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机器变 > 第29章 柳镇即将崛起

机器变 第29章 柳镇即将崛起

作者:玉彬先生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3 10:53:31

肉香还在柳镇的上空飘着,青铜锅里的肉块翻滚着,咕嘟声混着人们的笑闹,像一锅熬得稠稠的暖汤。二冬刚把小女孩递来的鹿肉吃完,嘴角还沾着点油星,就见苏文端着个陶碗走过来——碗里堆着两块熊肉,汤面上飘着葱花,热气腾腾的,把他眼角的细纹都熏得软了些。

“二冬,快再吃点,这熊肉炖得烂,不塞牙。”苏文把碗往二冬手里塞,另一只手还拿着块啃了一半的鹿腿骨,骨头上还沾着点肉丝,他时不时凑到嘴边舔一口,腮帮子鼓鼓的,像个怕人抢食的孩子。

二冬接过碗,刚想说自己吃饱了,就见苏文又往他碗里拨了块肉,嘴里含糊不清地念叨:“多吃点,你是柳镇的功臣,可得养得壮实些。你瞧这肉,堆得跟小山似的,咱们灶房里的陶瓮都装不下了,这下可算能吃饱饭了,再也不用啃那剌嗓子的树皮了……”他说着,又咬了一大口鹿腿肉,油汁顺着嘴角往下淌,他慌忙用袖口擦了擦,眼睛却还盯着镇口那堆猎物,笑得合不拢嘴。

二冬看着他这模样,忍不住笑了,低头喝了口熊肉汤,鲜美的滋味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心口发疼。他放下碗,指了指不远处被堆在一起的兽皮——狼皮是深灰色的,毛茸茸的能看见细密的针毛;鹿皮泛着浅棕的光泽,质地柔软;还有几张虎皮,金纹黑底,铺在地上像团燃烧的火,引得孩子们围着看,却没人敢伸手碰。

“亭长,”二冬的声音不大,却让苏文立刻停下了咀嚼,转头看着他,“这些肉咱们一时半会儿吃不完,能腌起来存着,冬天就不怕没粮了。还有这些兽皮,鹿皮能做衣裳、做被褥,狼皮能做靴子,虎皮更是金贵,能卖不少钱。”

苏文嘴里还含着肉,闻言眼睛一下子亮了,差点没噎着,他赶紧喝了口汤顺了顺,含糊道:“卖钱?咋卖啊?咱们柳镇这大山沟,连条正经路都没有,外面的人进不来,咱们的东西也出不去啊……”他说着,又咬了口肉,腮帮子动得飞快,“不过能存着肉就好,去年冬天,镇上有三家都快饿死了,还是靠着挖冻土里的野菜根活下来的……”

“能卖的。”二冬打断他,伸手捡起脚边一根小树枝,在地上画了条歪歪扭扭的线,“您派几个腿脚利索、识路的汉子,背着几张兽皮,往东边的清溪镇去——清溪镇富裕,镇上有布庄、有药铺,还有专门收兽皮的铺子。他们肯定愿意收这些皮,换些粟米、面粉回来,要是能换点盐和药材,就更好了。”

苏文嘴里的肉突然不香了,他放下鹿腿骨,盯着地上的线,又看了看二冬,喉结滚了滚:“往清溪镇去?那路可难走了,要翻过三座山,山里还有豺狼……不过要是能换粮,让汉子们多带些弓箭,应该能行!”他越说越兴奋,又拿起鹿腿骨啃了起来,却没刚才那么急了,耳朵竖得高高的,等着二冬往下说。

二冬看着他这模样,忍不住笑了,继续道:“这只是暂时的。等换了粮,让大家先吃饱肚子,之后……”他故意顿了顿,抬头看向苏文。

苏文嘴里的肉一下子咽了下去,急得往前凑了凑,手里的鹿腿骨都忘了啃:“之后啥?二冬你倒是说啊!”他说着,又想起碗里的熊肉,赶紧叉了一块塞进嘴里,嚼得飞快,眼睛却死死盯着二冬,生怕漏了一个字——嘴太忙,没空多说话,只能含糊地催:“快说……之后咋弄……”

二冬看着他急得直跺脚,却舍不得放下手里的肉,忍不住觉得好笑,故意放慢了语速:“之后,我带柳镇的老百姓赚银子。”

“赚银子”三个字一出口,苏文手里的鹿腿骨“啪嗒”一声掉在了地上,骨头上的肉丝溅了他一裤腿,他却浑然不觉。刚才还忙着往嘴里塞肉的嘴张得老大,能塞进一个拳头,眼睛瞪得圆圆的,盯着二冬,像是见了鬼似的:“你……你说啥?赚银子?二冬,你没骗我吧?”

