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刺”的名声逐渐在行业里传开,越来越多客户找上门来。工作室的业务量稳步攀升,林薇、乔娜和沈浩三人开始频繁地同时处理多个项目,每一天仿佛被切割成无数碎片,时间总是不够用。常常是一个人在赶策划方案,另一个在对接客户需求,还有一个在调试技术细节。灯光常亮到深夜,咖啡成了续命的标配。
林薇最先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在某天加班后的简短内部会议上,她正式提出了招聘新人的计划。“我们需要一位擅长社交媒体运营、内容创意,并且能真正把想法执行落地的人。”她语气坚定,目光扫过乔娜和沈浩,“‘禾素’的案例已经证明,新媒体是我们这种小团队能够以小博大的关键战场。我们需要一个急先锋——能冲、能打、还能带节奏。”
乔娜毫不犹豫地接过了发布招聘信息和筛选简历这两项任务,她深知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公司未来的发展。
在撰写职位描述时,乔娜特别用心。她强调了对候选人的几个关键要求:首先,要有良好的网感,这意味着候选人需要对网络文化、趋势和用户行为有深入的了解;其次,要有创意,能够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最后,执行力要强,能够迅速将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
此外,乔娜还特意淡化了对名校名企背景的要求。她认为,虽然这些背景可能会给候选人带来一些优势,但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适合这个职位的关键因素。她更看重的是候选人的实际能力和对网络行业的热情。
乔娜不想再看到那些千篇一律的模板简历,她渴望找到真正懂网络、有热情的人。她相信,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行业中脱颖而出,为公司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意。
简历陆续涌来,有沉稳老练的,有背景光鲜的,也不乏自信过度却拿不出实际作品的。几天后,一位名叫张扬的年轻人引起了她的注意。他的简历不算最出色,毕业院校不错,但工作经历稍显跳跃。不过附带的作品链接里,有几个小众却互动极高的社交媒体账号,令乔娜有点心动。
她约了他面试。
第二天,一个身穿印着爆款动漫图案卫衣、头发染成时髦灰的大男孩,踩着运动鞋、背着双肩包,出现在“钉刺”工作室门口。他眼睛发亮,浑身散发着一种“我随时能嗨”的气场。
“各位老师好!我是张扬!来应聘新媒体运营岗位的!”他声音响亮,笑容极具感染力,一瞬间打破了办公室原有的安静气氛。
林薇、乔娜和沈浩同时抬起头,彼此交换了一个眼神——这位,跟他们想象中的人选,画风似乎不太一样。
面试正式开始,面试官们端坐在会议桌前,仔细审视着面前的简历。张扬的简历被放在最上面,看起来并不起眼。虽然他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每份工作的时长都不满一年,这让人对他的稳定性产生了一丝疑虑。
然而,当面试进入到关于社交媒体、热点趋势以及 Z 世代沟通方式的讨论时,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张扬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能量,他的语速突然加快,手势也变得频繁起来。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在这个领域有着无尽的知识和见解等待着他去分享。
他滔滔不绝地谈论着各种社交媒体平台的特点和用户行为,对热点趋势的敏锐洞察力令人惊叹。他还深入分析了 Z 世代的沟通方式,指出了与其他年龄段的差异,并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见解和建议。
面试官们被张扬的热情和专业所吸引,原本对他稳定性的担忧也逐渐被对他能力的认可所取代。
他随手列举近期几个爆款案例,分析其背后的传播逻辑和情绪切入点,精准又不失犀利;他提到自己运营的一个只有几万粉丝的动漫账号,语气里满是自豪,“我们虽然人不多,但粘性极高,每次发起话题几乎全员参与——靠的就是梗文化 社群共创!”他甚至当场点开“钉刺”的官方账号,快而准地指出几个可优化的细节:“这里如果加个‘梗贴标签’,数据可能会翻倍。”
突然,他转向林薇,语气变得由衷崇拜:“林薇学姐!其实我早就知道您!我在校时就听过您当年的‘星空营销案’,简直封神!就是因为您,我才决定干这行的!没想到今天能见到真人!”他说得激动,甚至微微握紧了拳头。
林薇怔了一下,这才想起他的简历上写的母校的确与她相同。这种突如其来的、近乎粉丝式的热情让她有些措手不及,但心底某处也被轻轻触动——曾几何时,她也是这样带着一腔热血闯入行业的。
乔娜对张扬的表现显然非常满意。她对张扬所展现出来的网感和表达方式深感欣赏,认为这正是团队所急需的。在她看来,张扬就像是一股清新的血液,能够为团队带来新的活力和创意。
与张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沈浩,他的风格被乔娜形容为“技术性沉闷”。乔娜觉得团队中不能只有像沈浩这样过于注重技术而缺乏活力的人,还需要像张扬这样充满活力、能够活跃气氛的成员来平衡团队的氛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