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宿命归途2 > 第73章 重逢的温度

宿命归途2 第73章 重逢的温度

作者:临川清影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11:47:28

张博涛坐在办公室里,将钢笔帽轻轻扣回笔杆的瞬间,金属碰撞的轻响落进寂静里。眼角余光扫过窗台,那盆常春藤似的绿萝,竟又悄悄抽出片鲜嫩新叶,嫩得能掐出水来。他指尖顿了顿 —— 从新加坡出差回来都半个月了,他和琼姐,竟再没见过一面。

“她是不是真的有别人了?” 念头一旦冒头,就像藤蔓般疯缠上来,勒得他呼吸都滞涩几分。他太清楚,琼姐那样的人,身边从不缺捧着鲜花的追求者。先前在她公司楼下,远远望见那些西装革履的男人等候的身影,此刻全涌进脑海,搅得人心烦意乱。

桌上的手机突然响起,硬生生截断了纷乱思绪。是母亲的电话,背景里医院走廊的嘈杂声顺着听筒钻进来,混着母亲微颤的声音:“博涛,西都医院的杨大夫看了你爸的片子,说…… 说最好还是去北京的大医院再复查下,心里能踏实。”

“妈您别慌!” 张博涛猛地坐直,指尖攥得电话线发紧,“我这就查北京的专家号,约好了马上告诉您。” 挂了电话,他立刻点开医院官网,键盘被敲得噼啪响,方才对琼姐的烦忧,瞬间被父亲的病情挤到了九霄云外。

三天后,张博涛开车去北京站接父母。初秋的风裹着凉意,他早早就把薄外套放在副驾。透过挡风玻璃看见出站口的身影时,心猛地一酸 —— 父亲背着旧双肩包,母亲拎着鼓囊囊的布袋子,父亲的背好像又驼了些,母亲鬓角的白发在风里晃,扎得人眼睛疼。

“累坏了吧?” 他快步迎上去,接过母亲手里的袋子,触到里面硬邦邦的药盒 —— 是父亲常吃的降压药。

父亲拍了拍他的胳膊,声音故意提得洪亮:“不累!火车上睡了一路。” 可张博涛分明看见,父亲上台阶时,脚步慢了半拍,膝盖微微发沉。

车进小区时,傍晚的霞光正把天际染成暖橙。他把父母安顿进客房,刚收拾好行李,母亲就拉着他的胳膊探头:“家里没别人啊?” 张博涛知道母亲想问什么,含糊着应:“琼姐最近忙。” 母亲没再追问,只是轻轻叹口气,转身去厨房翻冰箱,背影透着点落寞。

晚饭选在小区外的家常菜馆。父亲盯着菜单上的价格直咂舌,母亲在桌下悄悄扯他的衣角:“点个青菜就行,别浪费。”

张博涛笑着把红烧带鱼和宫保鸡丁都勾上:“爸不是最爱这口?到了北京,就得让您二老吃舒坦。”

第二天一早,他带着父亲去医院复查。候诊大厅里人挤人,父亲坐在塑料椅上,双手紧紧攥着病历本,指节都泛了白,像个等着老师批卷的紧张学生。

张博涛倒了杯温水递过去,轻声安抚:“就是常规检查,没事的。” 父亲点点头,目光却始终黏在诊室门口的显示屏上,连眨眼都舍不得。

检查做了整整一上午。走出医院时,阳光晃得人睁不开眼,父亲眯着眼睛念叨:“北京的太阳,比西安辣多了。”

母亲掏出纸巾,细细擦去他额头的汗,又忍不住问:“结果啥时候能出来?” 张博涛看着父母相互搀扶的背影,突然鼻头发酸 —— 这些年在北京打拼,他陪在二老身边的日子,竟屈指可数。

“结果得等两天,” 他上前接过母亲手里的包,声音放柔,“正好赶上周末,我带您二老逛逛北京。”

接下来的两天,张博涛成了专职导游。去故宫时,父亲站在太和殿的匾额下驻足良久,伸手摸了摸殿前的栏杆,嘴里反复念着 “这才是真家伙”。

**广场看升旗,母亲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眼圈悄悄红了,拉着他的手说 “这辈子值了”;颐和园的长廊里,父亲指着梁上的彩绘,给母亲讲从历史书上看来的故事,讲得眉飞色舞;八达岭长城上,风把父亲的白发吹得乱飞,他却执意要爬最高处,喘着气笑:“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也当回好汉!”

晚上,张博涛特意订了全聚德的包间。片鸭师傅推着小车进来,刀光起落间,薄如蝉翼的鸭片泛着油光。母亲小心翼翼拿起薄饼,学着服务员的样子抹上甜面酱,放上葱丝和鸭片,卷成一卷递到父亲嘴边。父亲咬了一大口,油汁顺着嘴角往下淌,含糊着赞:“比电视里看的还香!”

席间,母亲终究没忍住,又提起了林琼。她夹了块鸭肝放进张博涛碗里,眼神里满是期待:“你和小林,处得咋样了?”

