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惊华传奇 > 第257章 她不进宫那晚,反把皇帝请到了医堂

春汛的雨丝刚收,济世庐后园的药苗正抽着新叶。

苏锦言蹲在断渊草前,指尖沾了点晨露抹在叶片上,看那抹青碧愈发透亮——这是千医令推行的第三十七天,江南传来疫病死亡率降了六成的捷报,可她案头的密报里,太医院的折子仍堆成小山,每封都盖着“医道不可废嫡”的朱印。

“阿姐!”小蝉的声音带着急喘,蓝布裙角沾着泥点冲进药田,“宫里的人来了!

秦统领说...说陛下昏过去了!“

苏锦言的手顿在半空。断渊草的叶片上,晨露“啪”地坠进泥土里。

“怎么回事?”她直起腰,指尖还沾着草汁的清苦。

小蝉递过张皱巴巴的纸条,是秦九的字迹:“御医诊为肝阳暴亢,三剂镇肝熄风汤无效,今晨右半身麻木。”

苏锦言的瞳孔缩了缩。

她记得前世皇帝也是这样,先是眩晕,接着半身不遂,最后暴毙在龙床上——那时太医院说是中风,可后来她在御药房残档里发现,近十年皇帝每日都要饮一盏“顺意散”,说是提神补气,实则是用马钱子、乌头磨成的细粉,慢性毒。

“赵尚书来过?”她问。

小蝉点头:“他在前厅候着,说陛下不肯宣您进宫,还摔了茶盏。”

前厅的竹帘被风掀起一角,赵德昭的灰袍下摆露出半截。

老尚书的背比半月前更驼了,手里攥着块帕子,指节发白——那是他当年在太医院当值时,因坚持给庶女看病被掌嘴留下的旧伤。

“苏姑娘。”赵德昭见她进来,颤巍巍要跪,被苏锦言扶住胳膊,“老臣斗胆...只有您能救陛下。

可他说,’岂能让一个不愿戴凤冠的女人主宰朕的生死‘。“

凤冠?

苏锦言想起三个月前皇帝下的赐婚诏——要封她为一品医妃,被她婉拒。

那时皇帝笑着说“医道无冕亦尊”,如今倒成了刺。

“他现在如何?”她问。

“咳血了。”赵德昭抹了把脸,“太医院的刘院正偷偷跟老臣说,陛下体内的毒...比上个月又深了三分。”

苏锦言转身走向药柜,指尖划过“紫雪丹”“至宝丹”的标签,最终停在“醒神散”前。

她捏了撮药粉在掌心,看那雪色在指缝间流转:“去回赵尚书,我救,但有条件。”

赵德昭的眼睛亮了:“什么条件?”

“让陛下亲自来济世庐,听三日课。”苏锦言将药粉收进瓷瓶,“他不是嫌我不愿戴凤冠么?

这三日,他得穿蓝衫,戴蓝巾,和所有学子一样席地而坐。“

消息传进皇宫时,皇帝正攥着龙案边缘喘气。

案上的参汤凉了,泛着油星。

“荒唐!”他拍案,震得茶盏叮当响,“朕乃九五之尊,岂能屈身于庶女的医堂?”

“陛下。”大太监李全跪得膝盖生疼,“刘院正说再拖两日,怕是要...”他没敢说“瘫”字。

皇帝的手垂下来,按在右半边麻木的大腿上。

窗外的梧桐叶沙沙响,他忽然想起昨日早朝,户部尚书递来的千医令成效折子——江南十七县,疫病死亡率从七成降到一成三。

而太医院呈的《医道嫡庶论》,他连看都没看就批了“留中”。

“传旨。”他闭了闭眼,“明日寅时三刻,銮驾微服出宫。”

次晨,济世庐的青石板路还沾着露水。

秦九抱剑立在门口,玄甲军的甲叶在晨光里泛着冷光。

“无关人等不得入内。”他盯着那顶朴素的青呢小轿,“今日医堂有课。”

轿帘掀开一角,李全探出头:“秦统领,这是...”

