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机器变 > 第71章 治理黑安城

机器变 第71章 治理黑安城

作者:玉彬先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0:53:31

皇城惊变—灵丝控弦守国门

五特的战马踏过黑安城南门的吊桥时,城楼上的戍卫士兵纷纷挺直脊背,手中长枪拄地发出整齐的脆响。玄色衣袍上还沾着黑风寨的尘土与血迹,他却顾不上休整,勒住缰绳便朝着城中心的城主府疾驰——此刻赵宏定还在清点从黑风寨缴获的物资,而他心中那些关于城池治理的盘算,早已扎根心底。

“赵宏,别忙着对账了。”五特掀帘闯入议事厅时,赵宏正对着满桌的竹简皱眉,他将那封提及“影”的密信拍在案上,指节叩了叩桌面,“黑盛城的事暂且不急,眼下这黑安城,才是咱们得守住的根本。”他俯身抓起案上的水壶灌了两口,水珠顺着下颌线滴落,“你去看看西城的贫民窟,屋顶漏得能看见星星;再闻闻南街的臭水沟,那味道能把苍蝇熏死——真等雨季来了,疫病一爆发,比暗势力的三万大军还可怕。”

赵宏放下手中的算筹,指尖摩挲着密信边缘,脸上露出愧色:“你说得对,我光想着防备外敌,倒把城里的民生给忘了。可这治理城池……我从前在皇宫里,只知道听大臣们报政绩,真要动手干,却是两眼一抹黑。”

“别慌,跟着我学。”五特拉过一张木凳坐下,随手在竹简上画出黑安城的大致轮廓,笔尖划过之处圈出几个红点,“先从三件事下手:修房子、清沟渠、整田地。五特心想这些不是靠灵智核就能成的,得靠实打实的手艺和百姓的力气。”他指着西城的位置,“明天一早,你让人把城里的木匠、泥瓦匠都召集起来,就说城主府招工,管饭还发银子——修房子用‘穿斗式’的木构架,柱子直接立在地基上,榫卯扣紧,比那些夯土的破屋结实多了,就算刮大风也不怕塌。”

赵宏连忙让侍从取来纸笔,一笔一划地记着:“穿斗式?我好像在皇陵的图纸上见过,是不是不用一钉一铆就能把房子搭起来?”

“没错。”五特点头,指尖在竹简上勾勒出房屋的骨架,“找些干透的杉木做柱子,松木当横梁,椽子间距留两尺,上面铺一层茅草再盖瓦,既防雨又透气。那些实在破得没法修的房子,就拆了重盖,地基要挖三尺深,填上碎石和夯土,这样雨季也不会下陷。”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每家的院子里都要挖个‘渗水井’,直径三尺,深五尺,井底铺碎石,上面盖竹篾,再填上沙土——这样家家户户的污水就能渗进地下,不会流到街上发臭。”

第二天清晨,西城的空地上便挤满了人。五特和赵宏亲自到场,看着木匠们将一根根杉木削成规整的柱子,泥瓦匠们挥着夯锤将地基砸得结结实实。一个满头白发的老木匠蹲在地上,用墨斗在木头上弹出直线,嘴里念叨着:“五特大人说的这法子真妙,我年轻时在南方见过这种房子,洪水都冲不垮。”旁边的年轻工匠们听得入神,手里的凿子飞快地凿出榫眼,木屑纷飞中,一根根梁柱很快就拼接成型。

赵宏蹲在渗水井边,看着士兵们将碎石铺在井底,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这么简单的法子,我怎么就没想到?以前宫里的污水都是直接排进护城河,难怪夏天总有一股怪味。”

五特递给他一把青铜锹:“你试试就知道,这活看着简单,实则讲究。沙土要铺得均匀,竹篾要编得密实,不然污水渗不下去,反而会堵了井眼。”他看着不远处几个孩童围着正在搭建的房屋奔跑,脸上露出笑意,“等这些房子盖好了,再让百姓们在院子里种些桃树、李子树,既能遮阴,又能结果子——日子过得有盼头,谁还愿意跟着暗势力瞎闹?”

修房子的同时,清理沟渠的工程也同步展开。五特让人把城里的几条主要排水沟都挖开,露出里面淤积多年的淤泥和垃圾。他站在沟边,指着沟底对负责的士兵说:“沟底要挖成‘V’字形,这样水流得快,不容易淤积;沟壁要用石块砌起来,再抹上一层石灰和黏土的混合物——石灰能杀菌,黏土能防水,这样一来,沟渠就不会发臭,也不会滋生蚊虫。”

赵宏挽着裤腿,亲自下到沟里和士兵们一起挖淤泥,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进浑浊的水里。他直起腰,看着身后清理干净的沟渠,喘着气说:“以前总觉得治理城池是大臣们的事,今天才知道,这些脏活累活,才是真正的民生大事。”