他活了四十多年,柳镇的人祖祖辈辈都靠着山里的野菜、野果和偶尔打到的小猎物过活,能吃饱肚子就已经是天大的福气,“赚银子”这三个字,对他们来说,比天上的星星还遥远。他甚至怀疑自己是饿晕了,出现了幻觉,忍不住伸手掐了自己大腿一把,疼得“嘶”了一声,才确定不是梦。

二冬捡起地上的鹿腿骨,递还给苏文,认真地点点头:“我说的是真的。但要赚银子,得先修路。”

“修路?”苏文接过鹿腿骨,却没心思啃了,随手放在旁边的石头上,眉头皱了起来,“修啥路啊?咱们山里的路不就是走出来的吗?翻山越岭的,咋修?”

二冬又拿起小树枝,在地上那条歪歪扭扭的线上画了几个叉,指着叉说:“现在的路都是山道,又陡又滑,下雨就泥泞,下雪就结冰,汉子们背着兽皮去清溪镇,得走两天两夜,还容易遇上豺狼虎豹。要是把路修宽了、修平了,铺上石子,马车能走,外面的商人才能进来,咱们的兽皮、猎物才能运出去,别人的粮、布、药材才能运进来。”

他顿了顿,看着苏文一脸茫然的样子,又解释道:“您想啊,就好比山里的河。有了河,才有水,草和树才能活;有了草和树,才能有虫;有了虫,才能有鸟;鸟吃了虫,拉的屎能当肥料,草和树才能长得更茂盛——这是一个循环,缺了哪一样都不行。”

苏文眨了眨眼,好像有点懂了,又好像没懂,只是下意识地点点头。

二冬继续说:“河能养鱼虾,鱼虾能喂水鸟,水边的草能喂牛马羊;有了牛马羊,才能有狼、豹这些食肉动物;这些动物死了,尸体能腐烂成肥料,又能滋养草树,草树又能养更多的动物——最后,咱们才能从山里打到猎物,吃上肉。这都是环环相扣的,少了河,啥都没有。”

他把手里的树枝指向地上的线,加重了语气:“路,就是柳镇的‘河’。没有路,咱们就像把自己关在院子里,门都堵死了——外面的人不敢来,怕山路难走、怕野兽;咱们的东西也出不去,再好的兽皮,背不到清溪镇,也变不成粮和银子。只要修好了路,柳镇就有了‘门’,外来的商人就像走走廊一样,能顺顺利利地进门,走进柳镇这个大家庭。到时候,咱们不光能卖兽皮,还能把山里的野果、药材都卖给他们,甚至能教他们打猎,赚更多的银子——这不就是赚银子的法子吗?”

苏文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眼睛盯着地上的线,嘴巴张了又合,合了又张,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活了这么大,从来没人跟他说过这些话——什么循环,什么“河”和“路”,什么“门”和“走廊”,这些话从一个十岁孩子的嘴里说出来,却像一道光,一下子照亮了他心里的迷雾。

他想起去年冬天,镇上的李老汉为了给孙子换一口粮,背着半张狼皮去清溪镇,结果在山里遇上了豺群,回来的时候腿被咬伤了,狼皮也丢了,差点没了命;想起镇上的妇人织了布,却只能自己穿,因为没人能把布运出去换盐;想起孩子们从来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以为大山就是全部……

原来,不是柳镇穷,是柳镇没有“路”啊。

苏文猛地回过神,一把抓住二冬的手,手心里全是汗,连声音都在抖:“我的乖乖……二冬,你……你真是十岁的孩子?这话是谁教你的啊?这是……这是人生哲理啊!”

他刚才还想着要多吃点肉,现在却连肚子饿都忘了,只是死死抓着二冬的手,一遍遍地重复:“人生哲理啊……路就是柳镇的河……环环相扣……我的乖乖……”

二冬被他抓得有点疼,却没挣脱,只是看着他激动得发红的眼睛,笑了笑:“没人教我,是我以前跟着爹娘走南闯北,听商人们说的。他们说,不管是大镇还是小城,只要路通了,就没有穷的。”

“走南闯北?”苏文愣了愣,才想起二冬是从西镇来的,据说西镇比清溪镇还富裕,“你爹娘是商人?”

