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寒意透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悄然渗入“钉刺”公司的每个角落。林薇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望着楼下如织的车流,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的玻璃。业务报表上的数字像一把钝刀,一下下割着她的神经——连续三个季度下滑,核心客户流失率创新高,而最让她揪心的是技术团队日渐低迷的士气。
沈浩的离开仿佛抽走了技术部的脊梁。这位曾经的技术灵魂人物,他的离职不仅带走了顶尖的技术能力,更带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信心。留下的工程师们像是失去了舵手的船,在技术的海洋里打转,眼神中的光芒正一点点黯淡。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林薇轻声自语,指尖在玻璃上按得发白。她知道,如果再不采取果断行动,“钉刺”很可能真的会从内部开始瓦解。
当天下午,她召集了全体技术部成员开会。会议室里挤满了人,却安静得能听到空调的送风声。没有华丽的PPT,没有激昂的口号,林薇就那样站在前面,目光缓缓扫过每一张面孔——有刚毕业的年轻程序员眼中的迷茫,有资深工程师脸上的不安,也有几个核心骨干眼中尚未熄灭的期待。
“我知道,最近大家很辛苦,也很迷茫。”林薇的开场白直接而坦诚,声音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她注意到后排有个年轻工程师下意识地点了点头。
“沈浩的离开,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巨大的损失,对我也是。”她停顿了一下,让这句话在空气中沉淀,“我们一起共事三年,见证了他如何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我理解并尊重他的选择,也理解你们此刻的心情。”
会议室里有人微微动容。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工程师抬起头,目光与林薇相遇。
“但是,”林薇话锋一转,声音提高,充满力量,“‘钉刺’不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离开而停止前进!技术,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永远是‘钉刺’最核心的基石!”
她的手掌重重按在会议桌上,这个动作让几个打瞌睡的人瞬间清醒。
“我知道你们在担心什么。担心项目进度,担心技术方向,担心公司前景,更担心自己的职业未来。”她走到白板前,拿起马克笔,“那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今天下午,我们不谈虚的,只解决问题。”
她让助理分发准备好的纸张,要求每个工程师匿名写下当前项目遇到的最大技术难点,以及自己最感兴趣的技术方向。
纸张在会议室里悄无声息地传递。起初大家还有些犹豫,但随着第一个人开始动笔,沙沙的书写声很快连成一片。林薇耐心地等待着,看着那些渐渐低下的头,和越写越长的清单,她知道,这些纸上承载的是团队真正的痛点和希望。
收集上来的问题比预想的还要多。从算法优化的具体难点,到系统架构的性能瓶颈;从第三方接口的调试困境,到新技术学习的资源匮乏。林薇花了一整个下午的时间,和所有技术人员一起,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讨论、梳理。
她不懂具体的技术实现,但她擅长抓住问题本质。“这个算法优化需要多少算力资源?”她转向财务总监秦悦,“立即协调预算,最晚明天我要看到方案!”
当一个工程师提到接口调试需要“启辰”方面配合却屡屡受挫时,林薇直接点名运营总监乔娜:“马上联系对方技术接口人,如果解决不了,我亲自给他们老总打电话。”
最让人意外的是,当看到一个年轻工程师在纸条上写道“对自然语言处理感兴趣,但觉得公司用不上”时,林薇的眼睛亮了。“好!这个方向很有前景。我们现在虽然项目用不上,但可以成立一个兴趣小组,先做一些技术预研,公司提供资源支持!”
会议室里的气氛悄然变化。原本低着的头陆续抬了起来,眼神中的迷茫被专注取代,有人开始主动发言,有人在白板上演算解决方案。林薇的雷厉风行和务实态度,像一剂强心针,缓缓注入技术团队的血脉。大家发现,即使沈浩不在了,只要林薇在,公司对技术的重视就没有变,而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效率甚至更高。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林薇开始大胆启用新人。她特别关注了在“星辰”项目中表现出色的两位年轻工程师——张琦和李明。他们不仅技术扎实,更难得的是都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分别谈话后,她正式提拔他们担任项目组长,赋予他们更大的责任和权限。
“薇姐,我怕自己经验不足......”张琦在接到任命时有些犹豫。
林薇看着他,目光坚定:“沈浩刚来的时候,也只是一个普通工程师。我相信,能力和责任是互相成就的。”
与此同时,她开始调整公司的技术战略。过去的技术路线过于依赖沈浩个人的技术前瞻性,属于“引领式”发展。现在,她将其转变为更贴近当前业务需求、同时鼓励内部创新的“应用驱动 孵化探索”双轨模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