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这个系统比我还不靠谱 > 第91章 刺史大堂

这个系统比我还不靠谱 第91章 刺史大堂

作者:岁余听雨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6:35:31

述职的日子,终于到了。

天还未亮,寅时刚过,迎官驿便已骚动起来。各房官员早已起身,沐浴更衣,换上最为庄重的官袍,反复检查着手中的笏板和准备呈递的文书。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熏香、皂角与紧张情绪的复杂气味。

李文渊也在赵虎的伺候下穿戴整齐。七品县令的浅青色官袍浆洗得笔挺,头上的进贤冠也仔细扶正。他看着铜镜中那个面容依旧带着几分懒散,眼神却锐利如刀的自己,轻轻吐出一口浊气。

“大人,一切小心。”赵虎瓮声瓮气地叮嘱,脸上满是担忧。他虽然不太懂官场上这些弯弯绕绕,但也知道今天对自家大人至关重要。

“放心,”李文渊拍了拍他的肩膀,“大不了咱们回青云县继续卖臭豆腐去。”

话虽如此,当他走出房门,汇入那些同样准备出发的官员人流时,还是能清晰地感受到那无形的压力。许多目光或明或暗地落在他身上,带着审视、好奇,更多的则是冷漠与疏离。周通判的策略显然起到了一定效果,他依旧被孤立着。

众人沉默地步行,穿过尚在沉睡的江州城街道。只有脚步声和偶尔的咳嗽声在清冷的空气中回荡。抵达刺史府时,天色刚刚透出一点鱼肚白。巍峨的府门前早已有甲士肃立,灯笼高挂,气氛森严。

在吏房胥吏的引导下,一众述职官员按品阶鱼贯而入,穿过重重门廊,最终来到刺史府的正堂——也是今日述职的场所。

大堂极为宽敞,地面铺着光可鉴人的青石板,粗大的梁柱上雕刻着繁复的纹饰。正北方向,设有一座高台,上面摆放着宽大的公案和雕花太师椅,那是刺史大人的位置。公案下方,左右两侧各有数排座椅,是给州府别驾、长史、通判等佐官准备的。而李文渊这些来自下辖各县的述职官员,则按照指引,在大堂中央的空地上,依照品阶高低,站成数排。

李文渊品阶最低,自然站在了最后一排的角落。他微微抬眼,打量着这庄严肃穆的场所,以及那些已经陆续入座的州府高官们。他们一个个面色沉静,官威十足,彼此间低声交谈着,形成一个小圈子,与下面这些屏息凝神、如同等待审判的县令们形成了鲜明对比。

他看到周通判也坐在左侧靠前的位置,正与身旁的一位长史低声说着什么,偶尔目光扫过下方站立的官员队伍,在李文渊身上刻意停留了一瞬,嘴角似乎勾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冷笑。

卯时正刻,鼓声响起。

“刺史大人到——”随着衙役悠长的唱喏,整个大堂瞬间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所有官员,无论是坐着的还是站着的,全都躬身行礼。只见一位身着紫色官袍,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深邃不怒自威的官员,在属官的簇拥下,缓步从后堂走出,登上了正北高台,端坐于公案之后。此人便是江州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崔琰。

崔刺史目光平静地扫过堂下众人,声音沉稳:“诸位免礼。”

“谢大人!”众人齐声应道,这才直起身子,但气氛依旧紧绷。

述职正式开始。由吏房主事唱名,被点到的县令便出列,走到大堂中央,面向刺史和众位佐官,开始陈述自己任期内的政绩、得失以及地方情况。有的县令准备充分,口若悬河,将治下说得花团锦簇;有的则显得拘谨木讷,磕磕巴巴;还有的则明显能听出在夸大其词,试图蒙混过关。

端坐高台的崔刺史大部分时间只是静静听着,偶尔会插话问上一两个关键问题,比如赋税征收的具体细节,某项工程的款项来源,或是某个案件的判决依据。他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让那些企图糊弄的县令瞬间额头冒汗,支支吾吾。

几位佐官也会不时发问,尤其是涉及到自己分管领域时。周通判更是频频开口,针对刑狱、治安、仓廪等方面的问题追问不休,语气严厉,让好几个县令下不来台。

李文渊站在角落,默默观察着这一切。他心中对这位崔刺史有了个初步印象:沉稳、精明,不好糊弄,但似乎也并非一味严苛,对于确实有才能、做实事的官员,他问话的语气会缓和不少。而周通判的表现,则完全印证了他的猜测,这家伙就是来找茬立威的,尤其是对那些可能与他不是一路的官员。

时间一点点过去,阳光透过高窗洒入大堂,在地面上拉出长长的光影。一个接一个的县令上前述职,有人面露得色退回原位,有人则脸色灰败,显然考评结果不妙。

终于,吏房主事唱到了那个许多人都暗中关注的名字:

“青云县县令,李文渊,上前述职!”

