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 第135章 兰利的关注

大运送我重开军旅 第135章 兰利的关注

作者:囹中人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2 08:54:17

1998年8月3日,弗吉尼亚州,兰利。

凌晨四点的中央情报局总部大楼像一头蛰伏的钢铁巨兽,只有东亚技术评估小组的办公区还亮着零星灯火。

空调系统发出沉闷的嗡鸣,与墙角那台老式咖啡机的喘息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房间里反复回荡。

马克·威尔斯把最后一张卫星照片按在简报板上时,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照片边缘的回形针在荧光灯下闪着冷光。

他盯着照片里那架正在滑行的轰-6,机腹下方那个突兀的鼓包像块卡在喉咙里的骨头。

九江军用机场的跑道积着水,云层压得很低,水面反射的白光透过卫星镜头,在照片上晕出诡异的光斑。

威尔斯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工作站屏幕上还停留在1997年的情报归档——当时的评估报告明确写着,中国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项目至少还需要三年才能突破工程化瓶颈。

他抓起红色保密电话的瞬间,听筒冰凉的触感顺着指尖窜上来。

“主管,威尔斯。”他的声音因为熬夜而沙哑,“九江机场的轰-6改装机有异常,我需要锁眼-12立即对长江流域启动特扫,优先级Alpha。”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秒,传来理查德·克莱曼低沉的回应:“理由。”

“机腹吊舱尺寸不对,”威尔斯的手指点在照片上鼓包的边缘,“比已知的光学侦察设备厚至少三分之一,而且侧面有格栅状结构,像是……散热口。”

又是一阵沉默,然后是纸张翻动的声音,“等我十分钟。”

挂掉电话后,威尔斯点开了数据库里所有关于轰-6的影像记录。

从1969年首次公开的原型机,到1984年国庆阅兵式上的编队,再到1996年珠海航展上挂载巡航导弹的改进型,那些黑白或彩色的画面在屏幕上逐帧闪过。

当1996年航展的照片出现时,他突然停住——那张照片里,东大展区的展板上印着“神鹰”项目的概念图,一个模糊的雷达罩轮廓旁标注着“实验性SAR系统”。

“当时说还在实验室阶段……”他喃喃自语,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调出东大电子工程系近三年的学术论文。

中文标题在屏幕上滚动,直到一篇关于“运动补偿算法在机载平台的应用”的论文跳出,作者单位是东大微波技术研究所,发表时间是1997年11月。

红色电话突然响起,克莱曼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特扫申请批了,去三号会议室等NRo的图像。”

三小时后,国家侦察局的加密传输线路终于传来数据。

当第一批高分辨率图像在会议室的投影仪上展开时,连空调的噪音都仿佛消失了。

长桌两旁坐着技术情报处的七位分析师,每个人面前都摊着不同时段的对比照片,铅笔在纸页上划出细碎的声响。

克莱曼用铅笔尖点在其中一张图像的角落:“放大雷达罩接缝处,对比度调到最高。”

操作员敲击键盘的声音在安静的房间里格外清晰,画面逐渐拉近,机腹吊舱侧面的蜂窝状格栅变得清晰可见,每个格栅的六边形结构都排列得极其规整。

“厚度37.2%,”威尔斯把游标卡尺的读数写在便签上,对比着1996年航展的资料。

“神鹰项目的工程样机厚度是48厘米,这个吊舱……76厘米。”

他顿了顿,拿起另一张照片,“而且你们看这里,吊舱前端有个突出的校准天线,这是合成孔径雷达的相位校准装置,光学侦察舱绝对不会有这个。”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分析师推了推眼镜:“SAR需要大功率行波管,散热是个大问题。这种蜂窝格栅设计,跟我们的U-2侦察机上的AN\/ASd-12散热结构很像。”

他的手指在格栅图案上轻轻划过,“他们解决了散热难题?”

“不止。”克莱曼推过另一组刚收到的图像,那是长江九江段的洪灾现场。

浑浊的洪水漫过堤坝,士兵背着沙袋在齐腰深的水里跋涉,黄色的救生衣在灰黑色的洪水中像散落的星点。

但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照片边缘——几个军官围着的军用指挥车旁,一台打开的显示器上隐约可见绿色的微波成像图,画面里能清晰分辨出堤坝下方的阴影结构。

“NRo的光谱分析显示,这是L波段微波成像,”克莱曼的声音压得很低,“分辨率大约0.5米,足够识别地下3米的渗流通道。”

他停顿了一下,让这个结论在每个人心里沉淀,“他们把军用SAR直接用在了抗洪救灾上,用战场侦察技术找管涌。”

会议室里陷入死寂,只有投影仪的风扇还在转动。

威尔斯突然想起上个月的内部简报,五角大楼刚评估过东大的雷达技术,结论是“在微波成像领域至少落后美国十五年”。

可眼前的图像不会说谎——能穿透土壤和水体的实时成像,意味着对方已经掌握了运动补偿算法的核心技术,而这项技术,美国直到1988年才在“长曲棍球”卫星上实现实用化。

“进度提前了至少十八个月。”

克莱曼敲了敲桌子,金属铅笔头与桌面碰撞的声音让每个人都打了个激灵,“行波管、实时信号处理芯片、运动补偿算法……他们不可能同时突破这三个瓶颈,除非……”

他没说下去,但所有人都明白那个可能性——存在一个未被发现的平行研发体系,军转民或者民转军的技术通道已经打通。

威尔斯翻开笔记本,在1997年的条目下找到一行记录:

东大与某民营电子企业联合申报了“民用微波探测技术”项目。当时他以为只是地质勘探设备,现在想来,那或许就是SAR系统的民用马甲。

“准备评估报告,”克莱曼站起身,整理了一下皱巴巴的衬衫,“重点写清楚两点:

一,他们具备了战术级机载SAR的快速部署能力;

二,建议立即核查对华技术禁运清单,特别是微波器件和高速处理芯片项。”

当这份标注“绝密”的报告送到白宫西翼时,地下 Situation Room 里正弥漫着咖啡和雪茄的混合气味。

总统科技顾问保罗·弗莱明把报告摊在膝盖上,手指漫不经心地划过“合成孔径雷达”几个字,嘴角勾起一丝嗤笑。

“所以东大搞出了个能看透洪水的雷达?”他把报告扔到红木长桌上,纸张与桌面碰撞的声音在房间里显得格外刺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