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专案组指挥中心。
技术员们在电脑前飞快敲击键盘,屏幕上数据流刷新。
陆明站在大屏幕前,苏哲和老马站在他身后。
“找到了!”年轻技术员喊道,“云A·,黑色金杯面包车,车主王培民,五十三岁,三年前因病去世。”
“套牌车。”陆明立刻说,“继续查轨迹。”
屏幕上开始出现轨迹线路,像蜘蛛网一样在城市地图上蔓延。
“最近一个月,这辆车出现在监控中……十七次。”
“只有十七次?”老马皱眉。
“它很聪明。”绰号电脑的中年技术员说,
“你们看这些轨迹,它总是选择监控盲区最多的路线,从不走高速,都是国道、乡道。而且每次出现在监控里就一两秒,转眼消失。它知道哪里有摄像头。”
“反侦察能力这么强?”苏哲眯起眼睛。
“不止。这车每次出现的时间段也讲究,凌晨三点到五点,或者中午十二点到一点。这两个时段路上车少,监控值班人员注意力也最不集中。”
陆明问:“能预测它的活动范围吗?”
“可以。”
电脑开始在地图上标注点位,运用算法连成线,形成一个不规则区域,
“预测结果,主要活动范围在城西工业区和山区结合部,大约五十平方公里。”
“望山废石场,在这个范围内吗?”
“在。正好在预测区域中心。”
陆明和苏哲对视一眼。
“不是巧合。”
“绝对不是。”陆明转身,“老马,你和老苏去实地勘察。记住,不能打草惊蛇。”
“明白!”
下午四点,城西废石场。
破旧的吉普车在土路上颠簸,车身溅起尘土。
苏哲开车,老马坐副驾驶,后座堆满地质勘探设备,铲子、测量仪、采样箱。
“这地方真荒。”老马看着窗外废弃的厂房和杂草。
“越荒越好藏东西。”
十几分钟后,前方出现巨大的废弃采石场,望山废石场。
两人下车。
石场很大,到处是碎石和废料,几台锈迹斑斑的采石机械歪歪斜斜地停着。
“这地方看起来荒废很久了。”老马踢了踢碎石。
“表面上是。”苏哲蹲下来,仔细观察地面。
在入口往里五十米处,他发现了车辙印。
“老马,你看。”
“这是……车辙?”
“嗯,而且很新。”苏哲摸了摸车辙边缘的泥土,
“你看这泥土还是湿的,最多一两天前才压过。”
“可这地方不是荒废了吗?谁还会开车进来?”
“这就是问题。走,跟着车辙。”
两人沿车辙往废石场深处走。车辙时断时续,但苏哲凭经验准确判断方向。
走了约五百米,前方出现一堵碎石墙,挡住去路。
“死路?”
“不对。”苏哲走到石墙前仔细观察,
“你看这些石头,表面有摩擦痕迹,排列太整齐了,不像自然堆积。”
他用力推了推其中一块大石头。
石头竟然动了!
不是真石头,是空心的,外面包着伪装,里面是轻质材料。
老马瞪大眼睛:“卧槽……机关?”
“应该是。先别动,拍照记录。”
两人掏出手机,从各角度拍摄石墙细节。
然后继续搜索周边。
在石墙右侧约二十米处,他们发现一条护林防火道入口,被禁止进入警示牌挡着。
但苏哲注意到——警示牌下方的土有翻动痕迹,颜色比周围的新。
“这个牌子被移动过。”
“你怎么看出来的?”
“正常情况下,一块牌子立这里几年,底座周围的土会被雨水冲刷,形成自然沉降。但这块牌子底座周围,土明显是新填的,填得不够结实。”
他蹲下来,扒开警示牌下方的泥土。
泥土下面,压着一块不起眼的石头。
石头下面。
是一个被伪装的通风口!
铁制通风口约三十厘米见方,表面涂着和周围泥土一样的颜色。
老马倒吸凉气:“好专业……”
苏哲把耳朵贴在通风口上仔细听。
有微弱的电流声,还有空调压缩机运转声。
他又闻了闻飘出来的气味,消毒水、化学试剂,还有说不清的异味。
“下面有东西,规模不小。”
“要不要下去看看?”
“不行,不能打草惊蛇。我们信息还不够,贸然进去只会暴露。”
“那怎么办?”
“先撤,然后布控。”
傍晚六点,两人在隐蔽山坡上布设微型动态感应器和拾音器。
“这玩意儿能管多久?”
“电池续航七十二小时,感应范围五十米。只要有人或车经过,立刻触发警报,把画面和声音传回指挥中心。”
两人趁夜色潜入废石场,在关键位置布设设备,警示牌附近两个,石墙附近两个,主干道三个。
所有设备伪装成石头或枯枝。
布置完毕已是晚上八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