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窑体外壁还带着夜里的凉意。陈浩蹲在炉边,手背贴了贴砖面,又缩回来搓了两下。
“还没到能动手的温度。”娜娜站在一旁,声音像早起烧水时壶底刚冒的泡,“内部182摄氏度,再等四小时。”
他没应声,只是从兜里掏出那本卷边的小本子,翻开最新一页。炭笔字迹已经排得密了些:**脱水期24h,中温碳化6h,高温致密化4h,冷却等待——现在进行时。**
他在最后添了一笔:“预计开窑时间:上午十一点十七分。”写完还画了个小圆圈,把数字框起来,跟考试答题似的,生怕漏掉得分点。
“你这记法,像极了当年考场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娜娜说。
“我就是那种学生。”他合上本子,往地上一坐,“而且还是抄都没得抄的那种。”
晨光慢慢爬上改良后的烟囱,那根歪歪扭扭搭出来的石板檐角投下一道斜影,正好落在昨天贴着的那张纸上——“试Ⅳ,慢工出细活”。纸角被风吹得微微翘起,又被一块小石头压住,纹丝不动。
陈浩盯着看了会儿,忽然笑了一声。
“你说,要是这炉再炸一次,我把这张纸也供起来算了。就叫‘失败纪念馆一号展品’。”
“目前系统预测成功率79.3%。”娜娜顿了顿,“建议不要提前举办追悼仪式。”
“啧,机器人也会打击人积极性。”
四小时后,阳光正正打在窑口。陈浩戴上手套,手指扣住石板边缘,缓缓掀开。
白烟顺着缝隙钻出来,一圈圈往上飘。他屏住呼吸,探头往里看。
陶器整整齐齐码在里面,碗口朝上,罐身挺立,没有碎裂,没有变形,表面泛着一层均匀的哑光褐色,像是被太阳晒透的老陶罐。
他伸手,轻轻敲了敲最边上那只碗。
“当”一声轻响,短促清亮,在空地上荡了一下。
“没裂。”他低声说,又敲了第二下,“全在。”
娜娜靠近,蓝光扫过内壁排列的成品。“结构完整,气孔率8.7%,抗压强度3.1兆帕,符合日用标准。”她停顿半秒,“可安全用于盛水、储粮、加热食物。”
陈浩猛地把那只碗捧出来,举到眼前打量。指腹蹭过内壁,光滑但不刺手,边缘圆润,底座平稳。他转了个方向,对着光看,连厚薄都差不多。
“哎哟我的老天爷。”他咧嘴一笑,“这可是能装汤的碗!不是泥疙瘩了!”
话音未落,他已经把碗往天上一抛。
碗飞了不到半米高,他就慌了,赶紧伸手去接,差点砸脚上。
“冷静点。”娜娜提醒,“摔坏了就得重烧。”
“我知道我知道!”他抱着碗原地转了个圈,脚步有点踉跄,“但我忍不住啊!咱们终于有正经容器了!以后喝水不用舔石头缝里的露水,吃饭也不用拿叶子包着啃了!”
他把碗小心翼翼放回架子,又抓起那个最大的陶罐,双手环抱,举过头顶。
“看见没!这是咱荒星文明的第一代标准生活物资!”他仰着头,“谁说胖人不能搞制造业?谁说学渣造不出东西?我这不是一手泥一手火,硬生生烧出了未来?”
娜娜默默扫描了他的动作曲线:“情绪波动值超标,建议降低音量,防止惊扰野生动物。”
“惊扰?我现在就想吼一嗓子让全世界都知道!”他放下罐子,顺手在底部写了两个大字:“粮”。又给碗写上“水”,浅盘写上“菜”。
“虽然咱现在连菜都没有。”他嘀咕一句,又补了三个字:“待开发。”
全部标完,他搬来一块平整石板,靠墙架成简易货架。底下垫了层干草,一层层摆上去。大罐在下,小碗在上,排列整齐得像超市陈列。
“怎么样?”他退后两步,叉腰站着,“像不像正规仓库?”
“布局合理。”娜娜点头,“建议增加标签系统,便于后期分类管理。”
“早想到了。”他从工具箱翻出炭条,在每件陶器旁边的小木片上写字:“主食区”“饮水备用”“明日试验炖菜专用”。
写到最后一个,他顿了顿,抬头问:“你说……真能炖菜?”
“理论上可行。”娜娜说,“只要控制火候,避免骤冷骤热,即可用于直接加热。”
“那就意味着——”他眼睛一亮,“我可以煮汤了?”
“可以。”
“热汤?”
“可以。”
“带味儿的那种?”
“只要你能找到能吃的植物,且不含毒素。”
陈浩当场深吸一口气,双手合十举向天空:“感谢大自然赐予我智慧与泥土!感谢科技让我少走弯路!感谢我自己没在第三次塌泥的时候放弃!”
他说完,突然想起什么,转身走到工作台,把那张写着“试Ⅳ,慢工出细活”的纸撕下来,郑重其事地钉在窑边墙上。
“挂这儿。”他说,“纪念人类在荒星迈出的重要一步。”
“你上次说这话是在尝试点燃第一堆火柴的时候。”娜娜提醒,“结果烧焦了自己的眉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