五特扔给他一条毛巾:“这还不算完。等沟渠清理干净,咱们再在城外修一条‘截洪沟’,沿着城墙根挖,宽一丈,深八尺,沟边种上柳树——柳树的根须发达,能固住沟壁,夏天还能挡挡洪水。”他蹲下身,捡起一块石头在地上画出截洪沟的走向,“黑安城地势西高东低,雨季的洪水都是从西边来的,咱们把截洪沟修在城西,再把水引到护城河,既能防洪,又能给护城河补水,一举两得。”

接下来的日子里,黑安城处处都能看到忙碌的身影。五特带着百姓们在城南开垦荒地,教他们用“垄作”的方法种地——把田地分成一条条垄和沟,庄稼种在垄上,既通风又耐旱,雨季时雨水还能顺着沟流走,不会淹了庄稼。他拿着一把锄头,在地里演示如何起垄:“垄要起得高一尺,宽两尺,沟宽一尺——种麦子、谷子都能用这个法子,产量能比平地上种的多三成。”

一个皮肤黝黑的老农蹲在地上,用手摸了摸起好的垄,疑惑地问:“五特大人,这垄这么高,浇水的时候会不会浇不透啊?”

五特笑了笑,从旁边的水桶里舀起一瓢水,顺着沟倒下去:“你看,水顺着沟流,慢慢就渗到垄里了,庄稼的根能扎得更深,长得更壮。等麦子长出来,咱们再在垄上盖一层稻草,既能保墒,又能防止杂草长出来。”老农看得连连点头,转身就招呼家里人按照五特说的方法起垄,脸上满是期待。

在城北,五特还指导百姓们修建了“青贮窖”来饲养牲畜。他让人挖了一个深一丈、宽两丈的地窖,四壁用砖砌好,再抹上水泥(古代用石灰、黏土、沙子混合而成)。“把新鲜的青草、玉米秸秆切碎了填进窖里,踩实了,再用泥土封上口,这样能保存大半年,冬天牲畜就有饲料吃了。”他拍了拍窖壁,“这窖不仅能存饲料,还能存粮食——把粮食晒干了放进窖里,底下铺一层干草木灰,能防潮防虫,比放在粮仓里安全多了。”

赵宏看着城里一天天变样,心里既欣慰又敬佩。这天傍晚,他和五特坐在城主府的屋顶上,看着夕阳下炊烟袅袅的黑安城,忍不住说:“五特,以前我总觉得你只会打仗,没想到治理城池也这么厉害。你这些法子,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五特望着远处正在修建的水渠,目光悠远:“都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五特心想阿姆洛坦星的二万年知识底蕴,这原始星球咋比,就是现在没工具,还得是原始工具!还得一点一点制造!五特回过神说,那里的百姓以前也过着苦日子,后来我们一起修水渠、整田地,日子才慢慢好起来。”他转过头,看着赵宏,“其实治理城池和打仗一样,都要用心。打仗是为了守护百姓,治理城池是为了让百姓过得更好——这两者,从来都不是分开的。”

赵宏点了点头,拿起身边的酒壶递给五特:“你说得对。以前我总想着当皇帝,享受权力带来的荣耀,却忘了权力背后的责任。现在我才明白,能让百姓们住上结实的房子,吃上饱饭,比当皇帝更有意义。”他顿了顿,又说,“对了,那截洪沟已经快修好了,城西的水渠也挖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咱们该做什么?”

五特接过酒壶喝了一口,指着城南的方向:“接下来,咱们要在城南修一座‘水车’。那里有条小河,水流不急不缓,正好能带动水车——水车既能灌溉田地,又能带动石磨磨面粉,能省不少力气。”他放下酒壶,站起身,“明天咱们就去看看,找些铁匠和木匠来,一起琢磨琢磨水车的样子。”

第二天一早,五特和赵宏就带着工匠们来到城南的小河边。五特在地上画出水车的草图:“水车要做一个直径三丈的大轮子,轮缘上装三十六个水斗,轮子中间穿一根横轴,轴的两端架在石墩上。水流冲击水斗,轮子就会转动,水斗把水带到高处,再倒进旁边的水渠里,就能灌溉田地了。”

铁匠们看着草图,皱起了眉头:“五特大人,这横轴要承受整个轮子的重量,还得转动,用普通的铁恐怕不行啊。”

五特点了点头:“用‘百炼钢’来做横轴,把熟铁反复锻打,去除杂质,这样既结实又有韧性。轮缘用硬木做,外面包一层铁皮,防止被水泡烂。”他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比划着锻打的过程,“先把熟铁烧红,用锤子反复敲打,每敲打一次,就蘸一次水,这样反复几十次,铁就会变得非常结实。”

工匠们听得跃跃欲试,立刻回去准备材料。半个月后,一座巨大的水车立在了小河边。当水流冲击水斗,轮子缓缓转动起来,水斗里的水被带到高处,哗啦啦地倒进水渠里时,周围的百姓们都欢呼起来。一个正在田地里干活的老农,看着渠水流进自己的庄稼地,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这水车,以后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五特大人,赵宏城主,你们真是百姓的活菩萨啊!”