二冬的眼神暗了暗,轻轻点了点头:“嗯,他们以前是做药材生意的,可惜……去年遇上了战乱,没了。”

苏文心里一酸,才想起自己刚才太激动,忘了二冬是个没了爹娘的孩子。他赶紧松开手,摸了摸二冬的头,声音放得柔了些:“对不住,二冬,我不该提这个……”

二冬摇摇头,笑着说:“没事。我爹娘以前常说,做人要往前看。现在我在柳镇,柳镇的百姓就是我的家人,我想让家人都能吃饱饭、能赚银子,能过上好日子——就像我爹娘以前希望的那样。”

苏文看着二冬的笑脸,鼻子突然一酸,眼泪又差点掉下来。他赶紧抬手抹了把脸,深吸了一口气,像是下定了决心似的,转身对着镇口的人群大喊:“大家都过来!我有话说!”

正在围着青铜锅喝汤的人们听见喊声,都停下了动作,纷纷转头看向苏文——有的手里还端着碗,有的嘴里还含着肉,有的孩子正趴在大人怀里啃骨头,都好奇地看着他。

苏文清了清嗓子,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沙哑,却格外响亮:“大家听着!二冬小爷说了,咱们柳镇以后不光能吃饱饭,还能赚银子!”

“赚银子?”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全是不敢相信的表情。

“亭长,您说啥?赚银子?咋赚啊?”一个扛着青铜扁担的汉子大声问,他刚喝了两碗肉汤,脸上还带着红晕。

“是啊亭长,咱们哪会赚银子啊?”一个扎着蓝布头巾的妇人也跟着问,怀里还抱着个正在啃鹿肉的孩子。

苏文抬手压了压,让大家安静下来,然后把二冬刚才说的话,一字一句地复述了一遍——从卖兽皮换粮,到修路,到“河”和“循环”,再到“路是柳镇的门”。他说得不太流利,偶尔还会忘词,得二冬在旁边提醒一句,但每一个字,都清清楚楚地传到了人们的耳朵里。

人群从一开始的喧闹,慢慢变得安静,最后连孩子们都停下了咀嚼,睁大眼睛看着苏文和二冬。

刚才问问题的汉子挠了挠头,瓮声瓮气地说:“亭长,您是说,只要咱们把路修好了,外面的商人就会来买咱们的兽皮?还能给咱们送粮和布?”

“是啊!”苏文用力点头,“二冬小爷说了,到时候咱们不光能卖兽皮,还能卖野果、卖药材,甚至能教外面的人打猎,赚更多的银子!以后咱们柳镇的人,再也不用怕饿肚子,再也不用穿补丁衣裳了!”

人群里沉默了几秒,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汉子们把手里的青铜扁担往地上一敲,“哐当”作响;妇人们抱着孩子,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孩子们不知道啥是赚银子,却跟着大人一起欢呼,蹦蹦跳跳的,手里的骨头都掉在了地上。

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跑过来,抱住二冬的腿,仰着小脸问:“二冬哥哥,修好了路,是不是就能有糖吃了?我娘说,糖是甜的,可好吃了。”

二冬蹲下来,摸了摸她的头,笑着说:“是啊,修好了路,就能有糖吃,还能有新衣裳,有好看的玩具。”

小女孩笑得露出了豁牙,转身跑回人群里,大声喊:“大家快修路啊!修好了路就能吃糖啦!”

人们笑得更欢了,一个老人拄着青铜拐杖,走到苏文面前,颤巍巍地说:“亭长,俺虽然老了,但还能搬石头、捡树枝,修路俺也能帮忙!”

“俺也能帮忙!”一个半大的孩子举着小青铜铲,大声说,“俺能帮着捡石子!”

“还有俺!俺力气大,能扛木头!”

“俺会编藤蔓,能绑石子!”

人们纷纷举手,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能做的活,镇口的气氛比刚才煮肉的时候还要热闹,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希望的笑容——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笑容,不是因为吃到了肉,而是因为看到了好日子的盼头。

苏文看着眼前的景象,又看了看身边的二冬,突然觉得鼻子又酸了。他抬手抹了把脸,笑着说:“好!既然大家都愿意,那咱们就从明天开始!今天先把猎物分好,肉腌起来,兽皮晒好;明天一早,男人们去山里砍木头、捡石子,女人们在家缝麻袋、准备干粮,老人们帮着看孩子、烧开水——咱们一起修路,一起赚银子,一起过好日子!”