“秦九。”苏锦言的声音从门内传来,清泠泠的,“让他步行进来,穿蓝衫,戴蓝巾。”

轿里静了片刻。

再掀开时,走出来的是个穿月白蓝边衫子的中年男子,头上系着蓝布巾,腰间没佩玉,只别了支竹笔。

他的脚步有些虚浮,右半边身子微微发僵,却硬是挺直了背,一步步踏上青石板。

医堂里,百余名学子正围坐在草席上。

小蝉站在土堆的“讲台”前,举着株开紫花的药草:“这是钩吻,剧毒,但用黄酒浸泡七日,取汁外敷,能治风湿痹痛——记住,毒药和良药,只隔一层火候。”

皇帝在角落的草席坐下。

他的膝盖碰倒了个粗陶茶碗,“当啷”一声,所有人都转头看他。

小蝉笑了笑:“这位新同窗,来摸摸这株钩吻。”

皇帝的手指悬在叶片上,迟迟不敢落。

“别怕。”小蝉把叶片按在他掌心,“你怕它毒,它就真成了毒;你懂它性,它就是药。”

叶片的凉意透过掌心传来。

皇帝忽然想起,自己从前喝顺意散时,总觉得那苦涩里带着甜——原来不是药甜,是他被毒麻了味觉。

第三日结业考核,皇帝领了个咳血的老兵。

他握着银针的手直抖,想起昨日苏锦言的话:“施针时,要先看患者的眼睛。”

老兵的眼睛浑浊,却亮着:“小友,我儿子从前也给我扎过针,他是个走方郎中...后来染了时疫没了。”

皇帝的喉结动了动。

他想起自己的三皇子,去年在江南赈灾染病,太医院说“皇子金贵,需用百年老山参”,可等参送到,孩子已经凉了。

银针落下。

第一针“肺俞”,第二针“膏肓”,第三针“定喘”。

老兵的咳嗽渐渐轻了,忽然抓住他的手:“这针气...暖乎乎的,像我儿子。”

皇帝的眼眶热了。

他这才发现,自己当皇帝这些年,竟从未这样仔细看过一个人的眼睛——三皇子咽气前,他在批太医院的折子;皇后病逝那晚,他在喝顺意散“提神”;就连赵德昭被言官弹劾时,他也只当是老臣闹脾气。

“醒了!”旁边的学子喊。

老兵坐起来,咳了两声,从怀里摸出个布包:“这是我儿子留下的《民间验方》,送你吧。”

皇帝接过布包,手指触到布面上的补丁——和他小时候穿的旧棉衣一样的针脚。

苏锦言这时走过来,手里托着银盘,盘上是七根金针。

“这针,我只扎一次。”她盯着皇帝的眼睛,“扎完,你体内的毒能去七分,但剩下的三分...要看你往后信谁。”

皇帝点头。

金针刺入“风池”“百会”“太冲”的瞬间,他忽然听见了鸟叫——是这么多年来,第一次听清宫墙外的鸟叫。

离堂时,皇帝把蓝衫叠得整整齐齐。

蓝布巾上还沾着草屑,他却珍而重之地收进袖中。

“朕明白了。”他对苏锦言说,“真正的尊贵,不是万人跪你,是你能让万人站起来。”

三日后,诏书颁下:“太医院改制为大夏医政院,隶属千医令统辖;皇室用药须三人联审,公示七日。”

当晚,济世庐的屋顶升起一盏琉璃灯,红烛在灯里明明灭灭——是从前在御药房当差的红烛姑姑送来的,她在灯座下贴了张纸条:“太医院的印信匣子,锁在东配殿第三个樟木柜里。”

苏锦言望着那盏灯,想起皇帝扎针时说的话:“朕要让天下医者,都能像你这样,抬头看病,不必抬头看天。”

可她知道,太医院的老医正们不会轻易交印。

此刻,那座红墙黄瓦的院子里,刘院正正攥着祖传的“医道唯嫡”木牌,对着月光冷笑:“一个庶女也想管太医院?

除非从老夫尸体上踏过去。“

风从药田那边吹过来,带着若有若无的药香。

苏锦言摸了摸袖中萧无衍的信——他说已拔营回京,三日后到城下。

她望着琉璃灯的光,轻声道:“有些旧骨头,该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