赵宏看着欢呼的百姓们,转头对五特说:“你看,百姓们多开心。以前我在皇宫里,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五特笑了笑:“这只是开始。等水车运转起来,咱们再在城里修几座‘公共厕所’,每个街区修一座,厕所底下挖深沟,沟里填上草木灰,定期清理——这样既能保持城里的卫生,又能得到肥料,用来肥田正好。”他顿了顿,又说,“另外,还要在城里建一所‘医馆’,请几个郎中坐诊,给百姓们看病抓药,尤其是在雨季,要提前准备好预防疫病的草药,比如艾草、菖蒲,家家户户都要挂上,既能驱虫,又能防疫。”

赵宏连忙点头:“好,这些事我都安排下去。对了,那封密信里提到的‘影’,还有黑盛城的事,咱们要不要再派人去打探一下?”

五特望着远处的天空,眼神变得凝重起来:“不用急。现在黑安城已经今非昔比,百姓们安居乐业,士兵们训练有素,就算‘影’真的要来攻打黑盛城,咱们也能随时支援。”他转过头,看着赵宏,“眼下最重要的,是让黑安城变得更强大,让百姓们真正过上安稳的日子——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打败暗势力,守住这一方土地。”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五特和赵宏一起,带领黑安城的百姓们做了一件又一件实事:修好了所有破旧的房屋,清理了城里所有的沟渠,开垦了大片荒地,修建了水车和水渠,建了公共厕所和医馆……五特说:“再有随地方便的就打他……”黑安城就像变了一个模样,街道宽敞干净,房屋整齐结实,田地里的庄稼郁郁葱葱,百姓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这天,五特和赵宏正在议事厅里商量如何改进农具,孙成凯突然从外面跑了进来,脸上满是兴奋:“大人,城主,好消息!黑盛城那边派人来了,说暗势力的‘影’带领残部去攻打黑盛城,结果被黑盛城的百姓和士兵们联手打败了,‘影’也被活捉了!”

赵宏猛地站起身,脸上露出惊喜的笑容:“真的?太好了!这下咱们彻底不用担心暗势力的威胁了!”

五特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我就说,只要百姓们团结一心,就没有打不败的敌人。黑盛城能守住,说明那里的百姓也过上了安稳的日子,他们也懂得守护自己的家园了。”

孙成凯接着说:“黑盛城的使者还说,他们听说了黑安城的变化,特意来教治理城池的法子,想把黑安城也建设得和黑盛城一样好。”

赵宏看向五特,眼中满是敬佩:“五特,这都是你的功劳。如果不是你,黑安城不会有今天,黑盛城也不会守住。”

五特摆了摆手:“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咱们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阳光明媚的黑安城,“以后,咱们还要把黑安城和黑盛城连接起来,还有其它城池,修几条大道,让百姓互相往来,互通有无。再把咱们的种植、饲养、修建水渠的法子教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百姓过上好日子。”

赵宏走到五特身边,用力点头:“好!咱们一起努力,让这天下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再也不受战乱之苦!”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两人身上,温暖而明亮。远处的水车还在缓缓转动,田地里的庄稼随风摇曳,百姓们的笑声传遍了整个黑安城——一场关乎城池命运的守护战早已结束,而一场关于家园建设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

五特刚把城南水车的木轴调试好,就见赵宏提着个沉甸甸的布袋子快步走来,布袋子上还沾着些许面粉,显然是刚从磨坊回来。“五特!你快看!”赵宏将布袋子往石桌上一倒,白花花的面粉簌簌落下,在阳光下扬起细小的粉尘,“这水车带动石磨磨出来的面粉,比人工磨的细多了!百姓们都说,用这面粉蒸出来的馒头,口感都不一样!”

五特伸手捻起一撮面粉,指尖传来细腻的触感,他笑着点头:“这还只是开始。光解决温饱不够,得让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才算真的安稳。”他俯身从水车旁捡起一根芦苇秆,在地上画出几个物件的轮廓——竹篮、草席、陶罐,还有编织得细密的渔网,“黑安城三面环山,一面靠河,原材料有的是,缺的是把原材料变成钱的手艺。”

赵宏盯着地上的草图,眼睛越睁越亮:“你是说,教百姓编竹篮、织草席?可这些东西,其他城池不也有吗?能卖上价钱吗?”