“好!”人群里爆发出一阵整齐的喊声,声音震得树上的落叶都掉了下来,飘落在青铜锅上,沾着热气,慢慢卷了起来。

二冬站在人群中间,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暖暖的。他想起爹娘以前常说的话:“做生意,靠的不是精明,是人心;过日子,靠的不是单打独斗,是抱团。”现在,柳镇的人们就是在抱团,他们要一起修路,一起把日子过好——这大概就是爹娘希望看到的样子吧。

正在这时,赵大叔扛着一张狼皮走过来,脸上带着笑:“二冬小爷,亭长,这狼皮晒好了能做不少靴子,冬天穿暖和得很!俺刚才跟几个汉子商量了,明天一早俺们就去东边的山坳砍木头,那里的木头粗,适合铺路!”

苏文点点头,刚想说“好”,就见周老栓跑过来,手里拿着个陶瓮,喘着气说:“亭长,二冬小爷,库房里的盐都拿出来了,腌肉够了!俺还发现库房里有半袋去年的麦种,要是修好了路,咱们就能换更多的麦种,明年春天就能种麦子,不用只靠挖野菜了!”

“麦种?”苏文眼睛一亮,“好啊!明年春天咱们就种麦子,让大家都能吃上白面馒头!”

二冬看着他们忙碌的样子,忍不住笑了。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把每个人的脸都照得暖暖的,青铜锅上的热气还在飘着,肉香混着人们的笑声,在柳镇的上空久久不散。

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又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块刚烤好的兽肉,递到二冬面前:“二冬哥哥,你快吃,吃完了咱们明天一起去捡石子,好不好?”

二冬接过肉,咬了一口,肉香在嘴里散开,带着阳光的味道。他点点头,笑着说:“好啊,明天咱们一起去。”

小女孩笑得更开心了,拉着二冬的手,蹦蹦跳跳地往人群里跑。苏文看着他们的背影,又看了看镇口堆得像小山似的猎物和兽皮,再看了看地上那条歪歪扭扭的“路”,突然觉得——柳镇的好日子,真的要来了。

他捡起刚才掉在地上的鹿腿骨,咬了一口剩下的肉丝,虽然已经凉了,却觉得比刚才热的时候还要香。他一边嚼着,一边对着人群喊:“大家都别光顾着高兴了,赶紧把肉分了,兽皮晒了!明天一早,咱们就开工修路——争取冬天之前,把路修到清溪镇!”

“好!”人们的喊声再次响起,像一阵风,吹过柳镇的每一个角落,吹走了过去的饥荒和苦难,吹来了新的希望和未来。

二冬被小女孩拉着,穿梭在人群里,耳边是人们的笑声和说话声,鼻尖是肉香和阳光的味道。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大山,山尖上还带着点雾气,却好像不再那么阴沉了。他知道,修路肯定会很难——要砍木头、捡石子,要和山里的野兽打交道,还要顶着风吹日晒。但他更知道,柳镇的人们不会放弃,因为他们心里有……

人群的欢笑声还没散,二冬就拉了拉苏文的衣角。苏文正忙着给汉子们分兽皮,手上沾着兽毛,转头见二冬望着镇外的方向,才想起刚才的话,一拍大腿:“哎哟,差点忘了正事!”

他把手里的鹿皮塞给身边的衙役,抹了把手上的毛,对着人群喊:“赵大叔、周老栓,你们先带着大伙分肉晒皮!我跟二冬小爷去镇外看看山,顺便交代点事!”

赵大叔正扛着半扇熊肉往腌肉的陶缸走,闻言回头喊:“亭长放心去!这边有俺们呢,保准把活干利索!”

苏文应了声,转身往衙署方向走,走两步又想起什么,快步折回来,从怀里摸出块用油纸包着的烤兽肉,塞给二冬:“路上吃,刚才光顾着说话,你都没吃几口。”

二冬捏着温热的油纸包,跟着苏文往衙署走。刚到门口,就见两个穿粗布短打的衙役迎上来——一个叫李二,胳膊上能看见结实的腱子肉;一个叫王三,背着把青铜弓,箭囊里插着几支木箭。这是苏文身边最得力的两个衙役,平时跟着他巡山、维持镇里的秩序。

“亭长,您叫俺俩?”李二嗓门洪亮,搓着手问。

苏文点点头,指了指二冬,又看向两个衙役:“你俩跟我一起,陪二冬小爷去镇外看山。另外,王三,你回头从镇上挑三个腿脚快、识路的汉子,让他们背着几张兽皮——就挑那两张最完整的鹿皮,还有半张狼皮,往清溪镇去。”

王三愣了愣,赶紧问:“去清溪镇干啥?是换粮不?”

