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结束后,我刚回到办公室,就看到人力资源部的员工们抱着一摞摞文件在走廊里穿梭,打印机不停运转的声音从隔壁房间传来,连平时还算宽敞的茶水间,都临时堆放了不少待审核的员工档案。周明更是一边接电话一边在笔记本上记录,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 重新审核集团近万名员工(包括劳务派遣人员)的背景资料,这项任务的强度远超想象。
“汪董。”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我抬头一看,是董事会的楚沛。他穿着一身深色西装,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夹,脸上带着几分焦虑,和之前因丧子之痛而憔悴落寞的模样截然不同。看到他重新投入工作,我心中先涌上一阵欣慰。
“楚沛,快坐。” 我起身给他倒了杯茶,“刚从人事部那边过来?看你这表情,是不是有什么想法?”
楚沛接过茶杯,放在桌上却没喝,直接打开文件夹:“汪董,我刚去人事部了解了情况,他们现在连吃饭的时间都快挤不出来了,通宵加班都未必能按时完成所有员工的背景审核。我觉得这样做不太妥当 —— 一方面,这么大的工作量会拖慢其他日常工作,甚至可能因为赶进度出现审核疏漏;另一方面,现在网上本来就有人说我们‘软柿子好拿捏’,这么大张旗鼓地重新审核所有员工,反而会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觉得我们‘心虚’,说不定还会借机炒作‘汪氏集团内部问题重重’,这不是得不偿失吗?”
他的语速很快,眼神里满是对集团的担忧:“而且,我们之前已经制定了‘优化入职审核流程’的方案,针对未来的新员工严格把关不就行了?何必对已经入职的老员工‘一刀切’地重新审核?这不仅会增加成本,还可能让老员工觉得我们不信任他们,影响团队士气啊。”
我静静听他说完,没有立刻反驳,而是拿起桌上的员工背景审核进度表,指着其中一列数据对他说:“楚沛,你先看看这个 —— 目前我们已经审核完的 2000 名员工里,发现有 3 名员工的入职材料存在轻微瑕疵,虽然没有涉及违法犯罪,但存在工作经历夸大的情况;还有 1 名劳务派遣人员,之前因为交通肇事被行政拘留过,虽然不影响工作,但在入职时隐瞒了这一情况。这些问题看起来不大,但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挖出来,会不会成为新的攻击点?”
楚沛皱了皱眉:“可这些都是小问题,没必要因为少数人,让所有人都跟着‘受审’吧?”
“不是‘受审’,是‘排查风险’。” 我把进度表放在他面前,语气诚恳,“楚沛,你想想,这次赵勇事件之所以能引发这么大的舆论风波,就是因为大家对‘企业员工背景审核’的关注度达到了顶峰。现在网友最关心的是什么?是汪氏集团有没有‘彻底排查隐患’的决心。如果我们只优化未来的流程,对现有员工不闻不问,网友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我们‘治标不治本’,甚至会猜测‘是不是还有其他问题员工没被发现’,到时候舆论只会更难控制。”
我顿了顿,继续说道:“而且,重新审核背景资料,不是为了‘找茬’,而是为了给所有员工和公众一个‘定心丸’。我们可以在内部发布通知,明确说明这次审核的目的是‘排除风险、保障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利益’,对于审核中发现的非原则性问题,以‘提醒整改’为主,不追究既往责任;只有涉及违法犯罪、诚信欺诈等严重问题的,才会依法依规处理。这样既能消除老员工的顾虑,又能展现我们‘公平公正、负责任’的态度,反而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怎么会影响士气呢?”
楚沛的眉头渐渐舒展,但还是有些犹豫:“可工作量实在太大了,人事部已经快扛不住了。而且,万一审核过程中出现疏漏,反而会被人抓住把柄。”
“关于工作量的问题,我已经和周明沟通过了。” 我拿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员工背景审核分工方案》,“我们会从其他部门抽调有经验的员工,组成临时审核小组,由人事部统一培训后上岗;同时,引入专业的第三方审核机构,负责核查司法记录、学历认证等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减轻人事部的压力。另外,我们还会分批次、分岗位进行审核,优先审核与核心业务、敏感岗位相关的员工,确保重点领域无风险,普通岗位有序推进,不会影响日常工作。”
我看着楚沛,语气中多了几分温和:“至于你担心的‘被人觉得软柿子好拿捏’,其实恰恰相反。主动排查风险、公开透明地处理问题,才是大企业有底气、有担当的表现。那些想攻击我们的人,最怕的就是我们把问题摆到明面上解决,让他们找不到炒作的由头。你想想,如果我们因为怕麻烦、怕被说‘心虚’而回避问题,反而会让他们觉得我们‘有软肋’,只会变本加厉地打压我们。”
楚沛沉默了片刻,拿起《员工背景审核分工方案》仔细翻看,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眼中的犹豫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认可:“汪董,还是您考虑得周全。我刚才只看到了眼前的工作量和可能的风险,却没意识到这次审核背后的长远意义。确实,主动出击总比被动应付好,而且您的方案既解决了人事部的压力,又兼顾了老员工的感受,确实可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