穿了远处的钢板,钢板上瞬间结满冰霜,连周围的空气都变得冰冷。“冰锥的硬度达到了钻石的80%,刺穿厚度比普通冰锥术提升了40%!”潘红的声音带着雀跃,“而且寒晶阵纹能让冰锥保持低温,即使在高温环境下也不会融化。”

雷电术的关键在于灵力的高频震荡。阿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雷电术的灵力波动频率是火球术的3倍,普通的灵术传导模块无法承受如此高的频率。他重新编写了模块的控制程序,加入了“高频震荡缓冲算法”,能将灵力波动的峰值降低20%,同时保证法术威力不受影响。刘江则在“武魂”机甲的苗刀上刻制了“惊雷阵纹”,阵纹呈紫色,能增强雷电的导电性能。测试时,阿奇操控“武魂”机甲挥刀,紫色的雷电术符文在阵纹中流转,刀刃上噼啪作响,一道粗壮的雷电从刀刃飞出,击中远处的金属架,金属架瞬间被雷电击穿,火花四溅。“雷电的电压达到了100万伏,击穿厚度比普通雷电术提升了35%!”阿奇兴奋地报出数据,“而且高频震荡缓冲算法效果很好,灵术传导模块没有出现任何故障。”

土墙术的难点在于灵力的塑形和稳定性。刘江在“磐石”机甲的装甲上刻制了“厚土阵纹”,阵纹呈黄色,能将灵力转化为坚固的土墙。他还在机甲的手掌部位加装了“土元素汇聚器”,能快速聚集周围的土元素,增强土墙的厚度。测试时,刘江操控“磐石”机甲抬手,黄色的土墙术符文沿着阵纹流转,机甲手掌的汇聚器瞬间聚集大量土元素,一道三米厚的土墙从地面升起,稳稳挡住了陈默发出的火球术。“土墙的抗压强度达到了钢筋混凝土的10倍,能承受相当于10吨炸药的爆炸冲击!”刘江的声音透着自豪,“而且土元素汇聚器能让土墙的生成速度提升2倍,实战中能快速搭建防御工事。”

基础法术攻克后,四人开始挑战更复杂的组合法术。组合法术需要多种法术符文同时运行,对灵术传导模块、法术阵纹和能源核心都是巨大的考验。

陈默提出尝试“火雷复合术”——将火球术和雷电术结合,形成带雷电的火球,既有爆炸伤害,又有麻痹效果。潘红将“魔神一号”的灵术传导模块升级为“双法术并行模块”,能同时转化两种法术符文,并通过独立线路传输到苗刀。刘江则在苗刀上刻制了“火雷共生阵纹”,阵纹分为红黄两色,红色部分传导火球术灵力,黄色部分传导雷电术灵力,两种灵力在阵纹末端交汇融合。阿奇则重新计算了能源消耗,将火球术和雷电术的灵力消耗数据输入控制系统,确保能源核心能稳定输出。

测试时,陈默深吸一口气,同时将两种灵力注入操控杆。红色的火球术符文和紫色的雷电术符文分别沿着阵纹流转,在刀刃末端融合,形成一个带着雷电的巨大火球。“喝!”陈默操控机甲挥刀,火球带着噼啪的雷电飞向远处的模拟敌机甲,“轰”的一声巨响,敌机甲被炸成碎片,同时雷电在残骸上蔓延,即使是金属碎片也在雷电的作用下不断抽搐。“火雷复合术的威力是单一火球术的1.8倍,雷电的麻痹效果能持续5秒!”阿奇兴奋地报出数据,“能源核心负载率最高达到65%,仍在安全范围内。”

潘红则尝试开发“冰雾隐匿术”——将冰锥术转化为冰雾,既能遮挡视线,又能降低敌人的行动速度。她在“灵韵”机甲的背部羽翼上加装了“雾态转化器”,能将冰锥术的灵力转化为细小的冰雾颗粒,再通过羽翼的扇动将冰雾扩散。刘江则在羽翼上刻制了“寒雾阵纹”,能让冰雾保持低温,同时增强雾的浓度。测试时,潘红操控“灵韵”机甲展开羽翼,淡蓝色的冰雾符文沿着阵纹流转,转化器瞬间将灵力转化为冰雾,羽翼扇动,冰雾迅速扩散,形成一片直径五十米的雾区。雾区内的温度骤降,模拟敌机甲的行动速度明显变慢,视线也被完全遮挡。“冰雾的浓度能让可见光穿透率降低到10%,敌机甲的行动速度降低了30%!”潘红的声音带着得意,“而且寒雾阵纹能让冰雾持续10分钟,足够我们完成突袭或撤离。”