刹那间,大堂内所有的目光,无论是高台上的刺史佐官,还是下面同列的县令,几乎齐刷刷地聚焦到了站在角落的那个年轻官员身上。好奇、审视、幸灾乐祸、冷漠……种种目光交织,比之前任何一人都要密集。

周通判更是坐直了身体,嘴角那丝冷笑愈发明显,仿佛猎人终于等到了猎物踏入陷阱。

李文渊深吸一口气,整了整衣冠,脸上那惯有的懒散神色收敛了起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平静和沉稳。他迈步出列,不疾不徐地走到大堂中央,对着高台上的崔刺史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平稳:

“下官青云县县令李文渊,拜见刺史大人,拜见诸位上官。”

崔刺史的目光落在李文渊身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关于这个年轻县令的“事迹”和近日江州城内的某些“风闻”,他显然也有所耳闻。

“李县令,开始吧。”崔刺史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是。”李文渊直起身,开始按照准备好的腹稿,陈述自己在青云县的作为。他没有像某些人那样夸夸其谈,而是用相对平实的语言,重点讲述了清理积案、调解纠纷以稳定社会秩序;引入新式制盐法、改良农具以改善民生;以及最后,如何应对地方豪强与胥吏勾结,最终将其法办,充实县库,彻底扭转青云县贫弱局面的过程。

他的叙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既说明了成绩,也没有刻意回避困难,尤其是提到初期县衙破败、库房空虚、豪强欺压的困境时,语气中带着一种恰到好处的沉重,很容易让人代入当时举步维艰的情景。

当他讲到利用“特殊方法”震慑地痞、初步稳定局面时,堂上不少官员都露出了古怪的神色,显然是想起了那个“瘟神”的称号。周通判更是冷哼一声,似乎迫不及待想要发难。

然而,李文渊话锋衔接得极好,立刻将重点引向了此举带来的实际效果——治安好转,百姓心安。并且巧妙地将其归结为“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的非常手段”,再次强调了“为官一任,当以民生为重”的核心观点。

一番陈述下来,竟让人一时挑不出太大的毛病,反而对他能在那种困境下打开局面,生出几分不易之感。

崔刺史听完,未置可否,只是沉吟了片刻,问道:“李县令,你所述引入新式制盐法、改良农具,可有具体章程与成效数据?此外,关于法办地方豪强钱不多一事,卷宗文书可都齐全?”

这些问题都在意料之中。李文渊从容答道:“回大人,新式制盐法与农具改良的细则与初步成效记录,下官已附于文书之后呈上。至于钱不多一案,所有卷宗、证词、物证记录均已备齐,随时可供大人与诸位上官查验。”他回答得滴水不漏。

就在这时,早已按捺不住的周通判终于开口了,声音带着明显的质疑和嘲讽:

“李县令真是巧舌如簧,将一己之私利,粉饰得如此冠冕堂皇!你口口声声为民请命,行事却乖张暴戾,动辄以‘非常手段’为名,行酷烈之事!那‘瘟神’之名,难道是无缘无故而来?本官还听闻,你在青云县,不仅滥用私刑,还与民争利,暗中操控市井生意!这些,你又作何解释?!”

他这一发难,如同点燃了导火索。之前被他打过招呼,或本就对李文渊观感不佳的几名官员,也纷纷出言附和。

“周大人所言极是!为官者,当以仁德教化百姓,岂能依靠此等鬼蜮伎俩?”

“不错!那‘瘟神’之名,实在有辱官箴!若各州县皆效仿此法,我大启官场成何体统?”

“还有那与民争利之说,李县令还需给个明白交代!”

一时间,大堂之上,质疑与攻讦之声四起,目标直指李文渊的人品和行事作风。气氛瞬间变得剑拔弩张。

无数道目光集中在李文渊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这众口铄金的局面。周通判眼中闪烁着得意的光芒,他就是要利用这种集体施压,彻底将李文渊钉死在“酷吏”、“幸进”的耻辱柱上。

然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围攻,李文渊的脸上并未出现周通判预想中的惊慌失措。他甚至连嘴角那丝惯有的懒散弧度都没有改变,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那些尖锐的指责并非冲他而来。

直到声音稍歇,他才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地迎向高台上一直沉默不语的崔刺史,以及那些群情激愤的佐官同僚。

风暴,已然来临。而他,准备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