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谢和小孟对着加密 U 盘的破解界面熬红眼睛时,陈默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上显示 “林夏”—— 这位省报的调查记者,之前帮他核实过 “鑫源环保” 的虚假环评报告,手里握着不少媒体人脉。
“陈队,有个重要线索,” 林夏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兴奋,“我通过香港的媒体朋友,找到个曾在‘环球珍艺’拍卖行亚洲分部做过运营总监的人,他愿意透露点内部情况,但特别怕,只肯用加密软件聊天,不肯见面。”
“环球珍艺” 正是之前查到的、帮金广发拍卖湿地盗掘文物的拍卖行,陈默立刻让林夏把加密通讯软件的账号发来:“你先跟他聊,别逼太紧,重点问他知不知道金广发的文物来源,还有拍卖行怎么帮他洗钱的。” 挂了电话,他走到技术组办公室,让老谢同步监控加密通讯的安全 —— 防止被金广发的技术团队窃听。
半小时后,林夏发来第一份聊天记录截图。
内线用的账号是 “匿名观察者”,头像是个黑色剪影,回复的文字断断续续:“我在环球珍艺待了五年,2022 年辞职的,金广发的货从 2020 年开始进拍卖行,每次都是‘匿名委托’,但我们内部都知道是他的 —— 他的货有个特点,青铜器多,上面的土腥味没洗干净,一看就是刚挖出来的。”
“他说的‘货’,就是湿地盗掘的文物!” 陈默指着截图里的 “青铜器”“土腥味”,跟老吴对视一眼,“之前苏瑾的云存储里,就有类似的青铜器照片,只是当时没找到拍卖渠道的证据。”
林夏继续追问 “拍卖行怎么帮金广发操作”,内线隔了十分钟才回复,文字里透着明显的恐惧:“先抬价,再洗白 —— 每次上拍前,会请几个‘专家’写鉴定报告,把普通的汉代陶罐说成‘罕见珍品’,估价翻十倍,比如实际值 50 万,能估到 500 万。”
“这就是给假货贴真标签!” 老吴在旁边解释,“普通人不懂文物,一看有‘专家鉴定’,再加上拍卖行的名气,就以为真是好东西,其实都是虚的,目的是把黑文物的价值炒高,方便后续洗钱。”
林夏接着问 “怎么卖出去”,内线这次回复得更慢,还加了个 “发抖” 的表情:“找白手套接盘 —— 每次拍卖,都会安排几个‘匿名买家’跟拍,比如有人出价 500 万,他们就加到 600 万,逼真正的买家退出,最后让自己人以高价‘拍’下来,钱从表面看是正常交易,实际还是金广发的钱在左手倒右手,只是把‘盗掘文物’变成了‘合法拍卖品’。”
为了让陈默更清楚流程,林夏还特意让内线举个例子。
内线发过来一段打码的拍卖记录:“2021 年秋拍,一个‘汉代青铜鼎’,实际是湿地盗的,估价 800 万,最后被‘匿名买家’以 1200 万拍下,这个买家的资金,来自开曼的一家空壳公司,就是金广发的 —— 相当于他花 1200 万,把自己的黑文物‘买’了一遍,钱就变成了‘拍卖收入’,洗白了。”
陈默让林夏追问 “有没有更隐蔽的操作”,内线沉默了很久,才发来一张打码的内部文件截图 —— 上面能看到 “艺术品抵押”“银行合作” 等字样。
“还能套银行的钱,” 内线的文字带着后怕,“拍卖行跟几家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合作,让金广发的人用‘拍来的艺术品’做抵押,贷款额度是拍卖价的 60%—— 比如 1200 万拍的青铜鼎,能贷 720 万,这些贷款最后会转到金广发的海外账户,相当于空手套白狼,既洗了钱,又拿到了新的资金。”
“这就是把黑钱变成‘合法贷款’!”
陈默心里一震,之前只查到拍卖行的佣金回流,没想到还有银行抵押这条线,“你问问他,合作的银行有哪些,客户经理是谁?” 林夏把问题发过去,内线却突然没了动静,过了半小时才回复:“不能说,说了我会死 —— 金广发的人在银行也有人,我之前的同事,就是因为泄露了点消息,去年在香港‘意外’坠楼了,我不想跟他一样。”
林夏赶紧安抚:“我们不会泄露你的身份,也不会让你出面作证,只要你提供银行的名字,剩下的我们自己查。”
又磨了将近一个小时,内线才勉强透了两个银行名字:“香港的东亚银行,还有瑞士的宝盛银行,具体客户经理我不知道,只知道他们内部叫‘艺术品融资部’,专门做这个的。”
为了获取更多证据,林夏试着问 “文物的来源证明怎么弄”—— 这是证明文物非法的关键。
内线这次发来了一张更清晰的打码文件,是一份 “provenance(来源证明)” 模板,上面写着 “传承自民国收藏家 XXX”“2010 年从海外私人藏家手中购得” 等字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