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CAR-T治疗,终于启动了。
这个日子,林薇在心底期盼了多久,又恐惧了多久。它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承载着唯一的希望,也预示着可能坠入的深渊。当张医生正式通知她治疗流程可以开始时,林薇握着手机的手心瞬间沁出了一层薄汗,喉咙发紧,一时竟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只能用力地点头,仿佛电话那端的医生能看见她这卑微而虔诚的回应。
接下来的日子,是医院、公司两点一线的机械运转,时间被切割成以小时、甚至分钟为单位的精密刻度。第一步是细胞采集。看着血液分离机那冰冷而精密的管道连接在母亲略显瘦弱的手臂上,鲜红的血液缓缓流出,经过机器的分离提取,再输回体内,林薇的心也仿佛跟着那血液在管道里循环、翻滚。她紧盯着仪器屏幕上跳动的各项参数,任何一点微小的波动都能让她的心骤然揪紧。母亲反而显得平静,轻轻拍着她的手背,声音虚弱却带着安抚的力量:“薇薇,别怕,妈感觉还好。” 林薇只能回以一个勉强的笑容,将所有的担忧和焦虑死死压在心底。
采集过程顺利,接下来是更为漫长的等待——体外培养。这段时间,希望与不确定性像一对孪生兄弟,日夜不停地撕扯着林薇的神经。她将工作时间压缩到极致,高效处理完“钉刺”必须由她决断的事务后,便立刻驱车赶往医院。病房里消毒水的气味,窗外昼夜更替的光影,护士们轻巧规律的脚步声,以及母亲日渐稀疏的头发和苍白的脸色,构成了她这段时间全部的生活背景。她守着母亲,聊些轻松的家常,汇报公司进展的好消息,小心翼翼地避开任何与病情相关的沉重话题。有时,母女俩只是静静地坐着,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病床洁白的床单上,形成一片温暖的光斑,那一刻的宁静,短暂地掩盖了潜藏的惊涛骇浪。
终于,迎来了最关键的一步——细胞回输。那一天,病房里的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林薇看着那袋承载着全部希望的、略显浑浊的细胞悬液,一点点通过静脉输注进入母亲的体内。整个过程看似平静,但林薇知道,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微观战争,即将在母亲的身体里猛烈爆发。
回输后的几天,是预料之中的惊险历程。母亲果然出现了剧烈的高烧和寒战反应,体温一度飙升到令人心惊胆战的高度。看着母亲在病床上因高热而意识模糊、痛苦呻吟的样子,林薇的心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几乎无法呼吸。她彻夜不眠地守在床边,用温水一遍遍为母亲擦拭身体进行物理降温,紧握着母亲滚烫的手,在她耳边不断低语:“妈,坚持住,就快过去了,我们一定会成功的……” 那几天,她几乎感觉不到疲惫,全身的感官都处于一种极度敏锐的应激状态,任何一点来自母亲的细微声响或医护人员表情的变化,都能在她内心掀起巨大波澜。
张医生和医疗团队时刻监控着各项指标,及时调整用药。也许是上天终于眷顾了这个坚韧的家庭,也许是现代医学创造了奇迹,在经历了最难熬的七十二小时后,母亲的高烧终于缓缓退去,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平稳。度过了最危险的急性反应期,所有人都暗暗松了口气。
随后而来的定期检查,更是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最新的检查报告显示,母亲体内的癌细胞活性得到了显着抑制!虽然张医生反复强调,这只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开始,未来还需要漫长的观察期和康复治疗,防止复发依然是重中之重,但这无疑是漫长黑暗隧道尽头,最耀眼、最真实的一束光!它真切地告诉林薇,她们的努力和坚持,没有白费。
张医生也难得地露出了轻松的笑容,他对林薇说:“效果比我们预期的最好情况还要理想!林小姐,你母亲的坚强和你的付出,是治疗成功的重要一环。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好的开始!”
握着那份轻飘飘却重如千钧的检查报告,林薇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着,眼眶瞬间湿润。这一次,不再是恐惧和绝望的泪水,而是喜悦、激动,以及一种近乎虚脱的释然。压在心口长达数月、几乎让她无法喘息的那块最大巨石,终于被挪开了一半。那天晚上,她依旧趴在母亲的病床边,却第一次卸下了所有重负,睡得无比深沉、香甜,连梦都是安宁的。
解决了最大的后顾之忧,林薇知道,是时候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蔚风”项目的最终冲刺了。母亲病情的好转,如同给她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让她能够心无旁骛地带领团队向前冲锋。
此时的“钉刺”团队,上下同欲,士气高昂,爆发出了惊人的创造力与执行力。大家都明白这个项目对公司、对林薇的意义,每个人都全力以赴。
技术负责人沈浩,带领着他的精兵强将,与“蔚风”方面的工程师团队开启了“同居”模式,几乎扎在了对方的研发中心。他们将林薇提出的“家庭关怀模式”这一核心概念,从一份精美的PPT方案,变成了车内那块智能屏幕上温暖而实用的具体功能。为了一个交互细节的流畅度,为了一个语音提示的亲和力,他们可以反复调试数十次直至深夜。最终,当演示视频中,车辆能根据车内成员(特别是儿童)的状态自动调节空调、播放舒缓音乐、甚至通过摄像头判断疲劳程度并发出安全提醒时,连“蔚风”那边以苛刻着称的首席工程师都忍不住点头称赞。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