“普通的自然卖不上价,但咱们要做‘精细活’。”五特折断芦苇秆,在竹篮的轮廓旁画了几道花纹,“你看,在竹篮边缘编上回字纹,篮底织成莲花形,再染上草木汁的颜色——寻常竹篮卖五个铜板,这样的就能卖二十个。”他又指向渔网的草图,“城西的竹子韧性好,编渔网时用‘三股拧绳’的法子,比单股的结实三倍,渔民们肯定愿意花高价买。”

这话让赵宏瞬间来了精神,他蹲下身,用手指顺着花纹的线条描摹:“这个法子好!我明天就把城里的妇女们都召集起来,让她们跟着你学!”

“不用我教,找几个手巧的师傅就行。”五特拍了拍手上的灰尘,“城西有个姓林的老篾匠,年轻时在江南做过竹编,手艺好得很;城南的张婆婆,织草席时能织出鸳鸯戏水的图案——把他们请来当师傅,教百姓们手艺,城主府给他们发月钱,再把织好的东西集中起来,派专人送到周边的城池去卖。”

第二天一早,城主府门前的空地上就挤满了人。老篾匠林师傅拿着一根竹子,手指灵活地将竹条劈成细如发丝的竹丝,引得周围一片惊叹。“编竹篮要先选竹,得用两年生的毛竹,不老不嫩,劈出来的竹丝才既有韧性又不易断。”林师傅一边说,一边将竹丝在指间穿梭,不多时,一个小巧玲珑的竹篮雏形就出现了,“你们看,编篮底时要‘一上一下’交错着来,编到篮身时,每编三圈就要加一根竹条,这样才能让篮子立得稳。”

妇女们看得入神,纷纷拿起竹条跟着学。赵宏也凑过去,笨拙地拿起竹丝,结果刚一用力,竹丝就断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林师傅却笑着说:“城主别急,这手艺得慢慢来。当年我学劈竹丝,手上磨出的水泡破了又长,过了三个月才能劈得这么细。”

五特站在一旁,看着百姓们热火朝天地学习手艺,转头对赵宏说:“光靠竹编和草席还不够,咱们得再多找几条赚钱的路子。”他指着不远处的陶窑,“城北的黏土质量好,适合烧陶罐。让陶匠们烧些带花纹的陶罐、陶碗,再在上面刻上‘黑安城’三个字——以后别人一看到这三个字,就知道是咱们的东西,慢慢就能打出名气来。”

赵宏眼睛一亮:“对!我听说邻城的陶罐都卖得挺贵,咱们要是能烧出好陶罐,肯定能赚不少钱!”他立刻让人去请城北的陶匠,还特意从库房里拿出几两银子,让陶匠们买些好炭来烧窑。

陶匠们听说城主府支持他们烧陶罐,都激动不已。一个姓王的陶匠拿着一块黏土,对五特和赵宏说:“五特大人,城主,咱们这黏土黏性大,烧出来的陶罐不容易漏水。要是再在黏土里加些细沙,烧出来的陶罐还不容易裂。”

五特点了点头:“加细沙是个好法子。另外,烧窑时温度要控制好,先用小火烧两个时辰,把陶罐里的水分烘干,再用大火烧四个时辰——火候到了,陶罐才能烧得又硬又亮。”他顿了顿,又说,“烧好的陶罐可以分两种,一种是普通的家用陶罐,卖便宜些;另一种是精致的观赏陶罐,在上面画上山水、花鸟,卖给那些有钱的人家,能卖个好价钱。”

接下来的日子里,黑安城到处都能看到百姓们忙碌的身影——妇女们坐在院子里编竹篮、织草席,手指翻飞间,一件件精致的竹编和草席就成型了;陶匠们在陶窑前忙得满头大汗,烧好的陶罐堆满了院子,有的上面画着娇艳的牡丹,有的刻着灵动的小鱼,引得不少人前来观看;渔民们拿着新织的渔网去河里捕鱼,网到的鱼比以前多了不少,脸上满是笑容。

赵宏每天都要去各个作坊转一圈,看到百姓们手里的活计越来越熟练,成品越来越精致,心里比自己得了宝贝还高兴。这天,他拿着一个刚编好的竹篮,兴冲冲地跑到五特面前:“五特,你看这个竹篮,编得多好看!林师傅说,这样的竹篮送到邻城,最少能卖二十个铜板!”