“对,换粮。”苏文顿了顿,又补充道,“能换多少换多少,优先换粟米和面粉,要是有余钱,就换点盐和药材——镇上的老人们冬天容易咳嗽,得备点草药。还有,跟汉子们说,路上小心点,带着弓箭,遇到野兽别硬拼,实在不行就绕路,安全第一。”

王三赶紧点头:“亭长放心,俺这就去挑人,保证把粮换回来!”

“别着急走。”二冬突然开口,从油纸包里拿出一小块肉,递给王三,“路上带着吃,别饿着。到了清溪镇,找‘张记皮铺’,铺子里的张掌柜是个实诚人,不会压价。要是他问起兽皮的来历,就说柳镇苏亭长让送的,以后还会有更多兽皮给他。”

王三接过肉,愣了愣——他只知道清溪镇有收兽皮的铺子,却不知道具体哪家好,没想到二冬小爷连这都清楚。他赶紧把肉塞进怀里,连连点头:“俺记住了!张记皮铺,提亭长和您的名!”

苏文也愣了愣,转头看二冬:“你连清溪镇的皮铺都认识?”

二冬咬了口手里的兽肉,含糊道:“以前跟着爹娘路过清溪镇,在张记换过药材,张掌柜人不错,不会坑咱们。”

苏文心里又是一暖,拍了拍王三的肩膀:“听见没?就按二冬小爷说的做!快去挑人,尽早出发!”

王三应了声,转身往镇里跑,脚步都比平时快了几分。李二扛着一把青铜斧,站在旁边,见王三走了,赶紧问:“亭长,那咱们现在就去看山?”

“走。”苏文点点头,又对着衙署里喊了一声,“把那顶轿子抬出来!”

没一会儿,两个衙役抬着一顶破破烂烂的轿子走出来——轿帘是用粗布缝的,边角都磨破了,露出里面的棉絮;轿杆上有几道深深的划痕,像是被山里的树枝刮的;轿子底部的木板都有些变形,走起来估计得晃悠。

李二挠了挠头:“亭长,这轿子破成这样,要不您跟二冬小爷骑马?”

“骑啥马?”苏文摆了摆手,“镇上就两匹老马,还得留着拉东西。这轿子再破,也比走路强——二冬小爷年纪小,走山路累得慌。”说着,他伸手掀开轿帘,对二冬说,“快进去坐,俺们跟着轿子走。”

二冬看着破旧的轿帘,却没进去,反而往轿杆边靠了靠:“不用坐轿子,我跟你们一起走。走路能看得更清楚,顺便看看路边的地形,以后修路也能有个数。”

苏文愣了愣,随即笑了:“行,听你的!那轿子就先抬着,要是走累了再坐。”

几人刚要动身,就见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跑过来,手里拿着个用藤蔓编的小篮子,篮子里装着几颗野山楂,塞到二冬手里:“二冬哥哥,路上吃,酸溜溜的,能解渴。”

二冬接过篮子,摸了摸她的头:“谢谢丫丫。在家乖乖的,等我回来给你带好看的石头。”

丫丫点点头,蹦蹦跳跳地跑回人群里,还不忘回头喊:“亭长、二冬哥哥,路上小心野兽!”

苏文笑着挥挥手,转头对李二说:“走,咱们从西路口出镇,那边离黑石山近。”

几人往镇西走,刚出镇口,就见路边的草长得快有半人高,偶尔能看见几只蚂蚱蹦跳着钻进草里。路是踩出来的山道,坑坑洼洼的,布满了碎石子,走起来硌得脚疼。李二扛着斧头走在最前面,时不时用斧头砍断挡路的树枝,树枝落地的“咔嚓”声在安静的山林里格外清晰。

苏文走在二冬身边,指着远处的山影说:“二冬小爷,你看,那座发黑的山就是黑石山,离镇口大概有两里地。山上的石头都是黑的,硬得很,以前有人想凿块石头回来砌墙,结果斧头都崩了口。”

二冬顺着苏文指的方向看过去——黑石山在雾气里若隐若现,山尖像是被墨染过,连山上的树都比其他地方的矮,叶子也带着点深绿色。他加快脚步往前赶,走了大概一刻钟,雾气渐渐散了些,黑石山的模样越来越清晰。

等走近了,二冬才看清——山上的石头果然是黑色的,表面凹凸不平,摸上去冰凉坚硬,仔细看还能看见石头缝隙里藏着些银色的细屑;山脚下堆着不少碎石,有的碎石上带着暗红色的斑点,像是凝固的血;偶尔有风吹过,能听见石头摩擦的“沙沙”声,像是山在喘气。

