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白天孩子上学,赵大娃出去干活,黄睿就插黑去了赵大娃家。赵大娃家是个地坑院,里面有三孔面朝路的窑洞。这次来的时间对了,大门紧闭着,证明里面有人。
黄睿让王小可将车停在偏僻处,毕竟,警车停在农家门前,影响不太好。他就穿过小道,走到大门跟前,敲门。很快,门开了,一个小女孩出现在门口。
黄睿自我介绍道:“我是警察,你爸爸在家吗?”
女孩说:“我爸爸还没回来。”
黄睿说:“那叔叔等一下你爸爸。”
女孩立在大门口,目光怯怯地看着黄睿:“你找爸爸啥事?”
黄睿说:“听说你家比较困难,叔叔顺路过来看看。”
女孩立刻放松了警惕:“叔叔,那你进去等我爸爸。”
黄睿微笑地看了看女孩:“你家里再有人吗?”
“有,我姐姐在里面,叔叔你进来。”女孩说罢,转身朝一间门开着的窑洞走进。
黄睿跟了进去,一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正趴在破旧的桌子上写着作业。桌子对面,是个土炕,炕上的床单不太干净,但被子折叠得比较整齐。除了这个三斗桌,窑洞里还摆放了一个红色老式五斗柜,与其对应的是个红色老式条桌,窑洞里的陈设虽然简单,但看上去比较干净。
虽然有电灯,但在黄睿的眼里,这个灯泡像个草丛里的地灯,只勉强的照亮了这个三斗桌,往周围一看,窑洞里的光线暗乎乎的。黄睿凑上去一看,女孩在写作文,标题是《我的爸爸》。
黄睿犹豫了一下,遂拿起作文本,看了起来:
我的爸爸个头不高,爱干活,不知道累,天天干得不停。爸爸说,人一定要勤劳,能吃苦,只有这样,才能不缺吃,不缺穿,爸爸是个勤劳的人。爸爸除过干活,饭还做的挺好,有时候,还给我们做臊子面吃。那汤红汪汪的,味道香喷喷的。估计是爸爸能做饭,妈妈才出去打工。妈妈在外面干了几年后,回来跟爸爸离婚了。想到人家的爸爸回到家里有人做饭,我的爸爸干活回来还要给我们做饭,我不由得心里发酸,眼泪不由自主地掉了下来……
黄睿看到这里,心里陡然有点难受。问她爸爸去了哪里?女孩说干活去了,马上就回来了。
没有一会儿,赵大娃回来了,进门就叫“玲玲”,大女孩赶紧跑了出去,说家里来了个警察叔叔。说话间,正好黄睿从窑洞里出来,赵大娃一看,遂啪的扇了玲玲一个巴掌,厉声责骂骂道:“让你别随便给陌生人开门,你咋把生人放进来了?”
玲玲捂着脸说是妹妹放进去的。赵大娃举手又欲打老二,妹妹吓得赶紧躲在了黄睿的身后。黄睿一把按住了赵大娃,说:“你脾气不小啊,怎么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人?你没看见门口停的是警车吗?”
赵大娃顿时瓮声瓮气地说道:“你把警车开到我门口,难道是来抓我不成?我婆娘虽然跟人跑了,但我没杀人没涉黑,找我干啥?不打招呼就进了我家,谁知道你们是真警察,还是假警察?”
黄睿发现这个人脾气不好,心眼还多,就耐着性子向他解释:“我确实有点冒失,提前没打电话,这个我欠考虑。听说你情况不太好,我想了解一下。”
赵大娃不太信,说:“现在人眼睛都朝上翻着呢,谁有背景了,谁就能吃上低保。人穷了,连法官都看不起,三言两句就把一个婚姻给断开了,谁还能看见我的可怜?再说,你若是个真警察,就是专门抓犯人的,对我这个穷人,你能帮个啥忙?”
黄睿听出赵大娃的怨气比较多,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内心比较阴暗。凭他多年与犯罪分子打交道的经验,这种人最容易做出极端的事情,脑子遂突然闪现了一个念头:魏平失踪,会不会与这个人有关?
再看看赵大娃,脑子又闪现出了魏平的女儿魏晓云,这个女孩都二十五六了,赵大娃至少比魏平小了十几岁,可能吗?但无论怎样,他觉得自己有必要和他谈谈心,于是就故意主动给赵大娃点烟,做出了友好的举动。赵大娃虽接了黄睿的烟,但说他还要做饭,问他来有啥事?黄睿发现赵大娃有赶他走的意思,就说:“没啥事,就想跟你聊聊,你做啥饭,我帮你做。”
一句话说得赵大娃的态度变了,说:“怎么让你做呢?你快坐下,如果不嫌弃,跟我说说话。”
赵大娃说着,就进了隔壁的窑洞,拉开了灯。农村人把做饭的窑洞叫家。黄睿发现他家里也有炕,对面有个方桌,方桌上放着一台电视。从乱兮兮的摆设看,这个窑洞既是赵大娃做饭的家,也是他睡觉的地方。
为了简便,赵大娃打算熬点稀饭,热点馒头。当他揭开蒸笼时,黄睿发现馒头又白又大,问这馒头是你蒸的?赵大娃说:“我不蒸,谁蒸呢?光这挖锅底,我都挖了几年了。”
黄睿看到这么好的馒头,心里顿时肃然起敬,说只要你以后脾气放好一点,有啥困难,尽管说。赵大娃遂问:“听你的意思,你们派出所也搞扶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