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浩的手指还停在那块横截面清晰的木料上,指尖压着年轮最密的一圈。他盯着看了好几秒,忽然把木头往操作台上一拍。
“咱们之前全搞反了。”
娜娜站在旁边,光学镜微微闪烁:“你说的是木材核心层?”
“可不是嘛。”陈浩翻出一堆边角料,一块块翻找,“外面这层看着结实,其实防护一般。真正顶用的都在里面,结果我们全当废料削掉了。”他抬头看她,“你说咱俩忙活半天,是不是等于拿金子换铁钉?”
娜娜没回答,只是调出刚才的数据对比图。画面一亮,两组数值并列出现,差异明显。
陈浩啧了一声:“早知道该先测再切。”他蹲下身,从角落拖出几个装满碎木块的麻袋,开始挑拣那些被锯开后丢弃的核心段落。“这些还能用吗?”
“结构完整度尚可。”她说,“只要未受外力损伤,仍适合作为承重部件。”
“那就捡回来。”他把挑出的五根短料码成一排,“四条腿加一个备用,得省着点用。”说完,他拿起最长的一根比了比桌面高度,又摇头,“还得修形,现在太粗。”
他找来一把刮刀,是之前清理木材表面时用过的旧工具,刃口已经发钝。试着在木头上推了一下,只留下一道浅痕。
“这玩意儿不行。”他扔到一边,转头翻箱倒柜,想找更合适的工具。可翻完三个抽屉,只找到几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头。
他抓起一块在掌心磨了磨,粗糙得很。忽然想到什么,回头问:“你资料库里有没有古代人怎么打磨木头的?”
“有。”娜娜说,“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砺石治木记录。使用不同粒度的天然砂岩进行分级处理,可实现初步平整。”
“分级?”他眼睛亮了,“那你快给我列个清单,我要找石头。”
几分钟后,投影出现在墙上,三类砂岩按粗细排列,附带使用顺序说明。
陈浩照着图去外头捡了一圈,带回六块大小不一的石头。他用水冲洗干净,在操作台一角摆开阵势:最大的放左边,最小的放右边,中间留出过渡区。
“粗磨、中修、精整。”他念叨着,“跟搓澡似的,一层层来。”
第一道工序开始。他双手夹住木料,用最粗的石头来回摩擦。刚推两下,手臂就震得发麻。
“这木头真硬。”他甩了甩手,继续干。十分钟不到,手掌发热,掌纹里渗进木屑,火辣辣地疼。
一个小时后,第一条桌腿的棱角总算被磨圆了些。他放下石头,摊开右手一看,掌心通红,边缘鼓起了两个小泡。
“哎哟。”他吸了口气,用指甲轻轻戳了下水泡,没破。想了想,撕了块旧布条缠在手上。
娜娜走过来:“建议暂停作业,启用机械臂辅助成型。”
“不行。”他摇头,“这桌子要是靠机器做完的,那跟我坐在外面买的一样。我现在做的不是家具,是‘活着系列’第一号手工产品。”
“你之前并不在意是否亲手完成。”
“以前不知道这木头这么值钱。”他咧嘴一笑,又补了句,“再说,痛着才记得住。”
他换了姿势,把木料竖起来夹在腿间,改用肩部发力推动石头。虽然慢,但稳了许多。每磨一阵就停下来量尺寸,拿铅笔做记号。
天色渐暗,屋内光线变弱。娜娜自动开启照明,一盏灯打在他手边。
“你不用一直守着。”他说,“去干别的吧。”
“我在优化石材采集路径。”她说,“明日可在东侧河滩获取更多适配颗粒。”
“你还真打算长期供我石头?”他笑出声,“行啊,以后你就叫‘送石观音’。”
她没接话,只是记录下当前打磨进度,并标注了人力损耗曲线。
时间一点点过去。第二根核心料也上了工作台,但他没再继续。第一条桌腿还没达到能固定桌面的标准,局部还有凹凸。
他坐在木箱上喘气,解开两颗衣扣。汗水顺着脖子往下淌,衣服贴在背上。低头看手,布条已经被磨穿,露出底下泛白的皮肤。
“这样下去不行。”他自言自语,“效率太低,伤得太快。”
他起身走到控制终端前:“把刚才那个砺石治木的资料再放一遍。”
画面重新展开,从原始部落伐木开始,一步步展示古人如何利用自然材料加工器具。当他看到一段关于“湿石减阻”的描述时,停下播放。
“用水?”他念着,“湿润石材可降低摩擦阻力,减少人体损伤。”
他立刻接了盆清水,把三块主用石头浸进去。捞出来试了一下,果然顺滑不少。
“有点意思。”他又找来一块软布,蘸水敷在掌心降温。休息十分钟后,重新开工。
夜里十一点,外面安静下来。风穿过窗缝发出轻微哨音。他中途喝了两次水,吃了半块压缩饼干,都没离开操作台。
第三块石头已经变得光滑,边缘也被磨出了弧度。他换了个握法,用虎口卡住石头两端,避免直接压迫掌心伤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