阿奇则研究出了“雷网束缚术”——将雷电术转化为网状,缠住敌人后释放雷电,既能束缚行动,又能造成持续伤害。他在“武魂”机甲的苗刀上刻制了“雷网阵纹”,阵纹呈网状分布,能将雷电术灵力转化为电网。同时,他编写了“电网塑形程序”,能通过操控杆调整电网的大小和形状,适应不同体型的敌人。测试时,阿奇操控“武魂”机甲挥刀,紫色的雷电术符文沿着网状阵纹流转,一道巨大的电网从刀刃飞出,缠住了远处的模拟敌机甲。电网瞬间收紧,敌机甲被牢牢束缚,同时雷电不断击中敌机甲,装甲上的阵法纹路被雷电破坏,失去了防御能力。“雷网的束缚力能承受50吨的拉力,持续雷电伤害每秒能造成相当于10发子弹的破坏!”阿奇推了推眼镜,“而且电网塑形程序能调整电网大小,最大能缠住直径20米的目标,最小能缠住直径1米的目标。”

刘江则开发了“土石傀儡术”——将土墙术转化为傀儡,既能辅助战斗,又能吸引敌人火力。他在“磐石”机甲的手掌部位加装了“傀儡核心生成器”,能将土墙术的灵力转化为傀儡的核心,再通过土元素汇聚器聚集土元素,形成傀儡的身体。同时,他在傀儡核心中加入了“简易控制芯片”,能通过机甲的控制系统远程操控傀儡的行动。测试时,刘江操控“磐石”机甲抬手,黄色的土石符文沿着阵纹流转,生成器瞬间生成傀儡核心,土元素汇聚器聚集大量土元素,形成一个高10米的土石傀儡。刘江通过操控杆发出指令,傀儡挥舞着巨大的拳头,砸向远处的模拟敌机甲,将其打翻在地。“傀儡的力量达到了机甲的60%,能承受相当于5发炮弹的攻击!”刘江的声音透着憨厚,“而且简易控制芯片能同时操控3个傀儡,实战中能形成‘傀儡阵’,包围敌人。”

组合法术的成功,让四人信心大增。他们开始尝试将法术与追魂刀法结合,创造出更具威力的“灵术刀法”。

陈默将火球术与“裂风式”结合,创造出“烈焰裂风”。使用时,机甲挥刀劈出“裂风式”,同时释放火球术,火球随着刀气飞出,形成一道带着火焰的刀气。测试时,“魔神一号”挥刀,金色的刀气裹着红色的火球,劈向远处的岩石,岩石不仅被刀气劈开,还被火球点燃,火焰顺着刀气的轨迹燃烧,形成一道火墙。“烈焰裂风的刀气长度比普通裂风式提升了50%,火焰还能在地面持续燃烧,阻挡敌人追击!”陈默总结道,“而且法术与刀法的灵力流转非常顺畅,没有出现冲突。”

潘红将冰锥术与“缠云式”结合,创造出“寒雾缠云”。使用时,机甲挥舞苗刀施展“缠云式”,同时释放冰雾,冰雾随着刀身的转动形成漩涡,缠住敌人武器的同时,还能降低敌人的行动速度。测试时,“灵韵”机甲挥刀,淡蓝色的刀气裹着冰雾,缠住了模拟敌机甲的武器,敌机甲试图挣脱,却发现身体越来越沉重,行动速度大幅降低。“寒雾缠云的缠绕力比普通缠云式提升了30%,冰雾还能让敌人的行动速度降低25%!”潘红兴奋地说,“实战中,这招能有效限制敌人的武器和行动,为队友创造机会。”

阿奇将雷电术与“破月式”结合,创造出“惊雷破月”。使用时,机甲跃起施展“破月式”,同时释放雷电术,雷电顺着刀气劈下,形成一道带着雷电的劈砍。测试时,“武魂”机甲跃起,紫色的刀气裹着雷电,劈向远处的模拟敌机甲,敌机甲被刀气劈成两半,同时雷电还波及了周围的两台敌机甲,将它们麻痹。“惊雷破月的攻击范围比普通破月式扩大了40%,雷电还能造成范围性麻痹!”阿奇推了推眼镜,“而且跃起时,机甲的羽翼能调整雷电的方向,让攻击更精准。”

