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又闪了一下。
这次没人说话,但娜娜的手已经滑开了平板界面。后台日志翻得飞快,系统没有调用记录,负载也正常。她合上设备,抬头看着陈浩:“可能是电压波动。”
“又是电压?”陈浩抓了抓头发,“这灯要再闪,我怀疑它比我还神经衰弱。”
苏珊蹲在地上整理麻袋口的绳结:“你昨天不是说要晨练吗?现在站这儿发牢骚也算训练内容?”
“我这是热身。”陈浩挺直腰,“动嘴也是体力活。”
卡尔从工具箱里抽出一根旧缆绳:“别光说不练。真要搞训练,得有个章程。不然你搬两块砖就喊累,第二天全队吃西北风。”
“我哪有那么娇气。”陈浩不服,“我大学体测八百米虽然跑最后一名,但我坚持走完全程!这叫意志力。”
“那叫放弃治疗。”卡尔把缆绳往地上一甩,“要练就练点有用的。反应、速度、协作。不是让你在这儿表演喘气大赛。”
“可咱们最常干的是搬东西!”陈浩指了指仓库方向,“昨天我和苏珊扛三袋岩苔回来,肩膀到现在还酸。力气不够,说什么都白搭。”
娜娜忽然开口:“过去七十二小时的任务数据统计显示,物资搬运和结构加固占总工时百分之六十一。其中陈浩参与全部负重作业。”
她顿了顿:“但三次突发状况——沙尘逼近、舱门卡死、电缆短路——处理延迟平均为四十七秒。主因是信息传递断档和行动顺序混乱。”
“看吧。”陈浩叉腰,“说明我们需要更强壮的人来扛事。”
“也说明我们需要更快的脑子来指挥。”卡尔盯着他,“你要是能少说两句废话,说不定早四十秒进屋。”
苏珊站起来拍了下手:“行了。既然两边都有道理,那就别只练一种。力量要练,反应也要练。分项目,再组合考核。谁跟不上,自己脸红去。”
陈浩摸下巴:“听起来像考试分科目。那我能不能偏科?”
“不能。”三人齐声说。
“好吧。”他耸肩,“那先试试?万一我练着练着猝死了,记得把我埋远点,别影响大家胃口。”
东侧空地原本堆着废弃金属板,早上被清出一片平整区域。娜娜用粉笔画了起点线,又从报废舱段拆下两块倾斜钢板插进土里当障碍,再挂上一段旧管道当钻爬通道。场地简陋,但五脏俱全。
“第一项:负重折返跑。”娜娜宣布,“目标点三十米外,背一袋岩苔往返两次。计时开始。”
陈浩一把抢过麻袋披上肩:“看我的爆发力!”
他冲出去前两步气势惊人,脚步带风,结果第五步就开始咧嘴,第七步明显拖沓。到终点时弯着腰喘气,差点把麻袋扔地上。
“你这哪是爆发力。”卡尔扶着膝盖笑,“是瞬间熄火。”
“我保留实力。”陈浩喘着说,“后面还有接力呢,不能一下用完。”
第二项是信号响应。娜娜站在中央敲击金属片,声音长短代表不同指令。听到短-长-短,苏珊要拍墙,卡尔要跳起,陈浩得原地转三圈再蹲下。
第一次测试,陈浩转完圈直接坐地上没起来。
“指令错了?”他问。
“你多转了一圈。”苏珊说。
“那是顺手。”他揉着脖子,“我颈椎需要润滑。”
第三项模拟塌方脱困。三人用缆绳绑住腰部,钻过管道后拉动机关“顶开重物”,再拖着假伤员(一个装满土的麻袋)返回起点。
陈浩刚爬进管道就被卡住,屁股对着外面晃了半天。
“我卡住了!”他喊。
“你太胖了。”卡尔在外面推他后背,“早上那块巧克力是不是又吃了?”
“那是补给!”陈浩挣扎,“战略储备懂不懂!”
十分钟后来到开阔处,四人围坐一圈听娜娜读结果。
“综合评分:卡尔敏捷性满分,负重耐力偏低;苏珊协调性最优,爆发力中等;陈浩初始阶段表现强劲,持续输出能力不足,恢复间隔需求较长。”
“翻译一下。”陈浩说,“就是我干五分钟就得歇半小时?”
“数据显示,间歇式训练对你的体质更有效。”娜娜说,“每组动作后休息九十秒,反而利于长期提升。”
卡尔皱眉:“我们没那么多时间等他慢慢恢复。”
“但我们也不能让他练到躺下。”苏珊看着陈浩通红的脸,“他昨天搬完货还搭了晾架,没偷懒。”
“我不是质疑他的态度。”卡尔语气放低,“我是怕关键时刻掉链子。”
陈浩喘匀了气,忽然抬头:“那你怕不怕自己太瘦?风大点都能吹跑。你要真蹿出去救人,半路被沙卷走了,我们还得救你。”
卡尔一愣,随即笑了:“你还挺会找补。”
“我擅长转移矛盾。”陈浩咧嘴,“老师说我答辩时特别有天赋。”
娜娜调出新的表格:“建议采用差异化训练方案。陈浩主攻力量与基础耐力,每日进行三组负重循环,配合呼吸节奏调整;卡尔负责敏捷训练模块设计,并带领反应协同练习;苏珊制定整体节奏表,监控疲劳指数;我负责记录数据并动态优化计划。”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