“这就是黑石山?”二冬蹲下来,捡起一块碎石,放在手里掂了掂——比普通的石头沉不少,用指甲刮了刮,指甲尖立刻留下一道银色的痕迹。

苏文也蹲下来,看着二冬手里的碎石:“是啊,这山邪乎得很,平时除了巡山的,没人敢来。听说以前有猎人追猎物跑到山上,结果脚滑摔下去,被石头磕破了头,流了好多血——后来镇上的人就说,这山的石头喝血,都不敢靠近。”

二冬没说话,又捡起几块碎石,翻来覆去地看。这些石头的断面带着金属的光泽,用两块石头互相敲了敲,能听见清脆的“当当”声,不像普通石头那样一敲就碎。他心里大概有了数——这不是普通的黑石山,是铁矿。

“亭长,”二冬站起身,指着黑石山的山腰,“你看那里,是不是有块很大的青石?”

苏文顺着二冬指的方向看过去,眯着眼睛看了半天,才点头:“是啊!那块青石大得很,像头牛似的趴在那儿,以前俺们巡山累了,还在青石底下歇过脚。咋了?那青石有啥特别的?”

二冬往前走了几步,离青石更近了些——那青石确实大,足有半间屋子那么大,表面光滑,像是被雨水冲刷了很多年;青石周围的草长得格外茂盛,绿油油的,和黑石山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那是大青石,质地硬,适合铺路。”二冬转头对苏文说,“以后修路,要是能把山上的碎石和这块大青石凿开用,路能修得更结实——下雨不泥泞,马车走上去也稳当。”

苏文眼睛一亮:“真的?那太好了!就是这石头硬得很,凿起来怕是费劲。”

“不怕费劲。”二冬笑了笑,“镇上的汉子们力气大,多找些凿子和锤子,慢慢凿。等路修好了,这些石头就成了柳镇的‘宝贝’——不光能铺路,以后要是想盖房子,用这些石头砌墙,比土坯墙结实多了。”

李二在旁边听着,忍不住插了句嘴:“二冬小爷说得对!俺以前跟着爹凿过石头,只要有耐心,再硬的石头也能凿开!到时候俺带头凿,保准把石头给亭长和小爷备足了!”

苏文拍了拍李二的肩膀:“好!就冲你这话,回头给你多分块熊肉!”

几人又往山上走了走,二冬仔细看了看黑石山的地形——山不算陡,从山脚到山腰有一条隐约的山道,刚好能容下两个人并排走;山的另一侧连着一片矮坡,坡上长着不少灌木,要是把灌木砍了,能开出一条通往镇东的路。

“亭长,”二冬停下脚步,指着山的另一侧,“从这里往东南走,是不是能到清溪镇?”

苏文点点头:“是啊,就是路难走,得绕着坡走,还得过一条小溪——夏天小溪涨水,还得蹚水过去,汉子们背着东西走,脚都泡肿了。”

“以后修路,就从镇西的黑石山开始,顺着这条山道往东南修,直接通到小溪边。”二冬蹲下来,用手指在地上画了条线,“把坡上的灌木砍了,把小溪上搭座木桥,这样去清溪镇的路就能近一半,汉子们换粮也不用走那么远了。”

苏文看着地上的线,又看了看黑石山,突然觉得这以前让他害怕的“邪山”,好像真的成了宝贝。他笑着说:“还是二冬小爷有主意!俺以前只觉得这山吓人,没想到还能帮着修路——以后啊,这黑石山就是咱们柳镇的‘靠山’了!”

二冬笑了笑,刚要说话,就听见不远处传来“哗啦”一声——像是有东西从草里钻了出来。李二立刻握紧了斧头,警惕地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谁?”

没一会儿,就见一只灰褐色的野兔从草里窜出来,慌慌张张地往山上跑,转眼就没了踪影。几人都松了口气,李二笑着说:“原来是只兔子,吓俺一跳。”

苏文也笑了:“这山上的野物不少,以后汉子们凿石头的时候,还能顺便打几只,给大伙改善伙食。”

二冬抬头看了看天,太阳已经升到了头顶,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摸了摸怀里的油纸包,里面的兽肉还带着点温度,又看了看黑石山的碎石和远处的大青石,心里踏实了不少——有了铁矿和青石,路能修得结实;有了去清溪镇换粮的汉子,镇上的人能吃饱;只要大伙一起干,柳镇的日子,肯定能好起来。