五特接过竹篮,仔细看了看,竹篮的边缘编着整齐的回字纹,篮底的莲花形栩栩如生,确实比普通的竹篮精致不少。“不错,这手艺已经练出来了。”他放下竹篮,对赵宏说,“现在咱们有了手艺,还得有销路。你派人去周边的城池打听一下,看看他们需要什么,咱们就做什么——比如东边的青州缺渔网,西边的凉州缺陶罐,咱们就多做些渔网和陶罐,专门卖给他们。”

赵宏连连点头:“好!我这就派人去!对了,等咱们赚了钱,就把城里的路再修宽些,让马车能跑得更快——这样送东西也方便。”

“不止是城里的路,周边城池之间的路也得修。”五特走到墙边,指着墙上挂着的地图,“你看,黑安城到青州的路,现在还是土路,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马车根本走不了。咱们把这条路修成‘石板路’,用青石板铺,石板之间用石灰和黏土的混合物填缝——这样既平整又耐用,不管是下雨还是刮风,都不影响通行。”

赵宏看着地图,眼中满是期待:“修成石板路得花不少钱吧?还有,修这么长的路,得需要不少人手。”

“钱的事不用担心,等咱们的竹编、陶罐卖出去,就能赚回来。”五特说,“人手方面,可以让百姓们参与进来,城主府给他们发工钱和粮食——这样既能修好了路,又能让百姓们多赚些钱,一举两得。”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另外,路上可以每隔十里修一个‘驿站’,驿站里可以住人、歇马,还能存放货物——这样来往的商人就更愿意走这条路了,咱们黑安城的东西也能卖得更远。”

赵宏听得心花怒放,他用力拍了拍五特的肩膀:“五特,你真是太厉害了!有了你,黑安城的百姓以后就不愁吃喝了,肯定能赚到钱!”

五特笑了笑:“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现在咱们基本上算是和平了,剩下的那些匪患,根本不足为惧。不过,咱们还是得组建一支队伍,用来维护治安和防备匪患。”

赵宏点了点头:“对,队伍必须得有。你觉得组建多少人合适?五万?还是六万?”

“不用那么多,两万就够了。”五特摆了摆手,“军队人数多了,每年的开销太大,会给百姓增加负担。两万兵力,足够守护黑安城和周边的道路了——平时可以让他们一半人训练,一半人参与修路、种地,这样既不耽误训练,又能为城池做些实事。”

赵宏有些疑惑:“两万兵力会不会太少了?要是遇到大规模的匪患,或者其他城池来攻打咱们,怎么办?”

“不会的。”五特自信地说,“咱们这两万兵力,要走‘精锐路线’——士兵们都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武器装备也要最好的。另外,咱们可以在周边的山上设置‘烽火台’,一旦发现匪患或者敌军,就点燃烽火,附近的士兵就能立刻赶来支援。”他顿了顿,又说,“还有,咱们可以和周边的城池结盟,要是遇到危险,互相支援——这样一来,就算是有大规模的匪患或者敌军,咱们也不用怕。”五特说:“过段时间我去其他城池看看,五特心想答应孨宁宁去永宁城的事也该去了!”到时候联合其他城池一起把咱们这黑山拉拉山脉打通所有土匪都剿灭……赵宏说那太好了……

赵宏想了想,觉得五特说得很有道理:“好!就按你说的办,组建两万精锐兵力!我明天就让人去挑选士兵,再请你当总教头,好好训练他们!”到时候统一剿匪告诉我一声就行。

“总教头就不用了,我可以教他们一些格斗技巧和战术,但平时的训练,还是得找些有经验的老兵来负责。”五特说,“另外,士兵的武器装备,咱们可以自己打造——城东的铁矿质量好,咱们建一个铁匠铺,让铁匠们打造长枪、大刀、铠甲,这样既能保证武器的质量,又能节省不少钱。”

铁什么是铁?赵宏问?五特又一顿解释!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黑安城忙得热火朝天——石板路在一天天延伸,驿站一座座建了起来;两万精锐兵力也组建完成,士兵们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格斗技巧和战术水平都在不断提高;铁匠铺里的炉火熊熊燃烧,一把把锋利的长枪、大刀和一件件坚固的铠甲被打造出来,堆放在库房里;竹编、陶罐等手工艺品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周边的城池,赚回了不少银子。

这天,赵宏拿着账本,兴冲冲地跑到五特面前:“五特,你看!这几个月,咱们卖竹编、陶罐赚的钱,比去年一整年的税收还多!百姓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不少人家都盖起了新瓦房,买了新家具!”

五特接过账本,翻了翻,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错,这说明咱们的路子走对了。等石板路修通了,来往的商人多了,咱们还能在城里开些客栈、酒馆,让百姓们再多些赚钱的路子。”

赵宏连连点头:“对!我已经让人在城门口附近选好了地方,准备建几座大客栈和酒馆——到时候,不管是商人还是旅客,都能在咱们黑安城住得舒服、吃得开心!”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快步跑了进来,脸上满是兴奋:“大人,城主!好消息!永乐城的商人来了,他们说咱们的竹编和陶罐在青州卖得特别好,这次特意来大量采购,还想和咱们长期合作!”

赵宏和五特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喜悦。赵宏连忙说:“快!把永乐城的商人请进来!我要好好招待他们!”

商人走进议事厅,看到满桌的竹编和陶罐,眼睛都亮了:“城主大人,你们黑安城的手工艺品真是太好了!在永乐城,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有钱人家,都抢着买!这次我们带来了五千两银子,想采购一批竹编和陶罐,以后每个月都来采购一次!”

