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光刚亮,沈知意站在东棚前。昨夜留下的湿痕还在晒匾边缘,她伸手摸了摸那块地方,指尖微潮。她没说话,把整批茶叶倒进了次品筐。
阿斑蹲在门边看着她。她转身走进工具架旁,拿出三个竹筛。大的用来去碎叶,中的分老嫩,小的定匀度。她把剩下的茶叶分成几份,开始过筛。
裴砚来了,手里拿着纸笔。他站在旁边记录,看她每一筛的动作。第一遍下来,碎叶被清出;第二遍,老叶和嫩叶分开;第三遍,匀整的留下,长短不一的再挑。
“这三筛不能省。”她说,“少一次,后面焙火就不稳。”
她走到灶台前,打开铁锅。火苗刚起,她就把第一批茶叶倒了进去。手翻动得慢,但每一下都到位。她靠鼻子闻香气变化,靠手背试温度,靠眼睛看颜色转深。
裴砚记下时间点。什么时候升温,什么时候压火,什么时候出锅。他写得很细,连她换锅铲的次数都没落下。
四个学徒站在外面看。有人小声说:“以前没这么麻烦。”
沈知意听见了,没回头。她把炒好的茶摊在竹匾上晾着,又取出一包未开封的样品,拆开分成四份。
“你们每人泡一杯。”她说,“用同样的水温,同样的时间。”
四个人照做。杯子摆到桌上时,颜色不一样。浅的像春水,深的近褐黄。香气也有差别,有的刚冲出来就散了,有的闷在里面没打开。
她不说谁对谁错。她只把杯子从左到右排好,让大家自己看。
裴砚走过来,翻开他的本子。“昨天早上七点二十三分,气温比平时高半度。李青你负责晾青,时间少了十分钟。”
李青低头不语。
“我们做的不是普通茶。”裴砚说,“是别人喝一口就能记住的茶。差一点,信任就断了。”
没人再说话。他们重新拿笔记,抄温湿度表的填写格式。沈知意看着他们写,偶尔纠正一个数字的位置。
第二天她去了茶园。天还没亮透,采茶妇已经到了。她们背着竹篓,蹲在茶树前动手。叶子带着露水,一碰就滴。
沈知意走过去,蹲下身。她伸手掐下一芽,只取顶端两叶一心。动作轻,断口平整。
“等太阳出来,露水退了再采。”她说,“湿叶子进篓,容易坏。”
她带来的竹篓内衬了桑皮纸。她教大家怎么铺,怎么垫,怎么避免挤压。有人问为什么这么讲究,她说:“因为后面每一步都从这里开始。”
她在每片区域插上木牌。上面写着品种、采摘责任人、允许作业的时间段。竹篓进坊前,她亲手检查。合格的,盖一个“桂语印”。
第三天,最年长的刘婆婆主动抖了抖篓子,把沾着水珠的叶子留在地里。
回到东棚,问题出在陈化仓。最后一批拼配茶放了一夜,香气沉下去了。沈知意打开门进去,蹲在角落闻空气。底层有潮气,她把手贴在茶包上,感觉微湿。
她叫人把所有架子拆了。换成镂空木格,一层一层隔开。每个格子里放一小包石灰,吸潮。她守了一夜,每隔一个时辰进来一次,测温测湿,取样观察。
第四天清晨,茶香慢慢回来了。清,透,不闷。
她下令重新封装。
第一批达标茶装进陶罐,贴上编号“001”。她亲手封口,用蜡滴在接缝处。罐子放进樟木柜,锁好。
阿斑跳上桌子,蹭她的手腕。她摸了摸它的头,走向桂花树下的书案。新纸铺开,她提笔写下今天的流程:几点筛茶,几点炒制,温控节点,验货标准。
笔尖顿了一下,她写下最后一句:标准立,人心才不会乱。
纸页放在案头,墨迹未干。
与此同时,裴砚坐在书坊灯下。他合上手中的册子,封面写着《桃溪茶作守则·初版》。他吹了吹墨,把它放进牛皮纸袋。
他起身披衣,提了一盏风灯。门外月光铺在路上,照向祖屋方向。
他走出书坊,沿着青石路往前走。风吹动灯罩,光影晃了一下。他脚步没停。
沈知意写完最后一个字,听见院外有脚步声。她没抬头,继续把纸页归档。阿斑耳朵动了动,跳下桌子,朝门口走去。
脚步声越来越近。
风灯的光照进门缝。
沈知意站起身,把毛笔放进笔洗。
喜欢茶中往事,笔下姻缘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茶中往事,笔下姻缘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