“亭长,咱们往回走吧。”二冬转身往山下走,“回去看看赵大叔他们分肉的情况,顺便跟大伙说说黑石山的事,让大伙也放心。”

苏文点点头,跟着二冬往山下走。李二扛着斧头走在后面,时不时回头看一眼黑石山,眼神里没了以前的畏惧,多了几分期待——他好像已经能看见,一条条结实的石头路从黑石山延伸出去,马车拉着粮和布往镇里走,汉子们扛着兽皮往清溪镇去,孩子们在路边追着蝴蝶跑……

走回镇口的时候,就见赵大叔正带着几个汉子往腌肉的陶缸里撒盐,周老栓蹲在旁边,拿着根木勺搅拌着缸里的肉;女人们坐在屋檐下,手里拿着针线缝着麻袋,嘴里还哼着柳镇的小调;孩子们围着晒兽皮的架子跑,时不时伸手摸一下柔软的鹿皮,笑得格外开心。

王三也挑好了人,三个汉子背着兽皮,正跟家里人告别——一个汉子的媳妇往他怀里塞了个布包,里面装着几块烤饼;一个汉子的老娘拉着他的手,反复叮嘱“路上小心”;还有一个汉子抱着年幼的儿子,在他脸上亲了一口,说“爹很快就回来,给你带糖吃”。

苏文看着眼前的景象,转头对二冬说:“你看,咱们柳镇的人,心齐着呢。只要咱们一起干,没有干不成的事。”

二冬点点头,看着那三个背着兽皮的汉子往镇东走,身影渐渐消失在雾气里。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兽皮换回来的粮,会让镇上的人吃饱;黑石山的石头,会让路修得结实;而柳镇的人们,会用自己的手,把日子一点点过好。

风从镇外吹进来,带着黑石山的泥土味,也带着腌肉的咸香。二冬捏了捏手里的野山楂,放进嘴里——酸溜溜的,却带着一丝甜,像极了柳镇的日子,虽然以前苦,却慢慢有了甜的盼头。

第二十九章 雾锁柳镇(修正版)(续三)

苏文盯着二冬的眼睛,喉结动了动——他活了三十多年,只知道粮食、兽皮能换钱,从没听说过山上随处可见的黑石头也能卖钱,还是一文钱一斤。

“二冬小爷,你……你说真的?”苏文声音都有些发颤,伸手抓了块脚边的黑碎石,掂量着,“这破石头,送到黑山西村,真能换一文钱一斤?”

“真的。”二冬点头,指尖划过碎石上的银色细屑,“这不是普通石头,是铁矿,黑山西村的铁匠铺急着用这个炼铁器,以前他们得从百里外运,运费比铁矿本身还贵。咱们把路修通,把铁矿送过去,一文钱一斤,他们乐意收。”

他顿了顿,又指着不远处的青石:“还有那大青石,我也收。磨成石板能铺院子,凿成石条能砌墙,就是现在没趁手的工具,采不出来。”

苏文眼睛瞪得溜圆,手里的碎石仿佛变成了沉甸甸的铜钱。他猛地攥紧石头,转身就往镇里走:“太好了!俺这就去喊汉子们,今天就开始修路!不,现在就去!”

“亭长别急。”二冬拉住他,“没有工具,修路、采石都慢。你们不是缺凿子、锤子吗?我教你们铸青铜工具——有了青铜工具,凿石头、砍树都快,路也能修得更稳。”

“铸青铜工具?”苏文猛地停住脚,转头看他,“就是城里匠人用的那种亮闪闪的凿子?俺们也能铸?”

“能。”二冬蹲下身,在地上画了三个圈,“铸青铜不难,就三步:找矿、冶炼、铸造。咱们一步步来。”

苏文赶紧蹲在旁边,李二也凑了过来,两人盯着地上的圈,听得格外认真。

“第一步,找矿。”二冬指着第一个圈,“青铜不是单一石头炼的,得用两种矿——一种叫‘孔雀石’,表面是绿色的,像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山涧潮湿的石头缝里常能找到;另一种叫‘锡石’,颜色发灰,上面有亮晶晶的小斑点,一般在山坡的碎石堆里,下雨后晒半干,斑点最明显。”

他捡起根树枝,在圈里画了两道:“咱们柳镇周围的山,我昨天路过山涧时见过孔雀石,浅绿的一块嵌在石头里;锡石得让汉子们找,就按‘灰石头、带亮斑’的模样找,找到后做个记号,别弄错了。”

苏文赶紧点头,摸出块炭块,在自己的粗布衣裳上画了个绿圈、个灰圈:“记下来了!孔雀石绿、锡石灰带亮斑,俺这就让赵大叔他们分几个人去找!”