赵宏笑得合不拢嘴:“好!没问题!你们要多少,我们就给你们准备多少!”

五特也笑着说:“除了竹编和陶罐,我们黑安城还有不少好东西——比如用城南果园的梅子做的梅子干、梅子酒,用城西铁矿打造的农具,都很不错,你们可以带些回去试试。”

商人连忙点头:“好!好!我们都要带些回去试试!要是卖得好,以后这些东西我们也一起采购!”

接下来的几天,商人在黑安城四处参观,看到黑安城宽敞整洁的街道、整齐结实的房屋、热火朝天的作坊和训练有素的士兵,不禁对赵宏竖起了大拇指:“城主大人,你们真是太有本事了!黑安城在你们的治理下,真是一天一个样!以后我们肯定会经常来黑安城,和你们好好合作!”

送走商人后,赵宏兴奋地对五特说:“五特,你看!咱们的生意已经做起来了!以后黑安城肯定会越来越富裕,百姓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

五特点了点头:“这只是开始。以后咱们还要把生意做到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知道黑安城的好东西。另外,咱们还要继续改进手艺,做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一直保持优势,让黑安城长久地繁荣下去。”

赵宏用力点头:“好!咱们一起努力!我相信,在咱们的努力下,黑安城一定会成为这天下最富裕、最安稳的城池!”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两人身上,温暖而明亮。远处的石板路还在继续延伸,驿站里传来了马蹄声和商人的谈笑声,作坊里的百姓们还在忙碌着,训练场上的士兵们喊杀声震天——黑安城,这座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城池,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五特踩着晨露从城外回来时,靴底还沾着橡胶林里的红土。他刚走进城主府,就见赵宏正对着桌上的账本发愁,手指反复摩挲着“商队运输损耗”那一行字。“还在为陶罐颠簸碎裂的事发愁?”五特将背上的竹篓往地上一放,里面装着几截乳白色的胶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赵宏抬头看向竹篓,眼中满是疑惑:“这是什么东西?摸起来黏糊糊的,倒是有些弹性。”他伸手戳了戳胶块,指尖立刻陷下去一个小坑,松开手又慢慢弹了回来。

“这是橡胶,从城西的橡胶树上取下来的。”五特拿起一块胶块,在手里揉搓着,“有了它,别说陶罐不会碎,咱们还能做出不少能赚钱的新物件。”他拉过一张木凳坐下,将胶块放在火盆边烤了烤,胶块很快变得柔软起来。“你看,这东西加热就变软,冷却就变硬,还能随意塑形——要是把它涂在陶罐外面,就算马车再颠簸,也撞不碎;要是做成鞋底,下雨天走路也不会打滑。”

赵宏的眼睛瞬间亮了,他凑到火盆边,盯着那块变软的橡胶,急切地问:“这东西真有这么好用?那咱们赶紧教百姓们做!不过这橡胶树,要怎么取胶啊?”

“取胶得讲究时机,每年开春到雨季前最合适,这时候树里的胶汁最饱满。”五特拿起一把特制的小弯刀,在竹篓里的橡胶树枝上比划着,“要在树干上斜着割一道‘V’字形的口子,深度不能超过树干的三分之一,不然会伤了树。然后在口子下面挂一个竹筒,胶汁就会顺着口子流进竹筒里——一棵成年的橡胶树,一年能取个二三十斤胶汁。”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取完胶后,要在割口上涂一层蜂蜡,防止雨水进去,这样树明年还能继续产胶。”

第二天一早,五特就带着城里的木匠和几个手脚麻利的百姓,去了城西的橡胶林。他亲自选了一棵粗壮的橡胶树,拿起小弯刀,手腕轻轻用力,一道整齐的“V”字形割口就出现在树干上。没过多久,乳白色的胶汁就缓缓渗了出来,顺着割口流进下面挂着的竹筒里。百姓们看得入神,纷纷拿起小弯刀,在五特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取胶。

一个叫李二的年轻百姓,第一次割树就割深了,树汁里混进了木屑。他顿时慌了神,手足无措地看着五特。五特却没责怪他,只是拿起一块干净的布,轻轻擦去割口上的木屑,然后涂了一层蜂蜡:“没事,下次注意力度就行。这橡胶树就像人一样,得细心呵护,不能光顾着取胶,忘了养树。”李二羞愧地点点头,接下来割树时,动作变得格外小心。

赵宏也跟着来了橡胶林,他看着竹筒里慢慢积攒起来的胶汁,脸上满是期待。“五特,这胶汁取回来后,要怎么变成你昨天手里的胶块啊?”