刘江将土墙术与“穿霄式”结合,创造出“土石穿霄”。使用时,机甲突进施展“穿霄式”,同时释放土墙术,土墙在机甲前方形成一道屏障,阻挡敌人攻击的同时,机甲还能借助土墙的反作用力,提升突进速度。测试时,“磐石”机甲突进,黄色的刀气裹着土墙,土墙挡住了模拟敌机甲的攻击,机甲则借助反作用力,速度提升了30%,瞬间刺穿了敌机甲的装甲。“土石穿霄的防御能力比普通穿霄式提升了60%,突进速度也提升了30%!”刘江憨厚地笑了笑,“这样一来,突进时既能攻击,又能防御,安全性大大提高。”

灵术刀法的成功,让四台魔神机甲的战斗力实现了质的飞跃。但他们并未满足,开始研究更高级的“领域法术”——以机甲为中心,展开一个法术领域,在领域内提升自身能力,削弱敌人实力。

陈默提出开发“烈焰领域”——在领域内,提升己方机甲的火焰法术威力,削弱敌人的火焰抗性。潘红将“魔神一号”的灵术传导模块升级为“领域核心模块”,能释放出覆盖范围更广的法术能量;刘江则在机甲的全身装甲上刻制了“烈焰领域阵纹”,阵纹呈环形,能将灵力扩散到周围形成领域;阿奇则编写了“领域能量分配程序”,确保领域内的能量均匀分布,同时计算敌人抗性的削弱数据。

测试时,陈默操控“魔神一号”激活领域核心模块,金色的烈焰领域阵纹在机甲周围亮起,一道直径百米的红色领域以机甲为中心展开,领域内的空气瞬间变得灼热。陈默再释放火球术,火球的体积比之前大了一倍,威力也提升了50%;而远处的模拟敌机甲进入领域后,装甲上的火焰抗性阵纹瞬间变暗,防御能力大幅下降。“烈焰领域内,己方火焰法术威力提升50%,敌人火焰抗性削弱30%,领域持续时间15分钟!”阿奇兴奋地报出数据,“能源核心负载率最高达到75%,需要定时补充灵力。”

潘红则开发了“寒雾领域”——在领域内,提升己方机甲的冰系法术威力,降低敌人的移动速度和攻击速度。她在“灵韵”机甲的羽翼上加装了“寒雾扩散核心”,能将冰雾扩散到更大范围;刘江则在羽翼上刻制了“寒雾领域阵纹”,能让领域内的冰雾保持低温;阿奇则编写了“速度削弱程序”,计算敌人在领域内的速度变化数据。

测试时,潘红操控“灵韵”机甲激活寒雾扩散核心,淡蓝色的寒雾领域阵纹在羽翼周围亮起,一道直径八十米的蓝色领域展开,领域内的温度骤降,地面结满薄冰。潘红释放冰锥术,冰锥的数量比之前多了3倍,速度也提升了40%;模拟敌机甲进入领域后,移动速度和攻击速度都降低了40%,机甲关节还出现了结冰现象,行动更加滞涩。“寒雾领域内,己方冰系法术威力提升40%,敌人速度削弱40%,领域持续时间12分钟!”潘红的声音带着得意,“而且领域内的薄冰还能让敌人更容易滑倒,进一步限制行动。”

阿奇开发了“惊雷领域”——在领域内,提升己方机甲的雷电法术威力,增加敌人被麻痹的概率。他在“武魂”机甲的苗刀上刻制了“惊雷领域阵纹”,阵纹呈网状,能将雷电能量扩散到周围;潘红则为“武魂”机甲加装了“雷电增强模块”,能提升领域内的雷电能量强度;阿奇则编写了“麻痹概率计算程序”,确保敌人在领域内被麻痹的概率达到60%。

测试时,阿奇操控“武魂”机甲激活惊雷领域阵纹,紫色的雷电领域以苗刀为中心展开,直径九十米的领域内噼啪作响,细小的雷电在空气中穿梭。阿奇释放雷电术,雷电的强度比之前提升了50%,攻击范围也扩大了30%;模拟敌机甲进入领域后,每被雷电击中一次,就有60%的概率被麻痹,即使没有被击中,也会因为领域内的雷电能量,导致机甲线路出现短暂故障。“惊雷领域内,己方雷电法术威力提升50%,敌人麻痹概率60%,领域持续时间10分钟!”阿奇推了推眼镜,“而且领域内的雷电能量还能干扰敌人的通讯,让他们无法互相配合。”

刘江则开发了“厚土领域”——在领域内,提升己方机甲的防御能力和土墙术威力,削弱敌人的攻击力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