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清晨,汪氏集团总部大楼前的广场上,几名穿着毕业服的大学生正举着 “求职” 牌子徘徊,他们青涩的脸上满是焦虑,时不时抬头望向这座象征着行业标杆的建筑,眼神里藏着期待与不安。我坐在车里,看着这一幕,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公文包上的金属扣 —— 这已经是本周第三次在公司附近看到求职的毕业生了。
刚走进办公室,林薇就拿着一份文件匆匆进来,脸色凝重:“汪董事长,这是人力资源部刚整理的一季度就业市场报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突破千万,但企业招聘需求同比下降了 12%,很多学生投了上百份简历都没收到回复,甚至有 985 高校的毕业生为了一份基层岗位挤破头。”
我接过报告,翻到数据图表页,眉头微微蹙起:“制造业、传统服务业的岗位缩减是主要原因,而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新兴领域又面临‘招不到合适的人’的困境,这供需错配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
话音刚落,办公室的专线电话突然响起 —— 这是只有政府高层联系时才会使用的号码。我按下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李主任沉稳的声音:“汪绿萍同志,方便现在来一趟京市办公厅吗?有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急事,想和你当面聊聊。”
我握着听筒的手指微微一紧,随即语气坚定地回应:“李主任,我现在立刻出发,预计两小时后到达。” 挂了电话,我迅速拿起椅背上的外套,对守在门外的林薇叮嘱:“把我上周让战略部整理的‘新能源产业人才需求报告’和‘高校专业匹配数据表’带上,另外通知司机备车,走应急通道。”
车子平稳地行驶在长安街上,我翻看着手中的数据表,眉头越锁越紧。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华国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千万,创历史新高,而传统制造业岗位缩减、新兴行业人才缺口与毕业生技能不匹配的矛盾愈发突出 —— 就像新能源部门上个月招聘时,收到的 200 份简历里,能熟练掌握光伏电站运维技术的不足 10 人,多数毕业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操能力。
两个小时后,我走进京市办公厅的会议室,李主任已等候在门口,握着我的手语气凝重:“汪绿萍同志,辛苦你跑一趟。坐,我们边看数据边说。” 会议室的大屏幕上正滚动播放着各地就业市场的实时情况:北方某理工大学门口,数百名机械专业毕业生围着几家招聘企业投递简历,岗位却只有不到 30 个;南方某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的简历堆积如山,而芯片制造、工业软件相关岗位却无人问津。
“你看,这就是现在的困境。” 李主任指着屏幕,声音里带着焦虑,“高层这半个月开了三次专题会。汪氏作为民营企业的龙头,在新能源、智慧制造这些新兴领域布局早、产业链全,我们希望你能带头拿出方案,为其他企业做个示范。”
我放下手中的数据表,目光落在屏幕上的岗位供需对比图上,语气沉稳却掷地有声:“李主任,您放心,汪氏有责任也有能力扛起这份担子。但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能只靠企业‘硬招’,得从‘供需两端’同时发力 —— 一方面要让毕业生‘能就业’,另一方面要让企业‘招到对的人’。”
李主任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身体微微前倾:“汪绿萍同志,你具体说说,怎么从供需两端发力?”
“首先看需求端。” 我拿出笔,在草稿纸上快速勾勒出框架,“汪氏旗下新能源、智慧园区、工业互联网三大板块,今年原本计划招聘 1200 人,现在我决定把招聘规模扩大到 2000 人,其中 80% 的岗位面向应届毕业生。但这些岗位不能是‘凑数岗’,要结合集团未来三年的战略规划 —— 比如新能源板块正在推进的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需要大量懂技术、能驻场的运维人员;智慧园区板块要打造‘数字孪生’系统,急需计算机、物联网专业的技术人才。我们会把岗位需求拆解成‘基础技能 专业方向’,让毕业生清楚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做什么。”
“那供给端呢?” 李主任追问,“现在很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不是没有岗位,而是技能跟不上。”
“您说到了关键。” 我点点头,继续分析,“所以供给端要做‘校企协同培养’。我计划联合华国科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 10 所高校,成立‘汪氏产业学院’,把企业的岗位需求转化为高校的课程内容 —— 比如我们会派工程师去高校讲授‘光伏电站实操技术’,让学生在毕业前就能掌握设备调试、故障排查等技能;同时开放集团的实验室和项目现场,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研发,毕业就能直接上岗,避免‘毕业即失业’的尴尬。”
李主任拿起我画的框架图,仔细看着,语气里多了几分认可:“这个‘产业学院’的想法好,既解决了企业的人才储备问题,又帮高校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一举两得。但还有个问题 —— 有些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或者想转行到新兴领域,这部分人怎么安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