“得先过滤,再熬煮。”五特指着旁边的大铁锅,“把胶汁倒进铁锅里,用小火慢慢熬,熬的时候要不停搅拌,把里面的杂质都撇出来。等胶汁熬得浓稠了,就倒在干净的木板上,摊成薄薄的一层,放在太阳底下晒——晒个三四天,就能变成胶块了。”他拿起一块晒好的胶块,在手里掰了掰,“要是想让橡胶更耐用,还可以在熬煮的时候加些硫磺粉,这叫‘硫化’,加了硫磺粉的橡胶,不会那么容易发黏,弹性也更好。”

百姓们按照五特说的方法,将取回来的胶汁倒进铁锅里熬煮。一时间,橡胶林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橡胶味。赵宏也挽起袖子,帮着搅拌胶汁,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滴进锅里,他却浑然不觉,眼里只有那慢慢变浓稠的胶汁。

几天后,第一批橡胶块终于做出来了。五特拿着一块加了硫磺粉的橡胶块,在石头上蹭了蹭,然后递给赵宏:“你试试,用它在石头上磨,不会掉渣,也不会发黏。”赵宏接过橡胶块,在石头上反复摩擦,果然如五特所说,橡胶块不仅没坏,还变得更加光滑了。他兴奋地说:“太好了!有了这橡胶,咱们的陶罐再也不怕碎了!还有那鞋底,百姓们肯定喜欢!”

接下来,五特开始教百姓们做橡胶制品。他先教大家做橡胶鞋底,把胶块加热变软后,按在鞋底的模具上,用刀裁出合适的形状,然后用麻绳把橡胶鞋底和布鞋面缝在一起。“这样的橡胶底布鞋,下雨天穿出去,鞋底不会打滑,鞋面也不容易湿。”五特拿起一双做好的布鞋,递给旁边的李二,“你试试,穿着舒服不?”李二接过布鞋,穿上后在湿滑的地上走了几步,惊喜地说:“太舒服了!比我以前穿的布鞋好太多了,一点都不打滑!”

然后,五特又教大家做橡胶密封圈。把胶块切成细条,然后围成圆圈,用胶水粘住接口。“把这密封圈套在陶罐的盖子上,盖紧后,里面的东西就不会受潮,也不会漏气。”五特拿起一个套上密封圈的陶罐,往里面倒了些水,然后把盖子盖紧,倒过来晃了晃,果然没有一滴水漏出来。赵宏看得连连称赞:“这东西太实用了!以后咱们的陶罐装上梅子干、梅子酒,就算运到千里之外,也不用担心会坏了!”

除了橡胶鞋底和密封圈,五特还教百姓们做橡胶球、橡胶手套。橡胶球做得圆滚滚的,弹性十足,孩子们拿到后,在院子里踢得不亦乐乎;橡胶手套则是给陶匠和铁匠们做的,戴上后既能防止手被烫伤,又能防止手被黏土和铁屑弄脏。

百姓们做橡胶制品的热情越来越高,城主府门前的空地上,每天都挤满了做橡胶制品的百姓。赵宏每天都会来这里转一圈,看到大家做出的橡胶制品越来越多,越来越精致,心里比自己得了宝贝还高兴。“五特,你看咱们的橡胶制品,要是运到周边的城池去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五特点了点头:“不止周边城池,咱们还能卖到更远的地方。你让人把橡胶底布鞋、橡胶密封圈、橡胶手套都装上车,跟着商队一起去其他城池卖——这些地方要么多雨,要么多山,咱们的橡胶制品肯定受欢迎。”他顿了顿,又说,“另外,咱们可以把橡胶和竹编、陶罐结合起来,比如做一个带橡胶密封圈的竹编食盒,既能装东西,又能保鲜,这样的东西,有钱人肯定愿意花高价买。”

赵宏立刻让人按照五特说的做,没过多久,带橡胶密封圈的竹编食盒就做出来了。这个食盒外面是精致的竹编,里面衬着一层薄橡胶,盖子上还套着橡胶密封圈。赵宏拿着食盒,里面装了些刚做好的梅子干,盖紧盖子后,就算使劲晃,梅子干也不会漏出来,而且盒子里的梅子干,放了好几天还是新鲜的。“太好了!这个食盒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赵宏兴奋地说,立刻让人把食盒打包,跟着商队一起出发。

没过多久,商队就从永乐城、永泰城回来了,不仅带回来了不少银子,还带来了好消息。商队的头领激动地对赵宏和五特说:“城主大人,五特大人,咱们的橡胶制品在其他城池卖疯了!尤其是那橡胶底布鞋和带橡胶密封圈的竹编食盒,有钱人家都抢着买!他们的知府还特意找到我们,说想和咱们长期合作,让咱们每月都给他们送一批橡胶制品过去!”

赵宏笑得合不拢嘴,他拍着五特的肩膀,激动地说:“五特,你真是咱们黑安城的福星!有了这橡胶手艺,百姓们的钱袋子肯定能鼓起来,以后再也不愁吃喝了!”