“挺好的。” 张博涛低头扒饭,不敢迎上母亲的目光。

“那这次我们来,咋没见着她?” 母亲追问,父亲也停下筷子,眼神里满是关切。

“琼姐最近出差了,去上海开会。” 他硬着头皮编谎话,心里像塞了团棉花,堵得难受。他知道父母盼着他成家,可他和琼姐之间的疙瘩,哪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等她回来,你叫上她一起吃饭,” 母亲叮嘱,“总得让我们好好谢谢人家,平时对你多照顾。”

“好。” 他敷衍着应下,心里却乱成了麻。

晚上回到家,父母洗漱完就早早歇了。张博涛坐在客厅沙发上,盯着手机屏幕发呆 —— 要不要给琼姐发消息?发了她会回吗?会不会觉得他唐突?犹豫了足足十分钟,他终于鼓起勇气,敲下一行字:“我爸妈来北京了,你什么时候方便,一起吃个饭?”

信息发送成功的提示弹出时,他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墙上的挂钟滴答作响,每一秒都像熬了一个世纪。他甚至开始后悔,觉得自己太冒失,或许琼姐早就不想和他联系了。

就在他准备删掉聊天窗口时,手机突然震了一下。是琼姐的回复:“好,明天晚上我订饭店,请叔叔阿姨吃饭。”

短短一句话,让张博涛瞬间从沙发上弹了起来。他反复读了三遍,确认自己没看错,惊喜像潮水般涌上来,连手脚都有些发软。他连忙回复:“太谢谢你了,地址发我,我去接你。”

“不用啦,我直接过去,” 琼姐回了个笑脸表情,“地址稍后发你。”

张博涛激动地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先前的不安和猜测,仿佛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他走到父母房门口,轻轻敲了敲门:“爸,妈,告诉你们个好消息,琼姐说明天晚上请你们吃饭。”

房间里立刻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母亲很快开了门,脸上满是惊喜:“真的呀?太好了!我得想想明天穿什么衣服。” 父亲也从床上坐起来,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看着父母高兴的样子,张博涛心里暖融融的。可兴奋劲儿过了,紧张又悄悄冒了头 —— 半个月没见琼姐,她最近怎么样?见面该说些什么?他走到镜子前,扯了扯衬衫领口,又理了理头发,活像个第一次约会的毛头小子。

第二天下午,琼姐发来的饭店地址是东三环的粤菜馆。张博涛特意提前半小时出发,带着父母往饭店赶。路上,母亲一直在念叨:“要不要买点礼物?空着手去多不好。” 父亲在一旁附和:“是啊,第一次正式吃饭,得懂规矩。”

“不用不用,” 张博涛连忙劝,“小林不是外人,她不讲究这个。” 话虽这么说,他心里却也打鼓 —— 万一琼姐觉得他失礼呢?

车子停在饭店门口时,琼姐已经站在台阶上等了。她穿了件藏青色旗袍,领口滚着细细的银线,夕阳的金辉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优雅的轮廓。她比半个月前清瘦了些,眼角带着淡淡的疲惫,可一笑起来,依旧神采奕奕。

“叔叔阿姨好!” 看见他们下车,琼姐立刻笑着迎上来,声音清脆,“这家粤菜馆味道挺地道,不知道合不合你们口味,咱们先尝尝。”

母亲拉着琼姐的手,笑得合不拢嘴:“让你破费了,还这么客气。” 父亲也连连点头:“麻烦你了,小林。”

走进餐厅,古朴的木质屏风隔出私密的角落,空气中飘着淡淡的普洱香。琼姐把他们领到靠窗的座位,拿起菜单递给母亲:“阿姨,您看看想吃什么?这儿的烧鹅和虾饺都是招牌。”

母亲摆摆手,有些拘谨:“我们也不懂这些,你点吧,你点什么我们吃什么。”

父亲也跟着点头:“对,你点就行。”

琼姐笑着没再推辞,熟练地点了几个菜,又跟服务员要了壶温热的普洱茶:“叔叔阿姨喝点茶暖暖胃,这茶不刺激。” 她的细心周到,像股暖流,渐渐冲散了父母的拘谨。

张博涛坐在琼姐对面,目光总忍不住往她身上落。她今天化了淡妆,长睫毛垂下来时,在眼下投出浅浅的阴影;说话时眼神温和,偶尔抬手捋头发,指尖划过耳后的动作,都让他心跳漏半拍。他有太多话想问 —— 这半个月她在忙什么?是不是真的有了新的人?可话到嘴边,却总卡在喉咙里,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你最近还好吗?” 琼姐像是察觉到他的目光,抬眼斜睨了他一下,语气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笑意。

“挺好的,” 他慌忙收回目光,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滚烫的茶水烫得舌尖发麻,却正好掩饰了紧张,“您最近挺忙的吧?”