“第二步,冶炼。”二冬指着第二个圈,“得先搭个炼炉——用黄土和稻草混合,拍成半人高的圆炉,炉底留个小口当风口,炉壁中间留个洞当出铜口。”

他顿了顿,又补充:“然后把孔雀石和锡石砸成碎块,按五份孔雀石、一份锡石的比例混在一起,放进炉里。炉子里烧硬木柴,得烧到火旺得发红,最好让两个汉子轮流用皮囊往风口鼓风,把火催得更旺——大概烧两个时辰,炉子里的石头就会化成铜水,从出铜口流出来,用陶盆接着就行。”

“皮囊鼓风?”李二插了句嘴,“俺家有以前装粮食的旧皮囊,剪个口就能用!”

“正好。”二冬笑了笑,“烧的时候得盯着,要是铜水发黑,就是火不够旺,得接着鼓风;要是铜水发亮,像融化的银子,就说明炼好了,赶紧接出来,别凉了。”

苏文把“五比一、皮囊鼓风、铜水发亮”几个词在嘴里念叨了好几遍,生怕忘了。

“第三步,铸造。”二冬指着第三个圈,“先做模具——用黏土捏成凿子、锤子的模样,中间留个空槽,槽的一头留个小口当浇口。等黏土模具晒干,把炼好的铜水从浇口倒进去,晾半个时辰,黏土裂开,里面就是青铜工具了。”

他捡起块光滑的石头,在地上划了个凿子的形状:“模具不用太精细,铜水冷却后,用粗石把工具边缘磨光滑,就能用了。刚开始铸的工具可能歪歪扭扭,多练几次就好了。”

苏文看着地上的凿子轮廓,又看了看手里的黑碎石,突然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猛地站起身,拍了拍二冬的肩膀:“二冬小爷,你这法子要是成了,你就是俺柳镇的大恩人!俺这就去办——先让一半汉子找孔雀石和锡石,一半汉子搭炼炉,今天太阳落山前,保准把炉搭起来!”

“别急,还有件事。”二冬拉住他,“炼炉得搭在镇外的空地上,离草垛远些,别着火;找矿的汉子带些粗布,把矿包好,别蹭得满身绿灰;还有,铜水烫得很,接的时候用长木柄挑着陶盆,千万别用手碰。”

“记住了!都记住了!”苏文连连点头,转身就往镇里跑,边跑边喊,“赵大叔!周老栓!都别分肉了,来镇口集合!有大好事!”

李二也跟着往回跑,边跑边喊:“俺回家拿皮囊!拿完皮囊就去山涧找孔雀石!”

二冬站在原地,看着两人的背影,又看了看黑石山——阳光洒在黑色的矿石上,银色的细屑闪着光,像是撒了把碎银子。他捡起块锡石的碎渣(早上路过山坡时捡的),放在手里掂了掂,嘴角弯了弯。

等青铜工具铸出来,铁矿能采、青石能凿,路能修通,兽皮换粮的路能近一半,柳镇的日子,真的要变好了。

没一会儿,镇里的汉子们都涌到了镇口,赵大叔扛着斧头,周老栓攥着木勺,一个个眼里满是疑惑。苏文站在石头上,举起手里的黑碎石,声音洪亮得能传到山那头:

“大伙听着!这不是普通石头,是铁矿!送到黑山西村,一文钱一斤!二冬小爷还教咱们铸青铜工具,有了工具,咱们凿石头、修路都快!从今天起,一半人跟俺找孔雀石、锡石,一半人搭炼炉——等路修通、铁矿卖了钱,咱们顿顿有肉吃,冬天不用挨冻!”

汉子们先是愣了愣,随即爆发出震天的喊声——有人举着斧头喊“俺去找矿”,有人拍着胸脯喊“俺搭炼炉”,连平时最沉默的周老栓,都攥着木勺说要去和泥。

二冬站在人群外,看着汉子们扛着工具往山里走,看着苏文拿着炭块给大家画孔雀石和锡石的模样,突然觉得,这雾蒙蒙的柳镇,好像亮堂了不少。

风又吹过镇口,带着山涧的潮气,也带着汉子们的笑声。二冬摸了摸怀里的野山楂,咬了一口——还是酸溜溜的,可这一次,甜意从舌尖,一直甜到了心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