五特笑了笑:“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不过咱们不能满足于此,还要继续琢磨新的橡胶制品。比如可以做橡胶管,用来引水;做橡胶垫,铺在马车上,让货物运输时更稳;还可以做橡胶玩具,卖给城里的孩子——只要肯动脑筋,这橡胶能做的东西多着呢。”

赵宏连连点头:“对!咱们还要多做些新东西!我这就让百姓们跟着你学,争取做出更多更好的橡胶制品!”

接下来的日子里,黑安城的橡胶制品越来越丰富。橡胶管被铺在了城里的大街小巷,用来引水,百姓们再也不用去河边挑水了;橡胶垫铺在了马车上,货物运输时的损耗大大减少;橡胶玩具则成了城里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每天都能看到孩子们拿着橡胶球、橡胶小动物在院子里玩耍。

这天,五特和赵宏正在橡胶作坊里查看新做的橡胶管,孙成凯突然从外面跑了进来,脸上满是兴奋:“大人,城主!好消息!咱们的橡胶制品不仅在永乐城、永泰城卖得好,就连永康城的商人都听说了,特意派人来咱们黑安城采购!他们说,达官贵人都喜欢咱们的橡胶制品,愿意出高价买!”

赵宏和五特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喜悦。赵宏激动地说:“太好了!永康城的商人都来了,这说明咱们的橡胶制品已经打出名气了!以后咱们黑安城,肯定会越来越富裕!”孙成凯说就是路太难走了……

五特点了点头:“这是好事,但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永康城的商人要求肯定更高,咱们得把橡胶制品做得更精致、更耐用。另外,咱们还要多养些橡胶树,扩大取胶规模,不然以后订单多了,咱们供应不上就麻烦了。”

赵宏连忙说:“好!我这就让人去城西的橡胶林,再种些橡胶树苗!另外,我还要请些有经验的老农,来帮咱们打理橡胶林,确保橡胶树能长得好,产更多的胶汁!”

孙成凯也跟着说:“大人,城主,咱们还可以在周边的山上也种些橡胶树,这样以后取胶就更方便了。另外,咱们可以教周边城池的百姓种橡胶树、做橡胶制品,和他们合作——这样既能扩大橡胶的产量,又能让更多的人赚到钱,还能巩固咱们和周边城池的关系。”

五特赞许地看了孙成凯一眼:“这个主意好!合作才能共赢。咱们把橡胶的种植和制作手艺教给周边城池的百姓,然后和他们约定,他们生产的橡胶和橡胶制品,优先卖给咱们——这样咱们的橡胶产业链就更完善了,就算遇到什么突发情况,也不用担心原材料供应不上。”

赵宏连连点头:“对!就这么办!咱们不仅要让黑安城的百姓过上好日子,还要让周边城池的百姓也过上好日子!这样大家才能团结一心,共同守护这一方土地!”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黑安城忙得热火朝天。橡胶林里,新种的橡胶树苗迎风而立;周边城池的百姓也赶来学习橡胶的种植和制作手艺,五特和赵宏亲自授课,耐心地教他们每一个步骤;橡胶作坊里,百姓们忙着做各种橡胶制品,一批批精致的橡胶制品被装上马车,运往更远的城池和周边的城池。

这天,赵宏拿着永康城的商人送来的订单,兴冲冲地跑到五特面前:“五特,你看!永康城的商人这次给咱们下了好大的订单,要一万双橡胶底布鞋、五千个带橡胶密封圈的竹编食盒,还有两千根橡胶管!这一笔生意,就能赚不少银子!”

五特接过订单,看了看,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不错,这说明咱们的橡胶制品已经得到了永康城城百姓的认可。不过订单多了,咱们得注意质量,不能为了赶工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咱们的生意才能长久做下去。”

赵宏连忙说:“你放心,我已经让人专门负责质量检查了,每一件橡胶制品都要经过严格的检查,不合格的绝对不能卖出去!另外,我还让人多招了些人手,加快生产速度,确保能按时完成订单。”

五特点了点头:“好。对了,咱们的石板路也快修到永乐城了,等路修通了,咱们的橡胶制品运输起来就更方便了,成本也能降低不少。到时候,咱们可以把橡胶制品卖得更便宜些,让更多的百姓都能用上咱们的橡胶制品。”

赵宏笑着说:“你考虑得真周到!等路修通了,咱们的生意肯定会更红火!以后,咱们黑安城的橡胶制品,说不定能卖到这天下的每一个角落!”

阳光透过作坊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堆积如山的橡胶制品上,泛着温润的光泽。百姓们的笑声、机器的轰鸣声、马车的铃铛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闹而温馨的画面。黑安城,这座曾经饱受战火摧残的城池,如今在五特和赵宏的带领下,凭借着橡胶这门新手艺,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百姓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