“嗯,好多事凑到一块儿了,” 她轻轻叹了口气,眼角的疲惫更明显了些,“前阵子刚去上海开了几天会,本以为回来能松口气,没成想一落地就被堆成山的事缠住,从早到晚连轴转,忙得晕头转向,连好好吃顿饭都成了奢望。”

正说着,服务员端着菜上来了。色泽红亮的烧鹅、晶莹剔透的虾饺、冒着热气的煲仔饭…… 满满摆了一桌子。琼姐拿起公筷,给父亲夹了块烧鹅:“叔叔尝尝这个,皮脆肉嫩。” 又给母亲夹了个虾饺:“阿姨吃这个,清淡不腻。”

“博涛带你们转北京了吗?” 琼姐一边招呼他们吃饭,一边笑着问。

“去了去了!” 母亲立刻接话,语气里满是欣慰,“昨天去了八达岭,今天上午去了故宫和**,博涛这孩子,把我们照顾得可好了。”

“那就好,” 琼姐看向张博涛,眼神里带着赞许,“来了就多住些日子,好好玩玩。”

“不了不了,” 母亲摆摆手,“我们明天就回西安,博涛还要工作,不能总陪着我们,不耽误他。”

“工作再忙也得歇着,” 琼姐笑着说,“叔叔阿姨要是想多待几天,我请几天假陪你们转,颐和园、天坛都值得去。”

“那太麻烦你了,” 父亲连忙摆手,“我们知道你忙,不打扰了,等以后有空,我们再来看你们。”

饭桌上的气氛越来越热络,父母渐渐放开了,跟琼姐聊起西安的羊肉泡馍、城墙根的秦腔,又说起张博涛小时候调皮捣蛋的事 —— 比如把邻居家的花盆打碎,躲在衣柜里不敢出来。张博涛坐在一旁听着,看着琼姐耐心地听着,时不时露出会心的笑,心里像被温水泡着,暖得发胀。

吃完饭,琼姐让司机把车开过来,从后备箱里拿出几盒包装精致的盒子:“叔叔阿姨,这是稻香村的点心和六必居的酱菜,带回去尝尝,不值什么钱,别嫌弃。”

“你这孩子,太客气了!” 母亲连忙推辞,“已经让你请吃饭了,怎么还能让你破费。”

“阿姨您就拿着吧,” 琼姐把东西塞进母亲手里,笑得真诚,“这是我的一点心意,以后我和博涛去西安看你们,到时候可得给我们做油泼面吃。”

“一定一定!” 母亲高兴得眉开眼笑,“只要你们来,阿姨天天给你们做。”

张博涛帮父母把东西放进车里,让他们先上车等着。他走到琼姐跟前,深吸一口气,攥了攥拳头,终于说出了憋了半天的话:“琼姐,您哪天有空,我想请您吃个饭,有话跟您说。”

琼姐看着他,眼睛里闪过一丝笑意,轻轻点了点头:“明天晚上,谭府私房菜见?”

“好!” 他高兴得差点跳起来,连忙点头,声音都有些发颤。

送走琼姐,张博涛坐进车里,母亲看着他喜滋滋的样子,笑着打趣:“这孩子,看你高兴的,嘴角都快咧到耳朵根了。” 父亲也拍了拍他的肩膀,没说话,眼神里却满是欣慰。

第二天,张博涛把父母送到火车站。进站前,母亲拉着他的手,反复叮嘱:“小林是个好姑娘,你可得好好对人家,别辜负了她的心意。”

父亲也在一旁补了句:“这么好的姑娘,打着灯笼都难找,你得抓紧点。”

“我知道了,爸妈,” 他笑着应下,眼眶却悄悄发热,“你们路上注意安全,到了给我打电话。”

看着父母的身影消失在进站口,张博涛抬腕看了眼表 —— 时针刚过三点。他没回公司,方向盘一打,径直往老胡同的方向开去。

谭府私房菜藏在胡同深处,灰墙黛瓦的门脸不起眼,推门进去却别有洞天。四合院里搭着葡萄架,青石板路扫得一尘不染,廊下的宫灯还没点亮,风一吹,灯穗轻轻晃着,透着股老北京的闲适。

这里是他们以前常来的地方,菜是地道的京味。炖得酥烂的九转大肠、带着焦香的炙子烤肉,总合他们的口味。晚上约了琼姐在这儿碰面,他来早了,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点了杯雨前龙井。

青瓷杯里的茶叶缓缓舒展,茶汤漾着浅淡的黄绿色,像揉碎了的春日晨光。张博涛指尖轻搭在微凉的杯沿,目光落在窗外的葡萄架上时,记忆忽然漫了上来 —— 以前和琼姐来这儿吃饭,他总爱给她剥碟子里的花生,她会笑着把烤得焦香的肉夹进他碗里,连说话时的眼神都缠在一块儿,亲昵得像一对分不开的爱人。可如今再坐在这里,只剩他一个人对着空座位,连想起那些画面,都觉得隔着层淡淡的陌生。

心里的紧张又悄悄冒了头,像当年第一次攥着简历去面试时那样,指尖发紧,连手心都沁出了薄汗。窗外的胡同里,遛鸟的老人慢悠悠走过,鸟笼上的铜钩随着脚步轻轻晃着,叮当作响的声儿漫进屋里,把午后的时光拉得又轻又长。他望着葡萄架上垂下来的藤蔓,叶片在风里轻轻晃,忽然定了神 —— 有些话,有些事,总不能一直憋着,是该好好跟琼姐说说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