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把宣纸吹动了一下,墨滴落在纸边,晕开一小团黑。沈知意放下笔,将那张未写字的纸轻轻折起,放进木箱底层。她起身拍了拍裙摆上的灰,转身走向灶房。
水刚烧开,她泡了一杯桂语茶,坐在桌前喝完。阿斑跳上椅子,趴在她手边。她摸了摸它的背,说:“今天要开会。”
午后,东棚竹桌旁,三位年轻传承者陆续到了。裴砚也来了,手里拿着一个牛皮纸包。他把纸包打开,取出几本旧册子,摆在桌上。
“这是早年出口茶叶的样本。”他说,“我从书坊翻出来的。”
沈知意点头,拿出三张白纸,贴在竹墙上。每张纸上写了一个词:怎么看、怎么读、怎么传。
“我们不改茶。”她说,“但我们要让人知道这茶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样喝。”
左边的年轻人盯着“怎么看”那张纸,“包装能不能换个样子?现在这个像中药铺拿出来的。”
“不能换棉纸。”另一个马上说,“这是我们自己晒的,有阳光味道。”
“我不是说换材料。”那人解释,“我是说外面的盒子。能不能做得……干净一点?”
沈知意问:“什么叫干净?”
“就是简单。没有那么多字,颜色也别太旧。”
裴砚翻开样本册,指着一页:“民国时候的出口茶盒,也是素面底,只印一行小字。但他们用的是宣纸,盖的是篆章。”
“我们可以学这个。”第三人接过话,“外盒用浅灰卡纸,压一道山影线。名字还是‘桂语茶’,但字体可以细一点。”
“麻绳封口保留。”第一个说,“撕开的时候有声音,像拆信。”
沈知意在纸上写下“极简外盒,保留手工痕迹”。
“那说明书呢?”有人问。
沈知意看向“怎么读”那张纸。“不再写成分和功效。”她说,“改成一句话,讲采茶那天的事。”
“比如?”
“比如——清明采桑,谷雨焙茶,饮时如归家。”
屋里安静了几秒。
“这不像说明。”有人说。
“那就不是说明。”沈知意说,“是提醒。提醒人喝茶的时候,想起某个早晨。”
“还可以加个二维码。”年轻人眼睛亮了,“扫一下,能听到你念这段话。”
“我来录。”沈知意说,“用祖屋里的老录音机。”
裴砚记下:“语音来源为作者亲述,附于包装内侧。”
第三个话题是“怎么传”。
“拍视频。”有人提议,“但现在人都看短的。”
“我们不讲快。”沈知意说,“我们讲慢。”
“拍一天?”
“从天没亮开始。采茶、摊晾、炒制、拼配、封包。全程不说话,只有声音。”
“水开了,叶子响了,风吹过棚顶。”
“片尾加一行字。”沈知意说,“这不是快的事。”
裴砚合上笔记:“先做三套样稿。包装、文案、视频脚本,各出一版。不做成品,只画草图。”
三人立刻动手。一个拿铅笔画盒型,一个翻笔记本找节气诗句,另一个蹲在地上比划镜头长短。
沈知意走到门口,看见阿斑蹲在石阶上,尾巴卷着爪子。她站了一会儿,回身对裴砚说:“你说得对。话可以换说法,事不能换做法。”
裴砚点头:“他们现在明白了。”
傍晚前,三人各自领了任务离开。一个要回家画设计图,一个去找村里的印刷店问尺寸,最后一个说要去茶园再看看清晨的露水。
沈知意坐在东棚里,翻看那几本旧茶册。纸页发黄,边角卷起,但字迹清楚。她看到一页备注写着:“此茶送至南洋陈氏商行,客户言味似故园井水。”
她把这句话抄在自己的本子上。
裴砚收拾好笔记准备回书坊。临走时,他把墨瓶盖紧,顺手擦了擦桌面。他的袖口沾了点墨,但他没注意。
沈知意送他到院门口。两人站在桂花树下,天色渐暗。
“明天还要再碰一次吗?”裴砚问。
“后天。”她说,“让他们先把想法落下来。”
裴砚点头,转身走了。他的背影慢慢消失在村道拐角。
沈知意回到东棚,灯还亮着。墙上的三张纸被风吹得微微晃动。她走过去,用手按住一角。
其中一张纸上写着:“这不是快的事。”
她盯着这行字看了很久。
院外传来一声猫叫。阿斑从墙头跳下来,嘴里叼着一片干薄荷叶。
它走到灯下,把叶子放在她的脚边。
喜欢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茶中往事,笔下姻缘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